当前位置:学者斋 >

从业资格证 >教师资格 >

2015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三)

2015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三)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9题20分,第20题5分。第21题15分,共40分)

2015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三)

下面是某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完成第19题。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l: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10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

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畀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愁,称得上痛啊!台湾,这个太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教师板书课题)

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先听老师采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

(教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得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

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诗歌)

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

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

生: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哪些形象的事物?

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教师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并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

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

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

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

(学生l读)

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

生1:还可以吧!

师:(问另一个学生)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

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

(学生2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

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刘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

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堤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

(教师读,指名学生读)

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生: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

生: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

(学生齐读)

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凉。

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

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

师: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哪位同学能再为乡愁打个比方?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

生: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总也理不出头绪。

生:乡愁是雨中的泡桐——

师:你的句子启发了老师,我再给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

生: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生:乡愁是一枚青橄榄。涩涩的,却有挥之不去的滋味。

生: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问题:

19.请根据以教学实录,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至少从两方面)。(2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20、21题。

温暖

①南方的冬天,印象中都是较温暖的,可是今年,气温却一下降到了大约零下3到7度。零下7度对早已习惯于天寒地冻的北方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对于我们这些天天沐浴在阳光中的南方

人.可是个巨大的考验。

②星期五放学后,我照例等着值日生干完活锁门。大家都穿得跟棉花球似的,可是冷气还是

“忽忽”地从脖子缝往里钻。洒水的同学缩着脖子,哆哆嗦嗦地摇着水壶,手冻得发紫。

③我把两手插入口袋,脖子竖了起来,希望能挡一些寒气,不过无极于事,只给我一点儿心理上的安慰罢了。我皱着眉头,一个劲地咒骂着该死的天气,想起了家,也许妈妈早已准备一切了。我恨艮不得立刻就飞回家。

④好不容易锁了门,我的双腿像安了螺旋浆似的往家赶,不管冷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痛。

⑤我眯着眼睛,三步并做两步奔回了家。“叮咚,您好,请开门…”我按响了门铃,急切地等着门开。

⑥“嘎吱”门开了,妈妈笑眯眯地把我的书包接了过去,我转身关了门。家里开着暖气,一股暖流迎面扑来.椅子前放着一双刚用取暖器暖过的“窝窝鞋”,取暖器柔和的黄光映照着“窝窝鞋”,“窝窝鞋”上的大猩猩似乎也在欢迎我回家。妈妈在厨房里烧菜,不时传来“哧啦哧啦”的炒菜声。客厅墙上的壁毯上的女神,依旧托着生命的宝瓶。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可在这严冬的夜晚,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

⑦我走进自己的房间,妈妈紧跟着也跑了进来,帮我把空调打开了。她走到门口,转过身来,不放心地叮咛了一句:“这个天气容易感冒,要多喝点热水。”完后,她又皱皱眉头:“算了,还是我帮你倒吧!”不多一会儿,她笑盈盈地捧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过来了,放在我桌上:“喝吧!”“等一下。”“不行,现在就喝!”妈妈佯做生气,瞪着我。

⑧我捧着热气腾腾的水杯想,有人说家是人给自己造的一个牢笼。我不同意,我认为家是你

遇到困难危险时的避风港。他能在你绝望的时候,给你信心和力量,能在你失意的时候,送来温暖与温馨。也许个人的感觉不同吧,但是我在家的感觉是温暖的。

问题:

20.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5分)

21.请点评这篇学生习作。(15分)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1)这堂课注重了情感教学,整堂课的感情氛围酿造非常到位。教师首先用谈话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配乐朗诵王慧敏《想家的心情》这首小诗,这样在多次铺设的基础上点出:“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坐上车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的游子呢,他们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探,那才是真正的疼啊!”这个导入看似长了点,但一点也不显累赘。再加上思乡曲的配音渲染,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感中。

(2)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在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灌输学生什么,也没有照搬教参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诗歌意象后,要求学生也为乡愁打一比方.仿说一个句子,即找一个意象,这个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实录上来看,学生的想象力令人钦佩。

20.【参考答案】

第③段,“无极予事”改为“无济于事”;第④段,“螺旋浆”改为“螺旋桨”。

第①段中的病句:气温却一下降到了大约零下3到7度。

修改:气温却一下降到了零下3到7度。

21.【参考答案】

温暖是什么?本文的小作者说,是在寒冷的天气回到家时,一双取暖器暖过的“窝窝鞋”、厨房里“哧啦哧啦”的炒菜声和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小作者这种留心生活细节、感受生活真情的好习惯,是写出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的第一段显得多余,不如在后面的描述中用事实充分表现。末段的思考立意有些

散乱,可以从前文的内容上延伸思考下去:家的温暖是什么?是亲情,是爱,是“我”内心体验到的愉悦。这样,主题才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cyzgz/jiaoshi/xvrx2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