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集合)記承天寺夜遊賞析2篇

(集合)記承天寺夜遊賞析2篇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1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小品文。所謂小品文,顧名思義就是資料短小(本文只有84個字),但韻味深長,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借用一句廣告詞來形容:簡約而不簡單,簡約的資料裏有着不簡單的內涵,含義深刻雋永,回味無窮。

(集合)記承天寺夜遊賞析2篇

一、明月朗照無眠夜欣然起行尋超脱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時值冬初,長江邊的小城黃州已是寒氣襲人,蘇軾本已解衣欲睡,準備就寢。但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蘇軾禁不住欣然起行。

蘇軾是發現今晚的月色可愛嗎那他為什麼先要解衣欲睡為什麼不早早做好賞月的準備如果是解衣欲睡,為什麼又要欣然起行很顯然,這一矛盾的動作正是蘇軾內心矛盾的外在體現。欣然起行就應只是蘇軾夜不成寐的一種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卻無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卻無法逃避的往事。這樣的夜晚,想起這樣的事情,任何人都難以入眠。蘇軾自然難眠:記得當今聖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蘇軾、蘇轍之日,曾曰:吾今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惜吾不及用也。

經歷了兩代皇帝,但是時至今日,蘇軾不僅僅沒有當上宰相,不能為朝廷大顯身手,甚至連自家性命差點枉送!他實在想不通,為什麼王安石變法這麼十萬火急,這麼大刀闊斧,全然不顧社會的承受潛力放慢一點速度,先團結好人心,選用一批賢良,緩緩圖之豈不是更穩妥、更能收到實效嗎往事如煙,如今卻一幕幕、一樁樁展此刻眼前。除了流逝的歲月,早生華髮的哀歎,只有遙想公謹當年的羨慕了!好在如今脱離了圈圈之災,能夠寄蜉蝣於天地。想到那裏,蘇軾於是索性欣然起行。

二、同是天涯淪落人此時無聲勝有聲

蘇軾起行絕不是僅僅欣賞月光山色,雖不至於找人互訴衷腸,但確實需要排遣內心的鬱悶。找誰最適宜呢蘇軾想到了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據資料記載: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儉。宋神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黃州境內)。曾築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並寫水調歌頭詞相贈。原先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同的經歷、相同的遭遇,還有相同的志趣,自然他們惺惺惜惺惺。蘇軾果然眼光不凡,這樣的月色、這樣的冬夜,張懷民也是輾轉未眠。於是他們踏着月色,冒着寒冷的山風,暢遊承天寺。

三、淡墨寫意顯心志亦真亦幻透心聲

蘇軾和張懷民談了什麼,我們無從明白,他們也不會讓別人明白。平生文字為吾累,以前的傷痛使蘇軾言語更加謹慎。但是率真、耿直的'蘇軾心中必須有話想説,他又能説什麼他只説了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僅僅18個字,寥寥數語的寫意,卻烘托出了作者複雜的心境。自然,這18個字就藴涵着不平常的內涵。明明是明月朗照,地下卻是積水空明;明明是竹柏之影,卻似水中藻、荇交橫。這亦真亦幻的景色在蘇軾看來不僅僅是美,卻更多的是對人世的深思。假到真時真亦假,這真假莫辨的奇幻之境,莫不是這真假不分的世界那朗朗月色啊,為什麼不把這個世界照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四、慨然長歎是閒人超然物外苦作樂

空有報國之志,空有滿腹才華,卻被臵於黃州團練副使這樣的閒職!蘇軾自許是閒人。這閒人的背後擁有太多太複雜的感情。既有憤懣,也有自嘲,當然也有無奈和悲哀!在苦苦探索中,蘇軾始終找不到解決現實和理想衝突的突破口,只能吟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和悲哀!

但在這種種的情感後面還始終透露着一種堅強和灑脱!痛苦與磨難對於智慧者而言也是一種磨練。經歷了烏台詩案的劫後餘生、經歷了反反覆覆的貶謫、經歷了黃州城幾年的冷落,經過了無數次的風吹雨打,蘇軾的心已經變得格外的堅強。以前滄海難為水,太多的磨練使蘇軾逐漸淡漠了功名,走向成熟;也因此變得更加灑脱!縱是在黃州這樣寒冷的月夜,蘇軾也能發現生活的美。在常人看來但是是一輪最普通的山月,但在蘇軾的眼裏卻也寫滿了情趣!即使解衣欲睡,也要欣然起行!――他要在這樣艱苦的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樂趣!應對命運的不公,應對再三的挫折,蘇軾昂起了頭,瀟灑地閒看月色月影!

這就是蘇軾!一個命運坎坷。卻又心憂天下的蘇軾!一個滿腹經綸,卻不能言表的蘇軾!一個飽經滄桑,卻依然灑脱的蘇軾!黃州承天寺上的那輪明月啊,寫滿了他不盡的情思!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2

蘇軾是有宋一代文學大家,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到達了高峯,其中蘇軾的敍事記遊之文更是在文學史上為後人樹立了典範。他的遊記中,敍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常常是結合得水乳交融。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那裏,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敍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裏,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完美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齊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敍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能夠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是有此閒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籤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好處,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能夠説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關鍵點有二。其一,初步領略蘇軾的人生觀。俗話説:知人論世,讀文章又何嘗不是?只有大致瞭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蘇軾的人生觀,正如前所言。其二,寫文章貴在精煉。這不是説要盲目地刪減字數,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內涵。福樓拜説過,寫文章時,能恰當表現一種意思的只有一個詞,作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那個詞找出來。我們看蘇軾的文章,都是以辭達為準則,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些都是同學們應當加以學習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jxx62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