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英語 >大學英語 >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課文翻譯上篇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課文翻譯上篇

引導語: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課文翻譯上篇,謝謝您的閱讀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課文翻譯上篇

 一、Unit 1.a

藝術家追求成名,如同狗自逐其尾,一旦追到手,除了繼續追逐不知還能做些什麼。 成功之殘酷正在於它常常讓那些追逐成功者自尋毀滅。對一名正努力追求成功並剛剛嶄露頭角的藝術家,其親朋常常會建議“正經的飯碗不能丟!”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追求出人頭地,最樂觀地說也困難重重,許多人到最後即使不是窮困潦倒,也是幾近精神崩潰。 儘管如此,希望贏得追星族追捧和同行讚揚之類的不太純潔的動機卻在激勵著他們向前。 享受成功的無上光榮,這種誘惑不是能輕易抵擋的。 成名者之所以成名,大多是因為發揮了自己在歌唱、舞蹈、繪畫或寫作等方面的特長,並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為了能迅速走紅,代理人會極力吹捧他們這種風格。他們青雲直上的過程讓人看不清楚。他們究竟是怎麼成功的,大多數人也都說不上來。儘管如此,藝術家仍然不能閒下來。若表演者、畫家或作家感到無聊,他們的作品就難以繼續保持以前的吸引力,也就難以保持公眾的注意力。公眾的熱情消磨以後,就會去追捧下一個走紅的人。有些藝術家為了不落伍,會對他們的寫作、跳舞或唱歌的風格稍加變動,但這將冒極大的失寵的危險。公眾對於他們藉以成名的藝術風格以外的任何形式都將不屑一顧。知名作家的文風一眼就能看出來,如田納西·威廉斯的戲劇、歐內斯特·海明威的情節安排、羅伯特·弗羅斯特或 T.S.艾略特的詩歌等。同樣,像莫奈、雷諾阿、達利這樣的畫家,希區柯克、費里尼、斯皮爾伯格、陳凱歌或張藝謀這樣的電影製作人也是如此。他們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標誌著與別人不同的藝術形式上的重大變革,這讓他們名利雙收, 但也讓他們付出了代價,那就是失去了用其他風格或形式表現自我的自由。名氣這盞聚光燈可比熱帶叢林還要炙熱。騙局很快會被揭穿,過多的關注帶來的壓力會讓大多數人難以承受。它讓你失去自我。你必須是公眾認可的那個你,而不是真實的你或是可能的你。 藝人,就像政客一樣,必須常常說些違心或連自己都不完全相信的話來取悅聽眾。一滴名氣之水有可能玷汙人的心靈這一整口井,因此一個藝術家若能保持真我,會格外讓人驚歎。你可能答不上來哪些人沒有妥協,卻仍然在這場名利的遊戲中獲勝。 一個例子就是愛爾蘭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他在社交行為和性行為方面以我行我素而聞名於世。雖然他的行為遭到公眾的反對,卻依然故我,他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一次宴會上,他一位密友的母親當著他的'朋友和崇拜者的面,指責他在性方面影響了她的兒子。他聽了她的話以後大為光火,起訴了這個年輕人的母親,聲稱她毀了自己的“好”名聲。但是,他真該請一個更好的律師。結果是,法官不僅不支援他提出的讓這個女人賠償他名聲損失費的請求,反而對他本人進行了罰款。他由於拒交罰款最終還被送進了監獄。更糟糕的是,他再也無法獲得更多公眾的寵愛。在最糟糕的時候,他發現沒有一個人願意拿自己的名聲冒險來替他說話。為保持真我,他付出的代價是,在最需要崇拜者時,誰也不理他。奇怪的是,收穫最大的恰恰是失敗者。他們收穫了自由!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獨闢蹊徑,不落窠臼,不用擔心失去崇拜者的支;失敗的藝術家尋求安慰時,可以想想許多偉大的藝術家都是過世多年以後才成名,或是他們沒有出賣自己。他們也可以為自己的失敗辯解:自己的才華實在過於高深,不是當代聽眾或觀眾所理解得了的。 那些失敗了卻仍不肯放棄的頑固派也許會樂於知道,某些名人曾經如何越挫越勇,直至成功。 美國小說家托馬斯·伍爾芙的第一本小說《向家鄉看吧,安琪兒》被拒39次後,才最終得以出版。 貝多芬戰勝了父親認為他毫無音樂家潛質的偏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 19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原先乾的工作沒有一件成功,直到他想到去教小孩子,並研究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的基礎理論。 托馬斯·愛迪生在四年級時被趕出了學校,因為老師覺得他似乎太遲鈍。 但不幸的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失敗是奮鬥的結束,而不是開始

對那些孤注一擲的追名逐利之徒,我要說:祝你們好運。但是,遺憾的是,你會發現這不是你想得到的。狗自逐其尾所得到的只是一條尾巴而已。獲得成功的人常常發現成功對他來說弊大於利。所以要為真實的你、為自己的所為感到高興,而不是拼命去獲得成功。做那些你為之感到驕傲的事情。可能在有生之年你默默無聞,但你可能創作了更好的藝術。

二、Unit 2.a

他出生在倫敦南部的一個貧困地區。他穿的短襪是從媽媽的紅色長襪上剪下來的。 他的媽媽一度被診斷為精神失常。狄更斯或許能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 但只有查理·卓別林才能塑造出了不起的喜劇角色“流浪漢”,這個使其創作者聲名永駐的衣衫襤褸的小人物。 就卓別林而言,其他國家,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甚至日本,都比他的出生地給予了他更多的掌聲(和更多的收益)。 在1913年,卓別林永久地離開了英國,與一些演員一起啟程到美國進行舞臺喜劇表演。在那裡,他被星探招募到好萊塢喜劇片之王麥克·塞納特的旗下工作。 令人遺憾的是,20世紀三十年代的很多英國人認為卓別林的“流浪漢”多少有點“粗俗”。 中產階級當然這樣認為。勞動階層反倒更有可能為這樣一個反抗權勢的角色拍手喝彩:他以頑皮的小柺杖使絆子,或用皮靴後跟對準權勢者肥大的臀部踢一下。 儘管如此,卓別林的滑稽乞丐形象並不那麼像英國人,甚至也不像勞動階級的人。 英國流浪者並不留小鬍子,也不穿肥大的褲子或燕尾服:歐洲的領導人和義大利的侍者才那樣穿戴。 另外,“流浪漢”瞟著漂亮女孩的眼神也有些粗俗,被英國觀眾認為不太正派──只有外國人才那樣,不是嗎? 而在卓別林大半的銀幕生涯中,銀幕上的他是不出聲的,也就無從證明他是英國人。 事實上,當卓別林再也無法抵制有聲電影,不得不為他的“流浪漢”尋找“合適的聲音”時,他確實很頭疼。 他儘可能地推遲那一天的到來:在 1936 的《摩登時代》裡,他第一次在影片裡發聲唱歌。在片中,他扮演一名侍者,滿口胡言亂語,聽起來不像任何國家的語言。 後來他說,他想象中的“流浪漢”是一位受過大學教育,但已經沒落的紳士。 但假如他在早期那些短小的喜劇電影中能操一口受教育人的口音,那麼他是否會聞名世界就難說了, 而英國人也肯定會覺得這很“古怪”。沒有人知道卓別林這麼幹是不是有意的,但這促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是一個才能非凡的人,他的決心之大甚至在好萊塢明星中也十分少見。 他的巨大名聲為他帶來了自由,更重要的是帶來了財富,他因此得以成為自己的主人。 在事業發展之初,他就感到一種衝動要去發掘並擴充套件自己身上所顯露的天才。 當他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自己扮演的“流浪漢”時,他說:“這不可能是我。那可能嗎?瞧這角色多麼與眾不同啊!” 這種震驚喚起了他的想象。 卓別林並沒有把他的笑料事先寫成文字。他是那種邊表演邊根據感覺去創造藝術的喜劇演員。 沒有生命的物體特別有助於卓別林發揮自己藝術家的天賦。 他將這些物體想象成其他東西。 因此,在《當鋪老闆》中,一個壞鬧鐘變成了正在接受手術的“病人”;在《淘金記》中,靴子被放在鍋裡煮,靴底被蘸著鹽和胡椒吃掉,就像上好的魚片一樣(鞋釘就像魚骨那樣被剔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yy/daxue/46rj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