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医学医药 >执业医师 >

2016年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热点:发散风寒药

2016年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热点: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味辛性温,发散作用较强,常用于外感风寒出现的恶寒,发热,身痛、颈项不舒、无汗、鼻塞、脉浮紧或浮缓、舌苔薄白等表寒症状者。下面是本站小编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2016年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热点:发散风寒药

  第六章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实)证:

(1)外感风寒、腠理闭塞之表实证:麻黄汤;

(2)阳虚外感:麻辛附子汤。

2.宣肺平喘,用治:咳喘实证。为肺气壅遏之实证喘咳的要药

(1)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三拗汤。

(2)肺寒喘咳(外感风寒,内有寒饮):小青龙汤;

(3)肺热喘咳:麻杏甘石汤;

3.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主治风水证:越婢加术汤。

4.散寒通滞,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发汗力较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

【使用注意】

1.本品发汗力强,自汗盗汗者忌用。

2.虚喘不宜。

3.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桂枝

【药性】:辛、甘,温。

【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1.发汗解肌,用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①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桂枝汤;

②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桂枝汤;

③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配伍附子、麻黄、细辛,以助阳解表。

2.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①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配伍当归、吴茱萸;

②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小建中汤;

③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伍附子等。

3.通阳化气,用治:阳虚证。 为温心通阳之要药。

①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疼痛:枳实薤白桂枝汤;

②心阳受伤之心悸者:桂枝甘草汤;

③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炙甘草汤;

④痰饮病、蓄水证:苓桂术甘汤;

⑤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易助热、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

【药性】:辛,温。

【功用】: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表证:杏苏散;

(2)风寒表证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香苏散

2.行气宽中,用治:脾胃气滞证。

(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藿香正气散;

(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3)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配伍理气安胎的砂仁、陈皮等。

3.解鱼蟹毒,用治:鱼蟹变质,食后吐泻、腹痛。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生姜

【药性】:辛,温。

【功用】: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适用于风寒表证轻证:单用;

(2)重证:桂枝汤。

2.温中止呕,用治:

(1)脾胃寒证,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脾胃气虚者:配伍人参、白术等药。

(2)多种呕吐。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胃寒呕吐最为适合。

◇痰饮呕吐者:小半夏汤;

◇胃热呕吐者:配黄连、竹茹等药。

◇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温肺止咳,用治:肺寒咳嗽。

◇风寒客肺,痰多咳嗽:三拗汤;

◇外无表邪而痰多者:二陈汤。

4.解毒:

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

【药性】:辛,微温。

【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治:

(1)风寒表证(尤适阴暑证):香薷散

(2)暑温初起复感于寒:新加香薷饮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利水消肿,用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

来源: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生用、炒黄或炒炭。

【药性】:辛,微温。

【功用】:袪风解表、透疹止痒、袪风消疮止血。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银翘散。

2.透疹止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伍蝉蜕、薄荷、牛蒡子等;

(2)风疹瘙痒: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

3.袪风消疮,用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1)偏于风寒者:+发散风寒的羌活、独活、川芎;

(2)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 柴胡

4.止血,用治:吐衄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1)炒炭,性味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

(3)血热便血、痔血:配伍凉血止血的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

(4)妇女崩漏下血: 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药性】:辛、甘,微温。

【功用】:袪风解表、祛风止痒、胜湿止痛、袪风止痉。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外感风湿:羌活胜湿汤;

(3)风热表证: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

(4)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

(5)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者:玉屏风散;

2.祛风止痒,用治:风疹瘙痒。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常用。

(1)风寒者,配伍发散风寒药麻黄等;

(2)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湿热者,配伍清热除湿的土茯苓;

(4)血虚风燥者,配伍养血的当归等;

(5)兼里实热结者,配伍泻下通便、清热泻火药:防风通圣散。

3.胜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1)风寒湿痹:蠲痹汤

(2)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成热痹:配伍薏苡仁、地龙、乌梢蛇等药。

4.袪风止痉,用治:破伤风证。

风毒内侵,引动内风而致的破伤风证:玉真散。

5.疏肝理脾(+升清燥湿之性),用治:

(1)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升阳益胃汤;

(2)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痛泻要方;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羌活

【药性】:辛、苦,温。

【功用】: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

1.发散风寒,用治: 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夹湿,尤为适宜:九味羌活汤;

(2)风湿在表,一身尽痛者:羌活胜湿汤;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1)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蠲痹汤

(2)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羌活芎藁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藁本

【药性】:辛,温。

【功用】:袪风散寒、胜湿止痛。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巅顶疼痛。

太阳风寒,循经上犯,见头痛、巅顶痛甚者:

与羌活、苍术、川芎等祛风湿、止痛药同用;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羌活胜湿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白芷

【药性】辛,温。

【功用】:袪风散寒、止痛、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

(1)以止痛、通鼻窍见长;

(2)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九味羌活汤

2.止痛,用治:多种疼痛证。

(1)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2)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

外感风寒者:单用即都梁丸或川芎茶调散;

外感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风冷牙痛:配伍祛风止痛药,一捻金散;

(4)风热牙痛,配伍散风清热的石膏等药。

(5)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者:配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苍术、草乌、川芎等药。

3.通窍止痛,用治:鼻渊。

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4.燥湿止带,用治:带下证。

本品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

(1)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配伍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白术、山药同用;

(2)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配伍清热利湿、燥湿药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5.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

(1)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仙方活命饮

(2)脓成难溃者:托里消毒散、托里透脓散,

6.祛风止痒,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

【药性】:辛,温。有小毒。

【功用】:袪风解表、散寒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1.袪风解表,用治:风寒表证及阳虚外感证。

(1)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九味羌活汤;(+止痛)

(2)风寒表证而见鼻塞流涕者: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通鼻窍)。

(3)阳虚外感,恶寒无汗、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入肺经,又入肾经)

2.散寒止痛,用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通鼻窍,用治:鼻渊。

常用治鼻渊以及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

4.温肺化饮,用治:

肺寒咳喘(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小青龙汤;

◆寒痰停饮射肺:苓甘五味姜辛汤.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苍耳子

【药性】:辛、苦,温。有毒。

【功用】祛风解表、除湿止、痛袪风杀虫止痒。

1.祛风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通鼻窍,一般风寒感冒少用;

(2)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除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3.袪风杀虫止痒,用治:风疹瘙痒,也可用治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药性】:辛,温。

【功用】: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发散风寒,用治:风寒表证。

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宣通鼻窍,故一般风寒感冒临床较少使用,而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宣通鼻窍,用治:鼻渊。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yxyy/yishi/o6j2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