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企業管理 >危機管理 >

企業危機意識管理

企業危機意識管理

對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最大的考驗是收場,而不是開場。他們最羨慕的就是有完美結局的老闆。民營企業因何而死?死亡率最高的又是哪一種?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企業危機意識管理的知識,歡迎閱讀。

企業危機意識管理

死法一:政商關係

由此造成的死亡率是第一位的,特別是那些規模大、影響力比較大的企業。當年關於馬雲創辦的湖畔大學到底上什麼課,他本人提了一個建議,大家都很贊成,就是研究民營企業的死亡。把死亡研究清楚了,剩下的都是光輝的前程。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就是政商關係。做企業的首先把政商關係這種死亡陷阱避開了,就至少能多活五年。

政商關係導致的死亡率為什麼這麼高呢?因為我們現在正處於社會轉型的時代,市場經濟正在由一個野蠻生長的狀態進入到一個法制秩序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能夠做到善終的、毫髮無損的人太少了。

比如說任志強,曾經因為投機倒把罪被關了一年,因為當時只要你賣的東西不是自己生產的,從甲地賣到乙地還加價的,就都是投機倒把。今天大家無法理解,因為這些現象太多了,可當時這會被定罪,這就叫“制度性摩擦”。後來法律變了,他就出來了。

當時民營企業的制度上有很多“口袋罪”,像抽逃資本、非法經營、集資等等,所以三十年來民營企業的死亡最多的就是這種制度衝突造成的。

我們分析政商關係,它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

1、企業經營與外部體制環境的關係

這一點上面分析過了。

2、你的民營資本與國有資本的關係

這個關係比較不樂觀,因為國有資本有幾個屬性,一個是超經濟特權,不能流失,在國有資本上,有意識形態的神聖性和政權的強制性保護,所以它有不同於普通資本的特殊屬性,在財務審計上、人事管理上、利益分配上,統統都有一套和民營資本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

另外,國有資本沒有人格化。我們常說苦大沒有仇,就是因為常常不知道該找誰。如果資本的地位不平等,那麼混合經濟對民營企業來說就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如果這種混合經濟想成功,那麼國有資本的屬性就應該和民營資本一致,應該淡化它的意識形態特徵,淡化它的超經濟特權,使它迴歸於普通資本,這樣才有可能把它混合好。

3、企業家和政治家的關係

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可以叫政治家,大大小小的老闆也都被叫做企業家,政商關係就演化成領導和老闆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應該怎麼處呢?《論語》裡面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就是在說,關係太近或太遠都不行。

如果上面這三方面的關係處理不好,在治理結構上就會體現出一個特點,那就是資本的權力過於集中,一個人完全說了算,這樣的公司出問題的概率高。如果是透明的上市公司,死亡的概率反而不會太高。治理結構非常重要,在治理結構上適當地改善、增加透明度,再加上你自己的自律,同時處理好和外部的法律關係,這樣的企業就可以避免這一類的死亡。

死法二:集資

民營企業在過去的三十年中,資源尤其是資本的資源非常短缺。因為國有經濟佔了大部分的信貸資源,所以民間資本沒有來路,於是就出現了集資。

民間資本獲得資源有以下三種形式:

1、靠權力槓桿來配置資源

這種人不集資,他們的行為方式是詭異、低調和貪婪。這一類民營企業家配置資源的效益特別高,能量也相當大。

2、用市場的方法配置資源

比如我們的上市公司,這一類民營企業家比較中調,甚至是高調,他們願意和媒體溝通,也不用集資。

3、靠地緣、親緣和血緣關係集資

真正在集資上死掉的大部分是草根民營企業家。他們不懂發行股票,只能靠地緣、親緣和血緣關係集資。這種集資方法非常粗糙和簡單,也忽視了基本的法律約定。如果你沒有配置資源的特權,又沒有市場配置資源的經驗、知識和能力,就只好走民間的集資路線,那麼當法律過於嚴苛的時候,就容易出狀況,被冤死或者誤傷,於是走向彼岸。

死法三:商業競爭

前兩種死亡是有中國特色的死亡,而這種死亡是正常的死亡。小微企業的這種死亡率特別高,存活五年以上的企業不到7%,十年以上的企業不到2%,存活率可以說非常低。

我們希望後面的企業家能避免前兩種死法,但對於第三種死亡我們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在每個制度下它都可能死。我們研究先烈們的死亡規律,發現越大的企業越死於政商關係,中等企業多死於集資,而微小企業則往往死於商業競爭。當我們從他們的安息地前走過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怎麼能夠避免死亡。

這個車隊如果繼續往前走,我們會發現車上倖存的大體上是三類民營企業家:

第一類是純草根的民營企業家,他們很能幹,是非常有力量的賺錢機器;

第二類是紅頂商人,又做民營企業,又在政協人大有頭銜;

第三類是徹底市場化的民營企業家,比如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司、科技公司,他們就做產品和服務。

如何看清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但凡談到企業難免要議論其優劣得失,包括經營業績,道德操守,甚至企業家個人氣質特徵,那麼一個好公司的定義是什麼呢?

好公司應當自己一句話說清楚,別人一眼看得懂;

一定要看得見終端產品的連續銷售;

要看公司老闆或經理下班以後幹什麼,和什麼人混在一起。

先談談第一點,好公司應當自己一句話說清楚,別人一眼看得懂。比如,自己公司做什麼,是做食品,還是製衣,自己一句話就講完了,不僅老闆自己一句話講得清楚,而且無論問哪一級員工,大家都眾口一詞,八九不離十。另外,自己一句話講完了還不夠,還得看別人,特別是外行、普通人他們對你做什麼的說法與你自己的說法是否吻合。

例如,牟其中不光自己一百句話也沒講清楚南德是幹什麼的,而且一百個人聽其言、觀其行之後仍摸不著頭腦。近來頻頻失陷的企業當中亦有不少這樣的故事:德隆的整合產業,三九的低成本擴張,各種系的資本運作,等等。其掌門人大多自己一句話說不清楚,少說也得上百句才能把自己的故事說圓,同時,從媒體到投資者對企業亦如瞎子摸象。

相反,再看那些穩健成熟如萬科、聯想、TCL、匯源等公司,其掌門人任何時候都只需一句,最多寥寥數語,就能說清了自己,我們外行也無需多花功夫,只需一眼就看得明白他們在做什麼。其實國外也一樣,可口可樂、吉列、麥當勞都是簡單到我們一眼看得懂的企業。而安然這類怪獸,當人們開始看不懂它的時候,它便忽喇喇如大廈傾了。世間萬物,偉大隻是一種簡單,只有真實才不怕簡單,複雜的東西特別容易好看,但好看的後面往往是荒唐和陷阱。

第二點,一定要看得見終端產品的連續銷售。商業的核心是交易,而交易的本能衝動無非是賤買貴賣,賺得利益。無論多大的買賣,無論多偉大的商業故事,說過來倒過去,如果只見其忙忙叨叨,不見有東西(最終產品)在賣,只聽說賣什麼東西,但市場上(如購物中心、超市等)並不怎麼能看到,或者雖有東西賣,但時斷時續,量又很少。那麼,這家公司顯然只是在中間過程倒騰資金或資本(號稱資本運作之類),其形跡便十分可疑。

沒有東西賣就說明它沒有穩定的經營性現金流。現金是公司的'血液,而經營性現金流是唯一屬於自己的健康的血液。其他如資本性現金流和融資性現金流。固然可以輸入企業維持其生命,但畢竟不是經營性現金流,不具有健康的造血機制,早晚會繃斷的。時下資本運作最輝煌的企業,往往沒有足夠的經營性現金流,而是用融資性現金流偽造(如通過關聯交易編造交易記錄)經營性現金流,再用偽裝的業績去矇騙投資人的錢,製造投資性現金流。

歐亞農業的楊斌便是吸食這類財務死掉的。所以,不管多堂皇的企業,只要在市場上看不到他有產品在銷售,就不應相信它的神奇故事,哪怕這故事再合乎邏輯也不要信它。比如坊間傳聞不少的某首富,據說近來甚是了得,可他所說的可以讓兩億人民聰明起來的神奇產品,市場上根本不見蹤影,所以,我寧願相信他只是虛構故事想在股市套錢而已。

第三點,要看公司老闆或經理下班以後幹什麼,和什麼人混在一起。如果天天跟政府官員在一起扯,那一定是為了尋租或者遇到了什麼麻煩。如果還在酒樓桑拿裡泡銀行,那一定是公司空手道還得銀行援手。如果左右不離是公檢法、軍警憲特、江湖弟兄,那一定還有也許是鋌而走險的事需要擺平。

相反,一間公司,如果老闆或經理並不成天往政府跑,而是往國內外同行那裡跑,往市場(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上跑,那一定會變成行業先進。如果銀行彬彬有禮、公事公辦,或者由手下普通員工公司就能搞掂,那一定是財務健康、執行良好。如果身邊出現的多是各路先進、親朋好友,哪怕是所謂“小鳳仙”,都說明公司中規中矩,並沒有牽涉到複雜的泥潭中去。這基本上應的是一句老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萬科聲言決、陽光利潤,所以鮮見王石混跡於官大人之間,亦不與公檢法司的人推杯換盞,反倒是落拓灑脫,寄情未來,玩山弄水。

生一場病,曉得以中醫的眼神對企業望聞問切,掐準了上面三脈,大抵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你要讓我把你看得清楚”——情場如此,商場亦復如此。

[企業危機意識管理]相關文章:

1.企業危機意識的管理

2.企業的危機意識

3.企業危機的管理策略

4.企業危機管理研究

5.論企業危機管理

6.企業危機管理初探

7.企業危機的預防管理

8.《企業危機管理》課程要點

9.企業危機管理的要點

10.民航企業危機管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qygl/weiji/wkpq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