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許渾《咸陽城東樓》的全詩翻譯賞析

許渾《咸陽城東樓》的全詩翻譯賞析

一上高城萬里愁, 蒹葭楊柳似汀洲。

許渾《咸陽城東樓》的全詩翻譯賞析

溪雲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 故國東來渭水流。

  註釋

⑴咸陽:秦都城,唐代咸陽城與新都長安隔河相望。今屬陝西。

⑵蒹葭:蘆葦一類的水草。汀洲:水邊平坦的沙洲。

⑶“溪雲”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⑷“鳥下”二句:夕照下,飛鳥下落至長著綠草的秦苑中,秋蟬也在掛著黃葉的漢宮中鳴叫著。

⑸當年:一作“前朝”。

⑹“故國東來渭水流”:一作“渭水寒聲晝夜流”,“聲”一作“光”。[1-2]

  譯文

登上高樓萬里鄉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楊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雲突起紅日落在寺閣之外,山雨未到狂風已吹滿咸陽樓。

黃昏雜草叢生的園中鳥照飛,深秋枯葉滿枝的樹上蟬啾啾。

來往的過客不要問從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東流。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許渾於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監察御史的時候所寫。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這首七律。

  賞析:

此詩大約是許渾於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監察御史的時候所寫。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這首七律。

詩人首聯扣題,抒情寫景:“高樓”,指咸陽城西樓,咸陽舊城在西安市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咸陽舊城隔渭水與長安相望;“蒹葭”,即蘆荻(蒹,荻;葭,蘆),暗用《詩經·國風·秦風·蒹葭》的詩意,表思念心緒;“汀洲”,水邊之地為汀、水中之地為洲,這裡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詩人一登上咸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遊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臨,思鄉之情湧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一上”表明觸發詩人情感時間之短瞬,“萬里”則極言愁思空間之迢遙廣大,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筆觸低沉,景緻悽迷,觸景生情,蒼涼傷感的情懷落筆即出,意遠而勢雄。

頷聯寫晚眺遠景,寓意深遠:“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詩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詩人傍晚登上城樓,只見磻溪罩雲,暮色蒼茫,一輪紅日漸薄遠山,夕陽與慈福寺閣姿影相疊,彷彿靠近寺閣而落。就在這夕照圖初展麗景之際,驀然涼風突起,咸陽西樓頓時沐浴在悽風之中,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這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畫,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傳出了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雲起日沉,雨來風滿,動感分明;“風為雨頭”,含蘊深刻。此聯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詠的名句。

頸聯寫晚眺近景,虛實結合:山雨將到,鳥雀倉惶逃入遍地綠蕪、秋蟬悲鳴躲在黃葉高林,這些是詩人眼前的實景。但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又給人無盡的聯想——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歷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世事的變化滄桑,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以實景疊合虛景,弔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作結,融情於景:“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徵人遊子,也包括作者在內;“故國”,指秦漢故都咸陽;“東來”,指詩人(不是渭水)自東邊而來。詩人最後感慨道:羈旅過客還是不要索問當年秦漢興亡之事吧!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而已。“莫問”二字,並非勸誡之辭 ,實乃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歷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渭水無語東流的景象中,融鑄著詩人相思的憂愁和感古傷今的悲涼,委婉含蓄,令人傷感。

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景別緻而悽美,情愁苦而悲愴,意蘊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堪稱晚唐登臨之作的翹楚。

賞析二:

這首詩是許渾登臨懷古的代表作,通過對在咸陽西樓晚眺景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無限惋惜之情。

首句 "一上高城萬里愁",落筆便點明詩人登上咸陽城樓的滿懷愁腸憂情。"一上"表明觸發詩人情感時間之短瞬,"萬里"則極言愁思空間之迢遙廣大。巧用數字,取得獨特的藝術效果。這樣的發端,意遠而勢雄,尤顯情韻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寫勾起愁腸的晚眺之景—— 激發詩人"萬里愁"的觸媒。"蒹葭楊柳似汀洲",是寫詩人晚眺的第一景。詩人憑欄眺望 ,一片蒹葭楊柳雜亂叢生,像是淒涼的沙洲。"汀洲"多為江南水濱之景,聯絡詩人出生的潤州澤國水鄉,可觸控到詩人的思鄉之慟。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二句,從空間領域描繪寫晚眺之所見—— 磻溪罩雲,暮色蒼茫,一輪紅日漸薄遠山 ,夕陽與慈福寺閣姿影相疊,彷彿靠近寺閣而落,就在這夕照圖初展麗景之際,驀然涼風突起,咸陽西樓頓時沐浴在悽風之中。悽風苦雨,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這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畫,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傳出了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二句,則是從空間領域的下端狀摹景物 。山雨將到鳥雀倉惶,秋蟬悲鳴,此時,只有秦漢兩代的深宮禁苑才是千古興亡的見證。秦漢興亡之事,更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

結尾"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系感慨之詞,是說行人不要索問當年秦漢興亡之事,秦漢舊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東流逝的渭水了。" 莫問"二字,並非勸誡之辭 ,實乃令人思索之語 ,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歷史的教訓 。 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

這首詩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無限,互藏其宅。全詩本來是抒發詩人對唐王朝"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衰敗形勢的無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詩人並未直抒胸臆,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呈現了山河的自然美,從而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其次,詩歌頸聯和頷聯的對仗也頗工整,給人以縱橫開闔而又有構圖節奏的美感。另外,詩人善於思索 ,憑著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科學總結,把風為雨之先導的自然規律,形象運用入詩,鑄成"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富於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思考題:

1,首句"一上高樓萬里愁"在整首詩中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本詩的景物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愁字籠蓋全篇,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與下文構成因果關係,開頭講愁,下面則交待因何而愁。

2,用雲、日、風、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勾勒出一個蕭條淒涼的意境,抒發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

賞析三:

這首詩題目有兩種不同文字,今採此題,而棄“咸陽城東樓”的題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來“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詩一大關目。

同為晚唐詩人的`李義山,有一首《安定城樓》,與許丁卯這篇,不但題似,而且體同(七律),韻同(尤部),這還不算,再看李詩頭兩句:“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這實在是巧極了,都用“高城”,都用楊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們的筆調,他們的情懷,就不一樣了。義山一個“迢遞”,一個“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個“一上”,一個“萬里”,端推意遠。神超多見風流,意遠兼懷氣勢。

“一”上高城,就有“萬”裡之愁懷,這正是巧用了兩個不同意義的“數字”而取得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萬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詩人筆下分明逗露──“蒹葭楊柳似汀洲”。一個“似”字,早已道破,此處並無什麼真的汀洲,不過是想象之間,似焉而已。然而為何又非要擬之為汀洲不可?須知詩人家在潤州丹陽,他此刻登上咸陽城樓,舉目一望,見秦中河湄風物,居然略類江南。於是筆鋒一點,微微唱嘆。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蓋蒹葭秋水,楊柳河橋,本皆與懷人傷別有連。愁懷無際,有由來矣。

以上單說句意。若從詩的韻調丰采而言,如彼一個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楊柳似汀洲”七個字,正是“無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再從筆法看,他起句將筆一縱,出口萬里,隨後立即將筆一收,回到目前。萬里之遙,從何寫起?一筆挽回,且寫眼中所見,瀟瀟灑灑,全不呆滯,而筆中又自有萬里在。仿批點家一句:此開合擒縱之法也。

話說詩人正在憑欄送目,遠想慨然,──也不知過了多久,忽見一片雲生,暮色頓至;那一輪平西的紅日,已然漸薄溪山,──不一時,已經隱隱挨近西邊的寺閣了,──據詩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形勢瞭然。卻說雲生日落,片刻之間,“天地異色”,那境界已然變了,誰知緊接一陣涼風,吹來城上,頓時吹得那城樓越發空空落落,蕭然凜然。詩人憑著“生活經驗”,知道這風是雨的先導,風已颯然,雨勢迫在眉睫了。

景色遷動,心情變改,捕捉在那一聯兩句中。使後來的讀者,都如身在樓城之上,風雨之間,遂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麗,要在寫境傳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雲”“日”“雨”“風”四個同性同類的“俗”字,連用在一處,而四者的關係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動,卻又頗極錯綜輝映之妙,令人並無一絲一毫的“合掌”之感,──也並無組織經營、舉鼎絕臏之態。雲起日沉、雨來風滿,在“事實經過”上是一層推進一層,井然不紊;然而在“藝術感覺”上,則又分明象是錯錯落落,“參差”有致。“起”之與“沉”,當句自為對比,而“滿”之一字本身亦兼虛實之趣──曰“風滿”,而實空無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顯其愁之“滿樓”也。“日”“風”兩處,音調小拗,取其峭拔,此為詩人喜用之句格。

那麼,風雨將至,“形勢逼人”,詩人是“此境凜乎不可久留”,趕緊下樓匆匆回府了呢?還是怎麼?看來,他未被天時之變“嚇跑”,依然登臨縱目,獨倚危欄。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兩點自明:前一聯,雖然寫得聲色如新,氣勢兼備,卻要體味那個箭已在弦,“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意趣。詩人只說“欲”來,筆下精神,全在虛處。而下一聯,鳥不平蕪,蟬吟高樹,其神情意態,何等自在悠閒,哪裡是什麼“暴風雨”的問題?

講到此處,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絕唱《憶秦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詩人許渾,也正是在西風殘照裡,因見漢闕秦陵之類而引起了感懷。

咸陽本是秦漢兩代的故都,舊時禁苑,當日深宮,而今只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蟲鳥,不識興亡,翻如憑弔。“萬里”之愁乎?“萬古”之愁乎?

行人者誰?過客也。可泛指古往今來是處徵人遊子,當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內。其曰莫問,其意卻正是欲問,要問,而且“問”了多時了,正是說他所感者深矣!

“故國東來渭水流”,大意是說,我聞咸陽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東來,至此一覽──而所見無幾,唯“西風吹渭水”,系人感慨矣。

結句可謂神完氣足。氣足,不是氣盡,當然也不是語盡意盡。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好處,確有悠悠不盡之味。渭水之流,自西而東也,空間也,其間則有城、樓、草、木、汀洲……;其所流者,自古及今也,時間也,其間則有起、沉、下、鳴、夕、秋……。三字實結萬里之愁,千載之思,而使後人讀之不禁同起無窮之感。如此想來,那麼詩人所說的“行人”,也正是空間的過客和時間的過客的統一體了。(周汝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pp0d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