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在數學課堂上如何實現分層教學

在數學課堂上如何實現分層教學

數學課堂分層教學一

在數學課堂上如何實現分層教學

(一)備課分層次

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依據大綱和教材的要求,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設計教法。重點考慮排除學困生的學習障礙,提出對優生的高層次要求,設計分層練習。分層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備課,配備資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比如,在大多數題目相同的基礎上,再增補幾道檢查不同層次教學效果的題,依據學生情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們在各自的能力範圍內得到充分發展。C層學生要求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B層學生要求熟練掌握基礎知識,並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A層學生要求在B層次的基礎上,培養創新意識,有良好的數學素質。如“平行線的性質”的教學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C層學生能說出平行線的性質,並能應用性質進行簡單計算;B層學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線的性質,並能熟練地加以運用;A層學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質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發現問題能力,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要求能靈活運用性質。各層次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各層次學生通過努力能達到的,這樣才能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備課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內容,課堂提問,技能訓練,應注意層次和梯度。

(二)提問、設問要有層次性、針對性

課堂提問不僅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更能啟迪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樂趣。一堂課成功與否關鍵是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否使用權不同層面學生學有所得。對於基礎題總是先讓C、B層學生回答:對於邏輯性強、難度係數較高的問題則由A層學生回答,這樣既能使用權提問有普遍性、針對性;同時採用四人小組集體討論並由C層學生回答的方式激勵各組相互競爭,增強他們的信心;特別是C層學生有了優先回答的機會同時得到了同組學生的幫助,以及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大激發了他們對學好數學的信心,由於A層學生負責本組的討論、學習並對C層學生的'指導與幫助他們感到有壓力也決不敢放鬆,從面能達到較高的教學目標。

(三)作業練習分層

(1)作業分必做和選做,否則會加重學生裝課業負擔、加重抄襲現象,作業本必做、同步選做、練習卷選做,並註明A、B、C。保證練習題效益;同時每週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題、創造性作業供有餘力的學生去做。

數學課堂分層教學二

(一)差異備課,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新課程倡導打造教學基礎,做好教學的前提工作,瞭解教學物件的差異——學生差異。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既要想到“優等生”,又要備“學困生”的轉化情況。要明確理解教材的難點是什麼,容易出現的錯誤是什麼,找準新知識學習的切入點,並根據學生的不同物件,不同的興趣、愛好、情緒,分層設計課堂教學,把握學習的鼓動點,使“學困生”“吃得進,消得了”,使學有餘力的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髮展創造條件,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發展。

(二)因材施教,進行內容分層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在國中數學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要以上述學生分層為基礎,再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國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遵循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原則;在設計問題時,要遵循分層設疑、分層提問的原則,力求將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對號入座”。解題是國中數學學習的主要手段。國中數學教師可以從“學困生強化基礎,中等生有所提高,學優生充分發展”的目標出發,找準切人點,為第一層學生設計難度較大的題目,為第二層學生設計難度適中的題目,為第三層學生設計難度較低的題目。

(三)分層進行課堂提問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中,有效引起學生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通過提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教師所制定的問題必須恰到好處,不能過難,也不能過易,否則都起不到相應的作用。對於基礎性較差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儘量要提出一些較為淺顯的問題,鼓勵C層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不論回答結果是正確還是錯誤,教師都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不再懼怕回答問題;對於學習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說,儘量提出一些有深度、有難度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適當的時候,老師也可以將問題分成了解、掌握、綜合運用三個層次,讓班級內處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的習慣,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數學課堂分層教學三

首先是知識點上的分層。產生知識分層的原因有許多,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因素。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聽不懂。事實證明,由七年級到八年級,學生數學知識分化不大,但由八年級到九年級,學生成績分化就較大了。在課堂上多了很多弄不懂的內容,優等生由於都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好的自學能力,較容易弄懂,而待進生大部分缺乏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而就較難明白了。因此,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有必要在課堂授課時把主要知識點進行分層次教學。

例如,在講授九年級上冊數學《垂徑定理》一節時,垂徑定理的證明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我用了兩種方法引導學生對定理進行證明:一是用自己學過的全等三角形有關定理證明、二是學生自己動手用摺疊圓的方法證明,結果優等生大都選擇用全等三角形的有關定理證明,而大部分待進生選擇用摺疊圓的方法直觀地得出定理的證明。同一個知識點的講授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證明,既可讓學生學有所得,又可以提高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層次相結合實際是當前數學課堂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讓各層次學生能在課堂上弄懂知識、聽懂內容,即學生在課堂上有可學內容,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課堂上能把知識學有所得、讓每個學生學有所需,這樣會始終維持自覺的、積極的學習狀態,形成一個良好迴圈,更好地遏制數學知識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分化過程。

其次是學生能力的分層。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調查摸底,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進行分類,只有儘可能地全面瞭解學生,才能心中有數,做到準確、恰當的預設。例如學生的運算和解題能力,是在運算和解題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對於具體的學生,因心理和生理等因素,其發展過程並不都是一樣順利,當中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挫折,而這種技能形成中出現的挫折的大小是反映學生分層的主要依據。可能一段時間後,內因或外因會使技能的發展發生變化,學習能力的發展會前進或後退,在不同程度上,能刺激學生學習競爭性。

特別是在我們這種處於城鄉結合的街鎮學校,普遍是較大班型的班級,學生人數較多,更難以在學習步調上求得一致。針對這個特點,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選最優秀的幾個同學,一對一幫助幾個最差的學生,另外若干優等生用一對二的方法幫助其他基礎較差的學生,組成幫學小組,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地發揮,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學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對一些特別厭學的學生,作為教師採取個別輔導的形式,直接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並在課堂上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對他們特別給予關心。對優等生,充分利用教材的彈性特點,鼓勵他們一題多解,指導他們多閱讀課外書籍,激起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動態,使優等生成為數學課堂的攻堅小組,擔負起帶領全班學好數學的艱鉅任務。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正因為如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絕對有必要按學生能力分層教學,實施“各取所需”的原則。使每位學生學得輕鬆,學有所獲,具有成功感,從而身心愉悅,逐漸形成良好的情感及正確學習習慣,實現心理健康這一非智力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5r4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