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戴東原先生年譜》原文和譯文賞析

《戴東原先生年譜》原文和譯文賞析

戴震,字東原,休寧人。讀書好深湛之思,少時塾師授以說文,三年盡得其節目。年十六七,研精註疏,實事求是,不主一家。從婺源江永遊,震出所學質之永,永為之駭嘆。永精禮經及推步、鐘律、音聲、文字之學,惟震能得其全。

《戴東原先生年譜》原文和譯文賞析

性特介,家屢空,而學日進。北方學者如獻縣紀昀、大興朱筠,南方學者如嘉定錢大昕、王鳴盛,餘姚盧文弨,青浦王昶,皆折節與交。

乾隆二十七年,舉鄉試,三十八年,詔開四庫館,徵海內淹貫之士司編校之職,總裁薦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與會試中式者同赴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學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館中有奇文疑義,輒就諮訪。震亦思勤修其職,晨夕披檢,無間寒暑。經進圖籍,論次精審。所校大戴禮記、水經注尤精核。又於永樂大典內得九章、五曹算經七種,皆王錫闡、梅文鼎所未見。震正譌補脫以進,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學,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謂:“義理不可空憑胸臆,必求之於古經。求之古經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必求之古訓。古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聖人之義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義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訓、義理而二之,是古訓非以明義理也。”

震為學大約有三:曰國小,曰測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後,其國小,則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之;測算之學,曲阜孔廣森傳之;典章制度之學,則興化任大椿傳之:皆其弟子也。後十餘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經注問南書房諸臣曰:“戴震尚在否?”對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選自《清史稿·儒林傳》,有刪改)

先生是年(震十歲)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

(節選每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鯽一項是(3分)

A.震出所學質之永 質:問

B.徵海內淹貫之士司編校之職司:掌管

C.皆折節與交折節:降低身份

D.就傅讀書,過目成誦就:完成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家屢空,而學日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古訓明則古經明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

C.上惋惜久之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D.先生是年乃能言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戴震少時聰明樂學。讀書過目能背,日背數千言都不肯停下來。在私塾學習《說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內容。

B.戴震讀書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種註疏文字,講究實事求是,又敢於質疑前輩大家,且不囿於一家之說。

C.戴震才學頗受賞識。南北學者都願與他交往,四庫全書總裁薦他為編修,皇上特命他赴殿試,賜同進士出身。

D.戴震為學頗有建樹。他承繼了江永的所有學說,在國小、測算、典章制度方面有突出成就,強調義理的重要。

7把文中畫橫線的甸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震以文學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館中有奇文疑義,輒就諮訪。(4分)

(2)彼歧古訓、義理而二之,是古訓非以明義理也。(3分)

(3)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3分)

參考答案

4.D(就:靠近,跟隨)

5.C(A項,連詞,錶轉折;連詞,表遞進。B項,連詞,表承接,就;連詞,錶轉折,卻。C項,均為音節助詞。D項,副詞,才;連詞,就。)

6.D (“強調義理的重要”錯)

7.(1)戴震憑文章學問得到禮遇,出入於朝廷負責編撰的機構。四庫館有了奇文和疑惑,總是向他諮詢請教。(“文學”“受知”“輒”各1分,句子通順1分。)

(2)那些人分開了古字古義和聖賢之道,把它們當作是(獨立的)兩個方面,這是(認為)古字古義不是用來闡明聖賢之道呀。(“二”“明”各1分,句子通順1分。)

(3)老師沒有辦法回答,說:“這不是一個尋常的孩子啊。”(“無以”“非常”各1分,句子通順1分。)

參考譯文:

戴震,宇東原,安徽休寧人。讀書時喜歡深入思考,年少時塾師拿《說文》教授他,三年間他全部掌握了《說文》的條目。十六七歲時,精研各種註疏文字,實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說為主。跟著婺源的江永求學,戴震以自己的學問向江永求問,江永為之驚歎;江永精通禮經濟推步、鐘律、音聲、文字等學問,只有戴震能獲得其全部。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裡常常一貧如洗,但是學問卻天天精進。北方的學者如獻縣紀昀、大興朱筠,南方學者如嘉定錢大昕、王鳴盛,餘姚盧文弨,青浦王昶,都降低身份與他交往。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徵召海內外博學之士擔任編校的職務,四庫全書總裁推薦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皇帝特別下令,讓他與會試考中者一同參加殿試,賜予他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憑文章學問得到禮遇,出入於朝廷負責編撰的機構。四庫全書館有了奇文和疑惑,總去向他諮詢請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業業,早晚翻卷檢閱,寒暑不斷。經過他進呈給皇帝御覽的圖書典籍,都是依次編排,精確稽核過的。他校對的《大戴禮記》《水經注》尤其經過詳細的稽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歲。

戴震的學問,是從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據字義、句義來推尋聖賢之道。他說:“聖賢之道不可憑空想象,一定要從古文經書中尋求。想從古文經書中尋求聖賢之道,但是古文經書喪失殆盡,今古相距遙遠,一定要尋求古字古義的解釋。古字古義的解釋明確了,那麼古文經書的.含義就明確了;古文經書的含義明確了,那麼聖賢之道就明確了,如果我們的思想與聖賢之道相吻合,就會藉此而明瞭聖賢之道。聖賢之道並非別的東西,它就存在於過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分開了古字古義和聖賢之道,把它們當作是(獨立的)兩個方面,這是認為古字古義不是用來闡明聖賢之道呀。”

戴震的學問主要在三個方面:國小(文字學)、測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後,他的文字學,傳授給了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測算的學問,傳授給了曲阜孔廣森;典章制度的學問,傳授給了興化任大椿。他們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後十來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經注》詢問南書房的眾位大臣:“戴震還在嗎?”答道:“已經死了。”皇上嘆息了好久。

戴震這年(10歲的時候)才會說話,大概是聰明積累積得太久的緣故吧。跟隨老師讀書,看一遍就能背下來,每天背幾千字不肯停下來。老師教《大學章句》到《右經一章》以後,(戴震)問老師:“這憑什麼知道是孔子的話,而由曾子記述?又怎麼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學生記下來的呢?”老師回答他說:“這是朱熹說的。”(他)馬上問:“朱文公是什麼時候的人?”(老師)回答他說:“宋朝人。”(戴震問老師):“曾子,孔子是什麼時候的人?”(老師)說:“周朝人。”戴震追問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師)說:“差不多兩千年了。”(戴震問老師):“既然這樣,那麼朱熹怎麼知道?”老師沒無法回答,說:“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40ox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