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有關遊嶧山記的賞析

有關遊嶧山記的賞析

  《遊嶧山記》

原文

有關遊嶧山記的賞析

賂一沙彌作導師,至渡空舟,則無只馬兩人之路,假蓋自蔭,而予化為隸。伏熱正毒,探梁祝泉,頂無冠,脊無縷,而予化為野人。入盤龍洞,觀石鍾,豐下鋭上,竇鑽滑試,數怖數免,無足目正大人之事,而予化為偷。上大通巖,臂引杖接,而予化為猿。撲仙人洞,外伏內昂,中俱白屎,而予化為蝠。引至拘龍洞,則以胸席石,覆卧而申之,上下受半尺,三折約十丈餘,其發者肩也,縱者腹也,頭憂怖而手足廢,趾略效焉,若不寧氣,一視便堪悶絕,而予於此為守宮。將至玉華頂,與仙人對博矣,而壁峭二丈,下臨萬仞,望岱秀天下齊,四基葱鬱,賢聖之窟宅,神洸洸也,粘滯壁間,終不敢上,而予化為蝸。

私念幽奇至絕,愈化愈下,何不騎大鵬,俯瞰齊州九點煙?即吾家子晉鶴背上,盡足鞚引翱視,而託言蝶無所不栩,蟻無所不慕,肝臂無所不託,英雄自欺矣。遂不克頂。遙知古來文士,必無向頂者。至拘龍洞,而投策歎返也。不親歷,人且欺我也。

是山也,其古蹟之最著者,曰嶧陽桐,尚檻其半;曰李斯碑,相傳有之;曰紀子墓;曰聖賢遺像;曰顏子石。其古剎,曰興國寺、萬濤宮、玉帝殿。其泉,曰源頭活水,曰蓮花池,曰甘泉洞。其名石,曰象牙,曰石鼓,曰龜石,不可枚舉,人人得以意呼之。其大觀,曰南天門。此皆望而可得者。

作者簡介

王思任(1574—1646)明末文學家。字季重,號謔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公元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登進士第。曾知興平、當塗、青浦三縣,又任袁州推官、九江僉事。清兵破南京後,魯王監國,以思任為禮部右侍郎,進尚書。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紹興為清兵所破,閉門大書“不降”,絕食而死。王思任的遊記散文較有名。著有《王季重十種》,《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第一輯第三十種本。近有《王季重十種》,任遠校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悲士不遇賦》

原文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恆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聞。諒才韙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勤。雖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時悠悠而蕩蕩,將遂屈而不伸。

使公於公者,彼我同兮;私於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闊兮;人理顯然,相傾奪兮。好生惡死,才之鄙也;好貴夷賤,哲之亂也。炤炤洞達,胸中豁也;昏昏罔覺,內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選。沒世無聞,古人唯恥;朝聞夕死,孰雲其否!逆順還周,乍沒乍起。理不可據,智不可恃。無造福先,無觸禍始。委之自然,終歸一矣!

譯文

我悲歎士人的生不逢時,自愧顧盼身影孤獨一人。時常約束自己,使言行合於禮,唯恐志向與行為默默無聞。自信才質很高而世情不正,將至死都永遠辛勤。雖有形相但不能彰顯於世,空有才能卻不得展示於人。為何困厄與通達容易使人迷惑,美與惡確實很難辨清。時光悠長而沒有窮盡,我將只能屈而不能伸。讓那些公心為國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那麼精微啊,哎呀又那麼疏闊;人間事理顯而易見,只有互相傾軋和侵奪。貪生怕死,是品質的卑賤;愛貴輕貧,是智慮的混亂。明白透澈,是胸中豁達開朗;糊塗迷亂,是內心生了毒害。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論,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選。終身默默無聞,古人當作羞恥。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誰能説不該如此。逆與順循環往復,忽而沒落忽而興起。沒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沒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禍;委身於自然,最終還是歸為一體啊!

賞析

《悲士不遇賦》當為司馬遷任中書令發憤繼續撰修《史記》時所作。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處以腐刑,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含悲忍垢,他為自己的遭遇感到極大的憤慨和不平。此賦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約為其晚年對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經驗所作的概括和總結。

此賦是漢代偉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八篇重要賦作中迄今唯一留存的一篇,全文共四十四句,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的悲憤心情,揭示悲劇的社會根源——人世的傾奪和道德的墮落。短小精悍的《悲士不遇賦》沉實而有鋒芒,矛頭直指整個封建地主官僚及其統治下的時世,表白了作者的理想與志節,同時體現了包括作者在內的一代有理想、有才能而遭遇不幸的正直士人的悲哀與憤慨。

這篇賦是司馬遷因李陵事件罹禍後寫的,作者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對當政者的專斷橫暴、“昏昏罔覺”表示極大的憤慨,控訴他們善惡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統治集團的互相傾奪、貪生惡死、好貴夷賤。篇末“無造福先,無觸禍始”和“委之自然,終歸一矣”等語,表露了司馬遷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可與《報任安書》中的“從俗浮沉,與時俯仰”相對照。

西漢辭賦表現為大賦,頌揚着帝王功德,潤色着帝王鴻業,作者身處被人稱頌的“漢武盛世”,控訴着當政者的專斷橫暴,批判着他們美惡不分、公私不明、互相傾奪、貪生怕死、好貴夷賤之種種醜行、惡行,可謂逆世之道第一人。也正因為此,所以雖克己復禮,仍“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

司馬遷不以賦見稱,但他生當大賦盛行的時代,流風所及,其賦作也能達到一定水平。這篇短賦在名氣上雖不如一些名賦,但也還是頗具特色的。其中的反覆鋪陳、排比對偶,正是司馬相如以來漢賦的主要特徵;句式的規整與有節奏的變化比司馬相如似乎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它對後來的抒情小賦,如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都有一定的影響。

  《爽籟亭記》

原文

玉泉初如濺珠,注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橫峙,去地丈餘,郵果而下,忽落地作大聲,聞數裏,予來山中,常愛聽之。泉畔有石,可敷蒲,至則跌坐終日。其初至也,氣浮意囂,耳與泉不深入,風柯谷鳥,猶得而亂之。及瞑而息焉,收吾視、返吾聽,萬緣俱卻,嗒焉喪偶,而後泉之變態百出。初如哀鬆碎玉,已如昆弦鐵撥,已如疾雷震霆、搖盪川嶽,故予神愈靜,則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蕭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塵垢,灑灑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則吾神愈靜也。

夫泉之得子也,予為導其渠之壅滯,除其旁之草萊,汰其底之泥沙。濯足者有禁,牛馬之躁踐者有禁,予之功德於泉者止此耳。自予之得泉也,舊有熱惱之疾,根於生前,蔓於生後,師友不能箴,靈文不能洗,而與泠冷之泉遇,則無涯柴棘,若春日之伴薄冰,而秋風之隕敗籜,泉之功德於我者,豈其微哉?泉與子又安可須臾離也。

故予居此數月,無日不聽泉二初曦落照往焉,惟長夏亭午,不勝爍也,則暫去之矣;斜風細雨往焉,惟滂淪淋漓,僵蓋之鬆不能蔽也,則暫去之矣;暫去之,而予心皇皇然,若有失也。乃謀之山僧,結茅為亭於泉上,四置軒窗,可坐可卧。亭成而歎日:是驕陽之所不能驅,而猛雨之所不能逐也。與明月而偕來,逐夢寐而不鏟,吾今乃得有此泉乎。

且古今之樂,自八音止耳,今而後始知八音外別有泉音一奇,世之王公大人不能聽,亦不暇聽,而專以供高人逸土陶寫性靈之用,雖帝王之鹹英韶武,猶不能與此冷冷世外之聲較也,而況其他乎!於何幸而得有之。豈非天所以責予者歟?於是置幾移璞,窮日夜不捨,而字之曰“爽籟”雲。

賞析

爽籟亭乃作者所築,座落在湖北當陽縣之玉泉山。萬曆三十八年秋,其兄宏道去世,作者傷心不已,加之自己功名失意、病體初平,因而心灰意冷,履遊玉泉山,看山聽泉。山水的靈秀賦予他創作的衝動;寫下這篇抒發性情、珠圓玉潤的文字。

文章圍繞所以築亭子玉泉展開。“忽落地作大聲,閉數裏,予來山中,常愛聽之’,令人“灑灑乎忘身世而一死生”,一;“泉之功德於我者,豈其微哉?泉與予又安可須臾離也”,二;“居此數月,無日不聽泉”,“暫去之,而予心皇皇然若有失也”,三;“八音之外,別有泉音一奇”,“專以供高人逸士陶寫性靈之用”,“予何幸而得有之”,四。在闡明原因的同時,把泉聲之奇、泉之功用、泉之魁力,作了傳神的刻劃。

泉聲一段,除寫泉聲之百態外,指出氣浮意囂,只能得而亂之;只有神靜才能聽出泉之百態。神愈靜則泉愈喧,泉愈喧則神愈靜,誠具哲理。

“世之王公大人不能聽,亦不暇聽”幾句,則表現出了作者的清高傲世。

  《藍田縣丞廳壁記》

原文

丞之職所以貳令,於一邑無所不當問。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丞位高而逼,倒以嫌不可否事。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丞涉筆佔位署 ,惟謹。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則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諺數慢,必曰:“丞。”至以相訾熬。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貞元初,挾其能,戰藝於京師,再進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為丞茲邑。始至,喟然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既噤不得施用。又喟然曰:“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則盡 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陋污水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牆鉅竹千挺,儼立若相持,水 循除鳴。斯立痛掃溉。對樹二鬆,日吟哦其間。有問者,輒對曰:“餘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

譯文

縣丞一職是用以輔佐縣令的,對於一縣的政事沒有什麼不應過問。其下是主薄、尉,主薄和尉才各有專職。縣丞的地位高於主薄、尉,逼近縣令,照例為了避嫌疑而對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發出之前,吏胥懷抱已擬成的案卷,到丞那兒去,捲起前面的內容,用左手夾住,右手摘出紙尾簽名處,象鵝和鴨那樣搖搖擺擺地進來,直立斜視,對縣丞説:“您還要署一下名。”縣丞拿筆望着應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謹慎地簽上名字。抬頭望着小吏,問:“可以了嗎?”小吏説:“就這樣。”然後退下。縣丞不敢稍稍瞭解一下公文的內容,茫然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官位雖較高,實權和勢力反而在主薄、尉之下。民間諺語列舉閒散多餘的官職,一定説到縣丞,甚至把丞作為相互謾罵的話。設立縣丞一職。難道本意就是如此嗎?

博陵人崔斯立,勤學苦練,以積累學問,他的學問包容宏深,境界廣闊,每天都有長進,並且逐步顯露出來。貞元初年,他懷藏本領,在京城與人較量文藝,兩次得中,兩次折服眾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評事,因為上疏論朝政得失而被貶官,經過兩次遷謫,來到這裏做縣丞。剛到時,他歎息説:“官無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稱職。”在只能閉口無言無所作為的現實面前,他又感慨地説:“丞啊,丞啊,我沒有對不起丞,丞卻對不起我!”於是完全去掉稜角,一概按照舊例,平平庸庸地去做這縣丞。

縣丞的辦公處原來刻有一篇壁記,但房屋損壞漏水而遭污損,已無法閲讀。崔斯立為之換椽易瓦,粉刷牆壁,將前任縣丞的名氏全部寫上。庭院裏有老槐四行,南牆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象互不相下,水聲汩汩繞庭階而鳴。斯立把廳屋裏外打掃乾淨,種上兩棵相對的松樹,每日在庭中吟詩。有人問他,他就回答説:“我正有公事,您暫請離開這裏。”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

賞析

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辦公處所,常常有“壁記”,敍述官署的創置、官秩的確定以及官員的遷授始末等,刻在壁間。後來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寫壁記的目的在於使後任瞭解自己的職責和前任的情況,所以一般都寫得比較平實詳細。韓愈的這篇壁記卻與一般的壁記不同。

藍田縣,唐代屬中道京兆府,今屬陝西西安市。崔斯立於815年(元和十年)任藍田縣丞,當時韓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誥,該文即作於此年。全文短小精悍,生動潑辣,意味深長。自“文書行”至“漫不知何事”一段,尤將縣丞的無用描摹得淋漓盡致。

  《聽蕉記》

原文

夫蕉者,葉大而虛,承雨有聲。雨之疾徐、疏密,響應不忒(差別)。然蕉何嘗有聲,聲假雨也。雨不集,則蕉亦默默靜植;蕉不虛,雨亦不能使為之聲。蕉雨固相能也。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而成聲,聲與耳又相能想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剝剝滂滂,索索淅淅,牀牀浪浪,如僧諷堂,如漁鳴榔,如珠傾,如馬驤,得而象之,又屬聽者之妙也。

長洲胡日之種蕉於庭,以伺雨,號“聽蕉”,於是乎有所得於動靜之機者歟?

譯文

芭蕉這東西,葉子大而空虛,承受雨水時會發出聲響。隨着雨水落下的快慢、疏密而絲絲入扣地發出相應的聲音。然而芭蕉哪裏會有聲音?聲音不過是藉助雨水滴落罷了。沒有雨水,則芭蕉也只能默默地立在那裏;可是若芭蕉並不空虛,即使雨水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正是芭蕉與雨水互相配合啊。芭蕉是靜止的,雨水是流動的,一動一靜相互作用而產生聲音,聲音與人的耳朵又相互作用,於是就發出匝匝插插、剝剝滂滂、索索淅淅、牀牀浪浪等各種各樣的聲音,如同僧人在堂上誦經,如同漁人敲榔,如同傾倒珍珠,如同駿馬嘶鳴,聽到這些聲音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想象,這又是聽到這些聲音的人們各自的妙想頭東了。

常州的胡日之,在庭院中種上芭蕉,專以等候下雨,(並且)自己取號為“聽蕉”,從此後(他大概會)從(大自然的)動靜之機中有所感悟吧?

賞析

《聽蕉記》是沈周寫的一篇古文。在所有描寫“雨打芭蕉”這一意象的詩文中,沈周的《聽蕉記》可謂別具一格。它將雨打蕉葉的聲音,描繪得細膩入微,淋漓盡致,生動悠揚。它用一連串象聲疊詞“匝匝插插,剝剝滂滂,索索淅淅,牀牀浪浪”來表現雨點或疾或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地打在蕉葉上,又用僧人在佛堂誦經、漁舟敲響梆榔、珠子傾倒玉盤和駿馬揚蹄奔馳四個貼切的比喻,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

如果這篇文章只停留在“聽”的方面,那還不足為奇,它還進一步深化,集中到“思”字上,對雨打芭蕉進行哲學思考:沒有雨,芭蕉只靜靜地立在那裏;沒有芭蕉葉,雨也發不出聲。只有蕉與雨相配合,才能產生動聽的聲音。不僅蕉與雨,還有動與靜、聲與耳等也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辯證關係。

一篇《聽蕉記》,既有詩意,且有哲思。

  《峽江寺飛泉亭記》

原文

餘年來觀瀑屢矣,至峽江寺而意難決舍,則飛泉一亭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天台之瀑,離寺百步,雁宕瀑旁無寺。他若匡廬,若羅浮,若青田之石門,瀑未嘗不奇,而遊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從容以觀,如傾蓋交,雖歡易別。

惟粵東峽山,高不過裏許,而磴級紆曲,古鬆張覆,驕陽不炙。過石橋,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為一。凡樹皆根合而枝分,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飛泉亭也。縱橫丈餘,八窗明淨,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研,可瀹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几席間作玩。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餘命霞裳與之對枰。於是水聲、聲、鬆聲、鳥聲,參錯並奏。頃之,又有曳杖聲從雲中來者,則老僧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餘序。於是吟詠之聲又復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不圖觀瀑之娛,一至於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帶玉堂。正對南山,雲樹蓊鬱,中隔長江,風帆往來,妙無一人肯泊岸來此寺者。僧告餘曰:“峽江寺俗名飛來寺。”餘笑曰:“寺何能飛?惟他日餘之魂夢或飛來耳!”僧曰:“無徵不信。公愛之,何不記之!”餘曰:“諾。”已遂述數行,一以自存,一以與僧。

譯文

我近年來觀看瀑布很多次,到峽江寺心裏很難捨棄它,就是飛泉亭造成的。

凡是人之常情,眼睛覺得悦目,而身體覺得不舒服,勢必不能長久地停留。天台山的瀑布,距離寺廟有一百步左右;雁宕山的瀑布旁沒有寺廟;其他的如廬山(的瀑布),如羅浮山(的瀑布),如浙江青田縣石門山(的瀑布),瀑布不是不奇特,可是遊覽者都在日中暴曬,蹲坐在危崖之上,不能悠閒地觀看,就好像路上認識的朋友,雖然(在一起)很快樂(但也)容易分別。

只有廣東東部的峽山,高不過一里多的(距離),但石砌的台階曲折而上,古鬆張開樹蓋遮蔽,(即使)火熱的太陽也不覺得曬。經過石橋,有三棵奇特的樹,(它們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條腿一樣分別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樹忽然就長在了一起。凡是樹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葉分叉,惟獨這三棵樹根部分開而枝葉匯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

登山走過的一半路,飛瀉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轟鳴,從空中一瀉而下。瀑布旁有間屋子,就是飛泉亭。長寬有一丈多(的距離),八扇窗户明亮乾淨。關上窗户瀑布聲響可以聽得見,打開窗户瀑布就看到了。人們(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開兩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可以放筆墨紙硯,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飲用。以人的安逸,對待水的勞碌,把瀑布取來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當年建造這個亭子的人大概是個仙人吧!

澄波法師擅長下棋,我讓學生霞裳和他對弈,於是流水聲,棋子聲,松濤聲,鳥鳴聲,參差交錯一起響起。不一會兒,又有枴杖拄地的聲音從山中傳來,這是懷遠老法師,抱着一尺來厚的詩集,來求我作序。於是吟詩的聲音,又再次響亮地響起。自然的聲音和人的聲音,融合在了一起。沒想到觀賞瀑布而享受到的樂趣,竟到了這種境界!飛泉亭的功勞可真是大了。

坐的時間長了,太陽下山了,(我也)不得不下山去了。在帶玉堂宿歇,(帶玉堂)正好面對着南山。雲霧中樹木鬱鬱葱葱,(南山與帶玉堂)中間隔着北江,(江上)航船來來往往,奇怪的是沒有一個人願意把船停泊靠岸來這個寺廟之中。僧人們告訴我説:“峽江寺俗稱飛來寺。”我笑着説:“寺廟怎麼能飛!只有哪一天我的靈魂夢境,也許會飛來吧。”僧人們説:“沒有憑證就不能使人相信。您(既然)喜愛這座寺,為什麼不把他記載下來呢?”我説:“好吧。”已經寫完了幾行,一份用以自己保存,一份用以交給僧人們。

簡析

文章作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時袁枚往廣東肇慶探望弟弟袁樹,途經峽江寺。

峽江寺在廣東清遠縣城北中宿峽後峽山上,建於南朝梁武帝時,初名正德寺。又傳軒轅黃帝二庶子太禺與仲陽化為神人,將安徽舒城上元延祚寺在一個風雨之夜飛攜此處,故又名飛來寺。寺後有飛泉亭。亭臨水崖,疏檻面江,眾木蓊鬱,遊人稀少。

遊記最忌平均用筆,拉雜而書,猶如流水帳、日程表、好的遊記善於發掘景色獨特之處,從主觀上去認識與適應客觀世界,使讀者相會於心。峽山飛泉,正如袁枚文中所説,沒有什麼奇特,難與天台、雁蕩瀑布比肩。但袁枚通過自己的感受,從“遊趣”出發,挖掘平淡中的奇異,舍瀑布而記亭,逐一展示亭的好處:先寫亭能遮陰,得從客觀瀑;接寫亭的環境,以景物襯托亭的幽雅;再寫亭子本身,“閉窗瀑聞,開窗瀑至”,可自由自在地在亭內休憩賞玩,從而又引出在亭內下棋、吟詩之悠閒容與。這樣,全文通靈活透,完美地把風景的秀麗與遊人的心理結合消融在一起。宣揚了以逸待勞,以旁觀的態度欣賞風雲變幻,而又願把自己與天地同化的思想,有豐富的哲理。

標籤: 賞析 山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rom4w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