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學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學教案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學教案

同學們,提到文字,我們首先會想到書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文字卻與我們書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麼它是什麼樣的文字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寫在哪本書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指的是什麼?請大家速讀課文,回答這兩個問題。(學生讀課文,教師畫書樣)明確:大自然好像一部書,大自然的文字是指書中的星、雲、鳥、石等物。

2.大自然這本書可分為兩個分冊。下面,請大家依據課文給分冊取書名並編寫目錄,讓我們共同嘗試編書的滋味,好嗎?明確:這兩本分冊,一本叫神奇的天書;一本叫有趣的地書。神奇的天書的目錄有星、雲、鳥;有趣的地書的目錄有石灰石、漂礫。(板書)

3.大自然這部書就像老師畫得這麼厚嗎?這有多厚、多重?(請學生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大家看板書,根據你所掌握的説明文知識,説説文章採用了什麼説明方法?教師小結:本文運用打比方的説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比作文字,然後分天空和大地,列舉我們周圍的自然現象加以説明,讀來趣味盎然。

三、品讀課文,感悟重點

1.請學生從“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一段文字,講給大家聽,看誰講得好,可以按照這種形式敍述:文字-情態-破譯的內容。(情態主要包括位置、形態、高度、飛姿、叫聲等)啟發引導:(用多媒體)出示一個畫面(雷雨雲圖片),請學生找出相關的語段,帶領學生體味文章是怎樣描述和破譯這種雲的。然後學生自由發言,賞析自己喜歡的語段。

2.引導深入:品味本文語言生動有趣的技巧,重點賞析第14段。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再看一個畫面(大雁南飛圖片),請同學們説説這是第幾段的內容?(找學生閲讀本段)本段中並沒有明確指出是大雁,我們從哪點看出是大雁的呢?這一段寫的是什麼內容?是從哪些角度寫的?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呢?

3.知識遷移:出示畫面(晴朗天氣的雲的圖片),讓學生試着運用本文的語言技巧破譯這種大自然的文字。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小結:看來大家對大自然觀察得非常細,要知道這正是破譯大自然這部大書的.首要條件。那麼,如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給大家講講作者伊林小時候的故事--伊林小時候就對大自然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有時到鄉間去,守在螞蟻窩旁,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父親工廠製造肥皂的過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裏的廚房當成實驗工廠,居然成功了;他按照書上的配方製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鋥亮,並高興地歡呼起來“科學勝利了”。當然他也有失敗的時候,但這讓他懂得了科學試驗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的道理。

4.由伊林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如何認識大自然的啟示。讓我們再看作者是怎麼説的,下面我們齊讀課文結尾3段,請同學們回答。明確:觀察、讀書、請教。

四、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觀察到的,從書本中看到的或向別人請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種種景象,繼續為本書編目錄,要求語言生動、淺顯有趣。然後學生交流。五、結束語

同學們,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妙無窮,讓我們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並不斷破譯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也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會有一個温馨安寧的家園。

附閲讀材料

科普創作的巨匠──伊林

1934年,一位青年科普作家見到了高爾基。他們一起討論了高爾基在《論主題》一文中擬出的主題:“科學怎樣使人變成巨人?”高爾基對這位作家説,希望你“對孩子們講人是世界的改造者,講人可能達到的和正在達到的高度”。高爾基的思想火花點燃了這個青年人創作《人怎樣變成巨人》的激情。1936年起,他同他的妻子謝加爾整整花了10年寫成這部三卷本的科普鉅著。

這位青年作家就是後來被稱為科普創作巨匠的伊林。他編寫的《人怎樣變成巨人》《十萬個為什麼》等書,在世界許多國家翻譯出版,成為最受歡迎的科普著作之一。《十萬個為什麼》在我國出過29版,《人怎樣變成巨人》也出過8版。

伊林原名伊里亞·雅科夫列維奇·馬爾夏克,生於1896年1月10日,1953年11月15日逝世。伊林的父親是實用化學家,又喜愛文學。哥哥是詩人。妹妹是兒童文學作家,她創作的《古麗雅的道路》也是我國讀者所喜愛的。這個科學和文學氣氛很濃的家庭,對伊林成長為一名偉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響的。

伊林早在童年時期就對大自然、對科學、對詩歌發生濃厚興趣。他有時到鄉間去守在螞蟻窩旁,觀察螞蟻生活習性,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父親的工廠製造肥皂的過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裏的廚房當成試驗工廠,試製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書上的配方製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鋥亮。這時,他高興得歡呼起來:“科學勝利了!”當然,也有失敗的時候,但這卻使他懂得,科學試驗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伊林從小喜愛讀書,尤其喜歡讀普希金、羅蒙諾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歲時第一次嘗試寫過一首火星的詩。兒童時代的伊林還寫過火山、熱帶森林、美洲豹和鱷魚的詩。

還在上大學期間,伊林就開始為兒童刊物《新魯濱孫》寫化學方面的科普短文。1925年,伊林大學畢業,到列寧格勒涅瓦硬脂酸工廠擔任實驗室主任,業餘時間從事科普創作。1927年,他的第一部中篇科普著作《桌子上的太陽》(中譯本名為《不夜天》)問世。在這以後的26年間,伊林創作了近20部中篇和長篇科普作品。其中有一些是與他的妻子合寫的。

伊林的科普作品知識性強,內容豐富,文筆流暢,深入淺出,讀來使人回味無窮。

伊林説:“只有自己為所寫的事件感動並且不掩飾自己感動的人,才能引人入勝地描述這件事。”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國內開展了熱氣騰騰的經濟建設。這使伊林深為激動,他不是旁觀者,而是滿懷激情的積極參加者。因此,他能寫出《五年計劃的故事》《山和人》和《人民──建設者》這樣一些激動人心的、反映蘇聯五年計劃建設的科普讀物。在伊林的筆下,枯燥的數字變成了一個個氣壯山河的故事,變成了一個個優美動聽的琴符。據我國科普界前輩、伊林著作的早期翻譯者董純才説,在抗日戰爭初期,有些青年人就是在讀了《山和人》之後,對共產主義事業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奔赴延安去參加革命的。

伊林學識淵博。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添新的養分,他一生從未間斷過對知識的追求。伊林每寫一本書,似乎都是重新讀一個大學,要讀幾十本書和幾百篇科學論文。為了寫《人怎樣變成巨人》,他在幾年內學習了歷史、考古學、語言學等各種學科的書籍。他寫《人和自然》時,對氣象學和水文學研究了兩年之久。

伊林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謹,創作時,先擬出提綱,描繪出大體輪廓,再着手寫。伊林出筆很快,但初稿寫完後,都要反覆進行認真修改。伊林説:“就是最有趣的內容和見解,要是用貧乏的、沒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描述,也會是枯燥乏味的。”為了探求更好的表現題材的手法、形象和比喻,他絞盡腦汁,不斷構思,他的《十萬個為什麼》採錄了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提出問題,並以簡明、活潑的語言介紹基本科學知識,深受讀者歡迎。

對祖國建設的激情、廣博的科學知識、高度的文學修養和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使伊林成了科普創作的巨人。

標籤: 教案 大自然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n1wq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