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鸕鶿》教學賞析和教學設計

《鸕鶿》教學賞析和教學設計

  篇一:《鸕鶿》教學賞析

《鸕鶿》是一篇文辭俏麗、意境深遠的經典美文。生動的語言,精煉的描述,立體式地勾勒出一幅風光秀麗、平靜祥和、默契悠然、如詩如畫的江南田園生活圖景。

《鸕鶿》教學賞析和教學設計

《鸕鶿》這篇深受學生歡迎的優美散文,我執教過好幾次了,也聽過許多名師執教。這一次重讀課文,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和體會。

首先,課文的背景應該是江南某平原地區一個比較偏僻的農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鄉漁村。課文一開頭就這樣寫道:“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麼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岸邊有幾棵垂柳,垂柳外邊是一望無垠的稻田。”“一望無垠的稻田”邊鑲嵌着幾個“鏡子小湖”,這不就是江南農村特有的地理風貌嗎?顯然,生活在這個村子裏的人是以種田為生的農民,而不是以捕魚為生的漁民。

捕魚對這裏的農民來説,僅僅是種田勞動之餘,一種業餘性的、休閒性的勞動。在這樣的農村,農民捕魚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在一般情況下,是家裏來了客人,主人為了表示熱情,會搖着船,帶上鸕鶿,去捕幾條魚來招待客人,圖個新鮮。就像在自個的雞窩裏抓一隻雞,菜園裏拔幾個蘿蔔,一切都是自個生產的,既方便,又新鮮,屬於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可是從我念國小到現在,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把這位農民錯當成了漁民。雖然課文中多次出現“漁人”這個稱謂,但“漁人”和“漁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漁人”泛指所有捕魚的人;“漁民”專指以養魚、捕魚為生的人。如果這位“漁人”是一個捕魚為生的漁民,他為什麼“夕陽西下”的時候才來捕魚呢?而且面對“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説明小湖裏魚特別多)的情況,他不問多少,他不貪不戀,一會兒工夫就悠然地搖着小船回家了呢?

顯然,漁人的捕魚就是為了給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餚而已。鸕鶿在農民的生活中,就相當於一般農家飼養的雞(下蛋)、牛(耕地)、馬(拉車)一樣,是一種具有靈性的生活小幫手,唯一不同的是鸕鶿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鸕鶿”這一特有的小精靈,來一個管中窺豹,情動而辭發,展示鄉村農民的一種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鸕鶿”為題,以“鸕鶿捕魚”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見大的手法,作者羨慕的不單單是鸕鶿捕魚的樂趣,更重要的是豐富多彩、恬靜舒適的鄉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單單是為了表現捕魚的歡樂,而是對田園生活的讚美與嚮往。所以,文章並沒有對鸕鶿的外形、習性、捕魚的方法等做具體細緻的刻畫與描述,但是文章卻巧妙地抓住了“鸕鶿捕魚”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鄉土氣息的精彩一幕,將這個偏僻鄉村的迤邐風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園生活,畫卷般的、活生生地鋪展在我們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輕緩悠揚的《牧童短笛》,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或者靜靜地聆聽,這一充滿鄉土氣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們的孩子思緒飛揚:我們可以從漁人的輕輕“一抹”,感受到漁人與鸕鶿間“心有靈犀”的默契;我們可以從鸕鶿翅膀撲打起的“跳躍浪花”,體會到鸕鶿與小湖間“嘻鬧無限”的愉悦;我們可以從漁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無垠的稻田”升騰起來的豐收的希望;我們可以從那四起的“裊裊炊煙”,聽到寧靜的農家院子裏傳來孩子們銀玲般的書聲、笑聲;我們沐浴着那穿過柳梢,掠過湖面,迎面吹來的陣陣清涼,甚至能從這清新的空氣中聞到泥土的芳香,於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張大嘴巴,盡情地“呼哧呼哧”起來。

那裏的綠水,那裏的翠柳,那裏的魚,那裏的人,那裏的船,那裏的鸕鶿,那裏的炊煙,那裏的稻田,無不散發着清晰迷人的田園氣息,無不流淌出農民“豐衣足食、悠然愜意”的幸福笑意,無不顯示出這裏萬物間的和諧、祥和、默契。

因此,我將《鸕鶿》教學重點定為:透過迷人的鄉村風景,抓住“鸕鶿捕魚”的生動畫面,多層次、多角度地感受農民悠然自得、平靜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體會作者對悠然平靜的田園生活的真情讚美與深情嚮往。

但這也恰恰是教學難點,因為課文所描寫的那種平靜、祥和、悠然、純樸的鄉村生活,已經遠離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面對充滿激烈競爭、充滿物質追求的現實生活,學生對漁人的生活態度會感到一種難以接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這種鄉村生活人與環境的“和諧美”,看不到農民生活的那一種樸實與憨厚,學生是體會不到捕魚的樂趣的,學生對田園風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膚淺的、不留痕跡的。

我總覺得,優美散文的字裏行間,往往藴含着一種特有的“靈氣”,這種靈氣就是一種意境,一種情趣。教散文,最為要緊的就在於把握文本的“靈氣”,引導學生誦讀、細思,生髮、延伸,不但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慾,而且能給他們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啟迪,提高他們審美的情趣。教學《鸕鶿》,就要引導學生感受並理解漁人“豐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熱戀。從哲理的角度講,懶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樂,但貪得無厭也背棄了美、背棄了幸福,這裏的漁人能夠盡情享受悠然自得的農家生活,就在於他既不懶惰,也不貪得無厭,通過自己的勞動過着豐衣足食的日子。和我們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相比較,漁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樂、幸福、自由的主人。

漁人的“悠然”,不是無所事事、不思進取的懶散,也不是高枕無憂、不問收穫的閒散;既是對鸕鶿的信任,又是對生活的自信;既是對今天豐衣足食生活的一種自得其樂的流露,又是對未來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滿希望;是勤勞之後的小憩,是富足之餘的享受,是對自然、生命、生活的誠摯熱愛。

順着夕陽的柔光,聽着鸕鶿捕魚歡快的節奏,透過漁人悠然而起的煙圈,輕輕撩起岸邊那一簾垂柳,我們會驀然發現:啊!漁人的生活,原來別有一番風味……

  篇二:《鸕鶿》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直觀激趣

播放課件,觀看鸕鶿捕魚的場面,讓學生對鸕鶿和鸕鶿捕魚的情景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有助於學生接下來理解課文的意境。

2、範讀激情

教師配樂範讀全文。要求學生閉目靜聽,全身心地感受課文的美好意境。

3、初讀感受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學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課文大意。

4、互助識字

相互交流生字學習情況,出示生字“夕、窄、抹、柔、喉、揀、拋、痕”,要求每位學生至少選擇一個生字(越多越好)準備參與交流,多音字的分析(抹),形近字的比較(“夕”和“歹”),音近字的區別(“揀”和“撿”)。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説説自己曾經見過的字,自己容易寫錯讀錯的字,自己發現很特別、很有趣的字,(儘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5、互助朗讀

請學生按照“平靜—打破平靜—恢復平靜”的順序給課文分段,理清文章結構。並且熟讀自己比較喜歡的一部分,準備帶領同學齊讀,交流朗讀課文。

6、現場遷移

合上書,請學生思考:教師在“鸕鶿”前面加一條橫線,請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回憶,在橫線上加上最恰當的一個詞語(如:灰黑色的`鸕鶿)。

課文除了寫到鸕鶿以外,請大家回憶一下,課文還寫到了那些景與物?

綠油油的湖面,一望無垠的稻田,悠然的漁人,粼粼的波紋,跳躍的浪花,裊裊的炊煙,碧綠的垂柳,柔和的夕陽,鮮活的魚兒

(請學生到黑板板書,學生可以憑藉記憶直接引用課文中的詞語,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得出的合適的新詞)

7、活學活用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理解與黑板的板書,自由地説幾句連貫的話。

第二課時

1、步入“悠然”的課堂

《鸕鶿》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讀起來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課文有一個詞語特別重要,只要我們抓住並真正理解了這個關鍵詞,就可以説理解了整篇課文,到底是哪一個詞語呢?

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後,請同學們來猜一猜,看看誰是老師“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態

(1)教師板書“悠然”,然後問學生:“悠然”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是誰在什麼環境下“悠然”地幹什麼?

(2)學生“悠閒自得、無憂無慮”地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漁人的“悠然”。

(3)你平時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人、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是“無憂無慮、悠閒自得”?

從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學生認識到“無憂無慮、悠閒自得”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環境下和一定的基礎上的,需要一定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隨隨便便就能過上“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生活。

3、領悟“悠然”的內涵

(1)漁人既然是來捕魚的,他就應該想辦法儘量多捕魚才是,太陽都快下山了,他怎麼還能“無憂無慮、悠然自得”呢?漁人為什麼能夠這樣悠然自得呢?

(2)學生默讀課文,教師提示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展開思考,同時提醒學生每個人只要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去思考就可以。

A漁人是以種田為生的,還是以捕魚為生的?(“一望無垠的稻田”:豐收的景象)

B漁人捕魚的目的是為了拿到市場上去賣掉換幾個錢,還是拿回家做一頓美餐自己享受?(“夕陽西下”:不貪)

C小湖裏的魚是漁人放養的,還是野生的?(鸕鶿捕魚不分大小:野生)

D漁人對鸕鶿捕魚的本領,他放心還是不放心?(“列隊的士兵”:漁人對鸕鶿充分信任)

E鸕鶿和漁人,他們配合得好不好?(“一抹”:默契)

F漁人是一個懶惰的人,還是一個勤勞的人?(種田捕魚:勤勞)

(3)小組交流。要求:聽聽同學的,再想想自己的,總結出更合理的,不要瞎爭論。

(4)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的發言,注意引導學生朗讀好相關的語句與段落。重點是第一自然段和“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鑽進水裏去了。”

這幾個提示性問題既簡單,又有趣,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去研讀課文,當學生的不同答案匯聚在一起時,學生就很容易明白:漁人的“悠然”,是因為對鸕鶿的信任,是因為對小湖魚情(魚多)的熟悉,是因為不“貪得無厭”,是因為稻田豐收,是“勤勞”之後的“悠然”。)

4、感悟“悠然”的生活

(1)播放《牧童短笛》,師生一起齊讀第一自然段。前面學生理解到漁人的“悠然”是“不貪、信任、豐收、默契”的流露,這裏的齊讀不是重複,而是理解之後的更深刻的感受。

(2)通過剛才的學習,從漁人“悠然”神情中,我們看到了漁人與鸕鶿的默契,看到了一望無垠的稻田的豐收景象,更明白了漁人不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難道漁人的悠然就僅僅只有這些嗎?

提示: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漁人家裏的老人、孩子、漁人的妻子,以及漁人的鄰居,他們和漁人的“悠然”有關係嗎?

(經老師的這一點撥,學生不難感受到漁人“悠然”的背後,是老人的健康長壽,是孩子的聰明可愛,是夫妻的恩愛美滿,是鄰居的和睦友好。從漁人悠然的神情,看到漁人悠然的生活;從漁人悠然的生活,聯想到整個鄉村悠然平靜的生活,這樣的漁人只是千百個純樸勤勞的鄉村農民的一個代表而已。)

5、提升“悠然”的意境

(1)教師告訴學生,有一位詩人讀了《鸕鶿》這篇課文之後,激動不已,將漁人如詩如畫、悠然平靜的生活,用28個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詩:

碧湖,小船,水鴨;清風,炊煙,農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陽西下,幸福人,樂開花。

(2)引導學生反覆吟誦,細細品味。

(3)最後告訴學生這首小詩的作者就是老師自己,希望同學們展開想象,課後也寫一首精美的小詩。

  篇三:《鸕鶿》教學後記

立體教學是對主體性課堂教學的形象化描述,是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多維發展的課堂教學的理性概括,它強調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審視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形式、教學目標及教學全過程,這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內容多元化、教學目標三維化、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功能綜合化等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從學生個體的發展角度出發,展開多維互動的立體教學就是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現代主體教育思想的具體化操作,教學《鸕鶿》的成功,讓我再一次領略到立體教學“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學生”的魅力與活力,這一切都源於多角度、多層次的多維立體思維。

1、多維思考——準確把握課文的人文內涵

多少年來,我們在教學《鸕鶿》這篇課文時,一直停留在欣賞“優美的風光和鸕鶿捕魚的樂趣”上,現在看來,又是多麼的膚淺,多麼的平面化呀。這一次在課文的人文內涵上之所以能夠取得大突破,主要就是抓住了夕陽、稻田、鸕鶿、漁人、炊煙等多個方面的景物間的聯繫,突破了“鸕鶿捕魚”的狹隘思維框框,既在橫向上拓寬了視野,又在縱向上深挖了內涵,同時橫向景物與縱向的意境隨着作者內心情感的發展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情趣盎然的立體鄉村生活圖。

表面上看,教學的成功就是巧妙地抓住了“悠然”這個關鍵詞,實際上,抓住“悠然”就是多維思考的結果。如果不能夠從多個角度研究課文,即使抓住了“悠然”,也只能是理解到“悠閒自得”而已。“悠然”是一個出發點,是引導學生進入優美田園生活的一個入口,正是多維思考的研究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了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學生才會有主體發展的廣闊時空。缺乏開放思維空間的課堂,只能成為平面化的、片面化的和單一線性化的語言技能的操練場。

2、多維思考——創造主體發展的空間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説得再透一點,就是我們的課堂要努力創造讓每一個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的條件與環境,要為每個不同基礎、不同個性的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建構多維開放的立交橋。比如第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之後,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在交流的時候有發言權、有參與的機會,識字的時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説説哪個字我在哪裏見過(找老朋友),哪個字很有趣(找新朋友),哪個字特奇怪(找怪朋友——指易讀錯易寫錯的生字),學生你一個我一個,不知不覺依靠學生的力量就完成了生字教學。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學生覺得自己哪個句子朗讀有困難,就請同學來幫助自己;自己覺得哪個句子同學容易出錯,可採取主動攻擊來考察某個同學;當然,如果覺得某個句子自己特別喜歡,就可以自己來當一回老師,帶大家朗讀。學生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學力和個性揚長避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學習交流。這樣,第一課時基本上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只要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學生字,讀通課文。

又如第二課時,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和感受漁人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悠然”字面的含義,以及在生活中學生見過的“悠然”的場景,從文本到生活,拓展了課堂時空。在此基礎上,從捕魚的時間、捕魚的目的、捕魚的方法、捕魚的環境等多個方面入手,設計多個導讀題供學生選擇,這樣學生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展開細讀、生髮、研究,當每一個學生細細研究後,大家的思想與感受交匯在一起時,每一個孩子的內心突然間升騰起來的那種對漁人悠然生活的嚮往、羨慕與憧憬,突然間爆發出來的那種欣喜若狂的場景,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發自內心那份學習的快樂。特別是當每一個同學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信息匯聚在一起時,那一條條清晰的思路,就如一汩汩清澈的泉水,激活孩子們的思維,讓我真切的體會到“班級教學”這種羣體教學形式所藴含的羣體智慧的巨大創造力。正是發揮了學生主體的創造性個性思維,“鸕鶿捕魚”展示的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美麗畫面,而是漁人悠然自得、如詩如畫的田園生活,教學難點就這樣悄無聲息的突破。

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的六個多維思考題,就是創設多維的、個性化的思維空間,學生才有了自主發展的機會與方向,課堂才能實現以學生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連鎖共鳴的多元化教學才能得以實現。過去,我們對人文性的內涵不敢深挖,認為國小生達不到那種境界,感悟不到那麼深的內涵,偶爾一深挖,就得一步一步牽着學生找答案,死氣沉沉。實際上是完全低估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甚至以教師權威性的單一線性思維限制了原本活躍的學生羣體思維。多維思考,就是要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鋪路,就是要努力構建多維發展的課堂結構。如果我們不能學生的實際出發,就不能展開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活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這句話的實質含義就是“學生是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資源”,我們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才能真正服務學生,才能實實在在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3、多維思考——獲取“一石多鳥”的教學效果

近年來,語文界爭議較多的一個話題就是“感悟”與“訓練”,實際上就是傳統的單一思維在作怪。新《課標》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就是對傳統單一線性思維的挑戰與突破,語文教學不是要在“感悟和訓練”之間作非此及彼的選擇,而是完全能夠“魚與熊掌兼的”,而且必須是“魚與熊掌兼的”。語文教學長期來習慣於追求百發百中、各個擊破的單打一教學方法,隨着語文教學的時間越來越少的發展趨勢,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種單打一的教學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課標》“三維教學目標”的實質就是,我們的每一步教學策略都不能只有一個單一的目標,而是要從學生的情感、心理,教學的內容、形式,語文的知識、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多維立體思考,也就是在一個顯性目標的背後應該有意識的包含多個隱性教學目標。語文教學的功能原本就是多維性的,《鸕鶿》的教學,不論是初讀還是細讀、品讀,不論是識字還是理解詞語、感悟內涵,都特別關注了知識、能力、思維、情感,而且都是有意識的教學策略。如:第二課時的導入“步入悠然的課堂”,並不是簡單的要學生猜老師的謎底“悠然”一詞,這個猜的過程學生説出了許多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我就順勢引導學生你一個我一個的理解這些詞語,學生猜對了行,最後沒猜對我自己揭開謎底也無妨。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既激發了興趣,又瞭解了學情;既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性;既導入了新課,又巧妙的完成新詞理解的檢測。這就是立體教學追求的“一石多鳥、一發百中”的立體教學效果。

於漪老師説:“發揮語文教學的多功能優勢,課由平面而立體,知識覆蓋面就廣,能力訓練多角度多側面,學生可獲得多方面的培養,課的容量就大,效率就會大大提高。”面對語文教學的課時越來越少的現實,如果我們不能發揮語文教學的多功能優勢,不能立體的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在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道路上,我們就會更加顯得力不從心、手忙腳亂。

《課標》強調的“教學目標的多維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結果的多元性”等現代教學理念,就是在呼喚語文教學的多維思考。這和立體教學強調要多層次、多角度的審視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目標等語文教學全程的教學思想完全吻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地把握教材,才能構建多維開放的主體學習時空,學生才有可能得到個性的發展,教學效率才真正得到提高。所以,多維思考就是立體教學的生命,也是現代多元化社會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時代要求。

標籤: 教學 賞析 鸕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4d31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