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精選14篇)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精選14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培根隨筆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精選14篇)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1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她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説,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説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他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説,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愛迪生髮明的電燈絲。一種,兩種,幾百種,幾千種,面對諸多失敗的材料,他沒有選擇放棄。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得人類走進光的世界。

伽利略也同樣如此,雖面對教會的迫害,但依然堅持“但地球仍在轉動”。他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真理,在逆境中我們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輝。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歎息、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學會堅持,得到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患難見真情”。這樣看來,逆境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奮鬥,還盡顯世間的真情和美德。在我看來,遇到逆境就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如何利用這種經驗,就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撓,而逆境要教給我們的,也正是不屈不撓。可真正把逆境當良師的人,不多。

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2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着。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敍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枴杖,扶助我們站起來,並告訴我們:“從哪裏跌倒就從那裏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且時刻告戒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在這五十八篇隨筆中,我們可以看出各有各藴涵的深遠意義,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説:“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並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我們可以將這本書讀多幾遍,必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3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4

論翻到《培根隨筆》的哪一頁,我們總會很容易地發現有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細細地品讀它們,又感到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合上書本,更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從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們能夠汲取到一位偉大的哲人的思想精華。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時常想起培根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總結。隨意翻看一本雜誌或許會博得我們的會心一笑,但看過之後卻彷彿一無所獲,這個時候,求知便只是消遣。

學得一知半解的時候往往成為我們最愛賣弄的階段,但即使並沒有深入學習,卻也能夠讓我們做足表面文章,這個時候,求知就像是給自己穿上華麗的外衣,但是我們的內在是否充實卻不得而知。

只有當我們學得知識的精髓,並能夠對它駕輕就熟的時候,知識才會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它是我們的一部分,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們的動力和指南,這時,求知無疑是增長了我們的才幹。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每當鬆懈的想法湧上心頭,就會聽到培根用略帶諷刺的語氣對我説到這句話。我們學習,是為了消遣?是為了裝飾?還是為了增長自己的才幹呢?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的進步。

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説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着人們向真理進發。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5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培根在此書中談及的倫理觸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説理透徹,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而這本書裏包含着的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別喜歡他在《論友誼》一章中的一句話:“語言猶如展開的掛毯,心象意念都顯示在其圖案之中,而思想猶如為打開的掛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裏面”他談到,正是友誼開啟理智,正是友誼讓人們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誼可將感情風暴驟雨變成麗日和風,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變成朗朗白晝。他寫道“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總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習慣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議和自己的主張有着極大的差異,所以以人為鏡有時候難免不合實情,所以最好的藥物便是朋友的藥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會提出公正而客觀的建議,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他在《談讀書》中也説道:“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盡信書中之論,亦不可為己言掠辭奪句,而應應該斟酌推敲,鈎深致遠。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必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以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古人説“學皆成性”即“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們讀的書就像吃的飯,會長成我們的血和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就需要練就一雙慧眼,多讀書,讀好書,在書中,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養。

他在《論愛情》中談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他寫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愛,但卻能將其擺在適當的位置,使之與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開,那這人就算把愛情處理的最為妥當。”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楊貴妃的美麗,是那樣動人,牽人心絃,唐玄宗也同樣這樣覺得,沉迷於熱戀之中怎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貴妃的受寵不無關係。其實不只是愛情,生活中還有太多和愛情佔據着同樣地位誘惑人的東西,有時候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學會將它共處,和自己的本職分開,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費時間。

在《論習慣和教育》中,他談到“人的思維多取決於性格上的傾向,其言論都取決於被灌輸的趨勢和主張,但其行為卻多取決於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習慣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須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毋庸置疑,形成於青少年時期的習慣最為良好,我們把這種習慣成為教育。”像孔子也曾談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不僅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學校,在家裏,老師,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事不就是要我們養成習慣嗎?這也就是所談到的教育。有一句話説“選最佳的生活道路,習慣會使那條路走起來輕鬆愉快。”習慣,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車,而教育,是在告訴我們如何登上這輛車。

簡潔、幹練、精緻,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有讓人拍手稱快的絕句,又有讓人深深反思的警句。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風,一個智者的筆觸。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6

讀了《培根隨筆》,感覺自己深受教育。

培根是哲學家,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還是幾百年前的古人。這三點對我來説都是距離。我對哲學家一向不怎麼感冒,總覺得哲學太深奧,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英國,隔得那麼遠,遠不像祖國的某個省,某個城市那樣能給我親切感,所以我對這個國家也不怎麼感冒,因為暫時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劍橋留學,所以也不想對它感冒;幾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為與他們之間的代溝太大了,我對他們總是敬而遠之的。

但是,一讀《培根隨筆》才發現,所有的距離都不是問題,我和幾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原來也可以親近。這實在是《培根隨筆》的魅力的功勞。

哲學是深奧難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為證,據説黑格爾的《小邏輯》也繞暈了不少聰明人的腦袋。但《培根隨筆》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它很好懂,沒有艱澀的哲學名詞,也不故弄玄虛。僅僅從文字的語氣看,完全是一個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過談的不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智慧、愛情、友誼等高雅的話題,當然這些話題也是很多哲學家喜歡討論的。要是所有的哲學書籍都這麼好懂,我一定會喜歡哲學。這感覺,完全就是一個知識廣博、生活經驗豐富的大叔在和你談心,談着談着,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説的那些道理;聽着聽着,你不知不覺中就長了見識,明白了很多事理。

讀《培根隨筆》所長的見識之一就是,知曉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為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培根在他的書中談了不少的見聞,當然談的是他所在的英國和歐洲的事情。讀他的書,彷彿就是一個歐洲通在帶着我們遊歷,歐洲各國的風士人情,歷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來,我們再一一聽下去,如沐春風。原來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那裏的風俗人情跟我們這裏的大同小異,好人也同樣熱心腸,壞人也同樣搗蛋。高鼻子藍眼睛的那些傢伙,其實很幽默風趣善良。

讀完《培根隨筆》,我對這幾百年前的古人也產生了親近感,不覺得有什麼代溝,除了覺得他博學、幽默、機智外,並不覺得他高高在上,也沒覺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覺得,古人並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與現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對他們你印象,實在是偏見。

以上算是讀《培根隨筆》的感受,也算是收穫。我想,以為有機會,我一定多讀讀這樣的書,讀書的好處看來還真的不少呢!具體的好處肯定不止這些,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中,對讀書有全面的洞見,我以後一定再好好學習。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7

《培根隨筆》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所著。生於貴族家庭的他從小歷經磨難,使得他閲歷豐富,言論深邃。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有論真理,論死亡論嫉妒等篇章。

“知識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説過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論學習》中他寫道:“工於心計者鄙視學問,單純愚魯者仰慕學問。”而那些能成大業者無非不是學識淵博。有着高於他人的見解方能統領大局。於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幹,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而並非“挑剔質疑,不是盲從,也不是為了增加談資。”

學習知識要適量,勞逸結合,不要為了炫耀知識而讀書,而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同時,學習也要講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運教材,“要靠經驗加以規劃,否則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學會了不等於會用,把學會了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經驗才是真正掌握。

《論死亡》也是令我感觸較深的一篇。許多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是後人對死亡的渲染,即“與死俱來的一切”他們畏懼親人的哭號,死亡時的痛苦和死後的世界。所以,許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祕方從而永遠地統治這個國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説:“復仇之慾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於死亡,悲傷之極嚮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和對死亡的看法,那麼就不會再畏懼死亡,因為,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變得可怕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雖身陷囹圄卻仍然不變的愛國情懷;“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戰士面對沙場的壯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面對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不應該碌碌無為的草率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毫無疑義。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奮力的抗爭之後才能品嚐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塊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了事業而努力,為了追求自我而奮鬥,用自信和堅持裝點屬於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8

我看到了《培根隨筆》這本書。

培根的文章,散發着古老的悠遠的的歷史的味道。

"高度的閲歷、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一切對象中最有趣的那個對象,即通常所説的人世上。這是培根的特色。"

《論真理》是整本書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它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培根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級的認知。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培根勛爵是一位詩人。他的語言有一種甜美而莊嚴的節奏,這滿足我們的感官,正如他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滿足我們的智力那樣。他的文章的調子,波瀾壯闊,衝擊你心靈的侷限,帶着你的心一齊傾斜,湧向它永遠與之共鳴的宇宙萬象。"

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9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並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賄,從此下野,脱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於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説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於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藉助《聖經》來説明道理。

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

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説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為培根。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10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11

《培根隨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隨處可見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大多數都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但由於培根的行文方式,對於我們來説,雖然語言優美,但卻有些深奧。

給我印象到深的,是《論逆境》。我最欣賞的話是“順境中的好處人人嚮往,逆境中的好處人人羨慕。”“順境的美德在於節制,逆境的美德在於堅韌不撥”在這兩名話中我們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給我們帶來困難與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

《培根隨筆》這本書藴含了豐富的哲理,我們要向培根學習,並且學會用小故事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12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裏面説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麼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並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説"有的人説起話來很神祕,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並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為他們心裏有數,就是嘴上説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

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户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儘管作者並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後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於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於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13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在三者中最高。

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篇14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雖然只是:“論”“説”“談”但是,其中的深意確實是人受益匪淺!。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藴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談讀書”尤其使我印象深刻。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説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説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反觀我讀書,卻只是品自己的喜好行事,好看的就多讀讀,不好看的就隨便翻翻。現在我就懂得了: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讀書是一項藝術,需要我們反覆的雕琢與品味。這,就是我讀了《培根隨筆》後所獲的的最大的感受與啟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wenxue/me30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