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熱】培根隨筆讀後感

【熱】培根隨筆讀後感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1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看到培根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是啊,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確是如此——每天關注着自己外貌之美,對於自己的內在漠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漂亮女生卻髒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 正如培根所説:“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培根隨筆》的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2

翻開培根的《隨筆集》,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58篇隨筆中,很多都不超過一千字,個別最長的也只有五千多字。培根自己也在《談快捷》一文中説:“宂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於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於賽跑一樣。”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明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重有力,幾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層見疊出。

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了這些短小精悍的説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買弄幽默風趣,從不談論自己。所以讀培根的隨筆我們是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高人賜教,一位法官判案。

通過讀《培根隨筆》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知道了友誼是什麼,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對與錯,懂得了什麼是美。

培根隨筆讀後感3

勤於學習才能樂於施教。每當我們看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忍不住記錄內心的啟發和感想,那些從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話語,那些從著作中所觸摸感動靈魂的文字,我們都能通讀後感傳遞出來。

我這人比較懶,如果我看一本書,剛開始沒有看到吸引的內容,我就會不再看下去,這樣我往往就會錯過很多好書。暑假,我讀了弗蘭西斯·培根的《培根隨筆》,從小媽媽就會買很多文學雜誌給我,但每次讀到第一頁的“卷首語”時,我總會隔過去,因為我覺得那些文章讀得太累。所以,媽媽常常在我不想讀卷首語時説:“這些文章都是文學佳作,要在心情靜如止水的時候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諦。”我便常在最平靜時翻看這些文章,真的大有所獲。覺得它就是我們人生這本書的“卷首語”。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説,《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閲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培根隨筆讀後感4

最近讀了培根隨筆論。感慨很多。友誼對於人際關係,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還認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看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只有在好朋友之間才可能發生絕交這種事,過去交往愈深,現在傷痕就愈難修復,而維持一種泛泛之交又顯得不太自然。至於本來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與不交都差不多,也就談不上絕交。

生活中不也這樣嗎?只要是很親密的好友,萬一某一方傷害另一方,都會在心靈上留下一道陰影。但如果沒有朋友,就不能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孔子不也説過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過選擇朋友也是有講究的,如果選擇那些三流社會的人做朋友,你也會變的和他們一樣;如果和文明有禮的人做朋友,自然你也會變成文明有禮的人。有句話説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或許,讀書如交友,但至少有個例外,便是讀那種傳授交友術的書。交友術興,真朋友亡啊!

培根隨筆讀後感5

《論求知》是一篇啟迪人們增長學問,探求真理的文章。我們現在讀的課內書本,最終的目的是運用。需要實踐,使一門技藝。就如培根先生説的

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人的出生並不是什麼都懂,因為知識不能靠遺傳得到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們的精神和思想上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獲取知識來改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知識是人一生的財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學到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要通過實踐,把閲讀的知識發揮到現實當中去。因為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作貢獻。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扎實的根基。

培根隨筆讀後感6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7

前些日子,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讀後感想很大。

這本書主要講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警句迭出,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這本書很不錯,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培根隨筆讀後感8

《培根隨筆》是英國費蘭西斯.培根所著,他是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學家。

《培根隨筆》裏面內容廣泛,涉及到人生的個個層面,以作者的獨到人生觀察,簡約的文筆,明澈的智慧成為數世紀以來廣為流傳的名著,

我最欣賞《培根隨筆》書裏的一段話,“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逆境的意志力可以為成功鋪上了墊基石。

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絕望,不沮喪,不歎息。要樂觀,進取,努力奮進,把逆境當着動力,把握自己,灑下汗水,不段耕耘,讓自己的人生出現一片煥然旑旎的風景!

培根隨筆讀後感9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根隨筆讀後感10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曾經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於我來説使一次新的挑戰,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説了題目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為,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為人很脆弱,經不起波折,但是易發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剋制發怒的傾向。

所以培根就説“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其實,筆者認為,要剋制再一次發怒,就應該反省每一次發怒的原因,從而改變。到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時間慢慢的改變。不可急於一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現自己也如此,易發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而《聖經》裏説人要有耐心。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建議“要保持冷靜,耐心等待”這樣,你一定可以打敗憤怒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11

《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佳作,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有內在美和外在美。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

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美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是內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

我本人十分贊同培根先生的觀點---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本人認為,外在美要建立在內在美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單單隻有外在美的軀體,永遠都散發不了高貴的氣息。

在街上往往會見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着也十分高貴,但口中總是説出一些與他們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話語。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一個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間迷倒他身邊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賞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擁有能力,內涵和氣質的!

所以與其花時間裝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時間用在吸收知識,豐富自己的閲歷和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上。

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12

西諺道,有一千個觀眾,便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戲劇如此,對學問的認識也不相同。培根説,“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輕視學問,因為太看重自己,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驚服學問,因為太看輕自己,以為自己無用,利用學問則取中庸之道,把自己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

的確,有學問是回事,而用學問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用學問有時不在學問之內,而在“學問”之外,是超越學問之上的一種感悟與直覺!如果我們再細仔地推測下去,那麼就會發現冰層之下的祕密。有學問,不過是一種積累,一種秉承;用學問更多的是一種創新,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造。

創新意味着改變事物的本身、環節、模式、觀念、思想;創造意味着按自己的目標去大膽的思考或大膽的實踐,最終形成自己的東西。

培根隨筆讀後感13

人性和素養的思考——那些機敏謹慎的人,往往會交上好運。

先講個段子,這天小紅碰到小明問:小明,今天上美工課,帶筆不?小明説:帶毛筆。請問:今天需不需要帶筆?如果帶筆,帶什麼筆?

先説天性,天性是隱藏於人心的一種本能,是遺傳和原生環境形成的,是客觀存在而難以捉摸的,但天性的好惡卻極大的影響着一個人的事業成就和為人善惡。

比如上面段子中的小明,我們可以稱之為——逗逼,天性隨意而有趣。瞭解天性,並充分改良和利用好它,對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有着極大的幫助作用。

人不應該和天性為敵,而應該充分的瞭解並良好的駕馭天性,使之為你服務,這樣,你就真正變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人的天性雖然是隱而不露的,但卻很難被壓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絕。只有長期養成習慣,才能改變人的天生氣質和性格,紀律和教育的作用是讓天性懂得守規矩懂是非。

一般來説,一個人的天性在三種情況下最容易暴露出來:一是在私人的空間裏,因為這種場合不需要裝模作樣;二是在感情衝動時,因為情緒一激動人就可能忘乎所以;三是出現新情況或新考驗時,因為在這時候習慣已經不起作用。

培根隨筆讀後感14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並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賄,從此下野,脱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於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説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於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藉助《聖經》來説明道理。

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

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説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為培根。

培根隨筆讀後感15

《培根隨筆》是弗蘭西斯·培根創作的隨筆作品,它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培根隨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在讀這一本書的過程中,做一些筆記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美》、《論善美與性善美》、《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標籤: 讀後感 培根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r0qn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