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工作方案 >

MBA培養和教學工作中各種關係相互協調的方法

MBA培養和教學工作中各種關係相互協調的方法

摘要:提高中國MBA教育質量勢在必行。本文圍繞MBA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MBA碩士培養和教學工作中的若干重要關係進行了辨正分析,提出了各種關係相互協調、共同互進的基本思路。

MBA培養和教學工作中各種關係相互協調的方法

關鍵詞:MBA教育;教學;培養方法

1908年美國哈佛大學首開MBA班,英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創辦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教育發展在發達國家已有近百年曆史。目前,美國有工商管理學院1300多所,每年的MBA畢業生達七八萬人,佔碩士畢業生總數的23%。1991年9所中國高校開始試辦MBA教育,當年招生人數不足百人。19年後的2010年,我國已有184所高校可以開展MBA教育,招生總數達到3萬餘人。截至2009年9月,全國累計招收MBA(含EMBA)學生23.25萬人,已有13.67萬人獲得了MBA學位。可以説,中國的MBA教育發展很快。然而,MBA的學位熱是否一定是件好事?MBA人才究竟該如何培養?這些問題非常值得各界人士深入思考。對於MBA培養目標,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MBA培養目標也就是定位在使學生成為具有企業高層經理所具備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而國內一些商學院卻把MBA培養目標定位到企業家與高級經理,非常不實事求是。由於MBA是一項賺錢的教育(國內MBA的學費從5萬元到20幾萬元不等,且呈逐年上漲趨勢),許多商學院主要精力既沒有放在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上,也沒有放在辦學特色和教育質量上,這很可能導致MBA招生出現類似“劣質車驅逐優質車”的“檸檬市場”現象。2010年報2月25日,英國《金融時報》揭曉了2010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中國的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入榜,其中內地唯一入選百強的中歐國際商學院排名第22位。誠然,這與中國商學院不太重視國際排名和參加國際認證體系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已是MBA教育大國,但還不是MBA教育強國。因此,中國MBA教育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值得深思。本文擬就我國MBA培養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從辨正關係角度給出自己的看法,旨在提高MBA培養的質量和實用性。但研究的前提基礎是認為MBA教育的基本目標應定位在“為企業培養高等教育P.176人力資源管理具有較高知識和一定理論水平的應用型經營管理人才”。

一、本土化與國際化教育相融合

MBA源於西方,是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對職業經理人的需求催生出的全方位商科教育,是市場經濟文化在職業教育領域綻開的花朵。發達國家MBA歷史長、辦學經驗豐富、教育體系和機制較為成熟,因此,大力引進國際化程度高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和產品,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為我所用是不容置疑的正確選擇。但是,我們的MBA學位教育不能是國外MBA培養方法的機械照搬,也不是普通碩士生培養方式的簡單移植。目前存在的兩種極端傾向都是不可取的:一是盲目“洋化”,而是盲目“本土化”。目前,一些學校熱衷於從國外知名商學院聘請大量教授來華講學,輕視本土教師的培養工作,認為外國教授更能得心應手,原汁原味;有些課程唯國外名校的教材是從,唯國際大公司的案例是舉,卻不顧其是否切合中國大多數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現狀;有的學校甚至以原版教材和英語教學為自己的得意之招牌;許多學校MBA教育的課程體系設計基本是對國外課程體系的簡單模仿。這種盲目“洋化”的做法既不符閤中國國情,又抬高了教育成本,還可能使學生在浮躁中不能獲得堅實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功底。“本土化”是一個容易引起誤會的概念。中國曆來都有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優良傳統。但幾千年重農輕商的封閉文化土壤,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由此形成的應試教育模式,是本土商學院成長的重要障礙。一些學校的MBA課程與國內普通管理科學的研究生課程安排沒有什麼差別,相當多的管理類課程都被貼上了MBA的標籤,且培養原則和教學方式也沒有明顯差異。這樣的“本土化”實在是有誤人子弟之嫌。盲目“洋化”不等於教育國際化。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對MBA教育的要求,是與國際先進的教育模式、理念、思想、方法、機制等的接軌,培養國際化的商務人才。“本土化”也不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在MBA教育中機械延伸,只有革除中國傳統教育體系對MBA教育不良影響下的“本土化”才有可能探索出中國特色的MBA教育之路。而這條道路就是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實際國情需要,在向國外虛心學習中與國際先進水平靠攏,實現本土化與國際化教育相融合。

二、綜合性教育與專業化培養相結合

我國的基礎教育是一個高度集中的管理和規劃體系,千百萬學生都受同一個教育大綱的制約,所有的教育都讓人去掉鮮活的個性。這種教學體系十分不利於人才的培養,特別不利於培養那種有獨到見解、創造性、個性、思維多元化的人才。工商管理碩士首先是培養具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管理人才的學位教育,MBA教育更重視管理實踐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全球化視角的培養。MBA的知識結構應跨越經濟、管理科學的諸多領域,研究對象要涉及市場營銷、生產管理、財務、人力資源等商業運作的各個方面。但在注重通才式MBA的培養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專業性特長的培養。從西方發達國家的MBA課程開設情況看,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一般要學習20門左右的課程,其中70%為共同必修課,30%為按專業化方向設置的選修課程,體現出了較為全面知識和一定專業特長相結合的特徵(見表1)。而我國一些學校在這方面也有了重要進步(見表2),這是非常可喜的。綜合性教育的目的是使MBA學生獲得具有寬、新、實的知識結構,提高其綜合分析和決策能力;而專業性特長的培養是使MBA學生獲得某領域精深分析能力和一些具體專業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就業更有專業選擇性。

三、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併重

在MBA的教育發展史上有過案例派和理論派之爭,現在國外的商學院儘管在偏重面上仍然有很大差異,但總的發展趨勢是二者的有機兼顧。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典型特徵,受此影響,早期的我國MBA教育比較偏重理論教學,大多數課程採取的考試給分制。但近些年來又有輕視理論教育的.傾向,如一些MBA在撰寫論文時明顯表現出基本理論知識不足的現象。而一些用人單位則抱怨現在的MBA不僅實際動手能力差,更是在看待問題上缺乏思想性、高度性、理論性。實際上,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並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實現有機的結合。首先,理論是基礎,缺乏原理、方法和知識點支持的案例教學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其二,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理論的指導與方法的運用。其三,課程教學本來就應該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靈活應用,如互動式、啟發式、討論式、仿真軟件進行決策模擬、場景實驗等,他們都可以基於理論知識點和案例展開教學活動。所以,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並重不僅是可行的,也是應該如此追求的。對MBA學生來説,寬廣的知識面、紮實的理論基礎與較強的實踐能力培養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四、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相互動

案例教學儘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實踐性,但從信息獲取和組織的角度上看,學生仍然是坐享其成。因此,工商管理碩士教育僅僅在校園內開展教學活動還是不夠的,現場實踐和實地學習才是促進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教學過程中,要按課程的需要,安排學生到公司現場做專題調查,或收集案例。也可利用一個國小期,讓學生出去打工,帶着問題去實習。在實習條件創造上,學校要主動聯繫,求得社會的支持。如國外商學院一般都有MBA顧問委員會,由企業界的經理人員組成,其任務是提供需求信息,為MBA的實習、找工作提供方便,並向MBA教育提供贊助。這種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需要説明的一點是,我國MBA教師大多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有相當的理論造詣,但缺乏企業實際工作經驗。因此,學校要鼓勵教師到公司兼職,或為公司搞諮詢,不斷了解企業的新情況,以充實教學內容。此外,放錄像也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教學的手段,教師可配合教學內容放有關的錄像以增加學生的感性知識,彌補不直接向企業做調查的不足。

五、學術報告與課程教學相互補

MBA學生需要並要能學到對市場做出反應的不同方式和知識,他們需要寬博的知識基礎和實際能力的培養。但在有限的學時內對所有課程進行系統教學是不現實的,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系統體系和內容結構。這一方面要求學生應通過自學強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性,另一面就需要通過學術報告的形式來加以彌補。特別是有關管理前沿問題、發展趨勢問題等知識的擴展,學術報告的形式將更加有效。一般可以配合教學的需要,邀請學者專家或業務部門的經理人員,或校友,或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來校作專題講座。也可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交流,“請進來,送出去”,邀請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師來華教授一定課時間的課程或進行專題報告。還有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即由本校有較好資歷的教師組成一個團隊,有計劃、有目的地為學生安排系列講座或學術報告。這不僅是一個降低成本的好選擇,更是能夠有意識地與課程教學實現互補的教學形式,還能激發廣大教師參與MBA培養事業的熱情。

六、科研能力與實務能力相共長

國外絕大多數商學院的MBA學生不需要寫畢業論文,國內的商學院都是要寫畢業論文的,但這不能説國外的做法就比我們好。從國內的實際情況看,至少有兩點能説明寫論文的好處:一是全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MBA學生進入企業後,很多工作是以文本形式表現的,畢業論文是對他們寫作能力的一個有效培養和提高過程。比如,有的學生連文獻也不會查,如何畢業後為企業搞調查研究?因此,MBA學生搞科研沒有壞處,畢業論文的寫作很有必要。當然,MBA培養的目標畢竟不是搞科研,因此,論文選題一定要注意與實

際情況結合,論文研究除了其在相關領域對前沿管理水平有清楚的認識外,應該在經營決策和管理方法上體現出新見解,其成果還應更接近於企業需求。培養MBA是一個長期效應,不僅要使學生得到高質量教學,還要看以後的發展,教育單位需要用時間來證明辦學質量。中國的MBA市場還沒有步入完全成熟期,MBA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缺乏真正的商務經驗,教材落後,教學模式不合理,門檻太低,許多學校將之視為斂錢之道。學員中,大多視MBA為取得研究生文憑的好平台,學習意願不強,但工作和收入期望卻太高,結果出現大量MBA畢業生就業不理想的問題。社會認可的MBA文憑大大縮水的責任,教育界理應承擔主要責任並加以深刻反思。探求合理的辦學模式,打造特色教育,明確培養方向,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社會真正需求的MBA學生,是每個MBA教育機構的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杜博.《金融時報》2010年全球MBA百強榜.中國企業家網,2010-05-14

[2]俞國梅.中國MBA行業特色教育的分析與發展對策.上海管理科學,2007,2

[3]楊薇.中國MBA教育的現狀及思考.科技信息,2007,12

[4]王文超.中、外MBA教育的比較研究.科技與管理,2007,4

[5]宋之傑,毛清華,賈波教育創新研究.教學研究2007,1

[6]王輝耀.四項原因導致中國MBA缺席世界百強時代週刊,2007,4

標籤: MBA 教學 培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fangan/5zej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