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職業技能 >演藝 >

中國魔術的發展

中國魔術的發展

幻術在我國起源很早。由於過去的社會未予重視,把它列入“左道旁門之術”,所以這方面的資料十分零碎。正史記載首見於西漢時代,稗史中有關資料則可追溯到夏周。據載遠在公元前1562年夏朝的第17帝履癸:“棄禮儀,求倡優侏儒,而為奇偉之戲。”為讓大家對這方面有個更深入的瞭解,小編收集整理了以下的資料給大家參考閲讀,希望幫到大家。

中國魔術的發展

  説明當時已有正式的雜技、幻術演出。

《列子集釋·湯問篇》載有巧匠偃師者,製造了一個能歌善舞的木頭機械人:“巧夫頁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其機關設計和製作工藝是相當精巧的。無怪乎連春秋戰國時代著名設計家墨翟也自愧不如。

晉書《西京雜記》(凡六卷)載有秦末“東海黃公”的故事:“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繪束髮,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羸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張衡在《西京賦》中亦云:“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 這要算是我國記載得最早的一位幻術師兼馴虎大師。

漢代吸取秦朝失敗的經驗教訓,對農民採取一定的妥協政策,從而鞏固了統治地位。漢武帝雄才大略,大興水利,使農業得到了發展,工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農業也支持了戰爭。武帝先後兩次派張騫通西域,中外文化交流開創了一個新紀元。西域的幻術也隨之正式傳入東土。漢朝既出兵反擊南、北匈奴,又加強了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聯繫,使當時的封建社會出現了極為強盛的局面。

一時的國泰民安,帝王將相們窮奢極侈就變本加厲起來。漢武帝尤喜為“角抵之戲”和“魚龍曼延之戲”。信任方士之言而“好仙道”冀圖永遠享樂,長生不老。這一切為西漢時代雜技、幻術的興盛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具有代表意義的就是“魚龍曼延”。

“魚龍”,説的是一頭龐大的象徵吉祥的人工彩扎巨獸,由人扮演。出場後,先在庭上戲耍,忽而躍入池中立即化成一條大的比目魚,噴水吐霧。倏忽之間,又在水霧中變成一條八丈長的黃龍(“海鱗變而成龍”),再跳到地上搖頭擺尾(“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躍日光”)。

“曼衍”(曼延也),“巨獸百尋,是為曼延”,即一種相當巨大拖延很長的彩扎大獸。穿場繞行之間,忽然從曼延的背上變出了神山仙境(“神山歘忽,忽從背現”《張衡賦》)。

今天,我國的魔術家們大都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型幻術表演。作者們對此看法不完全贊同。我們認為,更準確地講,它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節日燈會遊戲,如同流傳至今的龍燈、獅舞(可在大獅子肚內突然生出小獅子來)一樣,用以誌慶吉祥豐收的喜悦。《鵝幻彙編》的魚龍變幻製作圖也證明它確屬燈戲。然其聲勢之浩大,變化之離奇,機關之巧妙都不能不令人歎服我們祖先的聰慧靈巧。因此,我們同意有的魔術家的看法,“魚龍曼延”和傳統的中外巨型魔術是有很大區別的。只是從“變”的意義來看可以認為它是我國最早的大型幻術而已。

據《漢書·張騫李廣列傳》記載:“騫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烏孫發驛道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而大宛諸國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犛盱眩人獻於漢,天子大悦。”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永寧元年,撣國玉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

撣國者,今緬甸北境怒江和湄公河之間,現居撣人為其後裔。

犛盱即黎盱,乃埃及亞歷山大城(後為羅馬所征服,即大秦)。眩人即幻人。並不是有的魔術師誤解的“為西藏地區的犛牛”。

眾所周知,古埃及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階級和國家的地區。其曆法、金字塔建築工程、幾何學、醫學解剖等科學技術幾千年前已相當發達,亦為世界上魔術發祥地之一。遠在公元前3700多年(我國的夏商時代),埃及魔術師就能在宮廷通道上,將一隻跑着的活鵝當眾斷頸殺死,又立即續頸使之復活,任其走去(見埃及博物館存的手抄本《維斯特卡紙草》)。説明當時他們的魔術水平已相當高超,所以才把“犛盱眩人”和罕見的鴕鳥蛋視作珍寶獻於漢。這些幻術藝人在東海之濱的首次演出就大受漢武帝及朝臣們的讚賞。為此後宮廷幻術的發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礎。

  值得探討的是這批羅馬來的幻人是否是外國最早來華獻演的魔術家呢?

從《拾遺記》一書中可以看出,遠比漢朝早1000多年的周朝已記載有:“周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能機巧變化,易形改服,大則興雲起霧,小則入於纖毫之中,綴金玉毛羽為衣裳,吐雲噴火,鼓腹則如雷霆之聲。或化為羣犀巨象獅子龍蛇火雞之狀,或變虎兕,口中生人,備百戲之樂......神怪倏忽,炫麗於時。樂府皆傳此伎。......故俗謂之婆猴伎,則扶婁之音,訛替至今。”

《拾遺記》秦方士王嘉所撰,共十卷。所記述的內容,文詞都甚豐富。唯荒誕者不少,以史傳相證,又多不合。可以斷定,上述一段描述必有言過其實之處。然能機巧變的事實也確乎存在。否則不會有”於時,樂府皆傳此伎,俗謂‘婆猴伎’之謂也”。

又,周成王的曾孫周穆王在位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亥,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上述一段中“反山川,移城邑”不應解釋為“傾覆山川,移動城池”,而是説的視覺上的差異,即幻人手中串珠上有一神像,像肚上具有小孔。觀者通過孔洞朝天看,雲水相連,波浪綿綿;向地看,佛像端坐,彩雲四護;平看則光華萬道,晃動不已......作者之一,幼時在一外來僧人手中親試此物,饒有趣味。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zyjn/yanyi/odde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