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校园 >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与比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设计:

讲解法、对比法、归纳法。

学法设计:

合作交流、对比归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一)汇报预习案上复习题。

1、解下列方程.

χ=×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5∶1和6∶2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9=():156:0.8=():4

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预习案。

三、汇报展示,引导点拨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   ):320=1:1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两内项320与1的积。(填等或不等):

3、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老师点拨。

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结解比例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四、知识检测,达标提升

1、解下面的比例

2、解下面的比例

(1)8︰12=X︰45

(2)0.4︰X=1.2︰2

3、博物馆展出了一个高为19.6厘米的秦代将军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10。这个将军俑的实际高度是多少?

五、拓展延伸,总结激励

作业布置:

练习八7、10题。

板书:解比例

1、什么叫做解比例

例:1.5:2.5=6:X

解2.5×6=1.5X

1.5X=15

X=10

X:320=1:10

解10X=320

X=3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80和5:200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

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师: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

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2)对了,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32米。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

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出示比例的意义。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检验。

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3、巩固例2练习

(1)出示练习题p44第8题

(2)学生独立完成,二名学生板演讲解分析

(3)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4、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出示例3:1.5/2.5=6/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指导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完成p42“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p44第8题、第9题、第10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模型高度:原塔高度=1:10

未知项(x)320米

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320x1

X=320÷10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教学反思:

解比例一课是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教学解比例之前,教师先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和除法中各部分的关系可以求出比例里的未知项:然后告诉学生,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所以,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前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预习,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掌握的很扎实,所以对授课内容比较了解,教学组织和实施都比较顺利。遗憾的是,虽然扶放结合的课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如果对例2的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板演并讲述思路,然后教师从旁点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 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 师生共评。

(4) 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 检查、写答语。

(5)试一试:完成练习六第8题。

3、自学例3。

(1)学生独立把例3补充完整。

(2)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解答依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再解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1)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完成第3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7、9、10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2*、13*题。

傲第12*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 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 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习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教学设计大胆开放,真正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的重点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了浓厚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强调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费了不少时间,实则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个性探究的机会,值得借鉴与提倡。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口答)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自主学习(15分).

1、自学课本p47例2。

思考:

a、表中的两种量是( )和( )。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越( )杯子的底面积就越( )。

c、相对应的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 ),一定吗?

d、这个积表示( )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是( )。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合作交流(6分)

1、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数学书第4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质疑探究(4分)

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五、小结检测(4分)。

1、说说反比例的意义,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检测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3、第51页8题

4、第51页9题

六、堂清 (6分)

p51练习九第10、11、12题。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x×y=k(一定)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4.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31练习:解比例::x?:2

53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教师板书:

4.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要点: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两种量的积一定。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y板书:正比例:?k(一定)

x反比例:xy=k(一定)

(2)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教师逐一指名说。

②每袋面包的个数与所装袋数。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组织学生审题并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3)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指出成什么比例?

①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

②每天生产的服装件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总件数。

③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④每公顷的施肥量一定,公顷数和施肥总量。()

(4)用比例知识解题:

大家回忆一下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概括:

①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③设未知数x;

④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⑤解比例;

⑥检验。

(5)教学举例。

化肥厂6天生产化肥450吨,照这样计算,要生产化肥1800吨,需要几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师: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由学生列出比例式,教师指名回答: 解: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解完比例要求学生注意检验。

【课堂作业】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教师指名回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和比例

y?k(一定)x反比例:xy=k(一定)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x;

4.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5.解比例;

6.检验。正比例: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 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答案:

(1) 。

(2)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3)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

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

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

(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 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利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学过比的哪些知识?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

(评析:简短的几句谈话,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的知识。昨天大家预习了,谁来说说今天学习什么?

生:比例?(书:课题比例)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什么叫比例?2、比例各部分名称?3、比例的基本性质?4、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什么叫比例呢?

生:(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举不出例子,我就从比例的意义上去引导,表示两个比相等,你能写出两个比吗?怎样知道这两个比是否相等呢?指着学生举的例子说,像这样的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是比例)

师:你也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对吗?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再给同桌说说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老师巡视时可以提示学生有的孩子写出了小数、分数形式的比例很好。生汇报)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练习,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1:两个比,不是一个比

生2:相等,这个比必须相等

生3:式子,不是两个等式是式子。

师:(投影出示)请你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0、8:0、3和40:15

(2)2/5:1/5和0、8:0、4

(3)8:2和15/2:15

(4)3/18和4/24

(学生独立判断,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

师:先说能否组成比例,再说明理由,

生:0、8:0、3和40:15能组成比例,因为0、8:0、3和40:15的比值都是8/3,所以0、8:0、3和40:15能组成比例。

同理教学:(2)2/5:1/5和0、8:0、4

(3)8:2和15/2:15不能组成比例,因为8:2和15/2:15的比值不相等,所以8:2和15/2:15不能组成比例。

师:怎样改能使它组成比例呢?

生:4:8=15/2:15或8:2=15:15/4

同理教学(4)3/18和4/24

师:像3/18和4/24是比例吗?

师:分数形式的比例怎么读?你能把这个(学生写的整数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请读一读?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知道了比有前项和后项,而组成比例的这些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谁能来说一说?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师板书)

师:请你指出在这个比例中(16:2=32:4),哪是它的内项?哪是它的外项?

生:2和32是它的内项,16和4是它的外项。

师:请同学们快速抢答老师指的数是比例的外向还是内项。

生:(激烈抢答):外项、、、、、、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分数的形式中哪些是比例的项呢?

生:2和32是内项,16和4是外项。

师:老师指分数比例学生抢答。

3、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敢不敢和老师来个比赛?

生:(兴趣高涨):敢!

师:好,请两位同学们各说一个比,我们共同来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看谁判断的快?

师:谁来。

生1:4:5,生2:8:9不能组成比例。

生:对。

师:服气吗?不服气咱们再来一次,

生1:1、2:1、8,生2:3:5

师:不能。对吗?

生:对。

师:老师又赢了,这回服气了吧。(学生点头)

师:其实你们表现的很不错,只不过老师是用了另一种方法,才能做得又对又快,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生:想。

师: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就请你以16:2和32:4为例,研究一下,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老师给你们两个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可以通过观察、算一算的方法进行研究。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现在请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1:我们组发现16和32是倍数关系,2和4也是倍数关系,所以我们想,在比例里,一个外项和一个内项之间都存在倍数关系。

师:有道理,不错,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我们组发现16×4=6432×2=64,也就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能把这个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16×4=64)

师:这是两个外项的积,(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

(学生板书:16×4=64)

师:这是两个内项的积,(师板书: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的意思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板书:=)是吗?

师:其他组的同学同意他们这个结论吗?

生:同意。

(以上环节,灵活掌握,如果有的学生能直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就直接问:你怎么算得那么快?生:我用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判断它们能组成比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呢?怎么验证?)

师:真的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吗?怎么验证?

生:可以多举几个例子看看。

师:这是个好建议,那快点行动吧。(学生独立验证)

生:我同意,因为我用的是2:16=4:32来验证,我发现32×2=64,16×4=64、

生:我也同意,我用的是10:5=2:1,来验证,我发现10×1=10,2×5=10、

师:有没有同学举得例子不符合这个结论呢?那也就是说,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其实这也正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太厉害了。能通过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4、比和比例的区别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比,和今天学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呢?请六人小组说一说。(师巡视)

师:哪一组的代表来说一说。

生: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生:比和比例形式不同。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

生:性质不同。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

5、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学生看着板书说,请同学们默记两遍。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每组比能组成比例吗?

(1)6:3和8:5(2)20:5和1:4

(3)3/4:1/8和18:3(4)18:12和30:20

生1:第(1)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6×5=30,3×8=24,不相等。

生2:第(2)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20×4=100,5×1=5,不相等。

师:怎样改一下使它们能组成比例?

生3:把20:5改成5:20,这样5×4=20,20×1=20,能组成比例。

生4:还可以把1:4改成4:1,也能组成比例。

生5:第(3)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4×3=1/8×18。

生6:第(4)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18×20=360,12×30=360。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可以根据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外,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判断。

2、填一填。

2:1=4:()1、4:2=():3

3/5:1/2=6:()5:()=():6

师:最后一题还有没有别的填法?

生1:5:(1)=(30):6

生2:5:(30)=(1):6

生3:5:(2)=(15):6

生4:5:(15)=(2):6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填法?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0,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只要两个内项的积也是30就可以了。

3、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师:你能用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师:最多可以写出几种?怎样写能够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2和20做外项,8和5做内项时有4种:

2:8=5:202:5=8:20

20:8=5:220:5=8:2

8和5做外项,2和20做内项时也有4种:

8:2=20:58:20=2:5

5:2=20:85:20=2:8

四、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知道了比例的意义。

生2: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3:我知道了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意义判断,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师:这节课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国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习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算算这些比的比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教师将教材例题后(相当于练习)的一组信息“前置”,这样设计与处理,一是使题材鲜活,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依据是什么?

(1)10∶11(2)15∶3=10∶2

a.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1)(2)(4)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读教材(相关内容),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指出它的内、外项。

(4)任意写一个比例,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数。

(1)出示比例8∶( )=( )∶3。想一想,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填数相对费时,慢慢地,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如1和24、2和12、0.5和48……)板书在括号下面,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意见不一,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假设成立,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5=6∶( )3∶5=( )∶( )

2.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总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一堂“老课”,但执教者却能“老课新教”。新授课的巧妙导入,数学化过程的有效展开,训练的精当、扎实、灵活,以及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等方面都颇有新意,因而,这是一堂以新课程理念做指导,又保持着数学课“本色”的朴实无华、扎实高效的数学课。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1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预习学案

填空

1、如果路程时间=()(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2、如果油的重量花生仁重量=()(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3、如果yx=k(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导学案

学习例1

在相同的杯子里装上水,下表显示了水的高度和体积,把表填写完整。

高度24681012

体积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

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变化?观察他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x=k(一定)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小组讨论交流。

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检测

下列各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2、汽车每千米的耗油量一定,耗油总量和所行千米数。

3、圆的周长和直径。

4、生产800个零件,已生产个数和剩余个数。

5、全班的人数一定,一、二组的人数和与其他组的人数和。

6、和一定,加数与另一个加数。

7、小苗牌2B铅笔的总价和购买枝数。

8、出油率一定,所榨出的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课后拓展

从前有个农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头牛分给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小儿子分得19,但不能把牛杀掉或卖掉。三个儿子按照老人的要求怎么分也分不好。后来一位邻居顺利地把17头牛分完了,你知道三个儿子各分得多少头牛吗?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高度/cm24681012

体积/cm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cm2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表达式:yx=y(一定)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平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投影)

二.探究新知、

1、计算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完成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显示):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展示交流

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诉大家。(学生展示交流)

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提高认识。另外,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3、评析 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

他们画得像吗?

(指画得像的图片)问: 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请想一想,说一说。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一定的,画出的平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考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产生认知矛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4、揭示概念

象这样,在绘制平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投影出示比例尺的概念。

5、总结求比例尺时的注意事项

(1)求你所画那副图的比例尺

(2)求老师所买那套房子的实际面积

三、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比例尺(3)(教材第56~58页第3~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新课讲授】

1.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交流。

2.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

【练习讲授】

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

(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方法一:运用比例尺。

900m=90000cm3∶90000=1∶30000

7×30000=210000(cm)=2100(m)

方法二:运用倍比关系。

7÷3=900×=2100(m)

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但小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新家比旧家宽敞。小明的新家按1∶200画出的户型图是这样的。

教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图选其中的一间求出实际面积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

(2)汇报求出卧室和卫生间的实际面积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发现在比例尺的应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4题。

教师:这是一幅七星瓢虫的放大图,那么它的比例尺的后项应该是多少?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答案:量得七星瓢虫的长度是2.5cm,2.5cm∶5mm=25mm∶5mm=5∶1。

4.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8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练习,并在小组中交流。

答案:3.6cm22.5cm9000km

5.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7题。

(1)教师用投影出示第7题。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3)小组合作讨论,指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解:设兰州到乌鲁木齐在地图上的长是x厘米。

1900km=190000000cm

x∶190000000=1∶40000000

x=4.75

答:地图上两地之间的长度是4.75cm。

6.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6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在自己准备的地图上,选取两个城市。

(2)组织学生量出两个城市在图上的距离。

(3)根据比例尺,算出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

(4)小组交流,汇报。

7.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9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

①根据比例尺,算出篮球场长和宽的实际距离。

②画出平面图。

③相互展示。

8.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0题。

(1)学生拿出自己测量房屋地面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比例尺,再计算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再画。(比例尺要根据平面的大小来定)

9.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确定解题步骤。

(3)小组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这里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比较合适。

(4)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比例尺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比例,怎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呢?

(结合回答板书:相关联、比值一定、y/x=k<一定>)

2、判断下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表1:成正比例。买的数量扩大,总价也随之扩大,总价和买的数量的比值一定。

表2:成正比例。飞行时间缩小,航程也随之缩小,航程和买的飞行时间的比值一定。

表3:不成正比例。数量和单价的比值不是一定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设疑引入(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谈话:除了观察到这两个量的比值不是一定,这两个量还存在其他关系吗?咋们不妨一起来研究研究。

(2)四人小组合作研究: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单价变化(扩大),数量也随之变化(缩小)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量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指出:都是用60元购买笔记本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①成正比例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之扩大,表3中,单价扩大,数量反而随之缩小。

②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表3中,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一定。

(4)谈话:刚才,咋们研究了数量和单价的变化规律,猜一猜,单价和数量是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自学“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可以轻声读一读,圈圈重要的词字。

(5)交流:学生结合投影说说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2到3人)

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试一试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反比例,请看大屏幕: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交流:表格中有哪两种量,他们相关联吗?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同桌合作讨论(出示要求)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乘积都是72)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这个乘积表示一共运的水泥吨数,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一定)板书)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略)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个反比例的例子,想一想,怎样的两个量是反比例关系?(板书:相关联、乘积一定)

4、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

(1)出示题目和要求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依次交流3个问题

3、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评议。

4、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反比例?

(1)用同样多的钱购买不同的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

(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4)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5)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机动)

X×Y=5 5×X=Y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各一份观察记录单及讨论表格)

讨论填表 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内容

1、课前谈话:同学们,有谁去过北京?你知道南昌到北京需要多长时间吗?我们来看一组信息:(媒体显示:1、火车图片及火车启动的声音,2、文字信息是:两年前,小红乘坐由南昌开往北京西的T168次列车,需要花19时11分到达,现在火车提速了,小红再次乘坐这趟列车,还需这么多时间吗?为什么?)

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教师揭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反比例的量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联系得非常紧密,利用身边的例子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小组协作 概括意义

(一) 活动一:(例4)

1、 教师出示一个笔筒,里面装着许多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老师每次拿笔的支数和拿的次数。

教师操作:每次拿10支 拿了2次;

每次拿5支, 拿了4次;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观察记录单。

3、 如果每次拿的支数分别是4、2、1时,你们能推算出相对应的拿的次数吗?(继续讨论填表)

4、 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相对应的拿的次数?

5、 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变了?怎样变的?什么没变?

6、 让学生说出几组相对应的乘积。

7、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将学生熟悉的事情或操作性强的事例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感觉亲切、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体验,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在填一填、拿一拿、猜一猜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会

了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 活动二:(例5)

1、 教师谈话:与五(3)班的同学合作,老师感觉棒极了。下面我们来轻松轻松,参观一下邮政路国小的操场,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的情景图)

2、 师:我们学校将举行“雏鹰起飞”广播操表演,需要挑选24名同学参加,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站队,可以使每一行站的人数同样多。

3、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讨论表。

4、 学生小组汇报站队情况,电脑演示站队结果。(先演示每行站的人数,再出示站的行数;同时电脑上填出相对应的表格数据。)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填的表格,说一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6、 小结:在站队的过程中,每行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但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的积即总人数总是一定的。

[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将学习内容形象再现,学生经过讨论,再通过电脑媒

体直观地看到24人站队的具体情况,深刻感受到站队的总人数不变,每队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

(三) 比较概括 巩固应用

1、 让学生比较两张表,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表中的两种量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像这样的两种量成它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2、 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3、 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4、 完成第59页的“做一做”。

5、 表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容易看出其变化规律,如果不给出表中的数据,让你直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你行吗?

6、 自己解决第59页的例题6,重点地说一说: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7、 小结:虽然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乘积是不一定的,所以不成反比例。

三、强化练习 发展提高

1、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

(2

(3

和 的积总是一定的;

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为什么?

(1)植树的总棵数一定,每人植树的棵数与人数。 ( )

(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3)华荣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5) 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 )

3、 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再创造,改成了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精心,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问题导向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实际生活引入,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一道沉浸在数学活动中,从操作、观察、讨论、填表、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里,逐步抽象出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学习。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新课的导入、活动的进行、习题的出示均由电脑显示,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操作、思考、讨论、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明确了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每位学生都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与同伴很好交流、合作,体现出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但其中有一道题学生的争议很大,即总路程一定时,已行路程和剩下的路程。全班还有许多同学认为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些同学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乘积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也暴露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的过程还不够灵活和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xiaoyuan/qz54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