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校园 >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牢固基础知识

国小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候看错或写错数字,有时候用错公式,忘了进位或退位等等。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在有关计算方面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如在算理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知识的形成。法则教学可以进行尝试探究,总结定律,计算公式可以探索推敲等等,学生通过自己体验,经历过程对这些基础知识必然印象深刻,从而牢固掌握。。

培养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

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二

讲清算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学生只要把法则牢记于心,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连基本的计算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能够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会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教具演示,学具操作,讲清算理。算理的抽象是国小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明确算理。如学生在做加法时,大块和大块的放在一起,小块和小块的放在一起,单根和单根放一起,很直观,实际上就是把算理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过程。还可以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学生对20以内加法中“凑十法”的理解有困难,我们就可以请出小棒来帮忙,让学生通过对小棒的摆弄学会“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实际,借助已有经验,加深理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是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例如在教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而且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好处。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国小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125×28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注重算理和法则的掌握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解决计算问题。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们就产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的提出,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检索有关知识,不一会就回答了: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教学就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接着,我又设计了把除数变成整数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几种情况(小数位数比除数多,比除数少)的练习。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然后,出示例4,2、434÷0、17=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解决,并边计算边叙述解题思路。从而归纳出计算法则,这样,就使新的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实际意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的理解了算理。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

(1)不给“粗心”留借口。相信很多老师在学生计算出现错误的时候都给过“粗心”“不认真”之类的评语,很多家长也把孩子的错误归咎在“粗心大意”,而且觉得因“粗心”造成的错误情有可原,不算是原则上的计算错误。然而这些所谓的“粗心”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很多时候学生是由于种种心理因素而出现“粗心”的错误,缺乏认真做事的态度,马虎对待,应付了事,急于求成,而很多时候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对这样的“粗心”错误觉得情有可原,导致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种“粗心”错误。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会把数字看错、互换,一部分原因是缺乏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对学生要在细节上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学生在作业中因“粗心”而出现的错误一定要严格对待,决不能让学生有“情有可原”的思想,不能姑息迁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对待的思想。

(2)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国小生受年龄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使用新方法的时候还受到旧知识、旧方法的影响,比如学习乘法计算,但是计算时还受到加法的影响,还有就是学习了新知识、新方法之后忽略了旧知识,不能很好地结合新旧知识进行运算,比如:2×4的结果直接算成了6,或者是2+3又熟练地用口诀“二三得六”算出了结果,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又经常忘了在横式中把余数也写上去,或者是学习了除法竖式,又忽略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点而出现试商错误。

(3)没有养成良好的自我检验的习惯。要培养学生检验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者试卷的时候,盲目求快,不管好坏,做完了之后就万事大吉,再也不对作业或者试卷多看一眼,这就导致了许多“粗心”的错误,这个习惯老师要从平时的学习中就进行强化训练,经常进行监督提醒,还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检验”进行具体要求和提醒:有没有漏题,数字有没有看错,运算顺序对了没有,选择题是让你选答案还是选序号,等等,从平时的学习中去强化,老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监督落实,时间长了,学生才会养成检查的习惯,掌握检查的方法。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xiaoyuan/493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