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工作方案 >

在国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国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国中数学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首要环节就是“提出问题”,但是大量的课堂实践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国中学生年级越低,提出问题量越多;年级越高,提出的问题量反而越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也都有类似这样的体会,以至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在国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国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数学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间题。长期以来,相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用相同的教育方法,设计好自主学习提问提纲,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模仿例题的形式自主做题,目的是为了体现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消灭问题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想让学生愿意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首先要倡导他们敢于向教师、课本、权威挑战,塑造他们勇于质疑求异的创新个性。如希伯索斯敢于反对毕达哥斯学派“数只有整数和分数”的论断,才发现了无理数。

二、运用合适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是指通过对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因此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评价、质疑、甚至争辩,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利用基础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容易使学生发出类似“数学枯燥”的感慨,如果能对这些知识发问,不但可以更深地理解它们,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以数学公式为例,笔者在会考复习乘法公式中鼓励他们重新推导,正向与逆向,变形中,学生感悟颇深,有学生写出了等好多笔者无法预想的东西,这样无疑充满了学生的'智慧。

2、利用易错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笔者在(青岛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由于刚学过平方差公式,这里无非是把公式逆用,因此,学生做起来很是轻松,据以往经验,学生易于在判断能否用公式时出错,于是,笔者稍微把例1改动了一下,增加了(3),学生觉得容易就写了起来,所以结果也就出现了好几种情况如等等,这时,笔者问到底哪一种情况对呢?然后时间留给学生,学生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检查,并总结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特点。学生们的这种“争论”,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发现了很多问题。

3、利用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多自问:“能和哪些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有的同学提出道路上安装的监控如何测量汽车的速度,笔者鼓励他们成立临时研究小组,分工合作,了解原理,利用已学过知识解决,最后他们利用接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了。笔者要求他们把这一成果展示在教室里,也激起了其他同学的提出问题的兴趣。

4、利用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f.克莱因常常对学生讲:“用新方法来解老问题,可以推动纯粹数学的发展。当我们对老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自然就会提出新问题.”因此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课本中例题,要能对问题进行变换和推广,常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编拟新题等。以一题多解为例,笔者在(青岛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中,课本有一题,一名运动员,铅球刚出手是离地面的高度为米,铅球运行时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是3米,此时铅球沿水平方向行进了4米。已知铅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求铅球落地时运行的水平距离。课本以铅球出手点所在的铅垂线为y轴,铅垂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原点,铅球运行的水平方向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解题。笔者问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有学生提出以铅球运行时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点为原点,此时铅球所在的铅垂线为y轴,铅球运行的水平方向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还有的学生提出以铅球铅球落地点为原点,此时铅球所在的铅垂线为y轴,铅球运行的水平方向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笔者鼓励他们自己来动脑筋来完成,结果他们还真把这几种方法全做出来了。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动画型问题情境

现在,对媒体已经进入课堂,是不可多得的教师助手。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笔者在九年级二次函数会考复习中,为讨论中的关系时,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并推理认证,学生发现并提出了好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有学生在抛物线上画出简单几何图形,观察变化并及时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国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fangan/llve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