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演講稿 >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通用7篇)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通用7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總不得不需要用到發言稿,發言稿可以提高發言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你知道發言稿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通用7篇)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下午好!

一週前學院領導通知我,讓我代表校友在學弟學妹的畢業典禮上致辭。我知道這是學院給我的榮譽,我很激動,欣然應允。但在隨後的幾天一直深感壓力重大,惴惴不安,誠惶誠恐。

我差不多用三天時間準備了這份講稿。我祕書很詫異,因為她知道我以往在任何場合或大或小,或中或英都不用講稿。我說我怕講不好被北大同學轟下去,我怕十五年之後再回光華在思想上無以回報。

重回燕園,站在這裡,我彷彿回到了20xx年前。就在20xx年的7月4日,《北京晚報》以一則《兩千學子北大起航》的新聞,報道了北大畢業典禮的盛況,在刊發的僅有的幾張新聞圖片中,無意中記錄下當天,一個一家三口歡慶的場景:那是我太太抱著我們不滿週歲的兒子來北大祝賀我從光華博士畢業的場景。

昨日曆歷在目,如今,兒子已經長成翩翩少年,而我也從"同學"成了"校友"。雖相隔數載,但此時此刻,我完全能感受到你們的喜悅,你們的榮耀,你們的激動與淚水,我的心也被你們所感染,澎湃如昨!謝謝你們讓我來和你們分享這難忘時刻!

通常在畢業典禮上,"學長"往往都被寄予很高期望,希望他們能以"過來人"的經驗給畢業生一些忠告和寄語。但是在聽取任何建議之前,經過光華四年本科甚至研究生訓練的你們,相信已經認知,再牛的心靈雞湯也僅僅是單一樣本、有限認知,以及有限區間下的小樣本結論。

這樣的結論的得出都有太強的隱含假設,因此其可應用的場景必定相當有限。學長校友們也不要信心滿滿,且不要以為幾句忠告就可以救人於水火。正因如此,大家一定要對我下面的忠告和寄語慎思慎用。

其實我今天給大家的畢業寄語只有兩句:一句是慎用你所學的結論,這與認知學識有關;另一句是放下包袱,堅守理想。這與認知自我有關。

那我就先說說:慎用你所學的結論!

這幾年遇到太多這樣的場景,名校畢業的學生,特別是留學歸國的博士們一進入公司就信心滿滿,無論是在資產配置、風險管理還是量化投資,立刻就把各種模型用得爐火純青,但結果卻往往都差強人意。

或是不服水土,或是時好時壞。究其原因是他們對社會學領域"假設比結論更重要"的認知還遠遠不夠。那些在西方市場廣泛應用的模型和理論不適合北京的霧霾天。

不同於自然科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和公式,包括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在內的社會"科學"還遠未達成其普遍適用的科學性的一面。

即便是自然科學,在最接近上帝的語言的數學領域,當回答1+1=?的時候,前提假設的不同,是10進位還是2進位,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即便作為物理學基石的牛頓力學三定律也是建立在若干假設的基礎上,這些假設包括:1.空間是絕對的,2.時間是連續無盡的,3.空間與時間是不相關的,4.運動狀態與時間是不相關的,5.質量與運動狀態是不相關的。

假設之重要,在自然科學領域尚且如此,在社會學領域更甚。在由人、家庭、企業、政府、世界組織與協定,委託人與代理人,以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認知、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政體組成的社會學研究領域,對研究場景的抽象和假設更是難上加難,往往都會差強人意。由此推出的結論也就會一次又一次遭到現實血淋淋的挑戰。

那些建立在以家庭、企業、政府三支柱和理性人為前提的經典經濟學理論,那些建立在價格隨機遊走性和市場有效性為前提的經典金融理論,以及那些建立在封閉體系下的社會階層分析的理論,在有限理性、政體差異、市場無效或適應性有效、開放型社會、全球化、和網際網路化的挑戰下早已危若累卵。而建立在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新思維上的商業創新和理論突破將指日可待。

為此,同學們,從走上工作的第一天開始,忘掉老師教給你們的結論和演算,多想想那些問題的假設,更多的去接地氣地認知社會、認知環境,修正假設,才是前行的方向。

下面說說寄語的第二句,放下包袱,堅守理想。這也是我對大家認知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寄語。

考上北大光華可能是當今中國學生最榮耀的事了。你們會問,在這裡我們有了理想,有了知識,有了榮耀,怎麼可能會有了包袱?

但是,同學們!在我過去的二十年的管理工作中,確實看到北大的榮耀成為了一些同學急於求成,淺嘗即止,不願放下自負的包袱。北大是我們榮耀的過去,但並不必然再帶給我們榮耀的未來。

聰明的師弟師妹們!你們是否已經認知,過去你們只是在以智商為跑道的預備賽中小勝了一局,而從走出校園的這一刻起,人生的正賽才將真正開始。

你們是否已經認知,事業的賽場荊棘密佈,溝壑遍野;那裡或明媚或晦暗,或公正或暴虐,那裡將是信仰、情懷、情商、智商、毅力、長期、短期諸多能力全方位,無標度的全能競賽。

你們是否已經認知,在以互聯物聯為物質基礎,以去中心化、去權威化為價值取向的今天,最重要的商業模式創新和學術突破都將來自你對最微觀世界的深度認知;而Uber,Airb&b,分答等共享模式的崛起也告訴我們智商已不再是唯一的競爭手段,情懷與情商已遠超智商成為未來商業更重要的競技能力。

所有這些都告訴我們,人生應當面向未來,智商遠不是成功唯一要素;過多的被過去裝滿,過多的被榮耀裝滿,將可能失去明天。

在勸誡大家一定要有所放下的同時,我也要勸誡大家更要有所堅守。我以我大學畢業至今近30年工作學習的切身感受,深深體會了在歲月的蹉跎和磨礪中,在成功與失敗的波折中,堅守理想保持激情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

但正因為漫長與蹉跎,請你們更要相信:只有對信仰的堅守才是在人生迷霧中唯一能夠引領你不觸礁不止步的燈塔。也正因為漫長與蹉跎,你們更要相信:善良終將戰勝邪惡;利他終將優於利己;承擔責任遠勝於趨利避害;志存高遠遠勝於急功近利;風骨遠勝於媚骨。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裡,有一個很小的由北大學長和校友組成的群,我把群的名字叫 DO SOMETHING NOBLE, 這是一個對精神、榮譽和品質有共同價值觀的一群人的世界。今天我也希望用這句英文與即將開啟新旅程的師弟師妹貌勉。

在西方,貴族從來不是物質奢華的代言,貴族的原義來自庇護、庇護者。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說,"貴族精神的實質是榮譽。"在羅馬帝國時期,每當戰爭來臨,在強大的羅馬軍團中最前排,每個最接近死亡的位置都只屬於貴族。庇護、責任、勇氣、榮譽和向死而生、贏得尊重鼠族精神的實質。

學弟學妹們!從德先生到賽先生,從振興中華,到民族復興。難道這不是在你們的血液裡一直流淌著的,一直不斷被北大精神所喚醒的,又常常讓你夜不能寐淚流滿面的精神世界嗎?

Do Something Noble! 有人質疑說: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我想說:你們能!因為你們朝氣蓬勃,因為你們屬於北大光華!我以我走出北大十幾年的經歷告訴大家,你可以不同!這裡我可以舉幾個例子和大家分享。

我1998年加入基金業,在嘉實基金做了20xx年總經理。20xx年從行業最年輕的總經理,做成了行業任職最長的總經理,我把嘉實做成了一個員工認同的有理想的公司。我用我的腳印踐行著自己對理想的堅守。

20xx年我從北大博士畢業,做的博士論文關於行為金融學,這使我成為國內最早系統研究行為金融的學者。同年,我發表了中國行為金融學領域實證研究最早的兩篇paper。我想說,我能做到的,你們也可以做得更好!

再說一個例子: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我20xx有幸成為美國一個NGO組織美國州立法領袖基金會的副會長,負責亞洲事務。在20xx年,我們通過推動中美多個政府機構,最終推動xx20xx年9月訪美期間所公告的訪問成果的第39項成果的達成——建立中美省州級立法交流機制。在剛剛過去的6月26日,第一屆中美省州立法領袖交流活動在美國夏威夷成功舉行。

20xx年我當選為"福特班"校友會的會長,隨即推動了《雙城十年》紀錄片的拍攝,以紀念1985-1995那十年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的珍貴歷史。我用這些例子告訴大家,你可以不同,哪怕是平凡的工作,也能做出不同凡響的事情!

最後作為結束語,請讓我代表光華校友祝福你們!希望你們記得:事業無論大小,Whatever you do, do something noble!

再次謝謝你們沒把我轟下去!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2

同學們、家長朋友們、老師們: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無疑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中華文明自宋代達到頂峰之後,停滯達千年之久,直到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得以重新上路。

在未來的三十年裡,我們將為重回世界文明之巔發起最後的衝刺。從1840年算起,以220xx年的時間實現現代化,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大國而言,註定將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然而,歷史程序不是線性的;對於身處其中的當事者來說,體會更多的往往不是"進步",而是停滯、甚至倒退。

今天我們知道,當亞當·斯密寫作《國富論》的時候,人類開始邁入工業文明時代;而斯密本人卻對此渾然不知,他想做的,不過是為人類的佔有慾找到一個合理的釋放場域,也就是市場。

社會進步之於個體,永遠是一個超慢的變數,以至於我們常常忽略它們。我們能夠感知的,多半是各種各樣的焦慮和日常的瑣碎:升學、找工作、找愛人、找投資、找房子、還貸款,還有各種各樣無休止的柴米油鹽。

在更高的層面,我們還要面對個體在社會和歷史面前的無力感,似乎空有一腔報國志,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

這就引出了我今天要和同學們分享的話題:我們要以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去戰勝生活的瑣碎和不斷襲來的挫敗感?

我想以大學時代對我影響很大的一本小書《六人》來開始我的分享。這本書藉助六個文學著作中的人物,講述了六種人生態度。作者德魯多爾夫·洛克爾把這六種人生態度比作人生的六個篇章,它們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人生的交響樂。

第一個人物是浮士德。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曾經嘗試各種人生路徑,最終迴歸理性,把探究終極真理作為人生的目標。

用浮士德自己的話來說:"我要探究窺伺事物的核心,我想得到關於整個存在的知識。我因此犧牲了我靈魂的幸福,甘願為一個時間極短的理解永受天罰。" 何等剋制、何等執著!作為北大人,同學們很容易與浮士德的人生態度產生共鳴;追求真理,是北大人永不磨滅的印記。

然而,人生不止是對真理的追求;親情、友情、愛情,青山好水,人間詞話,都值得我們去追求、去欣賞。書中的第二個人物,唐·璜,把這類感官享受做到了極致。

對他而言,"一切真理只不過壽能的陶醉,而一切陶醉也只是一個夢。"可是,夢總有醒的時候。老將至,唐·璜在鏡子裡發現自己兩鬢飄白,不禁對自己虛浮的一生產生懷疑。人間的享受,最好是當作奮鬥的副產品,而不是追求的目標;所謂"佛性"、所謂"仙風道骨",要麼是附庸風雅之舉,要麼是自甘平庸的藉口。

在追求真理和享受人生之間,我們經常會有彷徨的時刻。當今的年輕一代,生活無憂,選擇更多,卻更容易犯選擇艱難症,就像哈姆雷特一樣。

To be, or not to be,是一個大問題。哈姆雷特的選擇是走向虛無。"他覺得人生是十分卑鄙無聊的。任何可能有的生存目標都是瑣碎而無價值的,就像造化的惡作劇那樣毫無意義。"

對他而言,"人生的目的不過是死亡而已,因為,在這世界裡生存的一切都會像塵土一樣被時間的氣息漸漸吹走。就像在沙漠中,足跡一下子就會被吹沒了那樣,時間也會抹掉我們存在的痕跡,彷彿我們的腳就從來沒有踏過大地似的。"

是的,當你對人生產生些許的懷疑的時候,你的腳就已經踏上了滑向虛無的斜坡。

治癒哈姆雷特似的彷徨症的最佳選擇,是做唐·吉訶德。這個中世紀的騎士魯莽、笨拙,往往事與願違,但是,他用行動沖毀任何對人生的懷疑。

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出發去解放人類,把人類從歷代相傳的苦難中解救出來。"人們說他是瘋子,"他那些古怪的行動常常引他們開心,他們拿自己的行為跟這個傻瓜的幻想相比較,更覺得自己的行為合理了。" 理想主義者總事獨的,把理想付諸現實,更會激起世人的反抗。

因而,我們常常糾結於巨集大敘事和小我之間,就像書中的第五個人物梅達爾都斯和第六個人物阿夫特爾丁根之間的對立那樣:梅達爾都斯對人類深懷慈悲之心,而阿夫特爾丁根總是在萬物之中只看見自我。

六個人的追求,是人生的六個面向。理性和享樂,猶豫和果敢,悲天憫人和自我陶醉,這看似一對對的矛盾,卻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在浩渺的宇宙之間,人類的誕生純屬偶然。宇宙有自己的生滅規律,卻讓人擁有了反躬自問的自覺,讓人不得不面對萬物生滅與永恆之間的痛苦,於是,我們就會彷徨,就會在大我與小我之間掙扎。

北大的畢業生,是從來不缺理性的,也不會缺少理想;我擔心的是,同學們走入社會之後,會被社會渾濁的一面所浸淫,變得猶豫,變得不那麼"魯莽"。

文明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馴服人的動物本性。北大給了同學們充分發揮的空間,而社會卻時刻要把你們納入軌道,變成社會這部精巧機器的零配件。

我不懷疑同學們會心生牴觸,但我擔心同學們會放棄,會像柳永吟頌的那樣,給自己找一個敗退的藉口:"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作淺斟低唱。"

北大的先賢之一梁漱溟先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給我們留下一個世紀之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在"淺斟低唱"之中,這個世界不會好。

我要說,如果同學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那就做個唐·吉訶德吧!沒錯,唐·吉訶德顯得魯莽、笨拙,總是被人嘲笑。但是,他樂觀,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他堅韌,像勇士一樣勇往直前;他敢於和大風車交鋒,哪怕下場是頭破血流!

當今的中國,充斥著無腦的快樂和人云亦云的所謂"醒世危言",獨獨缺少的,是"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的勇士。這恰恰折射出北大的可貴;在這裡,同學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以批判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同學們在邁出校門之後,不忘在北大許下的諾言,做一個社會的批評者,做一個推動中國進步的人。

北大是無可替代的,她與一個國家現代化之間的關係,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都無法比擬的。先賢曾經狂歌競夜,我輩續寫青春之歌!

是與同學貌勉!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3

同學們:

上午好!謝謝你們叫我回家。讓我有幸再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分享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的特殊喜悅。

一進家門,光陰倒轉,剛才那些美好的視訊,同學的發言,老師的講話,都讓我覺得所有年輕的故事都不曾走遠。可是,站在你們面前,親愛的同學們,我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畢業的時候,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沒有出生。那個時候你們的朗朗部長還是眾女生仰慕的帥師兄,你們的渭毅老師正與我的同屋女孩愛得地老天荒。而現在他們的孩子都該考大學了。就像剛才那首歌唱的,“記憶中最美的春天,難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將理想“變現”的歷程,我們只是一疊面額有限的現鈔,而你們是即將上市的股票。從一張白紙起步的書寫,前程無遠弗屆,一切皆有可能。面對你們,我甚至缺少一分抒發“過來人”心得的勇氣。

但我先生力勸我來,我的朋友也勸我來,他們都是84級的中文系學長。今天,他們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貧淡泊;有的已經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發了財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離了婚、生活並不如意,但在網上交流時,聽說有今天這樣一個機會,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讓我一定要來,代表他們,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說點什麼。

是的,跟你們一樣,我們曾在中文系就讀,甚至讀過同一門課程,青澀的背影都曾被燕園的陽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纏滿的綠牆上。但那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我們之間橫亙著20多年的時光。那個時候我們稱為理想的,今天或許你們笑稱其為空想;那時的我們流行書生論政,今天的你們要面對誡勉談話;那時的我們熟悉的熱詞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們記住的是“拼爹”、“躲貓貓”、“打醬油”;那個時候的我們喜歡在三角地遊蕩,而今天的你們習慣隱形於偉大的網際網路。我們那時的中國依然貧窮卻豪情萬丈,而今天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在苦苦尋找迷失的幸福,無數和你們一樣的青年喜歡用“濉斃穩葑約旱拇境。

20多年時光,中國到底走了多遠?存放我們青春記憶的“三角地”早已蕩然無存,見證你們少年心緒的“一塔湖圖”正在創造新的歷史。你們這一代人,有著遠比我們當年更優越的條件,更廣博的見識,更成熟的內心,站在更高的起點。我們想說的是,站在這樣高的起點,由北大中文系出發,你們不缺前輩大師的庇廕,更不少歷史文化的薰染。

《詩經》《楚辭》的世界,老莊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詞章,構成了你們生命中最為激盪的青春時光。我不需要提醒你們,未來將如何以具體瑣碎消磨這份浪漫與絢爛;也不需要提醒你們,人生將以怎樣的平庸世故,消解你們的萬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們,走入社會,要如何變得務實與現實,因為你們終將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

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也許有同學會笑話,大師姐寫報社論寫多了吧,這麼高的調子。可如果我告訴各位,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學,那些不管今天處於怎樣的職位,遭遇過怎樣的人生的同學共同的想法,你們是否會稍微有些重視?是否會多想一下為什麼二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如此?我知道,與我們這一代相比,你們這一代人的社會化遠在你們踏上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國家的盛世集中在你們的大學時代,但社會的問題也凸顯在你們的青春歲月。你們有我們不曾擁有的機遇,但也有我們不曾經歷的挑戰。

文學理論無法識別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獻擋不住地溝油的泛濫。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變成錢理群先生所言“精緻利己主義”,世故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會不會像那個日本年輕人所說的,“有的是人才,卻並不培養精英”?

我有一位清華畢業的同事,從大學開始,就自稱是“北大的跟屁蟲”。對北大人甚是敬重。談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傳言,他特認真地對我說:“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適應,而是北大人的堅守。”

這讓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時,陳平原先生的一席話。他提到西南聯大時的老照片給自己的感動:一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這應當就是國人眼裡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將來的你們身處何處,不管將來的你們從事什麼職業,是否都能常常自問,作為北大人,我們是否還存有那種浩然之氣?那種精神的魅力,充實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聖絕學”,是否還能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馬克思曾感嘆,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氣的人。今天的中國,同樣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給我們的教育,才格外珍貴。

從母校的教誨出發,20多年社會生活給的我最大啟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於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倖免的人,不僅因為堅強,更因為信仰。不用害怕圓滑的人說你不夠成熟,不用在意聰明的人說你不夠明智,不要照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寫過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很喜歡這個書名,它以樸素的設問提出了人生的大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事在人為,未來中國的份量和質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後,我想將一位學者的話送給親愛的學弟學妹――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謝謝大家!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4

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老師:

非常感謝北京大學中文系給我一個難得的機會,在這裡跟你們再說幾句知心話。

今年正好是五四運動100週年。北大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因此有了特殊的地位,你們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你們的父母親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家長。

老百姓對北大人有一種理想的期待,他們希望從你們身上看到北大精神,這是一種北大效應。

你們已經被站立在一個特殊的平臺,你們不得不有所表現,於是你們有了擔當。

你做好了,人們會說北大人就是不一樣;你做不好,人們會說北大人不過如此;你做錯了,人們沿著你人肉搜尋到北大。那你說,我寧願做一個不用擔當的普通人,在母語寫作中,像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說的那樣,詩意地棲居。你做不到。北大人的北大精神正在被期待。

什麼是北大精神?自由、包容、民主、科學、獨立、愛國等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是對理性的認同。

這裡的理性是針對愚昧而言。理性讓我們看清真偽,發現真理,不受矇蔽。

理性可以分為智性與悟性。智性更多地偏重邏輯分析,印歐人更擅長智性,他們提出了公理系統,率先建立了科學。悟性更多地偏重整體領悟,漢人更擅長悟性,把詩歌意境理論推向極致。

早期的理性主義把悟性排斥在理性之外,讓理性失去了洞察和領悟的力量。我們中文系的語言文學研究是一種極高的理性活動,包含了智性和悟性。

五四運動以來,科技已經高度發展,微信支付等現代手段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這些高科技多數是來自向國外學習,而不是來自我們自己的理性活動。

我們的理性還相當缺失。當前我們的學術不端、學術腐敗固然讓人擔憂,但更讓人擔憂的是產生不良風氣的土壤,這就是理性缺失的土壤。

現代阿Q精神正在這塊土壤上蔓延。有一次我的一位同學給了我一個名片,上面寫著:某某研究所副所長(相當於正廳級);如果當年《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教授還在,這無異於讓他在名片上寫上: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相當於正處級)。

前一段時間網傳一篇論文,作者論證說安陽師範學院已經超過了哈佛大學,因為安陽師範學院的歷史、地盤、專業人數、學生人數、精神面貌等多個指標都超過了哈佛大學。安陽師範學院已經澄清,不是他們學生的碩士論文。

其實,安陽現象廣泛存在。

有人最近統計說,我國SCI國際索引論文發表量僅次於美國、英國和德國,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我們為什麼不去計算真正代表人類智慧的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我們不願意去計算,於是有些人開始在別的國家擺闊,隨地吐痰,跳廣場舞。

這幾十年來,我們經濟發展速度確實很快,但我們的理性並沒有得到多少提升,我們在很多方面甚至非常愚昧無知。

我們常常埋怨大環境,其實環境也是人營造的。

由於理性缺失,我們建立了各種評價體系和遊戲規則。根據這些評價體系和遊戲規則,愛因斯坦不配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當教授,因為他的相對論發表時間早已超過了5年;屠呦呦也沒有資格得諾貝爾獎,因為她的發表太少,也沒有留學背景。

由於這些評價體系和遊戲規則,學術不再是分享創新和發現的樂趣,不再是寫出有利於人類的傳世之作,而是疲於發表、檢查、評估和晉升,奔走於各種社會活動以獲得一大堆頭銜。

最讓人擔憂的是,有很多人真正相信這些評價體系和遊戲規則是天經地義的。

一個民族的知識階層中存在這種高層次的愚昧是非常可怕的,我們低估了這種愚昧所帶來的後果的嚴重性。忽悠和被忽悠、欺騙和被欺騙,都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因為存在理性缺失的土壤。

同學們,你們將要到這樣的土壤上去耕耘。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遵守好些遊戲規則,但我們應該明白這些規則並沒有理性基礎,條件成熟必須改變。

來自理性的正能量不是讚揚和歌頌,而是擔心和憂患。我們需要理性地生存。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我們才不至於迷茫,不至於被忽悠,不至於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知道去擔當什麼。

理性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詩意地棲居。從政從商也好,做研究做實業也好,如果沒有境界,跟動物的生存方式沒有區別,甚至不如動物。

朱德熙先生是北大最具理性的學者之一,他曾說,做學術要有一點童心,要有味道。這就是學者的一種詩意的棲居境界。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能夠詩意地棲居。

我曾經在不同的大學學習和工作過,我更喜歡北京大學,更喜歡北大的老師和學生,不是因為北大平臺更高,也不是因為這裡淨土更多,而是因為這裡有更多的理性碰撞。

在你們聽課時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質疑和困惑,在你們瞬間的微笑中我猜到你們原諒了我非理性的疏漏。課後你們攔截我提問,不讓我吃飯,鑽牛角尖,我看到了你們終極追問的精神,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

你們要離開了,我有幾分難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誼並不平等,就像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並不平等一樣。

今天,你們帶著你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要離開了,我會思念你們,如果你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也包含著對理性的認同和堅守,或許對我的思念之情有一絲安慰。

同學們,我們還會見面的!希望你們理性地生存,詩意地棲居!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5

各位嘉賓,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同學們一生中非常特別、非常重要的日子,你們將告別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作為校長,我祝賀你們,從北京大學這所偉大的學校順利畢業,也為你們更精彩的明天祝福。

當初,你選擇了北大,北大選擇了你,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選擇,從那時起,我們就擁有了共同的情懷。在北大的歲月裡,我們一起歡笑過也心痛過,付出過也掙扎過,希望過也失望過,但卻從未後悔過!回頭望過去,這些喜怒哀樂,這些拼搏奮鬥,都是通往未來的歷練和基礎。

今天,你們就要畢業了,又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選擇和轉變的時刻!我們都感恩北大,但我希望你們記住,北大給予了你知識,給予了你能力,卻不能代替你安排未來。未來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適應,去質疑,去挑戰,去創造!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也只有你們,才能夠對北大的未來、中國的未來負責。

人們常把畢業典禮比作在大學的最後一堂課。作為一個“老北大人”,在分別的時刻,除了祝賀與祝福,我還非常希望,與你們一起分享幾位北大人的故事。我知道你們喜歡微電影、微視訊,我也試著做了一個。我希望大家從他們的經歷中,看到並記住作為一個北大人所應有的家國情懷。

她叫樊錦詩,1963年從北大歷史學系畢業,去了敦煌,在敦煌研究院做了幾十年的院長,剛剛卸任,成為榮譽院長。52年前,也是畢業季,也是在燕園,這位來自上海,美麗、聰慧的畢業生,收到了一封家書,反對她去敦煌工作。她還是堅持去了,原因很簡單,“已經答應了”。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位“敦煌女兒”,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世間風雲如何變幻,一直守護著絲綢之路上的人類寶貴遺產,一直探尋著中華文化千古之謎。今天,作為世界著名的敦煌學者,她依然堅守在漫天黃沙的大漠深處。“同意去敦煌”,這一聲輕輕的承諾,承載了一位北大學子半個世紀的社會責任和學術理想。

他叫張益唐,北大數學系78級學生,普渡大學博士。他自幼熱愛數學,認為數學是美麗的,值得一生投入。張益唐的學術生涯艱辛曲折,一度曾沒有固定工作。當他對孿生素數猜想作出巨大貢獻、轟動全球數學界時,已經五十多歲了,還只是美國一所大學的普通講師。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他對數學的夢想和熱愛,與兒時一樣,依然那麼純真、那麼聖潔,從未改變。2015年,張益唐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這個大器晚成者的獲獎感言是:不要盲目崇拜權威,要敢於挑戰傳統,對那些別人說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勇於探索,如果真正熱愛,就永不放棄。

她叫呂植,198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是北大保護生物學教授,NGO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創始人之一。很多年前,校園中就流傳著她的故事。從讀書時開始,呂植就跟隨潘文石老師的團隊,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風餐露宿,綠野追蹤,進行大熊貓的研究和保護。她用出色的文章和鮮活的圖片呈現出了對自然的熱愛、對環境的思考,被稱為“一位保護人類未來的女科學家”。在北大、在荒野,她改變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其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北大畢業生,他們的故事,一定會發生在今天畢業的同學們中間。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要堅守承諾、執著追求,要敬畏自然、擔當責任。一輩子很長、也很短,眨眼之間就是三十年、四十年、半個世紀,人生的精彩,也就在這執著的選擇和堅守之間。

北大,從來不只是一所學校,她是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是人們心中的圖騰,寄託著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在這裡,草地、湖水、山石、垂柳,都承載著動人的故事,潤澤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夢想。北大,是新思想不斷萌發和成長的學術殿堂,在這裡,學者大師們為民族振興、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嘔心瀝血,他們不滅的激情、不變的赤誠,塑造了北大,也激勵著後來的北大人。北大,是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聖地,從這裡,人們開始塑造自己的人生,並用一生去理解、去實踐:對責任的忠誠,對批評的坦蕩,對創新的執著,對競爭的平和。北大,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謎,每個在這裡學和生活過的人,都會在共同的經歷中,揭開屬於自己的謎底。

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同學曾寫下了這樣的留言:“如果生命是棵生長的樹,青春就是開花的時節。如果一些人活著是在追尋膚淺的表象,是為世俗的浮華,是為心理與生理的需求,那麼,這兒有人真正地生活過,他明白所有問題的答案。”

同學們,從明天開始,你們中的很多人將離開校園,進入真正的現實社會中。中國的崛起,給予了你們這代人無限的機遇,你們有廣闊的舞臺來施展才華。與此同時,在紛亂嘈雜的虛擬和現實世界中,也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我相信,北大不僅給予你知識、能力,更給予你價值和情懷,能為你帶來心靈的平靜,幫助你守正創新,走正道、揚正氣,成為引領未來的人。

又一年盛夏,又一番別離。高高的博雅塔,凝望著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學子,這是默默的祝福,深深的期待。

祝福你們!再見!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6

尊敬的廖凱原先生,海聞副校長,教授們,同事們,家長們,同學們:

今天北大舉辦20XX年畢業典禮,首先我要祝賀今天要畢業畢業生,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天即將拿到畢業證書,走出北大的校門。這是你們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我也要祝賀學生的家長以及家屬,作為學生的父母,你們經過20年,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對子女的培養,他們終於達成了你們的期許,即將成為國家的棟樑。我也要祝賀在座的學生的妻子、丈夫以及子女,在過去這幾年的學習中,你們為他們付出了無數寂寞的夜晚和孤獨的週末,讓他們全心全意在北京大學接受嚴格的教育,訓練,取得今天的學位,你們的付出終於有了成果。你們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你們的丈夫、妻子證明了他們是你們所期望的優秀人才。我要感謝北大中國經濟中心所有的老師跟工作人員,你們的諄諄教導以及細緻的教學安排,又為國家培養了棟樑之材。

今天的畢業典禮同樣也是我的畢業典禮,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工作14年,今天畢業典禮結束之後將把主任的位置交給周其仁教授,下午離開北京,到世界銀行赴任。這些天我也是以要畢業的心情度過,每天早晨,當我從未名湖沿著這條熟悉的道路走向朗潤園的時候,總在不斷的問自己,畢業意味著什麼?走出北大校園迎接我們的世界又是怎樣的,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走出北大校門。從北大畢業,意味著我們將承擔北大110年來所承擔的歷史,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你們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一群人,可以在中國甚至世界上選擇任何學校,但是你們選擇了北大,你們選擇了110年前為了國家民族的復興而建立的大學。在北大讀書,不是為了追求個人名利,而是希望在北大讀書期間充實自己,為國家,為民族的復興,為人類美好的未來做出貢獻。我們經過幾年的學習把這樣的一個責任內化在我們心裡,這才是我們畢業最重要的意義。

畢業了,走出北大校門,迎接我們的又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我們非常幸運,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代,30年來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確實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意想不到的美好境界。不僅過去三十年非常好,相信未來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中國經濟還會繼續快速發展。一方面實現了我們北大人一百多年來的追求,中華民族的復興,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即使在這樣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民還承擔著各種困難,挑戰,衝突。最近汶川大地震,讓我們覺得,即使我們有豐富的物質基礎,面對受災的同胞,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人民還是承擔著痛苦。更何況除了偶發的天災外,我們社會裡面還存在著收入分配不公,各種利益的衝突,不僅中國如此,整個世界也是這樣。科技發展的潛力,目前取得的成就,讓我們可以相信未來的世界物質越來越豐富。但是我們實際看到的卻是糧食價格飛漲,已經有幾十個國家的人民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而爆發各種社會衝突和矛盾,以及戰爭。當我們走出北大這個象牙塔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的時代。希望帶給我們機會,但克服挑戰需要我們的智慧。因為即使我們已經學會了人類歷史至今所有的理論、知識,但是我們面對新挑戰的時候它都是新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在走出北大校園的時候,我們該抱以什麼樣的心態呢?我覺得應該是一種責任心,一種認為我們北大畢業生的存在是有價值的責任。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給北大的畢業生創造了很好的工作和發展機會,但同時又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需要我們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去克服,這才是北大人存在的價值。

畢業了,今天我們從這裡出發,讓我們充滿信心,因為我們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一群人。畢業了,今天我們從這裡出發,讓我們以堅強的心面對各種挑戰,因為任何新出現的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發揮我們的智慧。畢業了,今天我們從這裡出發,讓我們以110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以及五千年來中國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普世關懷作為我們人生的追求。只要民族沒有復興,我們的責任就沒有完成,只要天下還有貧窮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貧窮中,只要天下還有苦難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苦難中,這是我們北大人的胸懷,也是我們北大人的莊嚴承諾!謝謝。

林毅夫老師於20XX年6月31日PKU畢業典禮上

2022年北大畢業發言稿7

同學們:

感謝各位教授和姚洋院長,讓我有機會能夠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講堂。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它好像是大飯堂,我記得當時每一個北大的同學總會提一個飯袋,飯袋是用羊肚子手巾縫成的。我記得我提了四年飯袋,但是我不記得我洗過那個飯袋。當時大食堂的菜有四個階級,一個階級是炒土豆絲、炒洋白菜、炒蘿蔔絲,這是五分錢的。第二階級是雞蛋西紅柿、鍋塌豆腐,這是一毛錢的。一毛五的才是有肉的,魚香肉絲、宮煲雞丁;兩毛錢的有回鍋肉、紅燒肉,還有四喜丸子。我是一個農村孩子,一毛五以上的菜,我在北大四年從來沒有接觸過,跟它們不熟。我最愛吃的菜是鍋塌豆腐,不是肉菜,但是豆腐被炸過,油水比較大,拌米飯!人生不過如此,夫復何求!

在大食堂最大的驚喜不是你排隊買到了鍋塌豆腐,而是當你排到的時候你是最後一個買鍋塌豆腐的。因為到最後了,盆裡邊湯湯水水,大廚一下子都倒入我的盤子裡。最悲催的是你前一個同學有鍋塌豆腐,到你沒有了。他買到鍋塌豆腐之後就會看你一眼,這已經到了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他)慶幸之餘有些幸災樂禍。

最大的奇蹟在我身上發生過。等排到我的時候,前面的同學就剩了一份,但這個同學思索了一下,“就剩了最後一份的'鍋塌豆腐,它一定特別的涼,我改主意了,我想吃魚香肉絲”,這個鍋塌豆腐又到了我的飯盆裡。當我吃到鍋塌豆腐的時候,我問了一下改吃魚香肉絲的同學,我說你是哪個系的師兄?他說他是經濟系。經濟系不就是我們國發院的前身嗎?滴水知恩,當湧泉相報!

我的意思是你跟母校的關係不是你在母校的時候,而是你離開母校的時候,再想起鍋塌豆腐的時候,當你十年之後再路過我們北大的時候,再來到百年講堂的時候。在母校參加這種場合我有過三次,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2013年新生入學的時候,在未名湖旁邊的大操場,有一萬多名新生,還有中文系百年校慶的時候,還有就是今天——我們國發院有983名同學畢業的時候。入學和畢業還是不一樣的,因為入學是相聚,畢業是分別。自古人生傷離別,但是我還是祝賀983名同學畢業,它使我從今天開始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又多了983名我的同學。

我這幾年最深的體會,同學是通往世界的一張特別有效的通行證,不管到哪一個國家,不管到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上來他告訴我:師兄,我也是北大的。同學能夠把從陌生到熟悉的時間極大的縮短,因為你馬上可以談論一下北大相同的老師,和北大的鍋塌豆腐。

2015年,法國在里昂有個作家的圓桌會議,我參加。在那裡,我又碰到一位同學。大家都知道有一個噴泉特別的出名,就是雕刻自由女神的法國雕塑家做的,這個噴泉只有幾匹馬,往不同的方向拉,我看到這個雕塑噴水的時候想起了商鞅。

我的同學對我說,師兄你在生活中不能上當,我說不能上什麼當?他說如果有人請你到外面吃飯,一定不是你的同學。我說,應該到哪裡吃飯呢?他說到家裡。他說,如果到家裡他請你吃牛排也一定是不是你的同學。我說,應該吃什麼?他說包餃子。接著我就到這個同學家裡包餃子。

為什麼說這個同學呢?因為他是我們國發院MBA畢業的,目前在里昂當教授。這個同學他的家在里昂的郊區,就在河的旁邊,我去他家吃餃子,他首先帶我到地上看看,說你看我這個小別墅,你看我的車子,你看我的法國女朋友。接著他又帶我到他們家地下看看,有一個酒窖,鎮窖之寶是1985年的三瓶拉菲紅酒,他說:師兄,1985年到2015年是30年,人生有幾個30年?今天我們把三瓶拉菲喝了!我說,且慢!我說今天如果喝了,你明天后悔怎麼辦?他說,有好酒不讓同學喝,讓誰喝呢?如果不讓同學喝,要好酒有什麼用呢?他上升到了哲學層次。

我也熱血沸騰了,說:喝!就著餃子!我還沒怎麼樣,他喝多了。喝多了之後就開始給我講現代金融學理論,講外匯市場,講股票市場,講現代金融學理論在企業的運用,我一句沒聽懂,但是拉菲真不錯!我的意思是——同學,當你在學校是同學的時候,你並不知道什麼是同學,一離開學校再重逢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同學。什麼叫同學?當他說一晚上話,你一句都聽不懂的時候,你還跟他聊一晚上,(這叫同學!)

剛才姚洋院長和張維迎教授做了一個特別好的發言,因為他談到了你們的母校,我的母校——北大是誰,北大是什麼人。一代一代的北大人認同,這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開創地。這裡產生了嚴復、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人,蔡先生提出的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相容幷包。這些人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是民族的先驅者。

什麼叫先驅者呢?當幾萬萬同胞還生活在當下的時候,他們在思考這個民族的未來,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切實際的理想,甚至他們貢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黑暗中沒有火炬,我只有燃燒自己,我以我血薦軒轅,哪怕他知道幾萬萬同胞會蘸著他的血來吃饅頭,這是我們北大的慈悲。

這就牽扯到知識分子存在的必要性。為什麼人類需要知識分子?剛才張維迎教授做了一個特別好的闡述。一個民族的知識分子除了要考慮這個民族的過去、當下,最重要的是考慮未來。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眼睛也像探照燈一樣,更多的知識分子像更多的探照燈一樣,要照亮這個民族的未來。如果這些探照燈全部都熄滅了,這個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用孫中山先生的話,“這個民族會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我們的校徽是魯迅先生設計的,魯迅先生在北大講過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讀來讀去,我讀出了三個人。一個是我們的父親阿Q。阿Q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最大的特點就是沒老婆,出門就捱打。出門捱打不叫受欺負,但是你的智商被欺負了而不自知,你又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就跟著這個父親受欺負。

他還塑造了一個特別好的母親的形象,就是祥林嫂。祥林嫂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沒丈夫。一個孩子還被老虎吃了,她一輩子的工作要把她的悲劇講成喜劇。

另外魯迅先生還塑造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就是孔乙己,孔乙己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是腿被打斷了。如果知識分子的腿被打斷了,他看到的遠處,比平常人還要近。那我知道這個民族的知識分子出現像姚洋院長講的這個民族的現狀,一點都不奇怪。相容幷包,思想自由,應該是我們北大人捍衛這個民族的生命。所以大家應該知道,我們的母校是誰,我們的老師是誰。我參加過一次畢業典禮,我覺得今天我聽到的姚院長和張教授的發言,是最有質量的臨別囑託。

另外大家畢業以後是從一所大學到另外一所大學,從一本書到另外一本書,我覺得大家最需要知道的就是這個民族最缺什麼。這個民族不缺人,不缺錢,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最有錢,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最欺負人的。如果14個人有10塊錢,另外兩個人有9塊錢,以我們國發院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去衡量,到底誰有錢?我們的馬路頭一年修,第二年就挖開看一看;我們的大橋,很多壽命不會超過30年。一下雨,我們的城市就淹了。缺什麼?我們這個民族特別缺遠見,遠見對我們這個民族如大旱之望雲霓,如霧霾之望大風。

大家開始在另外一個大學起步的時候,有兩句話你千萬不要相信。一個是“世界上是不可以投機的”,千萬別信,世界是可以投機的;另外一句話,“世界上是沒有近路可走的”,這句話不成立,世界上是有近路可走的。投機分子走近路,因此成功的人起碼佔80%,但主要的區別是:他們得到的利益只是對於他們自己,是你做這些事情,只對你自己好。剛才張維迎教授列舉了好多的數字,民族之間的對比,他講的話希望你們牢記:要做笨人。這個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

我在北大有很多特別好的導師,我在另外一個學校也有兩個特別好的導師。

一個是我的外祖母,我外祖母是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村婦女,她不識字,她1900年出生,1995年去世,活了95年。她在方圓幾十裡都是個明星,如果她要演電影就是安吉麗娜·朱莉,如果踢足球就是梅西,如果打籃球就是杜蘭特,如果跑百米就是博爾特。但是她一輩子都在這裡。她的個子只有一米五六。我們黃河邊三里路長的麥趟子,她割麥子是速度最快的,當她把麥子從這頭割到那頭的時候,一米七八的大漢也比不過她。

當她晚年的時候,我跟她有一次爐邊談話。我說你為什麼割的比別人快?她說我割的不比任何人快,只是三里路長的麥堂子,我只要紮下腰,我從來不直腰,因為你想直1次腰的時候,你就會想直第10次、第200次,我無非是在別人直腰的時候割的比別人更快一點。

我有個舅舅,是一個木匠,他小時候種過天花,臉上有一些麻子,所以大家都叫他劉麻子。劉麻子做的箱子在周圍40裡賣得最好,所以漸漸我們周邊就沒有木匠了,就剩劉麻子一個人了。所有的木匠說劉麻子這個人毒,所有的顧客都說他做的箱子櫃子特別好。

他晚年的時候我跟他有一個爐邊談話。我說:你的同行說你毒,你的顧客說你好,你到底是什麼人?他說別人說你毒、說你好,並不能使你成為一個好木匠,唯一使我能成為好木匠的是:別人打一個箱子花三天時間,我花六天時間,我比他做得更好;接著他又說,你只花六天時間還不是一個好的木匠,他說我是打心眼裡喜歡做木匠,我特別喜歡聞做木匠活刨出來的刨子花的味道;他又說只是喜歡做木匠活,也當不好木匠,有時候我當木匠的時候會有恍惚的時候,就是當我看到一棵樹,我看到如果它是一個松木,是一個柏木,是楠木,這要是給哪家姑娘出嫁的手打個箱子該多好;如果它是一棵楊樹,楊樹是最不成材的,只能打個小板凳。我覺得他已經到達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境界,他雖然不是北大哲學系的,但是他到達了哲學系畢業的水平。

我開車路過我們民族的馬路,我們民族的馬路兩邊基本上大家會看到都是楊樹。為什麼?因為楊樹長得快。但是你要到其他的國家,像歐洲、北美其他的發達國家,路兩旁全是松樹、椴樹、楠樹、橡樹、白蠟,樹的質量的對比能夠代表一個民族的心態。

所以最後我送在座的師妹和師弟兩句話。一句是種樹要種松樹,做人要做劉麻子;(另一句是)舉起你們手裡的探照燈,照亮我外祖母沒功夫直腰的麥田。

最重要的事忘了,記得下次見面的時候請我吃餃子,謝謝。

標籤: 發言稿 北大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yanjianggao/0kpd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