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做到生活化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做到生活化

數學教學方法一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做到生活化

  讓課本知識活起來,還原於生成它的生活狀態去

課本上的知識,對於老師的授課只是提供一個依據,而千萬不能像過去老師那樣抱著課本,照葫蘆畫瓢,例一例二的講下去,一遍一遍的練習,記住了嗎?學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吧,實在是枯燥,不學吧,老師和家長不高興。所以當老師的首先得改變觀念。課本給我們只是提供一個依據,所有的教學知識都是來源生活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得讓知識活起來,讓學生跟知識一樣活起來,而不是教師講學生聽。

例如,講授3的乘法口訣時,如果老師讓直接背誦,時間長了學生也能背下來,當然需要很長的時間,不理解的東西背起來相當慢,學生對口訣總會隔著什麼,大家都知道乘法是連加的簡便運算,如果你直接告訴學生,學生也許會記住,但只是記住有這個說法。如果在授課之前你先動腦思考,找到知識的交叉點,讓知識活起來,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學生在課堂上會因為熟悉而思考起來,思維活躍起來,你只要簡單的點撥學生就能自己總結出知識,而你告訴他,你真棒,讓他們有成功的喜悅感,感覺自己是探索者,是知識的發現者,學生就會更愛思考,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更大。在充分的思考之後,經歷了這樣的探索構建的過程,這時學生掌握的知識就已經內化了,真的是他自己的了。

  找數學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世界的數學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後佈置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這樣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由於低年級的小朋友剛接觸數學,我們教師就更注意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把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從小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第一冊教材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學》,在《可愛的校園》情境圖中,除了讓學生數一數圖中的實物外,教師還應該把學生帶出教室外,數一數生活中10以內的數,使小朋友初步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低年級的小朋友還可以通過寫數學日記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給他們提供一個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或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機會。如星期天和媽媽上街買了哪些東西,共用了多少錢,你從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大約要多長時間等等,也許,交上來的日記還比較幼稚,語句不太通順,但他們確實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在學習生活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數學活動來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如繪製學校的平面圖,需要量出學校的建築物和操場的實際長和寬,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畫出來。再如你的體重大約是多少千克,你的身高大約是多少釐米等等,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經驗的重要性,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

數學教學方法二

  1. 創設問題情境

這裡指的問題,主要是源自學生實際生活,且暫無可用方法解決的一種情境狀態。設計問題要遵循思考性、趣味性和現實性這三個基本要求。

數學的根源在生活,數學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聯絡生活,收集相關資料資料,促使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感受到數學應用的重要性和廣泛性,例如:《元、角、分的認識》教學之前,可引導學生收集商店中的標價,在收集過程感性認識元、角、分。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深入的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2. 學生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解決問題主要在於問題解決的過程,這種過程是研究探索的一種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的方法,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培養。例如:十幾減九的教學中,在尋求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進行,教師要積極創設能夠合作和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採取各式各樣的問題解決方法,避免磨滅學生的自主性,使其自己選擇和發現更好的解決方法。

  3. 反思問題解決過程

所謂反思就是再思考和回顧已經做過的事情。問題得到解決後,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總結和吸取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

鑑於國小生各方面發育不完善,缺乏經驗,為此,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學生認知規律研究,針對學生實際學習水平,進行耐心引導。另外提供給學生更多學習空間,使其能夠緊密聯絡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主動探索數學並獲得快樂。

數學教學方法三

  一、在生活化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從哲學的角度指出:“在現實世界中,可以通過我們的感覺和經驗構造我們的學習,也就是人類適應經驗的過程,是知識增長的過程。”這就是說,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習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學習數學知識。如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演算法的時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了要減,少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於這個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練,實則不然。一些學生在運用時常常出錯,究其原因,恐怕是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結構。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數學的學習是枯燥的。特別是學習計算,學生的情緒更低。為此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掌握,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學習《對稱圖形》一課時,我就利用課件展示學生們熟悉的教學樓引入創設情境,“這樣做的房子漂亮嗎?你們在生活中還看到發哪些東西和它有相同之處呢,學生們的好奇心激發了。這時候,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旺盛的求知慾的驅使下,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迴歸“生活天地”,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兒童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認,概念從生活實際引入,問題從實際得出,最後再回歸現實。兒童學習數學是不斷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葉聖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於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資訊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的關係,懂得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標籤: 生活化 教學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rndl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