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春風原文及賞析優秀15篇

春風原文及賞析優秀15篇

春風原文及賞析1

春風

春風原文及賞析優秀15篇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譯文

春風先吹開了京城花園中的早梅,繼而讓櫻杏桃李也競相綻放,令人感到生機盎然。春的來臨同樣也給鄉村送去了歡笑,春風拂過,田野裡開放的薺花榆英歡呼雀躍,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而來!”

賞析

把村花村樹描繪成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農村百花火熱的迎春之情,寫得極其真切,創造了一種“神似美”。並通過將薺菜這個可愛的小生靈和梅花、桃花等相提並論,說明了春天是無私的:對花而言,春風過處,不管是園中名卉還是村頭野花,都不會錯過春風帶給自己的花信;而春風也從不厚此薄彼,使它們呈現一派欣然的'景象。

詩人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作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春風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春風

唐代:白居易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譯文: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春風先吹開了京城花園中的早梅,繼而讓櫻杏桃梨也競相綻放,令人感到生機盎然。

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春的來臨同樣也給鄉村送去了歡笑,春風拂過,田野裡開放的薺花榆莢歡呼雀躍,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而來!”

註釋: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yú)莢(jiá)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賞析:

把村花村樹描繪成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農村百花火熱的迎春之情,寫得極其真切,創造了一種“神似美”。並通過將薺菜這個可愛的小生靈和梅花、桃花等相提並論,說明了春天是無私的:對花而言,春風過處,不管是園中名卉還是村頭野花,都不會錯過春風帶給自己的'花信;而春風也從不厚此薄彼,使它們呈現一派欣然的景象。

春風原文及賞析3

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看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想長日、雲階佇立,太真肌骨,飛燕風流。斂群芳、清麗精神,都付揚州。

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遊。為問竹西風景,長空淡、煙水悠悠。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賞析】

作品產生的感發力量與作者的初衷不符,這是文學中的常見現象。這首詞就是如此,以小序中“賦而感之”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詠花,孰料寫著卻生成許多感慨,這使詞的思想性加深了。

很明顯,上闋自始至終都是以第三人稱詠贊瓊花,即所謂“賦”。詞人將花兒作天上的仙女,告別了瓊樓瑤闕,飄然降臨人間;寫她那潔白的花朵猶如冰花、碎玉,簇擁成球;想象她成天佇立在石階畔,既有楊貴妃那豐腴的體態,又有趙飛燕那樣綽約的風姿;她攝取了世間一切草木之花的麗質清氣,集於一身。

花和美人向來聯絡在一起,因此將瓊花比喻為楊貴妃、趙飛燕算不得出奇,倒是“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九字抓住了瓊花瑩澤潔玉的特點,最為逼真。其次“斂群芳、清麗精神”七字,也堪稱新、警。其後幾句不免落入俗套。然而詞人在後半篇內,卻將作品的質量整整提高了一個等級。其契機是什麼呢?這就得從所詠之花的特殊性說起了。宋人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七雲:“揚州后土祠瓊花,天下無二本。……慶曆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枯,遂覆載還祠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皇(孝宗)亦嘗移植南內,逾年,憔翠無花,仍送還之。其後,宦者陳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瓊花不僅有驚人的美麗,而且有高潔的品性,實屬難得。瓊花的名字,永遠與揚州齊名。因此,歷來詠瓊花者,不能不詠及揚州。

此篇也不例外,首先所選用的詞調就是《揚州慢》;其次則整個上闋的背景亦是揚州。自隋煬帝開大運河以來,揚州,成為商業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薈萃之地。可是,至宋高宗建炎三年、紹興三十一年金兵兩次大舉南攻,揚州都首當其衝,兵燹之酷,竟使積累達數百年之久的富庶與文明遭空前浩劫。罷兵了,休戰了,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換來的相對和平時期,揚州是否有條件稍稍恢復往日之經濟、文化名城的旖旎風情呢?沒有!因為宋金雙方以淮河中流劃界的緣故,揚州已經成了邊關,只能以軍事要塞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這是多麼巨大的變化呵!

作為時代的一個縮影,揚州的盛衰怎能不喚起南宋臣民們憂國傷時的.沉痛之感呢?姜白石在《揚州慢》一詞中就有這樣精警深沉的句子“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儘管詞人之所以選用《揚州慢》的詞調且寫下“十里春風,二分明月”的佳句,但實際上在為揚州衰敗之嘆作鋪墊。果然,他從歷史之揚州的“盛”中反觀出了現實之揚州的“衰”,不禁慷慨生哀,於是掉轉詞筆,改用第一人稱,愣將半篇未寫完的“瓊花賦”續成了一首“哀揚州賦”。這下闋,便是詞序之所謂“感”了。

上闋所賦,是想象中的瓊花,揚州后土祠中的瓊花,昔日的瓊花;眼前擺放著友人折贈的數枝瓊花還沒有派用場,何不借她起興?於是乎乃有:“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一句意思是謂:碎雨敲窗,將我從午夢中驚醒,只見窗前花瓶裡插著幾枝瓊花,清香四溢,飄浮在天空。這花是哪兒來的?直說友人所贈,就無詩意,且下面文章難作,故爾從虛處著筆。“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遊。”像是瓊花之神同情我的孤獨,特騎著仙鶴從揚州來鄙地一遊。

“花神”既從揚州來,何不向她打聽打聽揚州的近況呢?於是引出下文“為問竹西風景”,其實不用問,詞人也可以想象揚州“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的殘敗景象,詞人不願用實筆寫這令人神傷之景,所以接著驀地一筆宕開,顧左右而言它道:“長空淡、煙水悠悠。”七字雖不著邊際,卻委實下得精彩。大有“多少事、欲說還休”之慨,誦之令人迴腸蕩氣,只覺無限落寞惆悵都在言外。以下劍及履及,順勢明點出此種情緒並揭示其所從來,放筆為全篇收尾:“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羌管孤城”四字,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范仲淹《漁家傲》詞裡的“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據此,則作者當時所居,是否也屬邊城呢?

粗看過,三句只是直書此時此地之環境與心境,似可一覽無餘;及至沉吟久之方覺它寥寥數字卻將無數時間空間融匯起來,實在耐人尋味。試想,“黃昏”而曰“又”,“愁”而曰“新”,則昨日、前天、上月甚至去年……不知有多少個“已是黃昏獨自愁”包含其中,非“此時”與“彼時”相同畫面的多重疊印而何?此蓋就縱向而言,若作橫向觀察,讀者又可以看出,它還是多種相似圖景的雙影合成。細細體認,那另外的一幅照片是姜夔《揚州慢》詞之“漸黃昏,清角吹寒,都要空城”?不言揚州,而揚州自見。

詞人一生寫了許多詠花詞。今存《虛齋樂府》六十八首,詠花之作就有二十四首,竟超過了三分之一。但大多格調不甚高。只有這首詞,原本只為賦花,不料卻抒發出很多盛衰之惆悵,遂成精品,由此可見詠物詞之關鍵在於不滯於物。

【作者簡介】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居長樂(今屬福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知監利縣。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樞密都丞旨兼國史院編修官(《南宋館閣續錄》卷九)。二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復除樞密都承旨(《寶慶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撫年表》捲上)。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後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虛齋資政趙公神道碑》。

春風原文及賞析4

清平樂·春風依舊

春風依舊,著意隋堤柳。搓得鵝兒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

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雲魂。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

翻譯

春風和往年一樣,十分關心隋堤上的楊柳;清明時節溫暖時分,它把柳枝兒揉搓成鵝兒黃的顏色。

去年春天,我與你在京城的大道上,在城門外的隋堤上,一起流連;今夜,我卻只能在夢中和你化為雲雨的魂魄相見。我如此的悲痛,只需要幾個夜晚,就會令我的一生憔悴不堪。

註釋

著意:著,顯露;顯著。意,情景。

隋堤柳:指隋煬帝時在運河堤岸所植的楊柳。“搓得鵝兒黃欲就”:搓,用手掌來回揉摩,此處喻謂給柳樹染色;鵝兒黃,即鵝黃色‘就,成。

紫陌:指京師郊外的路。

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系青色,俗稱青門。此指京城的城門。

雨魄雲魂:比喻作者的行蹤像雨中的魄、雲中的魂一樣飄泊無定。

創作背景

元祐年間,趙令疇因元祐黨籍,被廢十年。詞人寫下此詩借景傷懷,表達了對昔日情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賞析

此間寫暮春時仃傷別念遠之情。

上片寫隋堤春柳。春風還是那麼和煦,不過它對沿堤的柳樹好像特別關愛。在天氣清和明麗的時候,風兒輕輕地撫摩著柳枝,一直把它揉搓出千萬條嫩黃的垂絲,隨著春風盪滌搖曳。“春風”從橫向空間擴充套件寫春風中清和明麗的自然景物;“依舊”則從縱向時間延續包蘊自昔年至今年的同一時境、物是人非的變化,為下片的“去年”、“今宵”之頓跌做一鋪墊。“搓得鵝兒黃欲就”一句,將春催楊柳生髮的過程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來。

下片則用語濃重,寫盼歸而至黃昏無望的'無限感傷。作者採用對比的手法,把去年今日的柔情蜜意與今年今日的喪魂落魄放在一聯之中,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反差,大喜大悲,給讀者一種肝腸欲斷的感覺。“紫陌青門”為去年今日與佳人踏遊之地,而今年此日則佳人已如雲雨飄逝,難睹芳容,撫今思昔。益增悲慨。末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作者在這裡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如果把一個人生生置於這種折磨之中.用不了幾天,他就會死掉。”極言此刻的折磨是何等難以忍受。

春風原文及賞析5

原文:

阮郎歸·春風吹雨繞殘枝

宋代:秦觀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翻身整頓著殘,沉吟應劫遲。

譯文: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絲絲細雨被和暖的春風吹送著,飄灑在繁花落盡的樹枝上。滿地落花被雨水澆溼,再也飛舞不起來了。池塘裡碧綠的水面上隨風蕩起微微的波紋。雨晴了,一輪斜陽依舊出現在西方的天空上。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

在百無聊賴中捲起珠簾,看到燕子成雙成對地飛來飛去,心中愁緒更濃。這種愁緒實在難以排遣,滿心想加以掩飾,無奈卻在緊蹙的雙眉中顯露出來。於是只好強打精神,翻身起來,繼續下那盤沒有下完的棋。豈料應劫之際,她竟然舉棋不定,沉吟半晌,難以落子。

註釋: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yī),雨晴還日西。

阮郎歸:,詞牌名,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纓曲”等。以李煜詞《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為正體,雙調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後段五句四平韻。另有雙調四十七字,前段四句三平韻一重韻,後段五句兩平韻兩重韻的變體。漪:風吹水面形成的波紋。

簾半卷,燕雙歸。諱(huì)愁無奈眉。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

賞析:

“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迴之感。春風吹雨已自淒涼,而花枝已凋殘矣,風雨仍依舊吹打不捨,景象更為慘淡。“落花無可飛”,寫殘紅滿地,沾泥不起,比雨繞殘枝,又進一層,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滲透著悲傷情緒。兩句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調。

三、四句寫雨霽天晴,接理色調應該轉為明朗,情緒應該轉為歡快。可是不然,詞的感情旋律仍舊脫離不了低調。蓋風雨雖停,而紅日卻已西沉。因此淒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層暮色。

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情,仍從景物引起。“簾半卷,燕雙歸”,開簾待燕,亦閨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許之愁,無他,“雙燕”的'“雙”字作怪耳。其中燕歸又與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襯。花落已引起紅顏易老的悲哀;燕歸來,則又勾起不見所歡的惆悵。燕雙人獨。怎能不令人觸景生愁,於是迸出“諱愁無奈眉”一個警句。所謂“諱愁”,並不是說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內心的愁緒,而是言“愁”的一種巧妙的寫法。“諱愁無奈眉”,就是對雙眉奈何不得,雙眉緊鎖,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語似無理,卻比直接說“愁上眉尖”。藝術性高多了。

結尾二句,緊承“諱愁”句來。因為愁詞無法排遣,所以她轉過身來,整頓局上殘棋,又從而著之,藉以移情,可是著棋以後,又因心事重重,落子遲緩,難以應敵。這個結尾通過詞中人物自身的動作,生動而又準確地反映了紛亂的愁緒。

春風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春風試手先梅蕊,頩姿冷豔明沙水。不受眾芳知,端須月與期。

清香閒自遠,先向釵頭見。雪後燕瑤池,人間第一枝。

譯文

春風最先試著讓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花瓶中的梅花姿色美麗,冷韻幽香,伴隨著它的是明沙淨水。它不卑不亢,從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兒理解,應當與月亮約定日期來作伴。

它的香氣清幽淡雅,傳得很遠,總是先在女子們的釵頭上出現。大雪過後。梅花被王母宴請到瑤池,這是人世間報春的第一枝花。

註釋

試手:嘗試身手。

頩(pīng)姿:美麗的姿色。頩,面目光澤豔美。

明沙水:明淨的沙水。

端須:只該。

期:約定之時。

釵(chāi)頭:婦女的頭飾,多為金玉器。

燕:通“宴”,宴會。這裡指舉辦宴會。

瑤池: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有玉樓十二層。

賞析:

此為詠梅之作。作者與蘇東坡過從甚密,東坡為愛其才,曾薦其於朝。東坡因政爭遭貶謫時,作者亦受牽累。此詞顯然是借梅花以寓性情,並非徒然詠物之作。

詞之首句起筆不凡,以擬人手法寫春風似乎可以用她那靈巧的“手”,啟開冰封雪蓋的萬物,而且最“先”使梅花吐出了嫩蕊!“拭手”而先,彷彿是春風對梅花特別鍾情。句法峭勁,旋折有力。次句即繪出梅花的丰采:資色美麗(頩),冷韻幽香,相伴著它的是明沙淨水。這句七個字,“頩姿冷豔”寫梅花本身:“明沙水”顯示出一片冰清素潔、纖塵不染的環境。彼此映襯,更給人以丰姿綽約、神采奕奕的`感覺。這裡詞人賦予梅花明沙淨水的環境,有著深刻的寓意。

三四兩句,點出梅花的風骨、品格“不受眾芳知”,言梅,態度不卑不亢,從容而自矜。“端須月與期”,詞情突然揚起,說只有月亮才配與梅花作伴。前句抑,後句揚,抑揚之間,把梅花格調的高絕,推上頂峰。

下片層層推進地刻畫梅花的風神。前兩句與後兩句看似梅花與人分而言之,其實與人仍是刻繪梅花。“清香閒自遠”,梅花的香是“清香”,清幽而淡遠:“先向釵頭見”,女人們把梅花連同釵飾插頭上。這裡又用了一個“先”定,再現出她與眾芳的不同。“雪後燕瑤池”,想象瑰麗而神奇,極富藝術魅力。瑤池,相傳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人間第一枝”,可以理解為即使天堂仙境,也有人間花魁—梅花,也可理解為梅花超凡脫俗,冰肌玉骨,豔絕群芳,如同那瑤池仙子一般清麗、孤高。

這首詞藝術構思和手法上頗具匠心,極具深沉流美、委婉曲折之妙。全詞融情於景,託物抒懷,通過塑造梅花冷豔幽姿、清香惹人。孤高冷傲的風流標格,寄寓了詞人的襟懷和性情,讀來回味無窮,一唱三嘆。

春風原文及賞析7

原文: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譯文

漁父駕著一葉扁舟,划著一支長槳,迎著春風,出沒在波濤之中。他時而舉起一根絲線,放下一隻輕鉤;時而舉起酒壺,看著沙洲上的春花,在萬頃水面上心滿意足地品著美酒,何等瀟灑自在。

註釋

⑴漁父:詞牌名,亦作《漁父詞》,《歷代詩餘》中作《漁歌子》。

⑵棹(zhào):搖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長的叫棹。

⑶綸:比較粗的絲。《五代名畫補遺》中誤作“輪”。綸,釣魚用的粗絲線。繭縷(lǚ):絲線,這裡指漁弦。繭,繭絲。

⑷渚(zhǔ):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⑸盈:《五代名畫補遺》作“盈”。此外各本作“滿”。甌(ōu):裝酒的器具,即盅,一種平底深碗。

⑹頃:土地面積單位。一百畝為一頃。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觀衛賢之畫而作,屬於題畫詞,原畫名《春江釣叟圖》,詞寫來情調悠揚輕鬆,應該是詞人亡國前所作。衛賢,京兆人,南唐畫家,曾任供奉之職。據宋阮閱《詩話總龜》載:“予嘗於富商高氏家,觀(衛)賢畫《盤車水磨圖》,及故大丞相文懿張公弟,有《春江釣叟圖》,上有南唐李煜金索書《漁父詞》二首。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風一葉舟,……’”。另《古今詩話》中亦云:“張文懿家有《春江釣叟圖》,上有李煜《漁父詞》二首。”《花草粹編》中此詞有題作“題供奉衛賢《春江釣叟圖》,並注云:“金索書,不知書名抑書法也。”

南唐中主李璟開始所立的太子是李弘冀。李煜受到太子兄長的猜忌,為躲避打擊,沉迷於藝術,過著宮廷隱士的生活。《十國春秋》卷十九《列傳》:“弘茂,幼穎異,善歌詩,格調清古。年十四,為侍衛諸軍都虞侯,封安樂公。初,文獻太子剛果,人多憚之,故時望歸弘茂。保大九年七月薨,追封慶王。”又據《南唐書·後主本紀》:“後主為人仁惠,有慧性,雅善屬文,工書畫,知音律。廣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太子惡其有奇表,從嘉避禍,惟覃思經籍。歷封安定郡公、鄭王。文獻太子薨,徙吳王,以尚書令知政事,居東宮。”據此可知,文獻太子先是嫉恨弘茂,後嫉恨從嘉(即李煜)。所以,李煜一直小心翼翼,埋首典籍。這首詞是“後主為情勢所迫,沈潛避禍,隱遁世塵並寫詞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釋文獻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輯注)。從詞意上看,此詞耽於隱逸、格調不高,當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賞析

此詞與另一首《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題的是同一幅畫《春江釣叟圖》,詞的內容、意趣亦大體相同,都是表現作者的避禍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點明釣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詞作動詞用,與“春風”構成語句,很是生動,彷彿木槳划動的不僅是水,更有春風,將靜止的畫面寫活了。而且這種寫法又將春風與綠波融為一體,與結句的“萬頃波中”作前後的照應,語言精巧,有“一石三鳥”的筆力。首句寫景,景中有情,接下來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滿甌”,見出興致之高。“繭縷”“輕鉤”寫簡樸,而“鉤”之所以“輕”,是因為無魚上鉤。釣魚而不求魚,是作者志不在得魚的緣故。這就將畫中人物寫得神情飽滿,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結句中的“得自由”之高聲唱頌,進一步強化釣叟的快樂。

春風泛舟、繭縷輕釣,此詞仍是寫畫意,但作者寓意轉淡,轉以畫境的空闊遼遠和優悠自在為主,是一種襯托、渲染的用法,與《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無言”稍不同。“花滿渚”“酒盈甌”實寫美景,虛寫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暢然而出。這首詞短而不麗,工而不奢,四個“一”字連用而不避重複,是詞人有意為之,不但不顯重複,反而有一氣呵成、悠然不斷之感。取“一”與“萬頃”相映照,細巨對應,工整而精妙。

此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意,雖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也可視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春風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春風試手先梅蕊,頩姿冷豔明沙水。不受眾芳知,端須月與期。

清香閒自遠,先向釵頭見。雪後燕瑤池,人間第一枝。

翻譯:

春風最先試著讓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花瓶中的梅花姿色美麗,冷韻幽香,伴隨著它的是明沙淨水。它不卑不亢,從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兒理解,應當與月亮約定日期來作伴。

它的香氣清幽淡雅,傳得很遠,總是先在女子們的釵頭上出現。大雪過後。梅花被王母宴請到瑤池,這是人世間報春的第一枝花。

註釋:

試手:嘗試身手。

頩姿:美麗的姿色。頩,面目光澤豔美。

明沙水:明淨的沙水。

端須:只該。

期:約定之時。

釵頭:婦女的頭飾,多為金玉器。

燕:通“宴”,宴會。這裡指舉辦宴會。

瑤池: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有玉樓十二層。

賞析:

詞的起句奇絕。春風吹綻百花,這是很普通的比喻修辭,把春風之吹拂說成春風之手的撫摸,這也是很常見的擬人修辭,但是此詞作者把這兩者融合,再加入了他獨有的.體會之後,一句“春風試手先梅蕊”就顯得異常新穎了。“試手”二字彷彿是說春風吹綻百花的這門“技藝”需要先操練一下,而操練的結果則是使梅花先於百花開出了花蕊。冬去春來,春風自然要啟開冰封的萬物,但它卻獨鍾情於梅花,暗含著對梅花的讚頌。“頩姿冷豔明沙水”一句以外在寫內質。“潁姿”是寫梅花美麗的姿容,“冷豔”寫花色,這都是暗指它清高幽獨的氣質。“明沙水”是它生長的環境,這冰清玉潔、一塵不染的環境,正是為了凸顯梅花的高潔。

三、四句以梅花與百花對比。陸游《卜算子·詠梅》曾寫梅花“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主動地不與百花爭豔卻遭來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寫得極為美麗又清高孤絕。而此詞的作者卻說“不受眾芳知”,梅花孤高的氣勢削減了,彷彿還有了一絲落魄的哀傷。然而這只是鋪墊,是作者刻意地壓抑感情,接著”端須”一句就開始高揚——梅花之清高孤絕唯有月亮能與之相配。這感情和氣勢已絲毫不讓陸游之詞。這種先抑後揚的寫法,使全詞結構顯得很精緻。

下闋開始寫梅花與人的互動。“清香閒自遠”句寫梅花的幽香,已暗含著聞到花香的人。正因為花香清雅而幽遠,因此女子紛紛把梅花裝飾在頭髮上,一個“先”字再次強調了它與“眾芳”的區別。“雪後燕瑤池”一句想象瑰麗,瑤池已自高遠華美,更加“雪後”修飾,一種幽冷清空的氣氛更加強烈。而梅花因其高潔的品格和氣質,被邀請到這樣的地方赴宴,又榮列人間眾芳之首,這是何等的榮耀。這一想象的目的還是從另一個角度讚美梅花與眾不同的氣質和“仙姿”。

整首詞始終圍繞梅花來寫。無論是比喻、擬人還是想象,目的都是為了讚譽梅花的各種品格。趙令疇因與蘇軾交好而入黨籍,一生仕途坎坷,此詞雖表面上只是寫梅花的品格.但未嘗不是以梅花自喻,寄託作者深沉的感情。

創作背景: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植梅的繁盛時期,詠梅的作品也很多。趙令疇的這首《菩薩蠻》同樣是借梅花以寓性情,寄託深遠,非徒然詠梅。詞人性情中的那份孤傲與傲雪的梅花極為相近,於是便借梅花表達自己的心境。

春風原文及賞析9

清平樂·春風依舊

朝代:宋代

作者:趙令畤

原文:

春風依舊。著意隨堤柳。搓得蛾兒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

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雲魂。斷送一生憔悴,只銷幾個黃昏。

譯文

和煦的春風,依舊像往年多情地吹拂著隋堤的楊柳。搓揉得柳條兒長出鵝黃的嫩葉,在清和明麗的'天氣裡勾纏撕扭。

去年曾到京都青門遊春,今晚卻不見朝雲暮雨,落得喪魄失魂。如果想要折磨人,想讓他一生都憔悴傷心,也不需要別的什麼,只用幾個這樣寂寞難耐的黃昏。

註釋①著意:有意於,用心於。隋堤柳: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重浚汴河,開通濟渠,沿渠築堤植柳。至宋代,近汴京一段多為送別之地。

②鵝兒黃:幼鵝毛色黃嫩,故以喻嬌嫩淡黃之物色。

③紫陌:舊指京師道路。

賞析

此詞寫春景以抒情,憶舊而懷今。寫景細緻精工,如“搓得鵝兒黃欲就”一句,將春催楊柳生髮的天功神力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來,令人讚歎。下片今昔對比,顯出今時的冷落;結尾二句,筆法與晏幾道《木蘭花》“此時金盞直須深,看盡落花能幾醉”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所表達的感情,晏作為沉痛,此則“最為悲切。”

春風原文及賞析10

人月圓·小桃枝上春風早

小桃枝上春風早,初試薄羅衣。年年樂事,華燈競處,人月圓時。

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纖手重攜。更闌人散,千門笑語,聲在簾幃。

翻譯

春風輕柔,小桃上指枝頭,脫卻厚重冬裝,換上新春的羅衣。每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華美的燈相互競美的地方,人月兩團圓。

御街上簫鼓沸騰,漫長的夜晚寒氣四處瀰漫,與所愛戀的美人重逢,手攜手漫遊。夜色將盡,遊人漸散,歡聲笑語流溢的千門萬戶,笑聲在簾幕後。

註釋

小桃:上元前後開花的一種桃樹。

羅衣:用絲織品制的春杉。

華燈:彩飾華美的燈。

人月圓時:指人間的團聚和月亮圓滿的時候。

禁街:即御街。

禁:古時稱皇帝居住的地方。

夜永:夜長。

纖手:女人纖細的手。

更闌:夜深。

幃:帷幕。

賞析

該詞上片第一句“小桃枝上春風早”,起筆便以花期點明節令。緊接著下句就寫自己對早春的切身感受。“初試薄羅衣。”這句大意是說脫卻冬裝,新著春衫,感到渾身的輕快,滿心的喜悅。此刻,詞人所喜悅的何止於此,下邊縱筆直出本意。“年年樂事,華燈競處,人月圓時”,寥寥幾筆,不但華燈似海、夜明如晝、遊人如雲、皓月當空,境界全出,而且極高妙地表現了詞人自己喜悅之滿懷。詞人如此喜悅的心懷,也只有遇到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現。“人月圓時”,這句話完整地描寫出人間天上的美滿景象,也包含著詞人自己與所愛之人歡會的一份莫大喜悅。雖然“年年樂事”,透露出自己此樂只是一年一度,但將自己此樂融入了全人間的歡樂,詞境便闊大,意趣也高遠。上片通過描繪華燈似海極從視覺角度寫元宵之盛。

下片第一句“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纖手重攜。”此處簫鼓沸騰則突出元宵聽覺感受之盛。熱烈的節日氣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歡鬧的人群,沉浸於金吾不禁的良宵。詞人筆調,帶有浪漫色彩。在美好的環境裡,詞人與所愛戀的美人重逢,手攜手漫遊歡樂的海洋裡。這三句從滿街簫鼓寫到纖手重攜,詞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歡樂融入人間的歡樂來寫的。“更闌人散”說的是夜色將盡,遊人漸散,似乎元宵歡樂也到了盡頭。然而不然。“千門笑語,聲在簾幃”,這兩句最後再度把元宵之歡樂推向新境。結筆三句用的是“掃處即生”的手法。掃處即生法,一般是用詞的開端,如歐陽修《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即是顯例。此詞用之於結筆,更見別緻。這三句一收一縱、一闔一開,深刻有力地表現了人們包括詞人自己此夕歡樂之無極。歡聲笑語流溢的千門萬戶,其中也有詞人與情人約會的那一處。所以,結筆是把一己之歡樂融入了人間歡樂。

這首詞的上片寫觀燈的.盛況,下片寫節日的歡騰與喜悅。全詞情景交融,含蓄蘊藉,生動地表現了節日氣氛。

點評

以小融大,這種手法是把一己之幸福融入人間之歡樂打成一片的寫法,也是此詞最顯著的藝術特色。詞人表現自己經年所盼的元宵歡會,雖然用墨無多,可是,全詞所寫的人間歡樂之中,顯然又寫出了自己的一份歡樂。唯其將一己之歡樂與人間之歡樂打成一片,故能意境高遠。從另一方面說,唯其人間歡樂中又不忘寫出自己之幸福,故此詞又具有個性。若比較詞人另一首同寫汴京元宵的《明月逐人來》,全寫人間歡樂,幾乎不涉及自己,則此詞更見充實,更有特色。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雲:“樂府有《明月逐人來》詞,李太師撰譜,李持正制詞雲:‘星河明淡,春來深淺。紅蓮正、滿城開遍。禁街行樂,暗塵香拂面。皓月隨人近遠。天半鰲山,光動鳳樓兩觀。東風靜、珠簾不卷。玉輦將歸,雲外聞弦管。認得宮花影轉。’東坡曰:‘好個皓月隨人近遠!’持正又作《人月圓令》,尤膾炙人口。”此詞之所以更為人們所喜愛,確非偶然。

此詞通過描寫汴京元宵,生動地再現了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北宋盛世。誦讀此詞,最好誦讀上文所引述過的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如今憔悴,風鬢霜鬢,怕見夜間出去”。對照之下,讀者才可以更加真切地體會到南渡前後宋朝盛衰變化,宋人心態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這也應是此詞形象之外所給予讀者的一點認識。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北宋時期,時間介於北宋政和五年至靖康元年之間(1115年至1126年)。北宋這個時期高度繁榮,在盛世汴京元宵佳節,華美的燈相互競美的地方,仕女們羅衣新試,攜手同遊。正月料峭的春寒,被熱烈的節日氣氛融化。詞人有感而發,創作該詞。

春風原文及賞析11

春風

盪漾無端入畫堂,簾櫳微動晝初長。暖催花底鶯聲滑,輕拂簷前燕翅忙。

酒醒香塵凝座榻,夢迴芳草滿池塘。飄揚不解留春住,又逐鞦韆度粉牆。

賞析

(1).春天的風。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寤春風兮發鮮榮,絜齋俟兮惠音聲。”唐元稹《鶯鶯傳》:“春風多厲,強飯為嘉。”張天翼《春風》:“春風是平等待人的。無論大小,一律要吹到春風的。”

(2).喻恩澤。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暢春風,澤如時雨。”清錢謙益《河南衛輝府輝縣知縣陳必謙前母錢氏贈孺人制》:“因親以及親,使海隅之枯木,鹹被春風。”

(3).喻融和的氣氛。陶行知《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視察員到時,不是帶來恐怖,而是帶來春風。”

(4).比喻教益;教誨。參見“春風化雨”。

(5).形容喜悅的表情。《再生緣》第七二回:“一個兒頃刻春風生粉頰,一個兒頓時喜色上眉峰。”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見她神態自如,滿面春風。”

(6).比喻美貌。參見“春風面”。

(7).比喻男女間的歡愛。參見“春風一度”。

(8).指茶。宋黃庭堅《謝送碾賜壑源揀牙》詩:“春風飽識大官羊,不慣腐儒湯餅腸。”宋陸游《餘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詩以謝》之三:“誰遣春風入牙頰,詩成忽帶小山香。”

盪漾

(1).水波微動。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元揭傒斯《題王仲山所藏〈瀟湘八景圖〉·洞庭秋月》詩:“灝氣自澄穆,碧波還盪漾。”清王韜《淞濱瑣話·李延庚》:“寺四周皆水,碧漪盪漾。”

(2).引申指物體在水中起伏波動。宋鄒登龍《採蓮曲》:“蘭橈盪漾誰家女,雲妥髻鬟黛眉嫵。”阿英《鹽鄉雜信》十一:“我們便僱了四隻小舟,並行於西湖之中,盪漾於微波之上。”

(3).思想、情緒等起伏波動。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三七:“人情有感慨,盪漾焉能排?”唐劉慎虛《江南曲》:“美人何盪漾,湖上風月長。”《水滸傳》第四五回:“這賊禿淫心蕩漾。”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十:“一股喜孜孜的.味道在心裡盪漾。”

(4).飄揚;飄拂。宋梅堯臣《傷白雞》:“猶看零落毛,盪漾隨風吹。”《水滸傳》第一回:“羅衣盪漾紅塵內,駿馬驅馳紫陌中。”清昭槤《嘯亭續錄·端午龍舟》:“蘭橈鼓動,旌旗盪漾,頗有江鄉競渡之意。”巴金《春天裡的秋天》:“提琴的哀怨的調子在空中盪漾。”

(5).引申為吹拂。蕭紅《生死場》六:“小風開始盪漾田禾,夏天又來到人間,葉子上樹了。”

(6).浮動;浮現。唐鄭谷《送許棠先輩之官涇縣》詩:“蕪湖春盪漾,梅雨晝溟濛。”清餘賓碩《莫愁湖》詩序:“山色湖光,盪漾几席。”老舍《四世同堂》二六:“笑的聲音斷了,笑的意思還在臉上盪漾著。”

酒醒

謂醉後醒過來。宋蘇軾《謁金門·秋愁》詞:“酒醒夢迴愁幾許,夜闌還獨語。”元薩都剌《戲王功甫》詩:“王郎酒醒倚修竹,雪後重簷擁毳衣。”《水滸傳》第十一回:“看天色曉來,林沖酒醒,打一看時,果然好個大莊院。”清張錫祚《田家》詩:“酒醒春鳩鳴,踏月起浸谷。”

春風原文及賞析12

春風

唐代白居易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譯文

春風先吹開了京城花園中的早梅,繼而讓櫻杏桃李也競相綻放,令人感到生機盎然。

春的來臨同樣也給鄉村送去了歡笑,春風拂過,田野裡開放的薺花榆英歡呼雀躍,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而來!”

譯文

春風先吹開了京城花園中的早梅,繼而讓櫻杏桃李也競相綻放,令人感到生機盎然。

春的`來臨同樣也給鄉村送去了歡笑,春風拂過,田野裡開放的薺花榆英歡呼雀躍,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而來!”

註釋

次第:依次,按照順序或以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

簡析

把村花村樹描繪成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農村百花火熱的迎春之情,寫得極其真切,創造了一種“神似美”。並通過將薺菜這個可愛的小生靈和梅花、桃花等相提並論,說明了春天是無私的:對花而言,春風過處,不管是園中名卉還是村頭野花,都不會錯過春風帶給自己的花信;而春風也從不厚此薄彼,使它們呈現一派欣然的景象。

春風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春風

宋代: 王安石

一馬春風北首燕,卻疑身得舊山川。

陽浮樹外滄江水,塵漲原頭野火煙。

日借嫩黃初著柳,兩催新綠稍歸田。

回頭不見辛夷發,始覺看花是去年。

譯文:

一馬春風北首燕,卻疑身得舊山川。

在春風中一馬向著北方的燕地疾馳,卻讓人疑惑置身在舊日山川。

陽浮樹外滄江水,塵漲原頭野火煙。

春天的氣息浮動在樹外的滄江水面,塵土飛揚原野盡頭升騰起野火之煙。

日借嫩黃初著柳,兩催新綠稍歸田。

日色帶來嫩黃剛剛附著在柳梢上,春風催著新綠漸漸迴歸田野。

回頭不見辛夷發,始覺看花是去年。

回頭卻不見辛夷開花,這才發覺看花是在去年。

註釋:

一馬春風北首燕,卻疑身得舊山川。

北首燕:向著北方的燕地。語出自《漢書·韓信傳》:“北首燕路。”首:向著。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古時為燕國所在地,當時為契丹佔據。

陽浮樹外滄江水,塵漲原頭野火煙。

陽:陽氣,指春天充滿生命力的氣息。滄:水呈青綠色。漲:升騰,升起。

日借嫩黃初著(zhuó)柳,兩催新綠稍歸田。

著:附著。稍:漸漸。

回頭不見辛夷發,始覺看花是去年。

“回頭”二句:王安石的故鄉江西臨川多辛夷樹,他在《烏塘》詩中曾有“辛夷如雪柘岡西”句,柘岡即在臨川。作者作此詩的前一年即嘉祐四年(1059年)曾回臨川,故云“看花是去年”。辛夷:香木名,一名木筆,開白花者名玉蘭,又稱望春、迎春。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壯麗的北國風光和詩人的感觸。首聯寫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與國中無異。後三聯構思新奇,抒發了山川依舊、景物皆非的`感慨及作者對失陷於遼的祖國河山的無限依戀之情。全詩寫景細膩,感情真摯,字字句句洋溢著對國家由衷的熱愛。

首聯寫“一馬春風”之快,恍惚間好似重新回到了家鄉,可明明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溫暖感卻不同以往,畫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敵手的山川,春天正與國中無異,而以反側方式說來,效果更強。

頷聯寫春風習習,江面水波盪漾,陽光下江水波光粼粼。遠眺水天相接處,陽光隨著波濤的湧動彷彿在漂浮、遊弋、升騰。“浮”寫出了春風、江水、陽光的融合,賦予靜態的景象以動態的美感。陽“浮”與塵“漲”,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的不同之處,今日亦然,兩字運用,貼切之至,自是臨川煉字長處。

頸聯是傳誦的名句:柳色嫩黃,寫成是陽光暈染而成,田間新綠,幻想成是雨水將其催成;生動警奇,但卻不無道理。以方塊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園畫圖,清新明麗。

尾聯故意糾正一個回家的錯覺(作者家鄉辛夷花多,而眼前還沒有發出),同首聯筆法,再次將心中的情緒,抒發得饒有新意。詩人以不見迎春花作結,含蓄地表達了國家山河被敵軍佔領的憤恨之情。詩人乘著春風,躍馬揚鞭踏上遼國的土地,卻似乎感覺是來到了“舊山河”,沒有一絲腳踏異國土地的感覺。含蓄的語言,蘊藏著詩人收復國土的理想。

本首詩經過作者精心錘鍊,立意新穎,對仗工穩,用字精確。構思新奇,感情深沉。

春風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清平樂·春風依舊

[宋代]趙令畤

春風依舊,著意隋堤柳。搓得鵝兒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

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雲魂。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春風一如往昔,只是對隋堤上的楊柳特別的關愛;在天氣清和明麗的時候,風兒輕輕地撫摩著柳枝,一直把它揉搓出千萬條嫩黃的垂絲,隨著春風盪滌搖曳。

去年春天,你我在在城門外的隋堤上,一起流連;今夜,我卻只能在夢中和你化為雲雨的魂魄相見。我如此的悲痛,只需要幾個夜晚,就會令我的一生憔悴不堪。

註釋

著意:著,顯露;顯著。意,情景。

隋堤柳:指隋煬帝時在運河堤岸所植的.楊柳。

“搓得鵝兒黃欲就”:搓,用手掌來回揉摩,此處喻謂給柳樹染色;鵝兒黃,即鵝黃色‘就,成。

紫陌:指京師郊外的路。

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系青色,俗稱青門。此指京城的城門。

雨魄雲魂:比喻作者的行蹤像雨中的魄、雲中的魂一樣飄泊無定。

賞析:

此詞寫景細緻精工,寫春景以抒傷情,憶舊而懷今,表達了對昔日情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片寫隋堤春柳。

春風還是那麼和煦,不過它對沿堤的柳樹好像特別關愛。在天氣清和明麗的時候,風兒輕輕地撫摩著柳枝,一直把它揉搓出千萬條嫩黃的垂絲,隨著春風盪滌搖曳。“春風”從橫向空間擴充套件寫春風中清和明麗的自然景物;“依舊”則從縱向時間延續包蘊自昔年至今年的同一時境、物是人非的變化,為下片的“去年”、“今宵”之頓跌做一鋪墊。“搓得鵝兒黃欲就”一句,將春催楊柳生髮的過程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來。

下片則用語濃重,寫盼歸而至黃昏無望的無限感傷。

作者採用對比的手法,把去年今日的柔情蜜意與今年今日的喪魂落魄放在一聯之中,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反差,大喜大悲,給讀者一種肝腸欲斷的感覺。“紫陌青門”為去年今日與佳人踏遊之地,而今年此日則佳人已如雲雨飄逝,難睹芳容,撫今思昔。益增悲慨。末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作者在這裡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如果把一個人生生置於這種折磨之中.用不了幾天,他就會死掉。”極言此刻的折磨是何等難以忍受。

春風原文及賞析15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春風先吹開了京城花園中的早梅,繼而讓櫻杏桃梨也競相綻放,令人感到生機盎然。

春的來臨同樣也給鄉村送去了歡笑,春風拂過,田野裡開放的薺花榆莢歡呼雀躍,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而來!”

賞析

把村花村樹描繪成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農村百花火熱的`迎春之情,寫得極其真切,創造了一種“神似美”。並通過將薺菜這個可愛的小生靈和梅花、桃花等相提並論,說明了春天是無私的:對花而言,春風過處,不管是園中名卉還是村頭野花,都不會錯過春風帶給自己的花信;而春風也從不厚此薄彼,使它們呈現一派欣然的景象。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標籤: 賞析 原文 春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kx5z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