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澱粉的蹤跡》的教案

《澱粉的蹤跡》的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澱粉的蹤跡》的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澱粉的蹤跡》的教案

一、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體系

本課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米飯和澱粉》第四課的內容。米飯和澱粉單元與本冊教材的植物、動物、人體、水單元都有聯絡,是作為綜合性的內容出現在最後一個單元。《澱粉的蹤跡》一課是以澱粉作為觀察物件,並通過對澱粉的探究讓孩子們知道,我們周圍的事物中,蘊含著許多科學道理。

2、教材內容

本課有兩個主要活動:“尋找澱粉的蹤跡”和“澱粉消失了”。

(1)、“尋找澱粉的蹤跡”的第一個實驗是觀察和比較不同配比的澱粉和滑石粉滴上碘酒後的反應。在實驗中孩子們會發現:不僅可以用碘澱反應檢驗滑石粉裡有沒有澱粉,還能根據藍色的深淺來判斷澱粉含量的多少。

“尋找澱粉的蹤跡”的第二個實驗是用碘酒來鑑別一些食物中是否會有澱粉。讓孩子們先進行預測,再進行實驗驗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澱粉消失了”這一活動,讓學生在澱粉糊加入唾液,搖晃之後再滴入碘酒,杯中的液體不再變藍了,讓學生嘗試探究變化發生的原因。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澱粉和滑石粉的區別。

知道澱粉遇到碘酒會變藍,並根據藍色的深淺來判斷澱粉含量的多少,利用碘澱反應可以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過程與方法會藉助放大鏡進行觀察,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澱粉和滑石粉的區別。

在用碘酒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時,學習運用預測;在觀察澱粉糊加入碘酒後發生變化時,嘗試探究變化發生的原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尊重科學事實,培養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同時在討論中逐漸養成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又能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4、活動材料單:

每個小組:澱粉、滑石粉、碘酒、滴管、玻璃杯、白紙5張、牙籤2支。

學生自備:蔬菜、水果、米飯、饅頭、肉食品等。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三年級的學生以直接興趣為主,他們的觀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吸引,探究的開展隨興所至,探究過程簡單、短暫且不嚴格,這需要教師引導他們向更深層次研究。

2、學習者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知道碘澱反應使澱粉變藍,具有初步的觀察和比較能力,並學會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並在觀察活動中發現問題,學習預測並用實驗進行驗證。

3、學習者在即將學習的內容前已經具備的水平。

通過前五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能借助簡單的工具進行觀察,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事物。同時在上一課“米飯的觀察”中,學生嘗試過在碘澱反應實驗前進行預測,並通過實驗驗證米飯中是否含有澱粉。

三、教學設計

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儘量體現《科學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充分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1、體現“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這一基本理念,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三年級科學課上冊教材將將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這個單元提出讓學生學會藉助簡單的工具,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讓學生在探究中培養科學能力和科學素養,並能體驗從中的樂趣。

2、體現探究活動的整體結構效益。本課試圖通過良好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科學探究活動發揮結構的整體效益,有利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本課的探究活動都是以四個觀察活動的形式展開的,前三個活動是依次深入展開的,第四個活動是思維的轉折,體現探究活動的層次性。

3、教學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通過兒童身邊的一些物體進行科學的探究,使學生從自己的生活走近課堂,儘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小魔術匯入,引出本課研究的課題。

1、出示小狗、小貓等小動物玩具或紙模型,讓它們在白紙上“走動”幾次(事先在小動物的腳上沾上澱粉糊),問:你認為白紙上應留下什麼?(腳印)但我們怎麼才能看清這些腳印呢?

2、教師在小動物走過的地方用碘酒塗一下,觀察有什麼變化?

3、誰來解釋一下這是為什麼?(澱粉遇碘酒會變藍)

引出澱粉(●說明:小魔術匯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捲入到更深的探究活動中來。)

(二)、探究活動

1、觀察和比較澱粉和滑石粉(1)、在觀察以前,小組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已經學過的方法?

討論後小組交流(2)、大家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需要什麼工具或需要老師幫忙的,請與老師聯絡。

小組觀察活動(3)、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交流,介紹自己小組的方法。

(●說明:區分澱粉和滑石粉是學習物質特性和訓練學生觀察比較等科學方法的載體。澱粉和滑石粉是非常相似的物質,混在一起很難區分,這也是培養學生觀察、比較能力的一個好的落腳點,豈可放過?在觀察比較澱粉和滑石粉的過程中,學生用到了看、摸、藉助工具等方法和手段,通過動手操作,豐富了學生對澱粉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的認識從經驗水平上升到了前科學概念水平。)

2、觀察和比較不同配比的澱粉和滑石粉混合物滴上碘酒後的反應。

(1)、如果在滑石粉中混合了一些澱粉,你有什麼辦法知道呢?引出用碘澱反應檢驗。

(2)、小組內實驗操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

(3)、彙報實驗觀察結果,讓學生傾聽別人的發言,說說從剛才的彙報中,你發現了什麼?

(4)、猜測:當澱粉的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後,還會出現藍色嗎?我們剛才的實驗發現可以用來幹什麼?

(●說明:這個實驗中由於碘酒的濃度、澱粉含量的多少使澱粉遇碘變色的深淺程度不同,因此要讓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地彙報實驗發現。通過實驗,學生進一步瞭解到:含澱粉成份的高低不同碘澱反應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又是一個新的收穫。)

3、用碘酒鑑別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1)、讓學生出示自己帶來的食物,猜測這些食物是否含有澱粉,把認為含澱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澱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

(2)、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用滴碘酒的方法驗證。

學生實驗操作。

(●說明: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或學習收穫,讓學生經歷充分的探究過程。在學生探究哪些食物中含有澱粉前,學生至少有兩個已有經驗:一是澱粉遇碘酒變藍色,二是澱粉的含量不同遇碘變色的深淺程度也不同。在這些經驗背景之下,讓學生探究一個真實的問題:哪些食物含有澱粉呢?把學生帶到了探究的活動情境之中,佈置任務,趨動教學。同時在這個典型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經歷假設、驗證的過程,逐步培養學生一個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4、做澱粉消失了的實驗接下來讓我們做一個更有趣的實驗。

(1)、做一杯澱粉糊,並把它分裝在兩個玻璃杯裡。

教師做簡單示範,看哪個小組做得又快又好,而且桌面上比較乾淨。

(2)、實驗觀察:

a、提出實驗觀察要求出示:在第一個杯子裡滴入碘酒,觀察杯子裡的液體是否會變藍顏色;在第二個杯子里加進一些唾液,用攪拌棒攪拌幾下,再滴入碘酒,觀察杯子裡的液體是否會變藍顏色?

b、學生操作,說說你們小組的發現?如果覺得實驗結果出乎意料,可以再做一次。

c、討論:兩個杯子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充分展開,學生嘗試探究變化發生的原因)

教師巡視,對一些有困難的小組可以引導他們參考書上P.75的思考題。

思考題:液體的顏色變藍了,告訴了我們什麼? 液體的顏色不變藍了,告訴了我們什麼? 一杯液體的顏色變藍了,我們已經知道原因. 一杯液體的顏色不變藍了,原因又是什麼呢?

d、學生整理思路,向全班交流彙報。

(●說明: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研討,從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處充分展開。這是本課的最後一個活動,做澱粉消失了的實驗中,兩個裝有澱粉糊的杯子中(其中一個加入唾液)分別加碘酒,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加唾液的杯子裡有澱粉糊不變色,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這裡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也可參照書本的思考題,通過小組合作,收集整理相關資訊,形成假設,嘗試探究變化發生的原因,,使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三)、拓展環節:

今天同學們研究後的收穫都很大,但時間有限,對於澱粉,你們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呢?同學們可以用今天學到的研究方法,自己課外去研究新的問題。因為澱粉與食物、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十分密切,老師建議大家自辦一份食物與人的小報,充分展示你們的才華。(作者:浙江省海寧市硤石鎮石路中心國小)

標籤: 教案 澱粉 蹤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k2n2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