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麼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匯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並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麼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匯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並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低年級的國小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最為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較遠的較大的時間單位,如年、月等。而理解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藉助一定的想像力。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選取了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絡的素材,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單位,教學時,我把教材上提供的幾幅有意義的日子的。圖片製成投影片,一張一張給學生出示,先讓學生觀察,再說一說呈現的什麼情景,這些情景發生的什麼時間。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申奧成功、植樹節、兒童節等有意義的日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置於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為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瞭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教學中,我注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組織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曆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錶模型等教具、學具和身邊的教育資源的作用。

在教學24時記時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教師充分使用鐘錶模型和課件演示或學具,加強了對鐘面的觀察操作,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關係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表象,從而理解了24時記時法。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絕大部分學生對年、月、日知識有了充分的理解,學習興趣也很高。但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組織不夠,少數學生沒有準備一張年曆,教師也沒有準備,只是課件出示了年曆,學生觀察不清,稍有些混亂,今後要加以改進。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了《面積單位》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及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 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通過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入,到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在教學時注重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一節課下來,收穫很多,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1、聯絡生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學習、探索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裡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這樣的學習緊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

2、關注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1平方釐米的教學,我採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並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釐米。

通過平方釐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釐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做數學”、 如何儘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教學才是紮實有效的教學!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資訊、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複習兩道有聯絡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為後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彙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後,我並沒有急於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有什麼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髮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於我們開始選擇的資訊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於以後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啟示啊!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後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概念。學生對於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釐米的形狀和大小,並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釐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並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後,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幹牆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平方米。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平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習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麼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 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採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那個適合量牆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麼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於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裡。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徵。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創設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筆算經驗,嘗試著獨立列豎式計算,並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掌握兩個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簡便筆算方法。

匯入新課時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匯入,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先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條件提出乘法問題,並請全班同學幫助列式解答: 25×30,板書兩種計算過程,讓學生自己比較哪種簡便,使學生產生最簡便計算的意識。再提出一個乘法問題,要求用簡便的計算方法計算,正好對應了書中的試一試,這樣設計既靈活地運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學生提出的不同的問題,還運用了階梯式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掌握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方法。

教學“想想做做”時,第1題計算之後,著重讓學生說說積的'末尾添上的0的個數是怎樣確定的,讓學生運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鞏固簡便筆算方法。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和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參要求,我對這節課定出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複習舊知,產生猜想——舉例驗證,歸納方法——推廣應用”的教學過程。

《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活動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是藉助活動的載體引導學生去發現。在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讓學生先估一估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接著用1㎝2的小正方形擺一擺並把結果填一填,再議一議自己的`發現,然後說一說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係,推出公式。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所以在感覺上格外親切,使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更加強烈,學生的思維逐步抽象與概括,他們在觀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規律,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這種知識的建構,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感性經驗支撐的,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公式的推導,空間觀念的拓展,還有一種自主發現的快樂感。

當然也存在著不足:1、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在長方形的表面擺滿1平方釐米的方格;有的是沿著長、寬各擺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畫1平方釐米的格子。這些方法在學生的合作中都有體現,如果能讓不同方法的學生利用投影儀分別演示一遍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2、在教學時為了避免學生把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混淆,課上強調周長和麵積的關係。反而造成了學生的一個誤區,學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時,有的學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長公式=邊長x4與正方形面積公式=邊長x邊長混淆了,導致部分學生對求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是模稜兩可。

總而言之,這節課上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是較清楚,並能夠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回頭看以住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同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同學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同學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同學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同學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同學經歷發明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是自主的,同學的選擇是開放的,同學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勝利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 注重同學的自主活動,讓同學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同學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要為同學提供充沛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協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單元中,我將探求解題思路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 讓同學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混合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因此,教學時,要充沛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動情境,放手讓同學獨立考慮,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當同學列出綜合算式後,還要追問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據和表示的實際意義,促進同學正確地概括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我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出現形式,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內容生活化,並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戰略也開放,同學可以選擇自身喜歡的資訊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同層次同學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同的同學學不同的數學。在課堂中,老師為同學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同學充沛的時間與空間,在情境中探索新符號,並掌握了計算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同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同學樂想、善思、敢說,自由地考慮、實踐、計算。

2.給予同學發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同學考慮的主動權。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自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和這個過程的分析。建構主義認為,同學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同學進行單向的知識傳送,而是同學主動建構自身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研究者。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沛發揮同學積極性,引導同學自身動腦、動口、動手,才幹變成同學自身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要把考慮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要讓同學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心地讓同學去想、去做。要讓同學有進行深入考慮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使每個人的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缺乏,有時會得出錯誤的答案,但這些“錯誤答案”閃爍著同學智慧的火花,是小朋友同學們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最真實的暴露,是同學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同學建構知識時的障礙。面對錯誤進行更深層次的考慮,在考慮中感悟,獲得新的啟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識體系。

3.協助同學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戰略。

本單元混合運算的順序是結合解決問題進行的,其中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戰略又是重點和難點之一。教學時,要注意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在敘述解題思路時,要引導同學透過數看到量,用量的關係來描述解題思路。如,可引導同學這樣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計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 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開始時同學不習慣,但要逐步培養這種分析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時深入,數學課堂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相互研討的互動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中,同學不再是知識的容器。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讓同學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讓同學在自主探索中不時地發展!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每次一上完公開課,我都會有很多感觸,在上完《24時計時法》一課後,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再看一看檢測的結果,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準備的全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教學的重點抓的還是挺準的。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在這點上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多變,步步為營,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在評價上,這點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我一上完就覺得效果不佳,自己好像一直沒有進入狀態,學生紀律很好,但卻很嚴肅,使整節課學習氣氛顯得很緊張,這樣學生就學得不輕鬆,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從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在這一環節我應多加練習,發揮教學機智,從而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但我沒能做到。對於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總之,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在課後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本課立足於新的理念,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橋樑,共同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我們要引導學生探索真實世界的數學問題。滲透演算法多樣化數學思想。在計算0.8+0.6有的是口算時,而有的列豎式。多種演算法的展示,不僅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從多角度解決同一問題的數學思想。

此外,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書的.目的性不強,使重點不夠突出。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較少,使得評價方式單一。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努力,爭取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這節課設計的數學學習活動,通過觀察、猜想、估測、操作等活動,在多次的比較中,使學生逐步清晰對面積的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 。

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感知並形成表象。動手操作也是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有力保證。這節課每個人都鋪了樹葉和硬幣,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記憶非常久遠。

二、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有任務感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是用幾個簡單的故事,動畫來吸引學生已經不奏效了,更多的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種解決問題的責任。這一節課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經歷直接看比大小,重疊後比大小,鋪紙條比大小,鋪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過程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

三、為學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間

在比較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面積的大小時,給了學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和時間,最初學生想出很多辦法但比較麻煩,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接下來他們就思考和實踐更好的方法,這個過程正是他們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由於每一次鋪完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探索的興趣也就更高了。

四、讓學生感悟和體會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

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操作,開始用不規則圖形——樹葉鋪,到後來用規則圖形——正方形來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近似到準確的比出面積大小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習也是一個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由模糊到清楚的過程。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一、優點:

1.口算中乘除法交替出現,鍛鍊了學生對運算子號的準確把握。

2.口算一道一道出現比一齊出現好、螢幕出現比卡片出現好

3.看圖提問題提得充分

4.除法豎式一步一步地出現計算過程好

5.整節課給人的感覺非常流暢。

二、值得研討的地方:

1.老師應注意學生對數學課堂上出現的學生不好理解的詞語做一解釋,如:本節課中有一資訊中出現了“果脯”一詞,有學生小聲嘀咕“啥叫果脯啊?”諸如此類的,如果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聽課,效果可想而知。

2.在解決“8小時生產多少千克果脯?”時,老師先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算出什麼?”學生“先算出1小時生產多少千克?”

其實,還可以“先算出8小時裡面有幾個2小時?”

聽到這裡,我們開始反思:在本節課上,按照第一種“先算出1小時生產的”恰巧符合了本節課的“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然而,第二種“先算出8小時生產的”也可以,只不過離開了新課的內容,所以老師沒做處理。不過,有一個學生提出來了。老師也做了簡單的'處理。

3.整節課,豎式計算的板書基本上都是學生板書的,學生板書過後,應該讓學生自己講還是老師講合理。

4.0佔位,如果反問一句“不要0行不行?”是不是會好一些。

三、不足:忽略了估算。

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細節問題,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不過在今後的講課中,我會繼續努力,爭取把課上得更好。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國小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國小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數學,探索數學模型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計算教學的功能發生了轉變,計算不僅僅是計演算法則的掌握,計算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援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就是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到計算方法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絡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用促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既然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那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使學生處於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的問題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些算式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學。在口算方法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算理並出示演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演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口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口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算用結合,以用促算,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加強計算應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其實在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等都要用到計算,讓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緻地觀察現實生活,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絡,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算用”結合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技能共同發展,使學生學得輕鬆,練習得紮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重要性,促進課堂教學師生和諧發展並收到紮實的效果。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商的中間和末尾有零的除法這節課是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部分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本節課教學所有知識都是學生在操作探究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並親身體驗出來的,在這裡我真正起到了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培養了他們在學習中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情境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索來解決問題,在教824除以4時,我先讓學生估算商是幾位數?然後讓他們利用以前學的方法自己解決,學生們在做的過程中我發現:百位上的8除以4商2,十位上2除以4不夠商,他們就直接在個位上商6,這樣商就變成了兩位數,聰明的孩子們一看就知道做錯了,商應該是三位數,他們就開始思索該怎麼做呢?這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思考的`過程,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汲取數學養分,親身經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再一次真切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

在教學中我們有重點、非重點之分,並不是說每個知識點都難得,但數學知識是有一個連續的過程,前面學習掌握得不牢就會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說抓好每一節課是重中之重。有一部分學生在做521除以4時,個位上1除以4不夠商,孩子們一看直接餘1,個位上空著不商,這說明前面的知識學得不紮實,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總之,教學無小事,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多反思多總結,爭取把每節課都上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6qzl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