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家庭貧富與孝道散文

家庭貧富與孝道散文

孝是中華民族的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孝是仁心,孝是厚德,孝是世界上最真摯的情誼。古往今來有很多有關孝的文章,有很多有關孝的故事,其中一些不孝之子,多出現在一些富裕家庭,真正的孝子則多出現在貧窮家庭。對這種現象我感到非常納悶,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家庭貧富與孝道散文

“家貧出孝子”,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二十四孝》裡面,記載的基本都是發生在貧窮家庭裡的故事,唐朝的清官狄仁傑,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

唐朝還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嚐。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

上述兩個例子,是家貧出孝子不爭的事實。在我的'親友中,我也發現大多數貧窮家庭,子女孝順的的比較多,而一些富裕的家庭,子女孝順的就很少。

家貧為何出孝子?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貧窮家庭的孩子,長期看到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他們,懂得他們長大成人不容易,有感恩之心;二是貧窮家庭的孩子,長期處在貧窮的環境中,耳聞目睹出身貧窮的孝子,成為他們的榜樣,他們很容易學;三是貧窮家庭的父母很重視對子女孝順的教育,他們希望進入老年以後,在生活上子女能給他們以保障。

家庭富裕的子女之所以孝順的少,也有三個原因:一是富裕家庭的孩子,物質來得容易,看不到父母的艱辛。二是家長對孩子過份的寵愛,孩子認為父母對他的關愛是理所應該。三是所處的環境中難有孝敬父母的榜樣。孩子往往自我中心過大,父母在精神物質上對他稍有不足,對家人的親情便冷淡得令人吃驚,他們不理解親人的辛勞,更不用想他們去關心別人,長大成人後自然就不孝敬父母。

在當今社會,新生代活在物質超滿足的時代,即使經濟不是太好,但新生代得到的東西,相比我們或更早的世代多得難以比量,除物質來得容易之外,還有家長過份的寵愛,造成了今天的年輕人,孝的觀念淡薄,導致了家庭關係的惡化。現實中,一些家庭的小孩因厭惡家庭而出走,以及一些家庭的老人被子女嫌棄,就是孝文化的缺失所致。因此,我認為要傳承孝文化,一方面要吸取貧窮家庭教育子女的經驗,另方面就要總結富裕家庭培養子女的教訓,使子女從小頭腦中有孝的觀念,從小有孝的行為,養成孝的習慣,只有如此孝道的美德,才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wenxue/zl9v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