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職業技能 >演藝 >

豫劇的唱腔板式知識「推薦」

豫劇的唱腔板式知識「推薦」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講豫劇的唱腔板式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豫劇的唱腔板式知識「推薦」

豫劇的聲腔板式,按其板眼形式可分為四大類:

一、“一板三眼”,4/4節拍形式的『慢板』類;

二、一板一眼,2/4節拍形式的『二八板』類;

三、每小節只有一板,1/4節拍形式的『流水板』類; 

四、自由節拍形式的『非板』類。

每一類板式中,又有着可以代表該板式結構特徵的基本板式,通常被稱做是該板式的“正格板式”。這樣,各類板式的基本板式,『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合起來,被叫做豫劇的“四大正板”。不僅在藝術實踐中運用最多,最為廣泛,而且,所有的其它板式,皆可看作是“四大板式”的衍生和變化,因而被稱做“變格板式”。

變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變化派生的,它們或是有着自已結構形式,或是有着較為穩定的聲腔旋律,即可與其正格板式交織轉接,又可不依附與正格板式單獨構成唱段。變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變化派生的,它們或是有着自已結構形式,或是有着較為穩定的聲腔旋律,即可與其正格板式交織轉接,又可不依附與正格板式單獨構成唱段。

二八板類板式概述

“二八”名稱的由來,説法不一。

一説是因為『二八板』的起腔門兒音樂長度為八小節,每小節為兩拍而得名。我個人認為此説法未免太狹隘,不具説服力。二是説來源於河南梆子初期的基本段結構,由一個對仗的上、下句構成,即:上句八小節,下句八小節,故稱作“二八”。雖然找不到初期的相關資料加以佐證,但從較早時期豫東調的音頻資料上來聽,確實有着相對對仗的痕跡。我個人還是傾向於第二種説法。

第一節:二八板的基本段式結構  一、單板式的唱段結構 『二八板』的唱段通常由若干個二八板的段式結構連接組成。開唱時由起腔過門兒引入,段式之間以音樂過門兒勾掛銜接,結束時要有送板過門兒表示唱段結束。  不同的流派,只是在唱腔、韻律上有稍有區別,但在基本段式結構上,還是遵循了一定的程式。

二、基本段式結構特徵 二八板的基本段式結構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節奏歸律;

①『二八板』為一板一眼,2/4節拍形式。挎板領奏時,“板”每小節擊兩次,“鍵”打音符,或輔助板指揮,梆子在每小節的強音位上擊一次。

② 二八板的基本段式,上句句型為兩腔式(第一腔較為穩定,第二腔變化較多,而且是句尾的自由伸展變化),但不絕對,也有例外。下句句型為一腔式,但也有做變化的形式,較典型的就是被稱作“加帽”形式的“單頭韻”或“雙頭韻”。比如:下句“伍雲召我上了馬鞍橋。”這是最基本的一句腔形式。採用“加帽”的唱法就變了,如“伍呀伍雲召(單頭韻),伍雲召我上了馬鞍橋”,很明顯,是將第一詞組“伍雲召”重複了一遍,從而使下句一腔式變為兩腔式結構。

再如“雙頭韻”:下句“伍呀伍雲召(單頭),我伍呀我上了(又一單頭),伍雲召我上了馬鞍橋。兩次單頭韻的連續出現,即成了“雙頭韻”,這樣一來,使下句腔有原來的一腔式結構變成了三腔式結構。

這説明,下句一腔式結構是二八板的典型特徵,但由於演奏員的隨意性,腔型也就會有多種變化。

③ 由於地域唱調和演員演唱習慣不同,樂句的起收常有多種變化,但基本句式均為:上句眼起板落,下句板起板落。

標籤: 豫劇 板式 唱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zyjn/yanyi/kzej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