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作文 >

留得殘荷聽雨聲記事作文

留得殘荷聽雨聲記事作文

篇一:留得殘荷聽雨聲

留得殘荷聽雨聲記事作文

塞上風光、大海波濤、雪原千里、山巒疊翠,這些固然是好風景,可只要人領悟自然的純真之心,事事皆好景,時時為良辰,城市也不再是禁錮人們的牢籠,殘荷也有雨聲作韻腳。

鍾書先生的《圍城》裏有這樣一句話:“圍在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每個人生來就不可能完全自由,我們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一心想逃離“圍城”的人恰恰是陷入最深的。與其追求形式上的解脱,不如換個角度看問題,先釋放了自己的心靈,形式上的枷鎖也就形同虛設。

相反的,假如一個人只追求形式上的解脱,便會出現身處絕美之地而尚不自知的情況,令人失笑。張小嫻在遊覽一個盛產槐花的村莊時,對滿山潔白如雪的美景讚歎不已。她步入村內,發現村民們都忙着收槐花去賣錢,她對一村婦發表自己對美景的感慨,對方竟説:“哪裏的花?”她不竟愕然。身在絕世美景中的人一想賺錢就離開村莊,忽視了別人看來更加珍貴的風景,也是可悲可歎之事。

社會的高速發展造就了一批“機器”,只會賺錢的“機器”,只會學習的“機器”,等等。當心已被功利充盈,感受美好的事物的功能逐漸退化,生活已就毫無美感可言。千百年前的人們是美麗的,他們臨風書雪,對日詠歌,他們看得見“大漠孤煙直”,看得見“江心秋月白”,看得見“山似眉峯聚”,看得見“寒鴉三四點”……而現在的人們呢?他們看不見,他們只會想象。想象遠方的天,遠方的海,遠方的山是如此美麗,連空氣都是花的芬芳。於是旅遊業的高速發展有了理由。可你看看那些所謂的旅遊照片,遊記微博,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從一個景點趕赴另一個景點,絲毫沒有沉醉於美景之中的愉悦與享受,連表情也像赴死的戰士一般。其實欣賞美從來就不該是任務。

“留得殘荷聽雨聲”是一種對美的欣賞與感悟的至高境界。對着夏日已雲的一池殘荷,伴着淅淅瀝瀝的微雨,尚能感受到生命的韻律的當世能有幾人?對着牆邊不起眼的一個綠色小生靈尚能愛之惜之珍這念之的除了《囚綠記》的作者陸蠡外能有幾人?昔日佛祖拈花一笑,現今大街上人來人往卻無一人為街邊小花駐足微笑。這樣的人意想“逃離城市”追求自然,豈不可笑?

讓我們掙脱心靈的枷鎖,擦淨被俗事污染的眼睛,去聆聽花開的聲音,去描摹樹幹的紋理,去欣賞一切值得我們駐足卻被錯失了多年的美景,去邂逅那份“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情懷。

篇二:留得殘荷聽雨聲

自幼便是偏愛雨的,傾慕的是它的'婉轉輕靈,是它藏藴着的浪漫的詩情,最為出名的雖是江南的雨,是墨色水鄉的煙雨,然而,在這裏,在這個被譽為避暑聖地的貴州,另一種雨亦使我沉醉痴迷。

這裏是貴陽,八月的貴陽。

“快跟上,別掉隊了。”在指導老師的叫喊聲中,我們一步步走向景點,一想到昨日黃果樹瀑布還只是書中生澀的概念如今卻近在咫尺,不由加快了腳步。就這般,近了,更近了,白色的綢緞在藤蔓的掩映下逐漸展露出眉眼。然而,人山人海中的你往往只能窺得一角而不見全貌,你迫切地渴望走出熙攘的人羣探尋瀑布的奧祕,你撥開面前的枝葉,卻發現眼前的景色遠比想象中的磅礴宏大,方才還如羞怯得不肯示人的小姑娘,現在卻恍若張飛雲長一般的長鬚大漢。而越細觀,則越震撼,清流不摻雜質,於百米高空傾瀉而下,彷彿是一匹匹龍馬肆無忌憚地奔馳撒歡,騰飛着,呼嘯着,繼而衝撞着路旁的巨石,石頭在夜以繼日的沖刷下變得圓潤光滑,激起的尺尺浪花温温地落在旅人的額上,頸間,輕輕地拂去旅途的疲累,彷彿便是這瀑布懂人,情願化作霧水為貴州降温。

閉上眼輕輕享受水霧化在臉上的清涼,如一團水彩暈開,和着微風竟也升起絲絲醉意。忽的,霧沉了,周圍響起陣陣驚呼:看,下雨了。再偏頭,河面果然泛起陣陣漣漪,一圈圈擴散開,撐起比江南煙雨更為絢麗的夢。撐起傘,亦步亦趨地跟在人羣之後,我們走入了一幢木屋,為的是躲過這場水與人的追逐。

倚着門口的柱子——我也不知為何,就想這般倚着,也不是為的賞雨,雨絲飄蕩捲起一番朦朧的畫面固然美好,但終不能引人長久駐足,在看什麼呢?我也不知道。

“這是泥沙河,”老師的聲音適時從身後響起,“是當初西遊記取經的地方。”

難怪,這河邊站着這麼多人,臉上帶着一抹懷舊與温暖。

留得殘荷聽雨聲——莫名的,我想起了這一句詩,在每一個遊人都發出“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感慨之時,我想,瀑布的規模終會減小直至消失,而有些東西卻會隨着歲月更替歷久彌新,在雨絲的席捲下依舊散發出盎然生機。

在今天,那種東西叫情懷。

標籤: 殘荷 雨聲 記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zuowen/eok0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