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精選14篇)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精選14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精選14篇)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1

近日在温州圖書館網站的網上報告廳裏,觀看了由康震老師主講的百家講壇的《評説蘇軾》視頻,覺得很有收穫和感悟,特記錄一些文字,做為紀念。

大家想必都知道蘇軾(1037-1101)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為後世留下三千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是中國文學史上重量級人物、是千年一遇的大文人、大才子。其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其文《前後赤壁賦》等等都膾炙人口,流傳了近千年。康震老師通過《少年成名》、《初出茅廬》、《大難臨頭》、《瀟灑東坡》、《東山再起》、《知難而退》、《天倫之樂》、《手足之情》、《東坡印象》、《蘇軾之死》,十個片段論述了蘇軾那坎坷的一生。講演生動詼諧,語句清晰流暢,讓人形象深刻,獲益匪淺。

通過解説我們更深一層地瞭解到蘇軾為人坦蕩,講究風節,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達的、超脱的。無論他的政治主張還是為人處事,處處充滿着關注民生,體恤百姓等崇高思想。從用黃州到江寧去拜謁王安石還是做知州時的兩處斷案就可以明證他襟懷坦蕩,體察民情的思想境界。也瞭解到一些以前比較模糊的知識和誤傳。比如他的三任妻子(王弗、王閏之、朝雲)還有和弟弟蘇轍的關係、以及當年科舉時的一些逸聞趣事、烏台詩案的細枝末節,幾次被貶的前因後果、新舊黨爭等等,總而言之,通過觀看使我對蘇東坡有了新的瞭解。這麼好的學習資料,我一定會向更多的文友推薦的。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2

寒假,老師佈置作業要求我們看《百家講壇》關於蘇軾的內容,並且還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我艱難的看完了蘇軾的十集一開始不以為然的,可到後來聽《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熱血沸騰,再到《江城子-記夢》時,感於蘇東坡先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言簡意深。全篇看下來,讓我覺得這位古人為世界創造了許多歷史。

年少的蘇軾,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大學聯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説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説:“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説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個時代的蘇軾善於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抒情、論國策,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讀到他的許多作品,並在文字的帶領下回到那個時代體會他的心靜與喜怒哀樂。反觀如今,我們真的沒太多機會寫作了。其實寫作,一在記錄,二在思考。更何況蘇軾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顆赤子之心去生活並抒發自我情感,只這個境界就是足以貫穿千古。無外乎歐陽修曾説,千年之前沒有出現過蘇軾這樣的才華超羣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後,還能否出現第二個蘇軾。

蘇軾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文豪,他的詞自成一派,讓人望之感歎。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邁的胸襟,能包容天下,雖寄情與山水之間,卻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解讀,他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於朝野,卻通達於後人。正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3

昨天週日,難得一日無事,本來打算一個人開車到郊外找個風景秀美之處散散心,不過懶勁兒又上來了,躺在牀上半天下不了決心,太冷、太遠、天黑的太早等理由找了一大堆,在起牀與不起牀的掙扎與矛盾之間已是正午,只有放棄了出遊的打算。百無聊賴之間,把前幾天下載的《百家講壇-蘇軾》調出來看看,康震老師講的《李白》、《杜甫》這兩課我也是最近才下載來看的,感覺相當不錯,有深度,知識性、趣味性兼而有之,確是長了見識。所以碰上有時間我決定先看《蘇軾》,美國大片可以先放在一邊等犯困的時候再看。沒想到,從中午1點開始直到晚上8點,我一刻不停地將這個系列10集全部看完,飯也沒吃,午覺也沒睡,看完後又在百度的蘇軾吧和康震吧泡到12點,翻看網友的帖子,尋找着知音,心頭湧起的波瀾許久無法平息,心靈的震撼,這是我唯一能形容自己心情的詞語。

看完《蘇軾》,不僅思緒萬千,有感悟、有慨歎、有共鳴、有感傷,蘇軾,一個1000多年前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以不世出的天才、高尚的人格、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和打動了我這個凡夫俗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自詡是一個愛好中國歷史,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也自認為讀了不少書,歷史知識也積累了不少,但最近看得書多了些後,包括看了《百家講壇》的一些文史知識的講座後,不禁覺得自己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悠久的中國歷史、浩瀚的中華文學,我瞭解的不到億萬分之一,何談懂史熟文。原來也一直敬仰東坡居士,不過是讀了他的幾首千古絕唱,驚為天人,愛他的文采,歎他的天賦,卻一直不過是知其皮毛而已,聽了康震老師的講讀,對東坡的思想、人格和感情都有了更深的瞭解,不禁感歎於林語堂先生的一番話:“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對這種人的人品個性做解釋,一般而論,總是徒勞無功的。在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選出他若干使人敬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我們未嘗不可説,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學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以我的才疏學淺,絕不敢評論東坡先生的思想和文采,更不敢對他的文章詩句評頭論足,只想在蘇軾傳奇的人生經歷中膚淺地尋找一些感悟,給自己一點啟示、給自己一份激勵。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4

近日,看了《百家講壇之蘇軾系列》,聽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精彩品讀蘇軾跌宕傳奇的別樣人生,走近蘇軾這位與眾不同的文化巨人。

對於蘇東坡我們非常熟悉,他留給我們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他從小接受嚴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詢是大散文家,對兒子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在蘇軾六十多歲時,被貶到了遙遠的海南島,在艱苦的條件下,有一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回到了小時候,父親監督自己讀書的情景,醒來後,他寫了一首詩記錄這個夢,詩中寫道:“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粗及桓樁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鈎魚。”

蘇軾在花甲之年,猶夢到小時候被父親嚴厲監督讀書的情景,可見他的父親對他的要求是多麼嚴格。正是這嚴格的要求影響了蘇軾的一生,造就了一位文化巨人。

不管教育怎樣改革,家庭教育始終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有着深遠的'影響。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關注人性,關注品格,既嚴厲又慈愛。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5

央視當紅欄目《百家講壇》,由康震教授再次“評説蘇東坡”。對於蘇軾自況人生情懷的詞句,康教授引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權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個年頭,一次途中遇雨後的追記。(注:古時黃州即海南島,蘇軾被貶後的發配地。)東坡公文才絕代,這首詩意泰然自若,任天而動,既不同於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孤冷,也不同於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的悠閒,此正是顯出蘇軾本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瀟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智慧。“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激情,這瀟灑智慧激情的詩句傾倒了千年來的讀書人,時至今日,學界仍在評品千年前的蘇東坡詞章與他的人品情操。

康震先生把“特別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別善於發現創造生活的趣味”作為蘇東坡給我們最強烈的第一印象。蘇軾在世俗生活中以佛教禪理為味,在一切平凡生活中發現人生的真諦,心存喜悦,人間便恆常是好時節。説到蘇軾“面對生活苦難,表現出超然曠達的境界”,更是折服天下人的一大亮色。與李白詩仙比之,李白思想中道家成份居多,蘇軾思想中佛禪思想為主。道家的“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天道道體的境界,並進一步提出“無不為”,人應效法天地,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做到無私而大公。佛法的精髓——大乘思想不僅要嚴守小乘的諸惡莫作,進一步還要積極奉行眾善,救人濟世。蘇軾“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稱得上“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此處的“青雲”絕非“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中功名利祿的“青雲”而是一種境界。

《樑溪漫志》記:“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東坡自儋(海南島)北歸,小居陽美(今江西宜興)……買一宅,坡傾囊而償之,至一村落,聞婦人哭聲極衰,何其悲也!……遂與邵(邵民瞻。蘇的學生)推扉而入,則一老嫗,見坡,泣自若。坡問嫗為哀傷至是。嫗曰:“吾家有一居,相傳百年,保守不敢動,以至於我。而吾子不肖,遂舉以售諸人。吾今日遷徙來此,百年舊居,一旦訣別,寧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為之愴然。問其故居所在,則坡以五百錢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撫。徐謂之曰:“嫗之舊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即命取屋券,對嫗焚之,競不索其值。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把買來的房屋,無代價的還給老婦,並當面焚燒房契不索一文。當時的蘇軾剛從海南島流放幾年後回到江西,身文所剩無幾,只好借居朋友家。若以當代人看來,就是再富有也未必有此一舉了,當今人為房為宅是寸土必爭,為此打官司不屈不撓鬥爭到底,自私自利唯我獨尊。連放在牆腳的掃帚也常常會被人拿走,與古人相比,我們頓覺汗顏。蘇公後借居友人處,於當年病逝,逝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超然與曠達,是東坡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具大慈大悲,忘卻自我,深愛一切有情眾生,不為讚譽,不為受惠,隨緣放下,心境開闊。因此才在平和隨意的外表下,外呈灑脱而內心清醒,即不逃避社會現實,更不會隨波逐流,堅守一顆覺悟心,獲得超越時空的大智慧。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6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説“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眾説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啟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説,學習、借鑑《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為了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情緒,《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能夠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鑑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超多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透過借鑑與鑽研,一樣能夠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鑑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此刻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着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透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必須是十分成功的。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7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裏講述瞭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着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着。暢想着……於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才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播發的對待中國遊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範,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裏説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為。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後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麼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説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説: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裏述説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説: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説:如果你對經常為一些小事流淚,那麼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裏説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為: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一場戰鬥,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8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裏面給我們分析了書裏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裏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着,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裏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裏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會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裏,“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為什麼《水滸傳》裏每寫到搏鬥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説,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才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麼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才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瞭解歷史。我以後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9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真正的聖賢也是平易近人的。趙普説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儒家經典對為人處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之大。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時令和氣候,有利的地勢,得人心和上下團結。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説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説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必然聯繫,這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想在自然之間立足,也就必須與自然融合,吸取天之靈氣,地之精華,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智慧無限擴大,發揮到極致。只有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會變得十分強大。蒼天在上,高於一切,大地在下,厚重於一切。而人,則處於天和地之間,目睹着天地間的風雲萬變。人在自然的薰陶下不斷成長,而“神於天,聖於地”則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理想境界。一個好的人格,應當有理想主義的天空,有一雙能飛翔的翅膀,絕不妥協於任何障礙或困難,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在大地上進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沒有能力去實際行動起來,就是理想主義。而天和地就是我們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樣東西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齊頭並進,缺一不可。

天地人為三才,人的意義與天地的意義是一樣的,天地之美在於莊嚴與敦厚。人之美在於能夠與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斷完善自己。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更多能量。

作為天地之間的每一個人,我們都應當學會鍛鍊和提取與自然、生物和諧快樂共處的力量,那樣,我們便可獲得比海更寬,比天更廣的心胸!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10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羣教授講的“王立羣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説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與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説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與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與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非常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與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税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説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衞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户曉的傳説“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羣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11

今天,我觀看了《百家講壇》的王立羣讀史記的秦始皇系列。我覺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許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換來的,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從秦國的祖先秦穆公開始,就一直在發動對外戰爭以及與六國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輔佐下確定了秦國的發展方向。秦國在向西擴張勢力的同時也遇到了重重困難,蘇秦的“連橫”(蘇秦起初以“連橫”遊説秦,但秦沒接受,後以“合縱散橫”對付秦)對付秦國的方法傳入秦國後,令秦國束手無策,最後,由張儀出謀劃策確立了“遠交近攻”的長遠戰略方針,在戰國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賈聯合確立了統一天下的大計,並且這個大計與韓非之死密切相關,制定出“軍事”“金錢”雙管齊下的總攻略。用武力佔領城市,用金錢收買他國重臣。秦王用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將六國統一了。

我覺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統一天下離不開一羣精忠報國的文武大丞和謀士,王翦父子是戰國中赫赫有名的兩員大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們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會一些謀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戰國七雄中的五國都是被他們消滅,白起、張儀、百里奚、蹇叔、呂不韋、李斯等都是精忠報國的,為了祖國而不停奮鬥精神的人。這讓我想起我們偉大的子弟兵—解放軍,正是他們保家衞國,抗洪行動圓滿成功,抗震救災行動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們在那廢墟中搶救出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在抗震救災行動中人民解放軍不顧地勢的險惡,天氣的惡劣,儘自己最快的速度抵達了難區。到達了災區,也要日夜不停地移開沉重的石頭,救出傷員,直到雙手磨出了血,腿腳筋疲力盡,仍堅持在第一線,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實,《百家講壇》講的事實上是人性,讓我們從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樣做一個更好,更完美,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這個社會懂得如何報國,如何關愛社會、集體和他人,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而是和平與美好!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12

很多人只把《開講啦》《中華好詩詞》《百家講壇》等節目當做普通的綜藝節目來尋找樂趣,但我並不認同他們的看法。此時,節目中藴含的道理往往被人忽略,我覺得我應該重申製作這些節目的意義。

《開講啦》是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於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中國青年現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每期節目由一位名人傾情演講,與十位新鋭青年代表進行交流對話,300位大學生作為觀眾現場分享這場有思考,有疑問,有價值觀,有鋒芒的思想碰撞.這是中國最具青年公益的節目,也是一場温暖畢業生心靈的演講.

而節目《百家講壇》也讓人深受啟發。于丹的《莊子》心得,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説,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同學,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

《中華好詩詞》也讓人明白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但試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識,有多少人是主動的因為熱愛而去接觸、背誦和運用,更多的是因為要考試,要爭高分而去學習、背誦,根本就無所謂的運用,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悲哀。倘若我們現代人再繼續以這種應試狀態去接觸瑰寶,我想過不了多久,悠久的詩詞文化將會丟失,中國傳統文化將變得一片空白。在此,我只希望人們能明白製作節目的意義,那些娛樂節目並不是簡單的供人消遣,它的背後定有其深意。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13

我們班一起看的這個節目,感覺相當精彩。因為《百家講壇》是一個老少皆宜的節目,在這裏,教授們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的演講,常常使我們在快樂中收穫知識。

以前我看過了《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片,是《跟司馬懿學管理》,主講是趙玉平。其中的兩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計”這個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別人看了這個故事,都只為諸葛亮的機智勇敢而稱讚不已,但誰會想到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一個特點——謹慎。他是因為害怕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萬大軍,被僅僅擁有兩千餘人給嚇走了。這足以看出司馬懿的謹慎,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去冒險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領死工資過日子,積攢下來的錢,要麼存銀行,要麼買國債,連房子有時都怕貶值不敢買。相反就是一些敢於投資的人,這種人佔社會的小部分,寧可傾家蕩產也要搏一搏,這種人要麼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麼一舉成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這種人是敢於冒險的。司馬懿就是現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當他聽説諸葛亮的實際兵力時,就像一個不肯投資的小市民,當聽説自己不肯投資的東西現在能夠賺一大筆錢一樣,腸子都悔青了。

司馬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忍耐。《三國演義》裏的故事是這樣的:諸葛亮為了激司馬懿出戰,於是便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的部下紛紛要求出戰,可是司馬懿卻忍住了,一直等到諸葛亮死,司馬懿才放心大膽地調兵攻擊。同樣,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司馬懿是個能幹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縮。,有時能有大丈夫的氣概,有時又能給人裝孫子,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這種人,用“心狠手辣”來形容毫不為過,可正是這種像司馬懿一樣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當今社會才是幹大事的人。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 篇14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這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户,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暴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划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着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幹什麼此人就説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説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僅有交了兵權。從而也把自我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説紛紜,有的説是他篡位,有的又説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説法歸説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就應為了自我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到達了自我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一向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説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着于丹教授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説,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説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裏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就應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説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所以我認真做着筆記我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在我的面前總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明白如何處理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zmze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