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通用27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通用2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通用27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

在書店的一角,我發現了《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小心翼翼地翻開它,彷彿一個初生的嬰兒,我在接受着洗禮,如同一個虔誠的教徒,我在輕輕地禱告。那晚,當我終於在手電筒下合上這本書時,《相約星期二》對我的影響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書,也是之後的任何一本書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認為: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人類的追求進入了誤區:擁有越多越好,商業行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們反覆這樣對我們説,我們又反覆對別人這樣説,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為止。而對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滿意,最夢幻的一天的安排輕鬆,愜意,而毫不奢侈。從某種意義上對他來説,一個人生活的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幾乎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他的這種平和的心態大概和中國古代的隱士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處吧!他的那種與世無爭,歸於自然讓我思考:社會上那些終日追名逐利,勾心鬥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們那樣做得到了些什麼?如果把他們擁有的一切和莫里擁有的一切比較,那他們用畢生精力換來的那一切究竟還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後的這門課程裏,愛是永恆的主題。他説:“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接受愛並施愛於人。沒有了愛,我們就象折斷翅膀的小鳥。”莫里在向全世界呼籲愛,呼籲人性的迴歸。

莫里的課,最終將在死亡裏劃上句號。他説:“要學會和生活講和。”他認為這是人生最困難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與生活講和。他平靜地,以一種超然的心態體驗着,死亡。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説: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這麼平靜地面對死亡,那麼過去還有什麼困難可怕呢?這句話,是一位臨終老人説的,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向生活中每個困難挑戰。希望等到幾十年後,我們不會心懷遺憾地説這句話。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人生,詮釋了死亡。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反覆迴響着莫里老人説的話:“學會原諒別人和原諒白己,人不應該陷在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莫里老人,和他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他説過的話,值得我們在生命細細品味。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

談完家庭,我想要説説婚姻,因為婚姻與家庭息息相關。

可是現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後的年輕人,要麼過於自私而無法和別人建立真誠的戀愛關係;要麼輕率地走進婚姻殿堂,然後六個月後又匆匆地逃了出來。60、70代的人們,又有多少人在無奈的維持婚姻,因為不信任、因為金錢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們好多愛人並不清楚要從伴侶那兒得到什麼,我們甚至連自己都無法認清——又如何去認識我們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協助我們最愛的人去獲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實愛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很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我見過這樣一對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齡,可以説郎才女貌,家庭殷實。按理説應該過得比較幸福。可因為女方的猜疑,胡攪蠻纏,兩人總是吵架。日子過得不像日子,家過得不像家。的確,在當今社會,各種誘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愛人,總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邊,這樣才算安寧。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讓家庭幸福的不懈奮鬥,他們需要時間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風箏”這句話。風箏總嚮往自由,飛得越高越好。而放線的人就像我們的女性朋友,要麼不敢放得太長,害怕風箏飛走;要麼放高風箏以後扯得緊緊的,想緊緊控制住風箏。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前者影響男人奮鬥的腳步,後者成了勒拌男人奮鬥的繩索。我前幾天才去放過風箏,發現怎樣放風箏能放的高而毫不費力。首先要把風箏放得足夠高,待風箏穩定後,線再放鬆一些,過一會兒還要時不時扯扯線。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讓分風箏飛得再高些,還會提醒風箏不要偏離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這放風箏,把握得好會雙贏,否則雙方都會受傷害。

相信男人,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給他們信任,還時不時地提醒他們。這樣我們收穫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兩種選擇:相愛或死亡。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3

村上春樹曾説,所謂人生,無非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很寶貴的東西,會一個接一個,像梳子豁了齒一樣,從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偽劣品。體能,希望,美夢和理想,信念和意義,或你所愛的人,一樣接着一樣,一人接着一人,從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總是帶給人以欣喜,面對死亡,我們總是帶着一絲敬畏與恐懼。我們害怕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害怕突然與這個世界揮手告別,我們不忍就此消逝不留一絲痕跡。或許,這世間有太多值得留戀的,每個人都有太多放不下的,面對死亡,我們總是不能坦然,畢竟意味着生命的不復存在。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裏寫道:我們活着,同時在孕育死亡。不過,那隻不過是我們必須學習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訴我這件事。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癒的。無論什麼真理、誠實、堅強、温柔都好,無法治癒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脱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我形影相弔地傾聽這暗夜的濤聲和風響,日復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同樣在莫里老人眼中,死亡並不可怕,他更將此活成了一種藝術。面對疾病,他沒有畏懼,面對死亡,同樣是如此坦然。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每個星期二於自己的學生米奇相約。一個老人,慈祥的面容,風趣的語句,依舊和學生談笑風生,讓人完全忘記他即將與這個世界告別。或者又像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里老人的話更顯平緩卻富有哲理。面對死亡的從容,一生的起伏波盪也早已在歲月的長河中波瀾不驚。金錢名譽地位,愛恨追求友誼,莫里老人似乎在死亡面前又將之闡釋了另一境界。

我曾經這樣寫道,你知道嗎,我最不忍學會的就是告別,我用腳步丈量着走的每一步路只為快點回到你身邊,我抬頭望天上的星星因為我知道我們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我想着你你也念着我,我怕有一天的猝不及防,就這樣,來不及看你一眼。我知道你不忍我心碎,可也教着我如何告別。我會思念着你就像你牽掛着我一樣,我希望時間能夠流轉,那樣就能不用分離。

我知道面對生死離別我是無法淡然處之,所以既然這樣,就去過好每一天,不用再言離別時而有所悔恨,不用恨自己的碌碌無為,不用怨生命無常。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4

當我終日忙碌,在生活的風雨裏疲於奔命;當我恐於衰老、畏懼死亡,在戰戰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總會在書香氤氲裏款款走來,讓我由疲憊困惑、心悸沉寂歸於平靜。

讀完這本《相約星期二》已過了餘日,那些文字卻依舊像漸漸彌散的芬香,久久駐留在心房,帶給我温暖的感動。書中講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絕症,步步為營,生命的燭光即將熄滅。病重期間,莫里與來看望自己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相約,要為米奇在每週星期二上一堂課,課程關於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談到生活,他詮釋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徹又沉思。

我們曾經認為的一切艱難、坎坷,一旦釋然便晴空萬里。莫里老人面對死亡那份從容、鎮定與適應,使人無法不對這個甚至無法行走的老人肅然起敬。“當你在牀上時,你是個死人”“我的意識還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一個承受痛苦,被絕症一點點侵蝕的人對生活如此樂觀,這正是莫里説過的“最難的事”——與生活講和。他最終做到了。他雖在無盡疼痛與折磨中度過,但他擁有過愛,擁有過青春,也擁有過一切正常人擁有的東西,他已釋然,所以他並不羨慕健全的人。每個人亦可以做到放寬一切,仔細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蠶繭外薄薄的絲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籠,其實只需輕輕一下便可輕易化解?

什麼是我們夢想中完美的一天?與莫里老人比起來,我們是在上帝的寵幸中誕生的孩子,不應再對這無比美好的一切無止境地進行物質索求,闊氣的豪宅,嶄新的鈔票,高檔的晚宴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學着試着去追求內心深處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懷抱裏講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種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與朋友共進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讓人不免吃驚。現在,你驚訝的同時,請好好質問自己。在這裏,莫里老人所陳述的生活的追求,每個人學了一輩子,但沒有人全部理解。學得多的人總是快樂的,他們會很享受、滿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只會在生命最後一刻看開一切,認為自己生而有幸。這大概是面對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麼重,或許真實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華麗彩飾,簡簡單單的快樂足矣。

這個故事,這些課,這段話,都是生命的樂章在彈奏,是靈魂牽出了漣漪。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堂人生課,它們在紙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誰都無法承擔。每當我將目光灑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靈便會被洗滌一次。甚至想忘記繁重的學業,拋棄生活的煩惱,再次拿起這本曾帶給我感動與感悟,透徹與深刻的書,再次與莫里,與米奇一起上的一節人生的必修課。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5

閒暇之餘有幸讀到一本能夠淨化心靈的書:《相約星期二》。書中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症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把自己睿智的處世哲學在每週二分享給自己曾經的一位學生,也就是作者。彌留之際的諄諄教導與迷茫之中的人生腳步碰撞出了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讓我獲益良多。

曾經聽説過一句話:“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是啊,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生病的盼健康,健康的盼錢財,富裕的盼輕鬆,閒逸的盼成就。每個人都在嚴陣以待,使出渾身解數與生活較量,追求着自己所謂的幸福。“老天爺太不公平了”,“我要和命運抗爭”……,諸如此類的話消磨了一些人,振作了一些人,可是,我卻看不到這些人身上幸福快樂的影子。每天的忙碌,已讓人們忘記了去體味幸福。我也每天在和生活戰鬥,埋怨着他的不公,煩惱着他給我的苦難,然而,莫里教授的一句話讓我一下子釋然了,他説:“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和生活講和”。理解生活,包容生活,也就獲得了最簡單的快樂。

。都説“知足者常樂”,什麼是幸福生活呢?於病者而言是健康,於貧困者而言是温飽,於勞累着而言是一夜好覺,於奮鬥者而言是一點成功,於孩子而言是得到一件心儀已久的玩具,於老人而言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家常便飯……所以,我們首先要理清現階段所追求的是什麼,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不管生活給我們設置了多少障礙,只要真誠的接受它們,包容它們,又有什麼事能讓我們暴跳如雷呢?正如莫里教授臨終反思的那樣,遠離那些盲目追求物質享受,那些缺乏責任感缺乏愛的病態生活,“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在莫里老人看來,只要明白了什麼是真實需要,就會走向關愛與奉獻。

停下奔波的腳步吧,看看我們周圍,看看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只要我們用心感受,用愛去呵護,幸福就一定會在我們身邊環繞。讓我們與生活講和吧,給自己一個純淨的心靈,也是給自己一個發現美好的機會。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讓我重新認識了死亡,認識了生活,讓我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心靈的淨土。“境界,讓死亡充滿韻味。死亡,讓人生歸於純淨”。我感謝這位睿智豁達的老人和這個謙虛有愛的年輕人。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6

如果一個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個月甚至更少時,他會如何度過這段時光?

我的答案:“起來,吃飯,治療,睡覺。”

相信有許多人會選擇這個答案。

一個叫莫里的教授,卻修改了這個選項。

他的答案是:“起來,吃飯,治療,上課,睡覺。”

當死神的利刃劃過你的胸膛,帶過一串血珠,你會想什麼?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媽媽還等着我吃飯呢,最近的雜誌我還沒買……”

相信有許多人也會選擇掙扎與逃跑。

一個莫里的教授,卻偏偏不信逃能解決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劍貫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飄揚在空氣中的鮮血。

他是明智的。

當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時,他一顫,隨之又平靜下來。他覺得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有時間回憶,甚至享受到再度成為嬰兒的愜意。

他突然有了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於是,他開了一門課程,只有一個學期,14節課,學生只有一個。這門課只有一個規定:星期二上課。

14節課,從世界,到自我,從憐憫,到真愛。

最後隨着我們的教授一起結束。

跨入此門者,必須捨棄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覺得,我們的教授違背了這個條例,他的口袋裏攢滿希望。正如他所説的,當人年老時,可以擁有40、30、20歲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實。而當人死去時,他擁有的自我足以讓他成為超過微軟的老闆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願意這麼想,他們想要回到過往。這沒有錯,但這樣便浪費了用一生積攢的最寶貴的希望。

我們的老教授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靈魂,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已經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卻像開告別演唱會一樣,在船上向所有愛他的觀眾招手,告訴他們接受愛,接受自身的教育,別被世俗矇蔽。

岸上,觀眾們用笑容拭去淚水。他們的人生依舊進行,但是已經隨着老教授的船偏離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航道。

選擇一條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樣。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7

那裏講的是一個十分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裏,每週二都上門陪伴着老師,聆聽他最後的教導,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教導彙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説《你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對於他來説,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僅震撼着作者,也憑藉着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蹟。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裏也鬥爭了很久。畢竟正因書的封套上那麼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餘秋雨推薦”,於是,很怕這本書會像餘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於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好處,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症纏綿病榻的老教授,應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麼?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並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鬥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隻有一個,那麼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就應盡情體會個中味道,細細品嚐後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許這些並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但是讀完整本書後,你才會明白,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鬥志昂揚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向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因此,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裏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刻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眯一眯眼睛,想離開此刻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但是,合上書,就像關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説“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是非必須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人生所謂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8

清明下鄉給奶奶上墳,看着周圍的樹木,青草,斜坡,腦海中驀然跳出了一個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個社會學教授!在異國他鄉,在幾乎是同樣的境地裏,安葬着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他震撼了我,讓我不得不用着零星的時間一遍一遍地去讀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斷被病魔吞噬的軀體,回放他在生命走向盡頭前的那特殊的課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滌人心靈的話語。

《相約星期二》,是命運的相約,是靈魂的相約,是關於生和死的相約,更是生命價值觀的一次真誠的直白。

我知道,芸芸眾生中的我們,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東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棄的。家庭的不幸、命運的摧殘沒有泯滅他對"善良、尊重、友愛"的執着,他堅信"愛能贏天下。愛永遠是勝者。"

相愛或者死亡。愛是他靈魂的主旋律。他不願意為死亡塗抹胭脂。面對死亡,面對種種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難做到的事:與生活講和。原諒自己,原諒他人。他儘可能的給予他人應該給予的東西,他認為,能給予表明自己還活着!活着,不給予,過的只是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他用生命的最後十三天,和米奇相約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艱難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節關於"活着的意義"這門課程。他的眼角也有淚,因為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給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臉上總掛着微笑,即使連"擦屁股"這樣是事情也需要依賴他人時,他也會提示自己像嬰兒般去享受;他的嘴邊流出的是在米奇看來的一種苦澀的幽默,這種幽默常常化解尷尬,讓他與人交流的時候多一份和諧,乃至感動。他敢於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線"節目是利用他增加戲劇的效果,但他選擇的是讓步,因為這樣的直播會把他的信息帶給數以萬計的觀眾。他的讓步,會讓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價值。

與生活講和,心態才會平和。與生活講和,你才會不為名利所煩惱,才不會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專注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愛和尊重。"我在和你説話,我想的只有你。"

莫里教授,一個終生的教師!愛是永恆的感情,即使他離開了人世,但他永遠活在讀者的心裏。

生命應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9

週六的下午三點,午睡醒來,坐在書桌前,泡上一壺小青柑,在升騰起的帶着水果味的普洱香氣中,打開了《相約星期二》的扉頁,習慣性地寫上了自己的名字、購買的日期和地點,並蓋上了自己的印章。紅紅的印跡,頓時讓整本書生動了起來。有時,文化的魔力就在這些看似極不起眼的小事中體現出來,並放的很大。

莫里·施瓦茨,註定將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散發着思想光芒的名字,因為他的聰明睿智,因為他的人生智慧,因為他的死亡課程,也因為他那個出色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米奇娓娓道來地敍述了一個老人的死亡過程,記述了一老一少相約星期二的最後課程,分享了一個社會學博士、一個老教授的人生經驗,講述了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

從來沒有一個教師能得到所有學生的喜歡,這話儘管極端,卻是顛簸不破的真理。不過,那些能得到大多數學生喜歡的教師,一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賞識教育。莫里成為米奇最喜歡的教授,能從他在畢業典禮上,初識米奇的父母時説的一句話中找到答案。莫里對米奇的父母説:“你們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兒子。”也能從他對米奇説的話中找到答案,那句話就是:“米奇,你是最優秀的。”這兩句話,恰恰正是最能打動學生心靈的話語,讓學生心房深處最柔軟的那個地方為之顫動,並且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感動一生。莫里教授的話語再一次地説明,欣賞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莫里對自己欣賞的學生,同樣的喜歡。畢業典禮上,他問米奇畢業後還會不會跟老師聯繫,米奇毫不遲疑地回答“當然會。”此時,米奇看到教授往後退去時,哭了。教授的眼淚,正是一個有情懷有情趣的老師,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師生情誼的高度宣泄。莫里在畢業典禮上的眼淚,或許就成了20年後他患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後,面臨死亡時,作出人生重大決定的情感註釋。

莫里把死亡作為他最後的一門課程,作為他人研究的課題,展示出了超人的勇氣和睿智。米奇用他那如椽大筆,記述了令無數讀者心動的故事。莫里做到了,米奇記錄了,一個感動世界的故事誕生了……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0

幾年前,一位好友勸我讀一讀在美暢銷排行榜的一本好書《相約星期二》,它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改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出於好奇和期盼,週末的一天,我走進新華書店,在新書架上找到了這本書,一個老頭,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的課,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從此讓我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一位美國一位頗有成就的專欄作家、電台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視中與老教授相約每週二,在與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後十四個星期裏,米奇。阿爾博姆聆聽莫里教授最後的教誨,他們聊到了許多的人生問題多,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臨終一課。這持續了十四周的人生課題,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爾博姆將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談話內容編輯成冊,書名《相約星期二》。

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面對自己將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它沒有發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沒有什麼心靈雞湯之類的詞語,只有記錄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親切、幽默面對即將死去的事實,侃侃談吐自己對人生的態度,這是一堂關於如何面對愛與被愛,衰老與死亡的教育課。之所以讓我感動,面對關愛,當大多數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更多一些關愛時,而莫里教授卻始終保持往以的樂觀和一向飽滿的熱情,繼續給唯一的學生上課;面對衰老,當大多數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時光如劍、逝者如斯夫時,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閲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對死亡,在大多數人恐懼而終日不可惶恐時,而莫里教授面臨死亡,坦然的説:死亡跟生命一樣自然。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着積極向上的態度,用清醒冷靜和熱情的心態去審視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別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現狀,勤勤懇懇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隨着流失的歲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的體現。自從讀《相約星期二》之後,我對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認知,再也不會抱怨和畏懼。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擋時間逝去的腳步,也不能抹去歲月留在臉上的痕跡,但我會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以平常的心態對待生活,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做一個永遠快樂的平凡人。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1

如果明天即將面對死亡,你要如何度過今天?

也許你會説,我一定要找尋到生命或者的意義,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願的事情,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讓自己的這一生無悔。

可惜這只是假設。也許只有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才能投入全部的愛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車那樣催促自己下車時的慌張。因為沒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將自己面對死亡的真切體驗告訴後人。

不知是該慶幸還是該難過,終於有了一個人,他就生活在於我們相對的那個半球,他把自己日漸衰弱的身體,面對疾病時的無能為力,經歷死亡時的親身體驗,以一種嚴肅的授課方式講給了他的學生,也表達和展現給了所有活着的人。這對於一個即將離開人世的人來説,無疑是殘忍的,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生命的脆弱和無奈。但是,這位老者卻不這麼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學生每個星期二都來上這堂有關死亡的生命之課。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點一滴講述給我們,以使我們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對自己的窘態和尷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開着玩笑。他在別人的注視下回顧自己的童年,過早的失去母愛,沉默的父親留下的陰影,繼母的關懷,沒有同伴的孤獨。説到傷心處是像個孩子一樣動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寶貴的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一共十四周的課程裏談到了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死亡,以及有意義的人生。

這是一本最珍貴的人生教科書。是值得每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裝在旅行包裏的寶貝。那些正處於迷惘時期的人也許會從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喪氣的人也許看後會重拾直面困難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總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對,然後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盡。甚至八十後九十後被人當作了垮掉的一代。這是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渴望陪伴和愛,卻不懂得如何給予和分享。

推薦這本書的人還有餘秋雨。他為此寫了一個錦上添花的序。也許這裏面有你丟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許這裏面有你一直在尋找着的那一種意義。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這是一個逝者留給我們的哲言。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2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應該是5年前的事情了,這是寫在《相約星期二》封面上的一句話,當時的我並沒有太大的感觸。五年後的今天我又拿起了這本書,看着這句精闢又有內容的話,我又重新收拾心情,認真的讀了這本書,書中講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直到老莫里離開。課堂上不需要書本,不打分數,也沒有成績,但討論的題目很多,涉及的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敬佩不已。故事很簡單,卻透出他不平凡的人格。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痺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症靈魂將眼睜睜地看着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生,已經成為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説了些什麼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他説,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説,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為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並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後火化,他對家人説: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學生説: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説話了。莫里笑了:到時候,你説,我聽。莫里以自己最後的存在,論證了人性的美好。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柙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3

《相約星期二》,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的一位記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會學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漸凍症。作者收聽電台採訪得知這個消息,畢業16年的他前去看望這位大學時的恩師。

讓作者沒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動要求為學生上最後一門課——人生。因為身體原因,莫里與米奇約定每週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課,而這樣的課程約定持續了十四周,莫里將聽課內容整理成書,書名《相約星期二》。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大四的時候,即將走出象牙塔,真實地、真正地走進這個社會,當時的迷茫與焦慮記憶猶新。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輩子書的社會學教授,短短十四節課,他會怎樣展開自己厚重的一生,講述人生最後一課?我們來看一下書中談論的話題——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錢、永恆的愛、婚姻、文化、原諒。

所有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迴避的話題,也是人們都在面對和尋找答案的話題。如果説大學時看這本書,是為了找到自我,那現在看這本書,則是學會看淡自我。

在書中,當米奇問及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莫里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與生活講和。如果用一種非輸即贏的態度來對待生活,那麼面對死亡無疑每個人都是失敗者。

他的生活態度也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位文學家,蘇軾。他多次歷經官場沉浮,十幾年的貶謫生涯幾乎是他生命的主題。他卻仍心懷天下、坦然面對,曾自嘲道: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態度也造就了文學創作的高峯,寫下過“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灑脱、豪邁的詩句。

就像這本書一樣,死亡雖然是這本書的主線,也是主人公終將奔赴的結局,但它卻教會我們放下遺憾、看淡死亡,真正傳遞的是生的責任與活的意義。

如果您還未尋找到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您照耀一個温暖而積極的方向;如果您已經找到自我,也歡迎您打開這本書,打開一位樂觀而博學的老人不一樣的一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4

這裏講的是一個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裏,每週二都上門陪伴着老師,聆聽他最後的教導,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教導彙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説《你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對於他來説,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震撼着作者,也憑藉着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蹟。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裏也鬥爭了很久。畢竟因為書的封套上那麼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餘秋雨推薦”,於是,很怕這本書會像餘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於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意義,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症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麼?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並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鬥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隻有一個,那麼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嚐後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許這些並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後,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鬥志昂揚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裏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眯一眯眼睛,想離開現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説“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人生所謂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5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便是《相約星期二》的所有內容概括。面對這樣的概括,你或許不會對這本書產生怎樣怎樣的興趣吧?可是,就是因為其精簡(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簡”,而不是“簡單”),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寫下對該書的心得體會之前,我不得不先將它目錄上的內容引用下來,因為有這樣的內容,才會使我在獲知要寫對某本書的讀後感時想到了它。

目錄如下:

第一個星期二——談論世界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

第三個星期二——談論遺憾第四個星期二——談論死亡

第五個星期二——談論家庭第六個星期二——談論感情

第七個星期二——談論對衰老的恐懼第八個星期二——談論金錢

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恆第十個星期二——談論婚姻

第十一個星期二——談論我們的文化第十二個星期二——談論原諒

第十三個星期二——談論完美的一天第十四個星期二——道別

僅面對這樣的目錄內容,你還能説它是“簡單”的嗎?

假若給海倫·凱勒三天光明,那麼她將在第一天看人(他們的善良、温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在第二天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第三天將在當前的日常世界中度過,到為生活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

假若給莫里教授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最滿意的安排是“早晨起牀,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一次只請一兩個,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教授説,他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那麼,假若給你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麼呢?我想過,可是,悲哀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經歷的瑣碎事之外,我竟不知道我將做什麼。在我們看來,我們每天度過的都是完全健康的一天,於是乎,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就不知該作何反應了。

人在健康活着的時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而奢華的夢,或許是住上小別墅,開上寶馬車,或許是世界環遊,或許是功成名就……然而,就在我們每天忙於追夢的時刻,時間已經悄然從身邊溜走……其實,莫里教授也不例外吧,所以他才會在生命垂危的時刻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美好的每一天。

莫里教授的課,最終將在死亡裏劃上句號。人生無常,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來臨時,你可以感歎青春一去不返,但卻無法拒絕衰老和病痛。

莫里教授説:“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那麼面對這個讓我們無法拒絕而又害怕的時刻,我們該怎麼辦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要學會和生活講和。”一個平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他説,他認為這是人生最困難的事。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與生活講和。他平靜地,以一種超然的心態體驗着死亡。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説: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這麼平靜地面對死亡,那麼過去還有什麼困難可怕呢?這句話,是一位臨終老人説的,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向生活中每個困難挑戰。希望等到幾十年後,我們不會心懷遺憾地説這句話。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人生,詮釋了死亡。

在莫里教授最後的歲月裏,他幾乎是逼視着自己的肌體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這比快速死亡要殘酷得多,簡直能把人逼瘋,這並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卻説:“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莫里教授就是這樣一邊樂滋滋地體驗死亡,一邊與米奇討論着人生。

這本書讀第一次是因為好奇

讀第二次則是因為敬佩和感動。

即使在讀了二次之後的現在,我知道我仍是無法體會和理解莫里教授的境界,但是我從莫里教授那獲得了一個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約星期二》,這是一本好書,不管是莫里教授,還是他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他説過的話,都值得你在生命裏慢慢體會。

讀着這樣的書,你我的心靈都會得到一次次的淨化。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6

這本書內容不多,一口氣看完了,很感動,流了些眼淚。看到時候很心痛,一直被教授感動着,看完之後稍有空虛,因為教授的世界離我太遠了,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品讀併為止神傷,可是天亮了,傷痛都回來了,教授在天堂裏。無論如何,看了還是有很大收穫……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可不幸的活着也同樣讓人悲哀,而許多人並不幸福。我們過多的追求物質需要,可他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基礎,我們忽視了周圍世界。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最感動的一本書。

寒假很快就過去了,閒暇之餘我閲讀完了《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讀完之後細細的回味着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餘味無窮,感觸頗多。這本書描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書中的主人翁是一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以後,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得知他的恩師的病情之後,便和老教授約定,每週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醒世箴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對於他來説,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不啻為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蹟。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效應,這和老教授給學生上課的內容是分不開的,因為老教授在每個星期二給他的得意門生講授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他要把死亡作為他最後的一門課程,作為他生活的主要課題,因為每個人都要經歷死亡這一過程,他要讓自己的死亡有所價值,他讓別人去研究他緩慢而耐心的死亡過程,他要讓別人觀察在他的身上所發生的一切。而要做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7

這個暑假沒什麼事做,就打算像老師説的開始來沉澱自己。起初,拿到《相約星期二》,應該在必然之中吧,因為它在網上被評為教師必讀的書籍之一。

我特意選了星期二來讀這本書,早上看了五頁就困得要死,於是睡覺了。直到下午,周圍安靜下來,我又毫無睡意就又拿起這本書來讀。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本講述人生的書。作者米奇.阿爾博姆在畢業以後忘記了曾經的夢想,也忘了自己在畢業典禮後曾答應莫里教授要保持聯絡的諾言。在畢業後的十幾年裏不斷地工作,不斷地做兼職。直到有一天,在廣播裏聽到曾經熟悉的名字,知道莫里教授的時日不多了。於是前往莫里教授家裏探望,兩人相約在莫里教授活着的每個星期二,兩人見一次面,由莫里教授親自授課,學生是米奇,課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

他們一共度過了十四個星期二,但並不是每個星期二談論的內容我都有感觸,可能是我的經歷還不夠,未能貼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莫里教授對死亡的態度真的很讓我敬佩。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想到如果我在這美好年紀要怎樣面對死亡。如果我離去,沒有愛人,沒有朋友知道我離開,沒有過孩子,沒有過努力,甚至可以説我還沒有見識到社會就已經離去,是會有遺憾的,因為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一點的體會。而書中講到的最後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然後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我還在羊皮卷裏讀到過相似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天,這些智者都選擇過最平凡的生活。最平凡的生活,正是很多人都忘了的生活,人們總是在追求着一些東西,覺得如果沒有了追求生活就回歸於平淡,就是一種躲避,於是我們沒有問問自己這是我們想追求的嗎?還是人云亦云?在盲目的追求過程中漸漸地忘記了更重要的東西。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繁華褪盡,迴歸真我,原來平凡的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8

這是一本關於死亡旅程的書籍。

這是一本叩問人類內心的書籍。

在閲讀的過程中,我思考着這樣的問題:在高度商業化的美國,他們看待人心、死亡的態度是如何的呢?

人,是社會的動物,離開人類社會,人將舉步維艱。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説:“城邦之外,非神即獸。”那每一個人在社會中是如何扮演自身角色的呢?

在經濟學中,將貨物的出售,稱為“最驚心動魄的跳躍”。因為商品中凝聚着生產者的勞動價值。這一價值是否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則必須通過其出售成功來體現。在經濟學中的認識,其實也回答了人與社會的關係。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永遠都需要社會對他付出的認可。

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他人的讚賞。

在今天高度物質化的世界中,人們逐漸將自己的付出簡單地歸結為物質化的生產。將成功簡單地定義為工作中取得令人歎為觀止的業績。而莫里通過他的言行,告訴我們:工作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也完全沒有必要將自己擱置在無謂的瑣事之中。我們的生活,有着更重要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留意——我們的家人、朋友以及認識或者不認識的身邊人。

人不僅是物質的人,同時也是精神的人。當在完成衣食之需後,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感情的體驗,並且這種體現相較與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為長久的。工作會離我們而去,但是家人、朋友、關心我們的人卻難以割捨。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19

讀完《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又看了兩遍同名改篇的電影,看完後,我最大的感觸是時光飛逝,只有面臨即將離世的時候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只有直到那時才真正知道如何生活才不會虛度光陰。

一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與世長辭。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十四周裏,每週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這位老師的醒世箴言不僅給予作者米奇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也藉由米奇的妙筆,感動了整個世界。

歲月的腳步如此匆匆,如白駒過隙,昨天的操場還在炙熱的高温下冒出濃濃的刺鼻的味道,今天的校園卻早已瀰漫着淡淡的桂花的清香。

人生的無常如此巨大,如天地之隔,喬布斯已悄然離開我們,投入了上帝的懷抱,而蘋果的發明依然深受眾人的追捧和瘋狂的摯愛。日子一天一天地過,昨天和今天似乎沒有區別,明天也似乎不會有什麼不同。

可是你發現了嗎?

時間一去不復返,生命一日不可重複!

老去的青春不可挽回,新生的力量亦不可阻擋!

洪水、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已讓人類受到重創,地溝油、動車追尾、陷入絕境的“見義勇為”等等又何苦給人類自己平添這樣的人為的災難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0

什麼是最困難的?

“與生活講和。”

這是一個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二,他和他最喜歡的學生來討論生活的意義。比如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和死亡。

莫里教授在七十多歲得了肌萎縮性(幾歲)側索硬化(ALS)——一種兇險、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直到那時,周圍世界的無動於衷和自己身體的日漸失控讓他失去了自己的愛好,工作,眼睜睜看着自己的枯竭,何其殘忍。莫里是強大的,他不甘枯竭而死,勇敢地面對死亡。他把死亡作為了他人生的最後一門課程,用自己詮釋了這段旅程。

他的學生,米奇,在畢業後忙於奔波於這個世界,摒棄了夢想,由於舅舅的死亡,讓他懼怕於生命的不可自控,從而瘋狂的熱衷於工作上的成就,覺得這樣能讓自己感覺到在主宰自己。直到有一天他換電視頻道時聽到了莫里教授的電視採訪,才有了之後的相遇。

“死亡,”莫里説,“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米奇。可不幸地活着也同樣令人悲哀。所以許多來探訪我的人並不幸福。”

為什麼?

“唔,首先,我們的文化並不讓人覺得心安理得。我們在教授一些錯誤的東西。你需要十分的堅強才能説,如果這種文化沒有用,就別去接受它。建立你自己的文化。但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他們要比我——即使在這樣的處境裏——更不幸。

“我也許就要死去,但我周圍有愛我,關心我的人們。有多少人能有這個福份?”

他毫不自憐自哀的態度使米奇感到驚訝。莫里,一個不能再跳舞。游泳。洗澡和行走的人,一個再也不能去開門,不會自己擦乾身子,甚至不能在牀上翻身的人,怎麼會對命運表現出如此的樂於接受?他望着他費勁地使用着叉子,好幾次都沒能叉起一塊番前——那情景真令人悲哀。然而我無法否認,坐在他面前能感受到一種神奇的寧靜,就像當年校園裏的清風拂去我心中的浮躁一般。

我感覺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思想觀點,人最容易有的一些自哀自憐,憤怒生活的不公,面對生活磨難的悲觀,而莫里教授的坦然,樂觀,温暖給人的力量更是一種震撼。他在一步一步與生活講和:疾病的轟然到來,讓他在最後的歲月裏被無休止的痛苦所籠罩。

關於死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莫里重複道,“可沒人願意相信。如果我們相信這一事實的話,我們就會作出不同的反應。”

“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着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

怎麼能夠去準備死呢?

“像佛教徒那樣。每天,放一隻小鳥在你的肩膀上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能生而無悔,死而元憾了?”

“事實是,米奇,”他説,“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關於家庭;家庭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着你。這是我母親去世時我最想得到的——我稱它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着你。只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

最後,不管生活給予人什麼樣的遭遇,有種心態足以化解一切人生的悲劇。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他由此得此結論:

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你應該是個孩子時,你樂子做個孩子;當你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你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你樂於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力。你屬於任何一個年齡,

直到現在的你。你能理解嗎?你不會羨慕其他的人生階段——因為你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這樣,你便獲得了最寶貴的東西,一顆善良的,敢於面對的,快樂的心。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1

"我不想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境,然後離去。"《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裏莫里説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我似乎覺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個聽課的學生。

因為他讓我看到了一種對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難免經歷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對,無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沒有人能否認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沒有人能否認地球是圓的一樣。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終結。面對死亡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莫里教授對學生説,有一個重要的哲理需要記住: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是的,如果我們不幸福,這無疑是親手為生命鍍上悲色。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人死於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後果。鐵鎖易解,心獄難釋,既然死亡必定回來,何必逃避這樣的恐懼卻因此遁入自己製造的囹圄?

每一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去。臨死前,也許沒有人能夠像莫里那麼死的有意義,沒有人像莫里那麼死的無私。我想,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這一生,都會受到莫里的影響。他的泰然,他的純真,他的思考,他的無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絢爛;淡然死,卻死若秋葉之靜美,莫里用餘生給我們上了一堂永恆的人生課!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2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與世長辭。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十四周裏,每週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醒世箴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主要傷口還包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説你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對於他來説,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不啻為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蹟。

讀這本書之前,內心掙扎了很久。因為書的封套上那麼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餘秋雨推薦”,於是,很怕這本書會像餘先生的書一樣,讓人在讀的時候正襟危坐,讀完了還得鞠個躬什麼的。還好,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不像心靈雞湯之類的小品那麼不痛不癢淺嘗輒止,總會吸引人的。

一位身患絕症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麼?他並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鬥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隻有一個,那麼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嚐後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許這些並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後,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鬥志昂揚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裏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眯一眯眼睛,想離開現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説“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聽他的話,我們都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3

《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老人,或者説一個老學者,臨終前的14堂人生課。

米奇是一個幸運兒,他在短短的14個星期裏學到了這一生都適用的東西;莫里也是一個幸運兒,他在人生的最後14個星期裏讓所有人成為了他的學生,聽到了他的思想;我們更是幸運兒,在遙遠的這兒聽到了莫里教授的諄諄教誨。(是呀!我們都因此成為幸運者!)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似乎覺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輪椅,那笑容,那台錄音機,我聽見他在説:“我不像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境,然後離去。?”這本書裏,莫里説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好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

這是一種對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難免經歷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對,無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當然,莫里教授的話值得珍藏的還有很多。比如,“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我們也需要原諒自己。”“不幸的活着也同樣令人悲哀。”“人們把我視為一座橋樑。我不像以前那麼活着,但我又沒有死……我類似於……介於兩者之間。”“知道嗎?我死了以後,你説,我聽。”“……”很多很多,這些話語,這些真誠的話語,值得我珍藏一生。

莫里的死,對於所有人來説,都是一種悲哀。這位終身的教師,在人生的最後14個星期2裏,滿足了自己的願望,也滿足了所有人的願望。讀了這本書,我深深地震撼了。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覺悟,莫里的話無疑在告訴我們:“這就是!”

每一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去。臨死前,沒有人像莫里那麼死的有意義,沒有人像莫里那麼死的無私。我想,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這一生,都會受到莫里的影響。他的泰然,他的純真,他的思考,他的無畏。讓我們,向他肅然起敬!

我還沒有把整本書讀完,所以只能就已經讀過的部分寫一點感想(在我的書中,莫里正在給米奇教授"愛的永恆"這一課)(那麼,如果讀完了,你一定還有更深的思考!)

俗話説:人老多情。莫里教授,也到了這個時刻,人一生最輝煌的時刻,他現在該做的就是站在人生之巔,回憶往昔,俯瞰人世。

此時,他的雙眼前所未有的明亮,他看破了世間紅塵,看穿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世態炎涼,他超越了空間與時間,他的心已經不是他那病懨懨的身軀所能束縛的,他的心也許早已在宇宙的盡頭翱翔。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14個星期中給米奇講的話字字珠玉,因為這些都是從死神那一點一滴地搶過來的,他談到了生命的價值,金錢,權利等等,我比較關心的是生命的價值這一部分。我國從古至今也有不少關於生命的名言,"生命或輕與鴻毛,或重於泰山。"這樣的絕句層出不窮。朱子清(朱自清)説的好:我赤裸裸的來,又赤裸裸的去。人死了,不能帶走塵世的任何東西,金錢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但人究竟為什麼而活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就我而言,我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努力的做好現在的事,並且爭取做好更多的事,讓更多的果實留給後代,我並不同意別人講的演好自己的角色,這畢竟有消極的一面,試想,如果所有人都努力地做好當前的事卻只會安與現狀,那麼當疾病或者災難來臨時,我們何去何從?

我想,人的一生,只為了一個信念:不做第二給(個)誰,做第一個自己。這樣才能活得精彩,活出自我,雖然這是個沒有英雄的年代,但是,只要心中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主角,一定能讓世界矚目,讓世界為你讚歎,而不白費了人一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4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句話簡潔凝練地概括了《相約星期二》的內容。此書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絕症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

1994年當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與自己的學生每個著名專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每個星期二給學生上最後一門課,課程的名字是人生,課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後一堂是老人的葬禮。老人謝世後,米奇把聽課筆記整理出版,定名為《相約星期二》,該書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連續40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人們從書中讀到了關於世界語死亡、家庭與感情、金錢與永恆的愛等人生永遠的話題,而我讀到了最深刻的主題—感恩。老莫里面對死亡,逼視着自己的軀體一步一步走向萎縮、走向消亡。

他並沒有如其他臨終的老人一樣,或咒罵蒼天,發泄自己的憤怒與不滿;或面壁哀歎,讓恐懼與痛苦陪伴着自己早晚人生。他而是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離開多年的講堂,讓自己的學生及全世界聽一聽一個參透一切的社會學家眼中的人生。老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健康的心態?因為她正在向社會感恩。他想告訴正在被名和利所折磨的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

此時,莫里老人的雙眼前所未有得明亮,他看破世間紅塵,看透世態炎涼,看穿人情冷暖,他趕超了時間和空間,他的心一不是他那病懨懨的身軀所能束縛的,他的心也許早已在宇宙的盡頭翱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十四個星期中給米奇講的話字字珠玉,因為這都是從死神那一點一滴搶來的。談論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老莫里講授的內容無所不包,字字都捶在米奇的心頭,也在拷問着社會文化的良知。

莫里感謝自己曾經擁有過的青春,因而就不再害怕變老與衰亡;莫里感謝自己曾經擁有過的健康,因而就不在抱怨現在病痛的折磨;莫里感謝所擁有的閲歷和學識,因而就不在後悔所度過的光陰。抱着感謝一切的心態,莫里在病榻上吧世界上最高深的智慧用最具熱情的語氣緩緩道來。讀了《相約星期二》,我開始用感恩的眼光看着周圍的世界。我感謝自己的青春活力,感謝自己學會了知識和能力,感謝身邊的親友所傾注給我的愛,感謝前人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世界。當然,我更要感謝在天堂向我們微笑的老莫里,因為他叫會了我感恩。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5

閒來無事翻翻書籍,看到一本《相約星期二》,懷着一顆好奇的心,翻開了這本書,於是整個週末在圖書館中度過。

書中講到一位身患絕症的老教書,將要不久於人世。當他年輕時的一位得意的學生得知老師身體情況後,匆匆來看望自己的恩師。於是老師就邀請他的這位學生,每個星期二來這裏聽他講最後一門課。學生米奇不遠千里都會在星期二那天出現在老教書的牀前聽他講人生之課。最後的十四節課沒有驚心動魄的如何與病魔做鬥爭,有的只是那些平凡的,淡淡的人生道理,當你路遇悲傷時,你應該盡情的品味其中的滋味,品味完後,那種超脱,使你生活更加的寬廣。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的他的內心,也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他們談論的話題有: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恆、婚姻、我們的文化、原涼。最後一堂課是老人的葬禮。每上一次課老人的病情就會加重,説話就會更困難。到最後,要靠學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説出話來。他是一名終生的教師。他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考!也許談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確很玄!誰也不知道下一妙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那麼還在等待什麼、猶豫什麼、好好把握今天!每一個今天都是精彩的!

看着這位老人安然的離世,餘生已經戰勝各種恐懼,坦然的面對死亡。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6

這本書很好讀,這種好讀是由於每個華章都是莫里教授的口述,而作者也用十分簡單的文字去記錄,讓讀者會很簡單進入到教授的房間,面臨面的坐下來傾聽每節課,然後一起考慮與討論。在這終究的十四周,咱們考慮的即是最簡單的主題:自我、逝世、愛情、家庭、金錢等等,老教授以一個行將逝去的人的考慮,期望喚醒或許説是引導咱們去愛惜咱們如今擁有的東西,去愛惜身邊的人、事、物。

讀完這本書,他並不能帶給你格外多的能量,可是你會記住他説過的話,當你遇到一件工作覺得後悔時,俄然就想到我應該去舉動、去改變,而不是持續沉浸在這種心情裏;當你遇到和兄弟鬧彆扭時,你會想到莫里從前由於和兄弟鬧彆扭,終究卻失去了他的友情,然後你會願意從兄弟的視點去考慮,去解開心結。

這本書是一種最粗淺的道理,它協助你改進自個,找到你現在日子的盲區。我信任莫里老先生期望傳播給更多人的,即是用“愛”去面臨日子、家人、兄弟,愛惜自個,活在當下。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27

最近在看中國古代的喪葬文化?還一知半解又有點震撼?沒有一種統治能如思想統治這般強大從恐懼、茫然、自我懷疑到現在的慢慢釋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問題以後,才能好好地活,我們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還沒有愛夠,怕自己還沒來得及去愛,來不及去道歉,來不及償還,來不及看看未來。相信沒有人會説是因為我還沒來得及去賺錢和玩手機吧。

很顯然,我們曾想破腦袋的生命價值,其實就在於和愛的人建立聯繫,共同生活。物質名利是基礎和保障,也是一個虛榮心,甚至是一個逃避責任的藉口罷了。當死亡來臨時,你會發現一切都那麼可笑。

這本書十天前看完的,一直沒寫書評,現在是時候了,我想,最好的直面死亡的辦法,是做好現在該做的事,無愧你可能會説,就這麼簡單?這算什麼答案。就這麼簡單,也很難。無愧於自己,意味着剋制自律又要取悦自己,讓自己保持快樂積極健康的生命狀態。無愧於別人,意味着對所有人坦蕩,時刻尊重温柔相待,從不敷衍。對自己很好很好,每天都會有感恩;對愛的人很好很好,每天都坦坦蕩蕩;哪怕有一天,有些人要離開,也不會太遺憾。人生就是一班觀光車,到了某個地方,一些人就下車了,不捨但無悔,就足夠了。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他們從此一直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話。

最好的直面死的方法,是今日無悔,這也是最好的直面活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o5xd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