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戰國策讀後感讀書感悟400字

戰國策讀後感讀書感悟400字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戰國策》,戰國策中每一篇都透出古人的智慧。它帶給你的感悟是怎麼樣的呢?現在就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戰國策的讀後感吧。

戰國策讀後感讀書感悟400字

  戰國策讀書感悟400字篇一

《戰國策》是西漢大學者劉向所編輯的記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外交策略的書籍,本人讀了三個版本,不下十遍,其中感想頗多,如果不記錄下來,恐怕會很快遺忘,因此打算抽出一些時間,將點滴的想法記錄下來,以作日後的體味和參驗。下面先為今後要寫的讀後感作一個總序:

一、《戰國策》所記錄的,大多是權宜之策,只有少數幾個是關於國家發展的長遠策略。比如商鞅變法,胡服騎射等,這些就是長遠的發展策略。而其他的,基本上都屬於應急之策,比如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就派出説客遊説秦國不要攻打,怎麼遊説?無非就是割地進獻城池罷了;同樣,五國合縱抗秦,秦國同樣也派出説客遊説某國放棄合縱,秦國由於是強國,因此以恐嚇為主,輔以利誘... 諸如此類。然而這種合縱連橫的博弈,在戰國時期持續了兩百多年,最後由秦國統一天下,為何會是這樣的結局?這是值得發人深省的,這會在以後有更具體的分析。

二、《戰國策》裏記錄的謀略,大多數是陰謀為主,而陽謀屬於少數,比如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屬於陽謀,那是制定法令,富國強兵的策略;而張儀欺楚,雞鳴狗盜等,就是以欺騙為主的陰謀詭計。陰謀這個詞,現今來説當然是貶義詞,但在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陰謀也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一種策略,只是立場不同罷了。然而很多讀者,甚至是編輯者本身,往往都會對這種所謂的陰謀,以現在的道德標準來去衡量,這樣就會出現理解的偏差,這都是不夠全面的。這種情況在以後還會詳細的論述。

三、《戰國策》裏面記錄的史實和評論,往往帶有一種蓋棺定論的意味,這種沒有從當時歷史條件出發,以事後諸葛的眼光去看待戰國時期的事件,難免會產生誤解,這是閲讀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比如魏武侯不用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結果他去到了秦國,通過變法使得秦國強大,為秦國最後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戰國策裏對魏武侯這一失策,大加鞭撻,認為這都是他的錯。然而實際上,當時魏武侯對公孫鞅幾乎一無所知,他不冒險啟用新人,也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完全不應該怪魏武侯。這種評論在以後還會展開論述。

總之,我認為閲讀歷史,應該既要超越時代的侷限性去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又不能完全脱離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理解人物的行為,只有這樣,對歷史的理解才是全面、客觀和正確的。

  戰國策讀書感悟400字篇二

春秋戰國時期,真可謂多事之秋,周王朝日漸衰落直至消亡;各國封建諸侯盡顯其能,戰火連綿不斷,廣大人民生靈塗炭、飽受蹂躪、飢寒交迫。諸侯迫於各自生存發展的切身需要,紛紛廣開言路禮賢下士;促成了我國政治思想史上空前絕後地大發展,在思想界形成了以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墨翟的墨家為代表百家爭鳴,空前繁榮的局面。在政治上以管仲、張儀、蘇秦為傑出代表的大政治家,以及眾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隱士也顯身江湖,大展才華、叱吒風雲,給後人留下許多享用不完的玄機妙算。

古時但凡被稱為“士”者,必有過人之處,此類人即使做些為常人所不齒的事情,也讓你覺得合情合理,堂而皇之。不信鄙人給看客示例為證:

《戰國策》的開篇之作——《卷一·東周策》有‘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一文,説的是:秦國興師東周,意在向東周國索要鎮國之寶——九鼎。東周君王急忙找來朝臣顏率商討,國士顏率胸有成竹的説:“君王勿憂,待我去齊國搬救兵就是了。”

顏率來到齊國,對齊王説:“今秦王無道,興兵向我東周索要九鼎,我等君臣商議再三,以為與其九鼎被暴秦掠去,不如送與貴國。如此一來,齊國既有挽救危亡國家之美名,又可得九鼎,一舉兩得。望大王決斷。”齊王聽後大喜,即刻發救兵五萬,秦國聞訊而退;東周之圍遂解。

事後,齊王派人到東周來取九鼎。東周君王那裏捨得,只得又找來顏率討計,顏率對曰:“大王不必着急,臣自有良策。”顏率二次來到齊國,參拜齊王,行過大禮後顏率説:“我代表東周君王感謝貴國的救亡之舉,並與你們共同商討奉送九鼎的具體事宜。請問貴國準備從哪條路把九鼎運到齊國來?”齊王曰:“寡人準備假道樑國或者楚國。”顏率説:“此舉不妥,我聽説樑、楚二國對九鼎垂涎已久,九鼎一旦入其國境,必將不再復出。”齊王忙問:“那麼寡人究竟從哪裏將九鼎運回齊國呢?”

顏率答:“我東周君臣也在為此事,替大王犯愁。因為九鼎並非油瓶、醋罐之類器皿,手提懷揣就能帶到齊國來。當初,周武王伐殷紂王而獲九鼎後,為拉運一鼎而動用9萬人,共用九九81萬人;此外還要準備很多搬運工具及輜重糧草。如今大王即便有此人力、財力,但不知從哪條路把九鼎運到齊國?所以臣一直在為大王擔憂。”齊王大為不快,説道:“你説來説去還是不想把九鼎送給寡人!”顏率連忙辯解:“我怎敢欺騙貴國呢?只要大王能迅速定從那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一定遷移九鼎以待命。”齊王最終打消了獲取九鼎的念頭。

大謀士顏率口口聲聲要履行送九鼎的承諾,並一再為齊王“出謀劃策”,可字裏行間卻分明是在賴帳,而又讓人抓不到絲毫把柄,到頭來逼得齊王只好主動放棄了取九鼎的念頭。

諸位覺得此招如何?體體面面賴得個一乾二淨,怕只怕哪一日顏率轉世,現如今的討債公司可要大難臨頭,嗚呼休矣!

注:摘自《戰國策》,《卷一·東周策》之一.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戰國策讀書感悟400字篇三

人們時刻處在各種撲面而來的問題之中,問題的解決不是靠簡單、粗暴和輕率的行為,而是靠人類的頭腦。“有話好好説”,言語足以解決問題、化解危機,而戰爭、衝突等暴力行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會運用謀略和口舌的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就顯得非常輕鬆,就像“草船借箭”的諸葛亮,他獲得十萬支箭的方式竟是那樣的輕鬆快捷、匪夷所思。換了你在當時的處境,不知會怎麼辦?

無論是戰國時代還是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競爭和衝突是永恆的。當一個弱者處在利益主體林立的“叢林”中時,他應該象顏率一樣清醒: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主動地幫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誘惑才能使那些應該幫你的人來幫你。天下美譽和九鼎之寶的誘惑永遠強於對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關聯着他人的利益,他人會資助、借貸給你嗎?

曉之以理,才能説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時反應不過來的人恍然大悟。説話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把事情講清楚,由不同的行動講到不同的結果,由發端講到演變,再講到結局。其實很多事情就是一層薄窗紙,由話語輕輕一點,就能捅破。只可惜沒頭腦的事主們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千萬不要對要説服的對象估計過高,該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該説清楚的一定要説清楚。

説話需要謀劃,脱口而出的東西是最沒有價值的。説話一定要説到點子上,一定要解決問題,否則寧可不説。這就要求我們在説話前要深思熟慮、謀局排篇。象蘇子一樣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覺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這恰恰落入了蘇子的整體戰略安排之中。

語言是人類的傳播工具,事實需要傳播,沒有傳播就無法瞭解起碼的事實。在現代西方哲學看來,事實的真相是人們永遠無法瞭解的,人們只能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和媒介來了解事實真相。這樣,語言本身就對事實真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蘇子巧妙地利用語言傳播對事實真相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讓他的受眾完全聽信他對事實的解釋,可以説,他輕易地壟斷了受眾的“知情權”。現代社會中,只要我們明白事實與語言之間的關係,也會説服受眾、左右他們的行動。

對大臣的非議就是對君主的讚美,説客把這一層辨證關係給挑明瞭。好與壞,黑與白,高尚與齷齪,是經常轉化的。好的東西在一定情景下會成為最為不好的,而不好的東西反而會成為好的。就像大臣的高風亮節會導致君主的委瑣,而大臣的齷齪反而成就了君主的美譽。對照今天,我們應該把上司的位置與自己的位置擺正,“功高震主”,“水至清而無魚”,作為下級,其高過上司的聲譽和高風亮節在一定的火候絕對不是好事。聰明的下級知道要學會為上級掩飾過錯,要知道在中國社會,經常是“吃虧是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lopq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