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關於高中物理的知識點總結

關於高中物理的知識點總結

篇一:最新高中物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關於高中物理的知識點總結

物理(必修一)——知識考點歸納

考點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係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於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如:

第4s末、4s時、第5s初均為時刻;4s內、第4s、第2s至第4s內均為時間間隔。 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考點二:路程與位移的關係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於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由於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 理解圖象的含義:

(1)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明確圖象斜率的含義:

(1) 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時間關係式:vv0at (2) 位移—時間關係式:xv0t

12at 2

2

(3) 位移—速度關係式:v2v02ax

三個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個,就可求出其餘兩個。

利用公式解題時注意:x、v、a為矢量及正、負號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題時要有正方向的規定。 2. 常用推論:

(1) 平均速度公式:

1

v0v2

(2) 一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t

2

1

v0v2

(3) 一段位移的中間位置的瞬時速度:vx

2

2v0v2

2

(4) 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T)內位移之差為常數(逐差相等):

xxmxnmnaT2

1. 研究運動圖象:

(1) 從圖象識別物體的運動性質

(2) 能認識圖象的截距(即圖象與縱軸或橫軸的交點座標)的意義 (3) 能認識圖象的斜率(即圖象與橫軸夾角的正切值)的意義 (4) 能認識圖象與座標軸所圍面積的物理意義 (5) 能説明圖象上任一點的物理意義

2. x-t圖象和v—t圖象的比較:

如圖所示是形狀一樣的圖線在x-t圖象和v—t圖象中,

1.“追及”、“相遇”的特徵:

“追及”的主要條件是:兩個物體在追趕過程中處在同一位置。

兩物體恰能“相遇”的臨界條件是兩物體處在同一位置時,兩物體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問題的思路:

(1)根據對兩物體的運動過程分析,畫出物體運動示意圖

(2)根據兩物體的運動性質,分別列出兩個物體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將兩物體的運動時間的關係反映在方程中

(3)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間的關聯方程 (4)聯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1) 抓住一個條件:是兩物體的速度滿足的臨界條件。如兩物體距離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兩個關係:是時間關係和位移關係。

(2) 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注意在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 4. 解決“追及”、“相遇”問題的方法:

(1) 數學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數求極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過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的分析,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然後列出方

程求解

1. 判斷物體的運動性質:

(1) 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特點x=vt,若紙帶上各相鄰的點的間隔相等,則可判斷物體做勻速直

線運動。

(2)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xaT,若所打的紙帶上在任意兩個相鄰且相等的時間內物體的位移之差相等,則説明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

a

x6x5x4x3x2x1

9T

2

(2)v—t圖象法:

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的推論,求出各點的瞬時速度,建立直角座標系(v—t圖象),然後進行描點連線,求出圖線的斜率k=a.

1、彈力的產生:

條件:(1)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

(2)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或拉伸

2.彈力方向的判斷:

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方向相反,指向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並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受力物體)。 (2) 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受力物體)。 (3) 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沿繩背離受力物體)。 補充:物體間點面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於面,點線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於線,兩物體球面接觸時其彈力的方向沿兩球心的連線指向受力物體。 3. 彈力的大小:

(1) 彈簧的彈力滿足胡克定律:Fkx。其中k代表彈簧的勁度係數,僅與彈簧的材料有關,

x代表形變量。

(2) 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1. 對摩擦力認識的四個“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靜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動摩擦力小

(3) 靜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與運動方向共線,但一定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動力 2. 靜摩擦力用二力平衡來求解,滑動摩擦力用公式FFN來求解

3. 靜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斷:

存在判斷:假設接觸面光滑,看物體是否發生相當運動,若發生相對運動,則説明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物體間存在靜摩擦力;若不發生相對運動,則不存在靜摩擦力。

方向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1.物體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整體法:以整個系統為

究對象從周圍物體中隔離出來進行分析隔離法:將所確定的研

接體)內物體之間的作用及運動情況隔離法:研究系統(連

部某物體的力(內力)和運動時整體法:不涉及系統內

(2) 選擇

2.受力分析的順序:

先重力,再接觸力,最後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1) 分析物體受力時,只分析周圍物體對研究對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時,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確定每個力的實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實際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當做是物體受到的力

(3) 如果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

(4) 物體的受力情況會隨運動狀態的改變而改變,必要時根據學過的知識通過計算確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體,互相作用要隔離

1. 正交分解時建立座標軸的原則: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為原則,一般情況下應使盡可能多的力分佈在座標軸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座標軸上

1. 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

(2) 牛頓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只與質量有關

(3) 肯定了力和運動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4) 牛頓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實驗總結出來的一條獨立的規律,並非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 (5) 當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從運動效果上説,相當於物體不受力,此時可以應用牛頓第一定

2.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與F、m的定量關係,特別是a與F的幾種特殊的對應關係:同時性、同向性、

同體性、相對性、獨立性

(2) 牛頓第二定律進一步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決定於物體的受力情況

和初始狀態

(3) 加速度是聯繫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的橋樑,無論是由受力情況確定運動情況,還是由運動

情況確定受力情況,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總是成對出現於同一對物體之間,物體間的這對力一個是作用力,另一個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特點:“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質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同時出現、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同,效果不同

1. 理想實驗法

2. 控制變量法 3. 整體與隔離法

篇二:高中物理基礎知識總結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總結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連續相鄰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參考系、時間與時刻〔見第一冊P19〕/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瞬時速度〔見第一冊P24〕。

2)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運動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

(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

(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直線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

(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質點的運動(2)----曲線運動、萬有引力

1)平拋運動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豎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豎直方向位移:y=gt2/2

5.運動時間t=(2y/g)1/2(通常又表示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與水平夾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豎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

(2) 運動時間由下落高度h(y)決定與水平拋出速度無關;

(3)θ與β的關係為tgβ=2tgα;

(4)在平拋運動中時間t是解題關鍵;(5)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當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

1.線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週期與頻率:T=1/f 6.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關係:V=ωr

7.角速度與轉速的關係ω=2πn(此處頻率與轉速意義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弧長(s):米(m);角度(Φ):弧度(rad);頻率(f):赫(Hz);週期(T):秒(s);轉速(n):r/s;半徑(r):米(m);線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個具體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還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圓心;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等於合力,並且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因此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向心力不做功,但動量不斷改變。

3)萬有引力

1.開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軌道半徑,T:週期,K:常量(與行星質量無關,取決於中心天體的質量)}

2.萬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3.天體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體半徑(m),M:天體質量(kg)}

4.衞星繞行速度、角速度、週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體質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衞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徑}

注:

(1)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F向=F萬;

(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體的質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衞星只能運行於赤道上空,運行週期和地球自轉週期相同;

(4)衞星軌道半徑變小時,勢能變小、動能變大、速度變大、週期變小(一同三反);

(5)地球衞星的最大環繞速度和最小發射速度均為7.9km/s。

三、力(常見的力、力的合成與分解)

1)常見的力

1.重力G=mg (方向豎直向下,g=9.8m/

s2≈10m/s2,作用點在重心,適用於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復形變方向,k:勁度係數(N/m),x:形變量(m)}

3.滑動摩擦力F=μFN {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數,FN:正壓力(N)}

4.靜摩擦力0≤f靜≤fm (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fm為最大靜摩擦力)

5.萬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6.靜電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7.電場力F=Eq (E:場強N/C,q:電量C,正電荷受的電場力與場強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為B與L的夾角,當L⊥B時:F=BIL,B//L時:F=0)

9.洛侖茲力f=qVBsinθ (θ為B與V的夾角,當V⊥B時:f=qVB,V//B時:f=0)

注:

(1)勁度係數k由彈簧自身決定;

(2)摩擦因數μ與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積大小無關,由接觸面材料特性與表面狀況等決定;

(3)fm略大於μFN,一般視為fm≈μFN;

(4)其它相關內容:靜摩擦力(大小、方向)〔見第一冊P8〕;

(5)物理量符號及單位B:磁感強度(T),L:有效長度(m),I:電流強度(A),V:帶電粒子速度(m/s),q:帶電粒子(帶電體)電量(C);

(6)安培力與洛侖茲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則判定。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餘弦定理) F1⊥F2時:F=(F12+F22)1/2

3.合力大小範圍:|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合力與分力的關係是等效替代關係,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此時要選擇標度,嚴格作圖;

(4)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簡為代數運算。

四、動力學(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物體具有慣性,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決定,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F=-F{負號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對方,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區別,實際應用:反衝運動}

4.共點力的平衡F合=0,推廣 {正交分解法、三力匯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條件:適用於解決低速運動問題,適用於宏觀物體,不適用於處理高速問題,不適用於微觀粒子〔見第一冊P67〕

注: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狀態,或者是勻速轉動。

五、振動和波(機械振動與機械振動的傳播)

1.簡諧振動F=-kx {F:回覆力,k:比例係數,x:位移,負號表示F的方向與x始終反向}

2.單擺週期T=2π(l/g)1/2 {l:擺長(m),g:當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條件:擺角θ<100;l>>r}

3.受迫振動頻率特點:f=f驅動力

4.發生共振條件:f驅動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應用〔見第一冊P175〕

5.機械波、橫波、縱波〔見第二冊P2〕

6.波速v=s/t=λf=λ/T{波傳播過程中,一個週期向前傳播一個波長;波速大小由介質本身所決定}

7.聲波的波速(在空氣中)0℃:332m/s;20℃:344m/s;30℃:349m/s;(聲波是縱波)

8.波發生明顯衍射(波繞過障礙物或孔繼續傳播)條件:障礙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長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條件:兩列波頻率相同(相差恆定、振幅相近、振動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應:由於波源與觀測者間的相互運動,導致波源發射頻率與接收頻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頻率增大,反之,減小〔見第二冊P21〕}

注:

(1)物體的固有頻率與振幅、驅動力頻率無關,取決於振動系統本身;

(2)加強區是波峯與波峯或波谷與波谷相遇處,減弱區則是波峯與波谷相遇處;

(3)波只是傳播了振動,介質本身不隨波發生遷移,是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

(4)干涉與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動圖象與波動圖象;

(6)其它相關內容:超聲波及其應用〔見第二冊P22〕/振動中的能量轉化〔見第一冊P173〕。

六、衝量與動量(物體的受力與動量的變化)

1.動量:p=mv {p:動量(kg/s),m:質量(kg),v:速度(m/s),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

3.衝量:I=Ft {I:衝量(Ns),F:恆力(N),t:力的作用時間(s),方向由F決定}

4.動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動量變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動量守恆定律:p前總=p後總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彈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統的動量和動能均守恆}

7.非彈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損失的動能,EKm:損失的最大動能}

8.完全非彈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後連在一起成一整體}

9.物體m1以v1初速度與靜止的物體m2發生彈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論-----等質量彈性正碰時二者交換速度(動能守恆、動量守恆)

11.子彈m水平速度vo射入靜止置於水平光滑地面的長木塊M,並嵌入其中一起運動時的機械能損失 E損=mvo2/2-(M+m)vt2/2=fs相對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對子彈相對長木塊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對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們“中心”的連線上;

(2)以上表達式除動能外均為矢量運算,在一維情況下可取正方向化為代數運算;

(3)系統動量守恆的條件:合外力為零或系統不受外力,則系統動量守恆(碰撞問題、爆炸問題、反衝問題等);

(4)碰撞過程(時間極短,發生碰撞的物體構成的系統)視為動量守恆,原子核衰變時動量守恆;

(5)爆炸過程視為動量守恆,這時化學能轉化為動能,動能增加;(6)其它相關內容:反衝運動、火箭、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宇宙航行〔見第一冊P128〕。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義式){W:功(J),F:恆力(N),s:位移(m),α:F、s間的夾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體的質量,g=9.8m/s2≈10m/s2,hab:a與b高度差(hab=ha-hb)}

3.電場力做功:Wab=qUab {q:電量(C),Uab:a與b之間電勢差(V)即Uab=φa-φb}

4.電功:W=UIt(普適式) {U:電壓(V),I:電流(A),t:通電時間(s)}

5.功率:P=W/t(定義式) {P:功率[瓦(W)],W:t時間內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時間(s)}

6.汽車牽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時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車以恆定功率啟動、以恆定加速度啟動、汽車最大行駛速度(vmax=P額/f)

8.電功率:P=UI(普適式) {U:電路電壓(V),I:電路電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電熱(J),I:電流

強度(A),R:電阻值(Ω),t:通電時間(s)}

10.純電阻電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動能:Ek=mv2/2 {Ek:動能(J),m:物體質量(kg),v:物體瞬時速度(m/s)}

12.重力勢能:EP=mgh {EP :重力勢能(J),g:重力加速度,h:豎直高度(m)(從零勢能面起)}

13.電勢能:EA=qφA {EA:帶電體在A點的電勢能(J),q:電量(C),φA:A點的電勢(V)(從零勢能面起)}

14.動能定理(對物體做正功,物體的動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ΔEK:動能變化ΔEK=(mvt2/2-mvo2/2)}

15.機械能守恆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重力做功等於物體重力勢能增量的負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轉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負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與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時該

篇三: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非常詳細)

物理重要知識點總結

學好物理要記住:最基本的知識、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祕訣:“想” 學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規律的確切含義,能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理解其適用條件) ........

A(成功)=X(艱苦的勞動)十Y(正確的方法)十Z(少説空話多幹實事)

(最基礎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物理學習的核心在於思維,只要同學們在平常的.複習和做題時注意思考、注意總結、善於歸納整理,對於課堂上老師所講的例題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把老師的知識和解題能力變成自己的知識和解題能力,並養成規範答題的習慣,這樣,同學們一定就能笑傲考場,考出理想的成績

對聯: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 (學習物理必備基礎知識) 對象、條件、狀態、過程。(解答物理題必須明確的內容)

力學問題中的“過程”、“狀態”的分析和建立及應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説明:凡矢量式中用“+”號都為合成符號,把矢量運算轉化為代數運算的前提是先規定正方向。

答題技巧:“基礎題,全做對;一般題,一分不浪費;盡力衝擊較難題,即使做錯不後悔”。“容易題不丟

分,難題不得零分。“該得的分一分不丟,難得的分每分必爭”,“會做做對不扣分”

在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時不能只記結論,還須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由來。 這些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

(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質與特徵,力的變化及做功情況等)。再分析運動過程(即運動狀態及形式,動量變化及能量變化等)。 最後分析做功過程及能量的轉化過程;

然後選擇適當的力學基本規律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討論。

強調:用能量的觀點、整體的方法(對象整體,過程整體)、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決 Ⅱ運動分類:(各種運動產生的力學和運動學條件及運動規律)是高中物理的重點、難點 .............

大學聯考中常出現多種運動形式的組合 追及(直線和圓)和碰撞、平拋、豎直上拋、勻速圓周運動等 ①勻速直線運動F合=0a=0V0≠0②勻變速直線運動:初速為零或初速不為零,

③勻變速直、曲線運動(決於F合與V0的方向關係) 但 F合= 恆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幾種運動:自由落體,豎直下拋,豎直上拋,平拋,斜拋等

⑤圓周運動: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最低點和最高點);勻速圓周運動(關鍵搞清楚是什麼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簡諧運動;單擺運動; ⑦波動及共振;

⑧分子熱運動;(與宏觀的機械運動區別) ⑨類平拋運動;

⑩帶電粒在電場力作用下的運動情況;帶電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勻速圓周運動

Ⅲ。物理解題的依據:

(1)力或定義的公式 (2) 各物理量的定義、公式

(3)各種運動規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數學函數關係或幾何關係 Ⅳ幾類物理基礎知識要點:

①凡是性質力要知: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②對於位移、速度、加速度、動量、動能要知參照物; ③狀態量要搞清那一個時刻(或那個位置)的物理量;

④過程量要搞清那段時間或那個位侈或那個過程發生的;(如衝量、功等)

⑤加速度a的正負含義:①不表示加減速;② a的正負只表示與人為規定正方向比較的結果。 ⑥如何判斷物體作直、曲線運動; ⑦如何判斷加減速運動; ⑧如何判斷超重、失重現象。

⑨如何判斷分子力隨分子距離的變化規律

⑩根據電荷的正負、電場線的順逆(可判斷電勢的高低)電荷的受力方向;再跟據移動方向其做功情況電勢能的變化情況

V。知識分類舉要

1.力的合成與分解、物體的平衡 求F1、F2兩個共點力的合力的公式:

F=

F1F2

22

2F1F2COS

1

合力的方向與F1成角:

tg=

F2sinF1F2cos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定則。

(2) 兩個力的合力範圍:F1-F2 F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於分力、也可以小於分力、也可以等於分力。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 F=0 或Fx=0Fy=0

推論:[1]非平行的三個力作用於物體而平衡,則這三個力一定共點。按比例可平移為一個封閉的矢量三角形 [2]幾個共點力作用於物體而平衡,其中任意幾個力的合力與剩餘幾個力(一個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平衡:F3=F1 +F2 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動摩擦力: f= N

説明 :a、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於G;也可以等於G;也可以小於G

b、為滑動摩擦係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N無關.

(2 ) 靜摩擦力: 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

大小範圍: Of靜fm (fm為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有關)

、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還可以與運動方向成一定夾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負功,還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也可以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力的獨立作用和運動的獨立性 當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每個力各自獨立地使物體產生一個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樣,這個性質叫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 一個物體同時參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運動時,其中任何一個運動不因其它運動的存在而 根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和運動的獨立性原理,可以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各個方向上建立牛頓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決一些較複雜的問題。

VI.幾種典型的運動模型:追及和碰撞、平拋、豎直上拋、勻速圓周運動等及類似的運動 2.勻變速直線運動:

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

下圖為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選點跡清楚的一條,舍掉開始比較密集的點跡,從便於測量的地方取一個開始點O,然後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A、B、C、D 。(或相鄰兩計數點間

有四個點未畫出)測出相鄰計數點間的距離s1、s2、s3

利用打下的紙帶可以:

求任一計數點對應的即時速度v:如vc

s2s3

(其中記數週期:T=5×0.02s=0.1s)2T

T2

利用上圖中任意相鄰的兩段位移求a:如as3s2

利用“逐差法”求a:as4s5s62s1s2s3

9T

利用v-t圖象求a:求出A、B、C、D、E、F各點的即時速度,畫出如圖的v-t圖線,圖線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試通過計算推導出的剎車距離s的表達式:説明公路旁書寫“嚴禁超載、超速及酒後駕車”以及“雨天路滑車輛減速行駛”的原理。

解:(1)、設在反應時間內,汽車勻速行駛的位移大小為s1;剎車後汽車做勻減速

直線運動的位移大小為s2,加速度大小為a。由牛頓第二定律及運動學公式有:

........1s1v0t0..........

Fmg..........2amv22as...............302sss...............412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svt

00

2(

2v0

g)m

..........5

①超載(即m增大),車的慣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變的情況下剎車距離就會增長,遇緊急情況不能及時剎車、停車,危險性就會增加;

②同理超速(v0增大)、酒後駕車(t0變長)也會使剎車距離就越長,容易發生事故; 長,汽車較難停下來。

③雨天道路較滑,動摩擦因數將減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變的情況下剎車距離就越

因此為了提醒司機朋友在公路上行車安全,在公路旁設置“嚴禁超載、超速及酒後駕車”以及“雨天路滑車輛減速行駛”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維方法篇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應用

① 用定義式:v

st

普遍適用於各種運動;②

v=

V0Vt

2

只適用於加速度恆定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2.巧選參考系求解運動學問題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問題的求解方法:

兩個關係和一個條件:1兩個關係:時間關係和位移關係;2一個條件:兩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體間能否追上,或兩者距離最大、最小的臨界條件,是分析判斷的切入點。

關鍵:在於掌握兩個物體的位置座標及相對速度的特殊關係。

基本思路:分別對兩個物體研究,畫出運動過程示意圖,列出方程,找出時間、速度、位移的關係。解出結果,必要時進行討論。

追及條件:追者和被追者v相等是能否追上、兩者間的距離有極值、能否避免碰撞的臨界條件。 討論:

1.勻減速運動物體追勻速直線運動物體。

①兩者v相等時,S追<S被追 永遠追不上,但此時兩者的距離有最小值 ②若S追<S被追、V追=V被追 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臨界條件。S追=S被追

③若位移相等時,V追>V被追則還有一次被追上的機會,其間速度相等時,兩者距離有一個極大值

2.初速為零勻加速直線運動物體追同向勻速直線運動物體

①兩者速度相等時有最大的間距 ②位移相等時即被追上

3.勻速圓周運動物體:同向轉動:AtA=BtB+n2π;反向轉動:AtA+BtB=2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jgjj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