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課堂教學的隨筆:像“蝸牛”一樣可愛

課堂教學的隨筆:像“蝸牛”一樣可愛

編者按:“逢秋”的日子裏,我遇見了“和美課堂”。兩天下來,課堂師生心靈碰撞的火花、孩子們和文本的知音對話,讓我感到名師們的課不僅僅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更是一堂堂讓人念念不忘的課。

課堂教學的隨筆:像“蝸牛”一樣可愛

“勞動的”課

這些瑣碎的日子裏,陳秀娟、王崧舟、陳琴,這三個人的名字總在我耳畔迴響。

福建優秀青年教師陳秀娟執教《漁歌子》。陳老師,穿旗袍,淺淺一笑,柔腔軟語,讓我想到了一個詞“温婉”,她的課是那樣的“斜風細雨”、“娟秀唯美”,陳老師的課是“傾聽的課”、“勞動的課”,陳老師要求孩子們學會傾聽,聽老師説,聽同伴説,要求孩子們拋開資料書,從課堂中發出自己有個性、有生命化的聲音,不允許重複別人的話,不能出現“形象、生動、具體”這樣的.詞語。

陳秀娟老師對這首詞的處理則是另一翻風味,她是掰開詞中單個的意象,讓孩子們組合成畫面,最後讓孩子們通過畫面來感知詞人的意境。陳秀娟老師還藉助《天淨沙.秋思》這首詞,引導孩子們發現不同的意象組合會呈現不同的畫面不同的意境。景圖

陳秀娟老師在講座中提到,詞人心中有了意境,才有了畫面,才選取意象組合,而她的教學設計剛好是倒過來的。我想:如果每一堂課都從創作的源頭來設計教學,我想孩子們在這樣的思維鍛鍊下,不愁孩子們寫不出好的詞句。

“詩意的”課堂

一説到“王崧舟”老師,我們就會想到“詩意的課堂”。確實,王崧舟老師一開腔,就能吐出詩一樣優美的語言,王老師整個人感覺也和他的課堂融為一體。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國中的課文,王崧舟老師卻給六年級的孩子們上,呈現的課感一點兒也不違和。老實説,我以前不太喜歡聽六年級的公開課,印象裏六年級的孩子不願開口,課堂會稍顯沉悶。但王崧舟老師帶着孩子們抓住一個“獨”字駛入作者張岱那孤傲不凡的心去湖心亭看雪,張岱眼中的湖心亭是“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時,王崧舟老師讓孩子們質疑“與”為什麼出現三次,可不可以去掉呢?孩子們思考明白,“與”字不能刪,與代表天和雲、雲和山、山和水是融為一體的,這才是完美的畫面,張岱也和天、雲、山、水融為一體,這也交織成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當一個人出現“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的思維會發生奇妙的變化,此時眼前的景物就變得那麼渺小。課文的重難點在王崧舟老師詩意的點撥裏巧妙的突破。

王崧舟老師的教學語言是“教科書”級,值得我好好揣摩的。當拋出一個問題,孩子們沒回答出來,王崧舟老師説:“正常”;當孩子們回答出來了,王崧舟老師則説:“超常”;當叫一個孩子讀文,那個孩子讀得太快,王老師點評説:“孩子沒人和你爭和你搶,你從從容容地讀。”課堂裏,隨處可聽到這種藝術化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對白言語。

想到日常教學,我張口評價孩子就是“你很棒”、“你讀書很有感情”、“你回答得真好”,瞬間一對比,感到自己“詞窮”。原來,評價語不僅是一種修行,是一種積累,也是一種藝術。

“吟唱”的課堂

“素讀”、“吟誦”這兩個關鍵詞糅合,就會讓人想到“陳琴”老師,想到她執教的《詩經.衞風.木瓜》。我想陳琴老師的一節課打開了孩子們喜歡讀“詩經”的心門,也打開了我想讀“詩經”的心門。整堂課,孩子們始終處於一種學習興奮的狀態,乃至陳琴老師的課堂一拖再拖,孩子們久久不願離開座位,這樣的教學場景實屬罕見。聽課的老師們也一直沉醉在陳琴老師的“歌訣踏浪式讀法”,浸染在陳琴老師的吟誦裏。原來,我們的讀書聲可以這樣的蕩氣迴腸,我們的詩是可以這樣的吟誦,一個沒上過音樂課的老師也可以成為吟誦家。

陳琴老師吟誦的祕訣就是“平長仄短,讀準聲調音不轉”,短短11個字,吟誦起來宛如天籟,我們陶醉在詩經的美好。

我把陳琴老師的“吟誦”、“歌訣踏浪式讀法”帶到了我的課堂,孩子們也是讀的意猶未盡,但我不得不承認,“歌訣踏浪式讀法”可以現學現用,但詩歌“吟誦”的長短、音不轉,太難把握了,易吟誦的偏離規則。“吟誦”真的是技術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這次聽課,於我而言,是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一次精神上的撼動。

名師們的課,總是讓人感到美的動人心魄,又讓是總人感到遙不可及。

我願意做一隻可愛的蝸牛,不急躁,不焦慮,慢慢前行。


【本文作者: 熊穎穎。(公眾號:分宜二小語文工作室)】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wenxue/mdrm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