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從業資格證 >社會工作者 >

社會工作本土化基礎知識創造分析

社會工作本土化基礎知識創造分析

作為一門服務社會,關注弱勢羣體福利,維護社會平等和公正的應用性社會科學,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必須契合社會需求,符合所在國家或社會的文化與價值訴求。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社會工作本土化基礎知識創造分析,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社會工作本土化基礎知識創造分析

  本土社會工作知識化的國際視野

任何一門科學,尤其是應用性社會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知識的支持,也依賴於知識的積累與創造。科學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它的發展與知識的生產密不可分;知識的增長與創造,也決定着一門科學或者一個專業能否有效地解決其領域內的問題,能否適應新發明、新發現和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對舊有知識、理論和方法的挑戰,並在其中得到更新和成長。而所謂知識的生產, 就是指在科學探索中獲得的新認識、新經驗,不斷進入到既有的知識庫, 對知識體系進行更新或完善,使其能夠更有效地迴應實踐的要求或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 科學是在知識創造的基礎上發展的,也是因知識生產的需要而存在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在不斷的知識創造中幫助人們解決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

在近一個半世紀的發展中,社會工作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產生出支持整個專業發展的知識體系,並且以此為依據將社會工作從歐美髮源地推向全球。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不是靠將其在歐美社會獲得的經驗與知識簡單地複製到非西方世界而得以發展的,而是在本土化的實踐中, 積累本地經驗並轉化為知識得以實現。對於社會工作來説,簡單複製一種經驗或知識到另外的地方只是專業的擴張而不是發展。擴張是殖民主義的,而發展必須有地方的或民族的內生性依據。這種依據來源於社會工作在向世界各國或地區的推廣過程中,不斷汲取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經驗,並將其知識化為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及各種實務模式, 發展出新的實務領域,創造出新的知識範式。對此,社會工作發展的國際經驗給予了充分説明。

發端於歐美文化土壤的社會工作,在其早期的發展中,主要是以資本主義發展中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貧困、失業、疾病等社會問題為切入點,按照個人主義價值觀, 創立了以恢復為目的的臨牀社會工作。它所創造的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的方法及實務技巧,被科學化為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知識體系, 成為既具有西方文化特色,又能夠被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本土社會工作時所分享的知識。而較晚才列入社會工作基本方法序列的社區工作, 除了與西方社會日趨複雜的社會問題有關外,更重要的是二戰以後許多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繁重艱鉅的社會發展問題,需要通過更廣泛的社會動員和社會參與來重建社會關係,恢復並激發社會活力來發展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社區工作作為社會工作影響和干預社會發展的基本方法,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得以應用,並在所在國的本土實踐中豐富了它的內涵, 創造出不同於西方的各種實務模式。在社區工作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與所在國經濟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社會發展需求的結合,一些具有鮮明發展中國家特色的社會工作知識領域——如發展性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和民族/ 族羣社會工作等——也產生出來。從知識創造的角度看,這些知識領域的形成,不僅擴大了社會工作實踐的範圍,而且賦予了社會工作新的科學內涵。這就極大地提升了社會工作迴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為其從較簡單的迴應社會問題的治療干預技術侷限中擺脱出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自由。

國際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本土化是社會工作得以不斷髮展、不斷創新其價值理念和知識範式的動力,也是社會工作能夠積極適應社會變遷,在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中得以存在、在各種挑戰中保持活力並得以壯大的基礎。而這種本土化之所以能夠推動社會工作超越地域國界,超出狹隘的實務經驗和不同文化傳統的偏見,不斷走向更加多樣性和複雜性的生活世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在實踐中不斷地將具體的實務經驗轉化為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行動者和思想者所理解、分享和應用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僅僅有經驗和實務是不夠的,必須經過知識化的創造, 將它轉變為具有特定科學含義的知識,才能擺脱實務經驗的個別性和不可複製性的侷限,上升為一般性的公共經驗,即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知識。

  如何以知識創造思路來審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

經過31 年的發展,中國社會工作在掌握了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開展了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探討。從實務做起,在經驗的探索中尋求社會工作的本土化, 作為一個基本的共識支配着社會工作界的思想和行動。這種經驗為基礎的社會工作本土化,在實踐層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以社區工作為例,作為一種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和一個重要的實務領域,它必須以情境化、在地化的方式為具體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下的社區提供切實的服務,以推動社區發展和社區居民的福祉。因此,在中國語境下,我們開展社區工作的實務,儘管在基本的理論和價值觀上仍然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維護人的價值, 強調賦權增能的社會工作理念,但是,以整體利益為重、強調共同性與集體價值的制度體制和文化傳統, 使社區工作的開展更關注社區作為一個組織體系和福利單位如何發揮其功能,如何把社區建設成一個服務體系,承擔起更多的對居民的公共服務責任。因而,在實務方式上, 社會工作參與和諧社區建設、“三社聯動”“政社合作”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區工作模式被經驗地創造出來,並且在實踐中取得一定效果。作為重要的社會工作中國經驗,這些做法也為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由經驗所推動的本土化存在着重大侷限。一是經驗受特定的環境和時間條件的限制,其特殊性難以複製到不同的地方或社區。受這種侷限,儘管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試點,開展了很多的社區工作實務探索,但是常常停留在“試點”的意義上,無法在更大範圍推廣。二是以經驗為基礎探索社會工作本土化,往往停留在模仿、複製等較為表層的經驗傳播上,無法上升到一般科學的意義來掌握。其結果是經驗的意義無法深入地挖掘,經驗中的知識點得不到系統提升,以偏概全地運用經驗到實踐中導致專業偏差或專業誤區的情況時有發生。上述侷限的存在使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僅僅停留在經驗探索的階段, 難以上升為理性的專業自覺而影響到專業作用的發揮。因而,將經驗轉化為知識,通過知識的創造來促進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就成為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所謂以知識創造為基礎的社會工作本土化,其重點是對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經驗進行知識梳理,尋找出那些對社會工作發展具有專業意義的.知識要素,通過理論的闡述分析對其進行概念化的處理,科學化為能夠被相關的專業實踐分享、借鑑的專業概念或專業術語,使之成為社會工作的知識系統的組成部分。按照這一理解,我們把社會工作本土化看做社會工作發展的應有之義,把社會工作看做是在不斷實踐中突破民族、國家、文化和社會地域限制的過程。而不斷從不同文化傳統和社會體制的專業實踐中總結經驗,摒棄西方中心主義的社會工作文化觀,發展基於社會文化多樣性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 就成為我們推動以知識創造為基礎的社會工作本土化所追求的最終目標。藉助這樣的本土化觀念,總結實務經驗,創造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模式,也就具有了直接的實踐意義和專業建設意義。

用以知識創造為基礎的本土化思路來審視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經驗,在社區建設實踐中所產生的社區工作經驗,在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的推進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由於缺少進一步知識化的研究, 或者説研究還停留在簡單的經驗模式的總結上,主要是為解決目前社區建設面臨的大量問題以及改善民生的各項政策需求,這使我們對獲得的社區工作經驗難以進行知識化的提升,難以總結出具有一般社會工作理論意義的本土知識。因而, 加大對本土社會工作經驗的知識化研究力度,着力從理論建構和概念化分析的角度開展本土經驗的知識化提升,使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成為國際社會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便成為當前和今後推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任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cyzgz/shehui/wvdo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