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語錄名言 >

經典名詞名句大全

經典名詞名句大全

1.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

經典名詞名句大全

出自《詩經·衞風·淇奧》。《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只稱做《詩》,儒家把它尊為經典,故稱作《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 ①[切、磋]本義是把骨角玉石加工製成器物,引申為學問上的商討研究。 ②[琢、磨]本義指制玉器時精細加工,比喻對德行或文章修飾使其精美。

2.投①我以木桃②,報③之以瓊瑤④。

出自《詩經·衞風·木瓜》。①[投]這裏指贈送。 ②[木桃]就是桃子。 ③[報]回贈。 ④[瓊瑤]美玉。

3.風雨如晦①,雞鳴不已②。

出自《詩經·鄭風·風雨》。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 ②[已]止。

4.呦呦①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出自《詩經·小雅·鹿嗚》。①[呦呦(yōuyōu) ]鹿嗚聲。

5.兄弟鬩①於牆,外禦其侮。

出自《詩經·小雅·棠棣》。全句的意思是,兄弟在家中爭吵,但對外來的入侵和侮辱卻共同抵禦。①[鬩(xì)]爭吵。

6.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

出自《詩經·小雅·車舝(轄)》。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 ②[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詩經·小雅·鶴嗚》。

8.戰戰兢兢,如臨①深淵,如履②薄冰。

出自《詩經·小雅·小旻》。 ①[臨]來到。 ②[履]踩,走。

9.出自幽谷①,遷於喬木。

出自《詩經.小雅·伐木》。①[幽谷]深谷。

10.靡①不有初,鮮②克③有終。

出自《詩經·大雅·蕩》。①[靡]沒有誰。 ②[鮮(xiǎn)]少。 ③[克]能。原句大意是沒有誰向善沒有一個開始,但很少能堅持到底。

11.詩言志,歌永①言,聲依永,律②和聲。

出自《尚書·舜典》。《尚書》又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相傳為孔子選編而成,事實上有些篇是由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即《今文尚書》。 ①[永]同“詠”。 ②[律]音律,樂律。

12.輔①車②相依,脣亡齒寒。

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舊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代學者一般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春秋各國史料編纂而成的`。《左傳》是一部敍述春秋時期歷史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共269午的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①[輔]面頰。 ②[車]牙牀骨。

13.黍①稷②非馨③,明德④惟馨。

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最早見《尚書·君陳篇》。 ①[黍(shǔ)]黍子,黏黃米。 ②[稷(jì)]不黏的黍子。黍稷在這裏泛指五穀,為祭祀的物品。 ③[馨(xīn) ]芳香。 ④[明德]美德。

1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

15.不以一眚①掩大德。

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①(眚(shěng)]過失,過錯。

16.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傳·宣公二年》。

17.立德立功立言。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18.言之無文①,行②而不遠。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①[文]文采。 ②[行]流傳,流行。

19.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説(yuè) ]通“悦”。 ③[愠(yùn) ]惱恨。

2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説的。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瞭解我。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2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2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2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2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28.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2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30.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32.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①[知(zhì)]同“智”。

33.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①[識(zhì)]記住。

34.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説而説不出來。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36.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説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37.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39.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40.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4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4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4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44.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4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46.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4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48.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衞靈公》。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衞靈公》。

50.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衞靈公》。

51.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衞靈公》。

52.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出自《論語·衞靈公》。

53.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衞靈公》。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54.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5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出自《禮記·曲禮上》。《禮記》又稱《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儒家經典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四十九篇。

56.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出自《禮記·學記》。

5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出自《禮記·學記》。

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出自《禮記·學記》。

59.好學近乎智,知恥近乎勇。

出自《禮記·中庸》。

60.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出自《禮記·中庸》。

61.博學之,審①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②行之。

出自《禮記·中庸》。①[審]詳知,明悉,引申為詳盡細密之意。 ②[篤]忠實,專一,一心一意。

62.君子慎始,差若豪氂,繆以千里①。

出自《禮記·經解》。①[差若豪氂,繆以千里]現通行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豪”同“毫”。“氂”同“釐”。“繆”同“謬”。

63.瑕①不掩②瑜③,瑜不掩瑕。

出自《禮記·聘義》。①[瑕]玉上的斑點。 ②[掩]掩蓋。 ③[瑜]玉的光澤。

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出自《禮記·雜記下》。意思是治理國家要寬嚴相濟。

65.聞過則喜,聞善則拜①。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現存七篇。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在山東省鄒縣)人。是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①這句話原文為:“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nb, sp; 6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67.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

68.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離婁下》。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嬰兒天真純潔善良的心地。

69.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出自《孟子·離婁下》。

70.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①[放心]指喪失了的“善心”。“求其放心”的意思是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

7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盡心上》。

72.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為道家主要經典。相傳為春秋末期老聃(dān)所著。

73.禍兮福所倚①,福兮禍所伏②。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①[倚]依託。 ②[伏]隱藏。

74.天下大事,必作於細①。

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①[細]瑣屑,渺小,不重要。

7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76.哀莫大於心死①。

出自《莊子·田子方》。《莊子》又稱為《華南經》,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外篇》 《雜篇》。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現在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①[心死]指心情沮喪、意志消沉至不能自拔。

77.用志不分①,乃凝於神②。

出自《莊子·達生》。①[用志不分]用心專一,不分心。 ②[乃凝於神]就可以聚精會神。

78.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出自《管子·形勢解》。《管子》相傳為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所著,其實是後人託名於他的著作。今存七十六篇,內容龐雜,包含有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文、歷數、經濟、農業等知識。

7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①。

出自《管子·權修》。①這句話的原文為:“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80.長太息①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

出自屈原《離騷》。屈原(約前340—前278), 名平,字原。所作《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創騷體,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①[太息)大聲歎氣,深深地歎息。

標籤: 名句 名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yulu/514p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