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做好高三語文知識點複習應具備的五點意識論文

做好高三語文知識點複習應具備的五點意識論文

高三學段,單就語文學科而言,大學聯考知識點複習呈現出諸多特點:繁多化、瑣碎化、龐雜化、模塊化。這一個個知識點倚疊如山,分佈繁亂,令人頭暈目眩。本已身心俱疲的學生更是在知識的汪洋裏常感無所適從,一片迷茫。如何在該記、須記的知識點複習上為學生減負、減壓,成為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點。理清知識、熟記知識才能更有效地運用知識,進而提升解題能力。所以,在高三語文知識點的複習上,要具備如下幾點意識。

做好高三語文知識點複習應具備的五點意識論文

一、圖文並茂的板書意識。

以圖文並茂的板書形式去理清、理齊知識點,可以在知識的精簡性、審美性、直觀性等方面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讓人一目瞭然,避免知識點的重複、混亂、細瑣。

因為“板書作為一種無象的、無聲的書面語言,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從有聲語言中獲得的印象,而且能夠創設課堂審美情境與和諧氣氛,引起學生審美的心理體驗,產生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1]可見,以圖文並茂的板書形式去整理知識、簡化知識,易於使學生產生接受的心理,因為這裏有審美心理的喚醒。有了板書,文本中的一個個知識點不再是僵化的、無温度的,而是具有立體感和生命感的,可以形成聞一多先生在《詩的格律》中提出的著名的“三美”主張之一--格律美。文字與圖畫的組合、疊加可以讓人在視覺平面上享受到一種心理上的立體架構之美,使記憶的效率大大提高。如在複習記敍文在敍事過程中通過側面描寫去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板書:

即在記敍文中,適時、適地、適當地點綴一些景物來側寫人物,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叫“人面桃花相映紅”.寫一個人生活貧窮,可通過其肖像、動作等來進行直接描寫,也可通過外物襯托來間接側寫,如寫其居住環境:門的破舊、裂隙,牀上鋪的爛棉絮,飯碗的破損等。在具體描寫景物時要注重其特徵,而描寫其特徵時要注意多角度手法的運用,即感官角度、觀察角度、修辭角度等,以此豐富和突出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為文章的主題思想(意)服務。這種側寫在詩歌鑑賞中可以稱為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它是襯托“人面”的“桃花”,可以增益其美。

當這種圖文並茂的板書在學生腦海中呈現出美的畫面時,記憶這種枯燥的學習行為也顯得富有情趣和美感了,記憶的質量就會隨之提高。

二、宏觀把握的思路意識。

大學聯考語文的知識點多如繁星,如果一個個死記硬背,就會出現記不牢、記混等問題。這對於後期學習來説無疑是低效的,甚至是負效的。形成在整體上宏觀把握的思路意識,可以對知識點的組線、構成、織網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葉聖陶先生曾在《教學十二韻》中寫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師“傳授有思路”,學生就會“識記易尋路”.教師的主導性之一就體現在導方向、導思路上。讓學生“遵此路”就會“識斯真”.故這種宏觀把握上的思路意識,是在有效地導控知識點的方向性、順序性、線索性,讓學生的記憶更便捷、高效。如在訓練記敍文整體寫作思路上設計如此知識點結構圖:

即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記敍文寫作,首先要解決三大問題:

(一)w hy:為何而寫。這關乎到作文的立意,即記敍文表達的思想情感或揭示的觀點道理。而立意(主題)源於對作文材料審視,通過立意(主題)亦可自擬標題。而標題往往能直接反映主題,所以擬題很關鍵。

(二)w hat:寫何內容。主題立意總要找到一個載體,猶如詩歌中的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情”和“志”總要找到依附的載體:景和物。記敍文中主題思想的載體就是人和事。在寫人敍事時,首先要根據主題來確定人物的性格,依據性格再選擇事件。事件是人物性格得以呈現的載體,所以在敍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先確定典型畫面(場面或事件)。在描寫事件的過程中一定要突出三個特性:即過程性、細節性、障礙性。如此敍事才能具體生動。所謂過程性就是在敍事過程中,對人物性格進行直接描寫時要注重組合式,即以動作為主,輔以肖像、心理等其他描寫。因為事件的推動發展主要靠人物的行為完成,注重動作的細化延緩,事件過程性才能得以延展和體現。在敍事的過程中要想細膩感人,需合理添加細節,特別是合理設置障礙。因為“寫好一個故事需要具備最基本的'知識元素:衝突。在此基礎上總結形成衝突的基本流程:願望 + 障礙 = 衝突。”[2]有障礙才有衝突,敍事才能曲折動人。如學生澎湃為了刻畫爺爺勤勞能幹、細心認真的性格特點(人),選擇爺爺開墾荒地之事(事),通過設置一些障礙使敍事更曲折。如添加障礙一:荒地上的垃圾繁多亂雜;障礙二:雜草叢生很難拔動、剷除等。在克服障礙和困難的行動中就能很好地體現爺爺上述性格特點。敍事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但只要這三個主要特性把握住了,作文就會有光彩。

(三)H ow :怎麼去寫。就是如何去潤飾和描摹選材內容裏的人和事,這需要學生注意整體和局部構思。如上圖,在此不一一贅述。

這種知識結構圖體現的就是一種宏觀把握的思路意識,即使是臨場作文,按照此思路擬作文提綱,學生就會避免邊想邊寫、愈寫愈亂的緊張心理。

三、三維角度的思維意識。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的重頭戲其實包含兩大模塊:現代文閲讀模塊(散文閲讀 / 小説閲讀 + 論述類文本閲讀/ 實用類文本閲讀等);作文教學模塊(記敍文 + 議論文 + 散文等)。這兩大模塊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卻是常常易被忽視的,可能是因為熟視無睹。但是,有時最常規、最中規中矩的方法,看似笨拙,反倒最有效,最有智慧。這一條貫穿的主線其實是一個三維角度,它們在不同的文體中可以靈活組合應用。這個三維角度就是三個層面:W hat角度,即寫什麼(內容、對象);W hy 角度,即為何寫(目的、意圖);H ow 角度,即怎樣寫(方法、技巧)。無論何種文體(小説、散文還是論述類文本),何種模塊(閲讀還是作文),這個三維角度是根源。把握了它,閲讀和寫作的整體思路和框架就掌握了,作為讀者和作者的學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學習有效性就會得到顯着提升。

如上述第二點宏觀把握的思路意識裏提到的記敍文寫作整體思路,見上圖模式:

W hy+ W hat+ H ow(這裏不再贅述,見上文)

議論文寫作也牽涉到這個三維角度。如對中心論點或話題進行分解形成分論點時,也是從這三個角度入手的。具體觀點或話題要具體對待,看從三維角度中哪一個角度好切入分解。如中心論點:人生應擁有樂觀心態。可以從 W hy 角度切入,即談論擁有樂觀心態可以達到的效果、所起的作用和意義等。再如“談賞識”這個話題,可以確立“人生應學會賞識”這個中心論點。對於此中心論點,可從 H ow 角度切入去寫,即如何學會賞識,方法和途徑是什麼。議論文從 W hy、W hat、H ow任意一個角度去寫,姑且可以稱為“獨角戲”.可寫成並列式、正反對比式或遞進式結構的議論文。如果把 W hat+ W hy+ H ow 三個角度共同組合疊加在一起去寫,且保持順序不變,姑且可以稱為“鐵三角”.可寫成遞進式結構的議論文,即先提出觀點或話題,接着分析其原因,再提出解決的辦法。

而同樣,這種 W hat+ W hy+ H ow 的“鐵三角”式的遞進式結構寫作思路,亦可遷移轉換到學生對江蘇省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閲讀論述類文本閲讀思路題型和段落層次題型的考查認知上。解答這類題型也可從三維角度入手。如下圖:

同樣,散文閲讀的思路也是從三維角度展開的,圖示如下,不再贅述:

所以説,語文知識點的複習看似繁雜,其實每一個知識點都有自己的聚居羣落和部族。讓每一個知識點找到屬於自己的對應之家,把它安頓好,學習就會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事半功倍。

四、文體特徵的要點意識。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除了對語言基礎題型的考查(包括詞語辨析、語病、漫畫題、排序、對聯等)外,重點還在於對詩歌、文言文、現代文閲讀等文體的考查。而每種文體所考察的知識點又都很龐雜,在不同的學習內容模塊和文體板塊中理出要點知識,對於每種文體和模塊的複習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正如“二八定律”所言: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 20% ;其餘 80% 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非決定性的。在複習中要抓住、抓全、抓牢那100%的知識點既費力又不切實際。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抓住那 20% 的要點、重點,就可掌控那 80% 的次要知識。尋找不同文本特徵的教學着力點和支撐點,就是尋找那20% .把握這個點就能撬動並激活這一文體知識內容學習的思維點。教學方向找準,教學要點找對,複習自然省時高效、路順速快。

如在詩歌鑑賞教學模塊中,可重點把握“四語”意識。如圖:

所謂的景語,即對形象的考查,主要指景物、事物形象,它是詩歌賞析的起點。“一切景語皆情語”,情語又是賞析詩歌的一個歸宿點。通過景語這個起點和載體,可考查景物營造的意境(境語),以及描寫景物的手法(法語)等。

無論是江蘇省還是其他省的大學聯考題,很多題目都是從四個角度命題的。

如 2011 年重慶大學聯考題:“客愁”在〔明〕張弼的《渡江》一詩中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這道題考查的是思想情感,屬於情語角度。再如 2010 年安徽大學聯考試題:杜甫的《歲暮》一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並作賞析。這屬於考查寫作技巧和表達技巧類,屬於“法語”的角度。

在小説這種文體中也要樹立“四位一體”的要點意識。如圖:

即小説的三要素---環境、人物、情節同時是為小説主題服務的。主題是靈魂,三要素中的人物常常是核心。無論是江蘇省還是其他省份有關小説的大學聯考題,有幾類題基本上是必考的:或從環境入手,問某段自然景物或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或從人物入手,問某主要或次要人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或問某個情節或線索在文中的作用;或探究主題意藴或標題意藴。無論從哪個角度設問,答題的思路都應是四位一體的。如問某段環境描寫的作用,應考慮四個角度:即環境角度(環境本身交代了什麼);情節角度(對推動全文情節或對下文某情節的推動作用);人物角度(暗示人物的心境、處境、命運結局等);主題角度(如社會環境常會暗示主題等)。當然不是每一個提問都一定會全面考查四個角度,可能側重其中某幾個角度,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學生的整體思考應是四位一體的。

如 2008 年江蘇的大學聯考小説《侯銀匠》,其中有一問:小説第二段(“侯銀匠中年喪妻……很精到”)對全文情節展開有什麼作用?請具體説明。

答案如下:

1.情節角度:從父女相依為命着眼,為下文選女婿,打陪嫁首飾,在女兒出嫁後父親的孤獨等情節提供依據。

2.人物角度:從突出侯菊的精細能幹着眼,為寫侯菊改裝花轎,出租花轎,成為當家媳婦等情節提供依據。

又如 2011 年江西大學聯考小説《晚秋》有一問:請指出小説第三段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這裏不再贅述。

也就是説,四位一體的角度其實涵蓋了大學聯考小説考查題型的大半江山。如從情節角度出發,大學聯考命題又引申出情節概括題型、情節作用題型、情節安排設計探究題型。從人物角度出發,又設置了人物形象分析或概括及人物形象作用題型等。

所以,增強複習各種文體知識的要點意識,就會讓學生在茫茫的知識海洋裏擁有了一個羅盤,開闢出一條綠色通道,不至於在大海中迷失方向。

五、以點串面的整合意識。

語文知識點的複習內容看似是由相對獨立的各個模塊、板塊構成,但很多時候每個模塊的知識點之間不是割裂開來的,它們之間有交集、有交叉、有交融。找到每個模塊之間的共同點、交叉點、貫穿點,就能很好地以點串面,提升學習效率。教師需要增強整合意識,在異中求同,分中求合,尋找隱性的知識點,串聯多個知識模塊,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複習效果。高三語文複習中教師和學生常常有這樣的誤區:

因為國中不考,故不教;大學聯考不考,就不學。有些知識點雖然表面上大學聯考不直接考查,但一直在隱性地考查。比如有關漢語句子成分知識點。如圖:

句子六大語法成分:主、謂、賓、定、狀、補。其順序及其詞性構成的隱性考查涉及到語病、對聯、文言文斷句、翻譯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辨析。

如語病題裏的劃分主幹法就能重點考查搭配不當或成分殘缺、贅餘這幾類語病類型:主謂搭配不當、動賓搭配不當、主賓搭配不當等。“為滿足與日俱增的客流運輸要求,緩解地鐵線路載客……”(2013 廣東)這裏“緩解”與“載客”搭配不當,屬於動賓搭配不當,應在“載客”後加中心語“的壓力”.同時,通過這種主幹劃分也能知曉,此題也可看作成分殘缺。

而在定、狀、補這些枝葉成分中,也可考修飾語與中心語搭配不當(定中或狀中)。如“據悉,一種新型的袖珍電腦將亮相本屆科博會……具有高雅、時尚、方便、環保的功能和作用。”(2012 北京)這裏“高雅”“時尚”“方便”不屬於“功能和作用”,屬定中搭配不當,應把“功能和作用”改為“特點”.

又如在江蘇文科附加題文言斷句裏,也能有效利用這種句子成分分析法來提升做題的效率。

2008 年江蘇大學聯考試題: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遷之微意。要求給畫線句子斷句,限 6 處。出錯最多的地方是最後一句,有人斷句到“此”之後。其實根據句子成分分析,“此”應做最後一句的主語,正好構成主、謂、賓三大主要成分,斷到“此”後,則末句缺少主語。

對聯題更是追求一種對仗工整,對仗工整裏就涵蓋了詞性的對仗。如上聯:大地播春光花香鳥語。請選出下聯。有學生選下聯:三春到人間羣山起舞。結合上圖的句子語法成分排列圖可得出:上下聯前五字對仗較工整。但問題是,“花香鳥語”是主謂結構,“香”和“語”是謂語。而“羣山”之“羣”是修飾名詞的,是形容詞“.起”是動詞“,花”是名詞,正確的選項應是“神州增秀色水綠山青。”“綠”和“青”本是形容詞,這裏放在主語“水”和“山”後面,活用為動詞,作謂語成分,也構成主謂結構。同理,在文言文的詞語用法和意義辨析以及文言翻譯裏也會運用到句子語法成分的知識,這裏不再贅述。

可見,增強以點串面的整合意識,就能讓學生重新重視被忽略、被遺忘的句子成分這類語法知識,使它重新煥發生命活力,讓死的、枯燥的知識點重新靈動起來,對於學習不同模塊的知識內容有輔助性的促進作用。

大學聯考語文知識點複習之方法、策略,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道盡的。但具備這五種複習意識,無論是從宏觀整體上,還是從微觀細節上;無論是在不同模塊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輻射面的比較聯繫上,還是在同一模塊知識點內的縱向線索性的遷移聯繫上,都能讓學生在複習的過程中有路可遵循、有法可依靠、有線可憑藉,為繁重的記憶減壓、釋壓,使知識記憶的質量提升,使知識運用的能力提高。

註釋:

[1]嚴先元。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2]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麼[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q5x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