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國小科學《抵抗彎曲》教學設計

國小科學《抵抗彎曲》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科學《抵抗彎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科學《抵抗彎曲》教學設計

【理論指導】

國小科學教學內容有着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做支撐,我們要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建構活動,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進入“我要學”的積極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建構主義的科學觀認為,學生並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前概念,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前提和基礎。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是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生與材料的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藴含着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也會讓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更體現了“具有開放性”的課堂理念,帶給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教學方法】

1.探究發現法

學生選用不同材料、寬度、厚度的紙橫樑搭橋,進而在體驗中分析可能影響橫樑抗彎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學習,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內部聯繫,找出變化規律的方法,在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在科學課中,運用探究發現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探究發現的過程學會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實驗探索法

學生根據現有材料(寬度和厚度分別為1、2、3倍的紙條)設計實驗方案,並圍繞着問題進行假設和實驗證明,進行開放性實驗,從中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規律。實驗探索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假設論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3.小組討論法

在本課的教學當中,設計實驗方案、探討注意事項、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四次用到小組討論,學生圍繞探究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深入認識或進一步瞭解。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尤其適合在國小中、高年級使用。

4.信息蒐集法

本節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將建築科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思考工程造價的相關問題,這一問題對於六年級學生而言是沒有生活經驗作為基礎的。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後對其相關信息進行蒐集、整理、比較、分析、綜合,從而對工程與技術領域知識有新的認識。

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科版)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形狀結構,聯繫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最後進行綜合和應用。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橫樑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在認知特徵與思維水平方面:六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雖然仍要藉助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識經驗方面:部分學生已經有了橫樑的材料、長度、寬度和厚度對抗彎曲能力影響的前概念,這為本課中“影響抗彎曲能力的因素”的推測、研究問題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在已有的實驗方法與技能方面:學生從五年級綠豆種子發芽實驗開始,就已經學習並掌握了對比實驗的方法,知道並理解對比實驗中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因此在本課的對比實驗中,只要學生能識別變量,找到控制變量的方法,思考需要注意的問題,就能順利開展實驗。

在科學情感態度方面:學生在以前的科學實驗中多次進行猜測、驗證猜測的活動,已經理解了科學推測必須經過實驗驗證的道理,這為情感目標——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達成打下了基礎。

在個體差異方面:由於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學生輪流擔任實驗操作員,所以他們在實驗操作能力上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在小組合作的情況下,基本能完成實驗操作任務;在數據分析、科學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房屋、橋樑結構中有“柱”和“樑”。

2.增加樑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樑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

識別和控制實驗中的變量,記錄、分析數據並探究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繼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使學生既能夠大膽提出假設又能在探究中細心求證。

【教學重難點】

探究橫樑的寬度和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

(1)長度、寬度、厚度、材料不同的紙條若干

(2)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若干

(3)木塊若干

(4)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若干

(5)墊圈若干

(6)KT板若干

(7)實驗記錄單

(8)小組分工:材料員、記錄員、彙報員等

【教學過程】

一、科學視野:用“樑”、“柱”搭一座橋

1.出示兩木塊,介紹“柱”,再引出“樑”。

2.由學生選擇不同材料、寬度、厚度、長度的樑做橋面,搭一座橋。你們的橋能承重嗎?

3.承重時,橫樑會有什麼變化?(彎曲)

4.引出課題:抵抗彎曲。(板書課題)

5.科學中,我們一般把抵抗彎曲能力簡稱為抗彎曲能力。你們的這座橋抗彎曲能力如何?怎麼測試一下?(添加重物)

6.學生彙報各小組橋樑的抗彎曲能力。

二、科學探究:探究影響抗彎曲能力的因素

1.提出問題:各組橋樑的抗彎曲能力相同嗎?根據你們的觀察,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長度、寬度、厚度、材料……)

2.建立假設:橫樑跨度的確定還要考慮具體的地質、環境等因素,就同種材料而言,橫樑能改變的因素是寬度和厚度。誰來説説,當我們增加橫樑的寬度(或厚度)時,抗彎曲能力可能會怎樣變化?

如何證明你們的假設?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

出示木塊、紙條、墊圈圖片。

認識嗎?

可以怎麼用?

觀察第二組材料,有什麼發現?(摸一摸)

能用這些材料證明你們的猜測嗎?

①改變條件:寬度、厚度。改變方法:替換不同編號的紙條。

②控制變量:對比試驗,除改變條件以外的量都不變。

4.確定實驗方案。

①將兩木塊對立作橋墩,保持一定距離。

②將紙條平放於兩橋墩上作橫樑,添加墊圈,觀察橫樑變化。

③繼續添加墊圈,直至橫樑剛好彎曲至桌面,記錄數據。

④替換不同編號的紙條(只改變寬度或厚度),重複上述操作,邊實驗、邊記錄。

⑤整理材料,提交數據。

5.實驗中要注意些什麼?

①控制變量: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用KT板上的標誌線控制橫樑跨度不變。

②操作要求:墊圈要輕輕地放在紙橋樑的中間位置。

③計數原則:紙橋樑碰到桌面就算塌陷,導致塌陷的最後一個墊圈不能算。

6.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實驗所得出的數據説明了什麼問題?

橫樑的抗彎曲能力與寬度和厚度有關:增加寬度能提高抗彎曲能力;增加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彎曲能力。

7.思考:橫樑平着放好,還是立着放好?

觀察橫樑的橫切面是什麼形狀的?怎樣安放更好?能用材料證明一下自己的理由嗎?(幾乎所有的橫樑橫截面都是長方形的,而且都是立着安放的,也就是橫樑的厚度比寬度大。可用冰棍木片、塑料尺子進行演示證明。)

三、科學延伸:工程與技術的涉獵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橫樑的抗彎曲能力,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增加橫樑材料的用量,會增加成本。這也是通過增加厚度來提高抗彎曲能力的侷限性。有什麼方法在不增加橫樑材料用量的情況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呢?請同學們在課後利用相關書籍、網絡資源對這一問題進行交流學習。

【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jp64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