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國中語文基礎知識彙總

國中語文基礎知識彙總

國中語文基礎知識之連詞分類

國中語文基礎知識彙總

【—之連詞分類】,連詞是用來連接詞與詞、詞組與詞組或句子與句子、表示某種邏輯關係的虛詞。連詞可以表並列、承接、轉折、因果、選擇、假設、比較、讓步等關係。

並列關係連詞:和、跟、與、既、同、及、而、況、況且、何況、乃至等。

承接關係連詞:則、乃、就、而、便、於是、然後、至於、説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轉折關係連詞:卻、雖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過、至於、致、不料、豈知等。

因果關係連詞:原來、因為、由於、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選擇關係連詞:或、或者、還是、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設關係連詞: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較關係連詞:像、好比、如同、似乎、等於;不如、不及;與其…不如、若…則、雖然…可是等。

讓步關係連詞:雖然、固然、儘管、縱然、即使等。

遞進關係連詞:不但、不僅、而且、何況、並、且等。

條件關係連詞:不管、只要、除非等。

目的關係連詞:以、以便、以免、為了等。

成語中也有使用連詞的情況,如: 寧缺勿濫、三思而行、好整以暇

總結:連詞是比副詞、介詞更虛的一個詞類,它用來連接詞、短語、分句和句羣乃至段落,具有純連接性,沒有修飾作用 國中政治,也不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説來,連詞有很多是由副詞、介詞發展而來的;很多副詞、介詞又是由動詞發展而來。

古典詩歌史的虛與實

虛實結合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詩歌鑑賞中的所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它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具體感受得到,是真實具體的描繪;所謂“虛”則是之景,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之中,引發人的聯想。具體説來:有限為實,無限為虛;景物為實,情感為虛;正面為實,側面為虛;眼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無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創造出來的。宋代畫家郭熙説:“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就是繪畫藝術中的空白藝術,它是藝術家再現現實對象整體時有意造成的藝術形象結構上的虛空。如宋朝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上獨坐垂釣的漁翁,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樣的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作者正是運用空白藝術給欣賞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間,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詩歌中也有許多的例子,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作者實寫了與童子的對話,而把“問”的內容省去,更沒有介紹隱

者的行蹤,但透過畫面,我們能感受到那山中縹緲的雲霧、隱者的閒適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為是詩歌中的空白藝術,它是通過有限的問話表現了無限的閒適之情。

二、景物為實,情感為虛

人們常用“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來分析詩歌中的虛與實的關係,詩人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要將這種虛表現出來,就得化情思為景物,化虛為實,而讀者則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實景,但這景中卻藴含着詩人對於國破家亡無限悲痛憂怨之情,憂國思家之意。作者寄情於物,託感於景,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也就是詩歌鑑賞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的寫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聯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作者在此使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實寫了雄偉壯觀、沖決一切、氣勢磅礴的瀑布形象 國中化學,表現了作者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鵲以高翔的豪情壯志,這是虛寫,作者主觀上的情志,都依託在了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達到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豐富了詩中的意象,開拓了詩中的意境。

三、正面為實,側面為虛

正、側面描寫是詩詞作品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在多數情況下.詩人都在正面描繪景物特徵。有時詩人為了追求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常採用側面描寫的,化實為虛,以虛寫實,造成含蓄藴藉的效果,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這在詩詞鑑賞中也可以看作是虛實結合。

例如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其目的都是為了烘托人的情感。“別時茫茫江浸月”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反映了當時詩人與友人淒涼的心境;“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是對琵琶聲的側面描寫,點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的空間;“繞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被商人拋棄後的孤獨悲傷的心境。這裏正面寫景為實,側面烘托出的情則為虛。

再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後續部隊,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避開了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烘托,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麼艱苦,多麼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中去體味這次出征多麼富有戲劇性。

四、當前之景為實,已逝、設想之景為虛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往往去描述此時不在眼前,卻是自己曾經經歷過或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用已逝之景與當前的實景構成對比,來表達自己

內心複雜的情懷。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詩句,這是作者遙望南國時發出的慨歎,“雕欄”、“玉砌”也許還在,但此時不在眼前,作者通過這已逝之景,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再如他的《望江南》“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再現了往日熱鬧繁華的景象,反托出今日處境的淒涼。

有時,詩人為描寫自己思鄉懷人之情,不從自己入手,而是設想對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寫對方而寫自己,這也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寫法。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這是詩人在天寶十五年被叛軍抓住被困長安,望月思家而寫下的千古名篇。詩中流露出對妻子兒女的思念之情。但詩人並未從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擔心丈夫的情形。這種寫法比説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字裏行間使妻子“獨看”福州之月而“憶長安”,與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雙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總之,實境是一種真境、事境、物境;虛境是給讀者創造的一種想象的空間、詩意的空間。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虛可生實,實可生虛,想象則是其橋樑,正是讀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詩歌更為飽滿,充滿靈氣,充滿詩情畫意。

國中語文基礎知識之賦的來源

【—之賦的來源】,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 國中數學,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裏曾説: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賦的來源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

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

總結:但詩與賦畢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説,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敍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説:“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國中語文文言文--文言文的修辭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多運用各種修辭以增強表達效果。其中有些修辭格的運用較為頻繁。瞭解這些特殊的修辭方式,自然有助於閲讀的提高。這裏着重説明的是現代漢語中不常見,或對文言文閲讀理解影響較大的幾種修辭格。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辭格運用的相當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譯, 往往會造成誤解。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這裏的“布衣”在古代不給理解 國中生物,因為古時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這一特徵來代事物本身,是一種借代。如果不瞭解這一點,按字面譯為“穿布衣服的人”,後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見識淺)就會使人產生疑問:“穿布衣服”,怎麼就“地位低”呢?在翻譯時對這類地方應採取意譯的,加以復原(譯為“平民百姓”),否則往往會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為一種修辭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較為常見。這類句子, 在內容上前後互相補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簡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環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這裏的“喜”,不僅指“物”,同時也指“己”,悲不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表述中,為了某種需要, 對某件事情不直截了當地説出來,而是換一種説法,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辭格常用於外交場合。如赤壁之戰中,曹操給東吳下戰書,“今治水軍八十萬從,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就是一種委婉説法。明明大兵壓境,殺氣騰騰,卻故意説得十分輕鬆自在。對這類句子的翻譯,則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辭色彩

(4)、諱飾。諱飾實際上也是一種委婉,往往是由於人的忌諱而改變了説法。 如對於“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宮車晏駕”、“千秋之後”,老百姓死則稱為“填溝 ”,瞭解這些説法的真正含義,才能準確地翻譯文言文。

國中作文所需思維

1.邏輯分析法

它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來實現。

第一,確定思維方向,理解問題實質。如在以《我的父親》為題作文時,就要搞清楚這類型文章的構成要素、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在整個文章中的地位;搞清楚未知因素是什麼?現有資料情況如何(有多少可以利用?!能否滿足要求?)等。對諸如此類問題的深入思考,都有助於把握問題的實質。

第二,擬訂解決問題計劃。即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些有用資料以達到問題的解決,制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如果不能直接找到有用資料與未知因素之間的聯繫,可採取迂迴性戰術,先探討有助於解決主問題的一些輔助性問題。如思考:在以往學習過程中,遇到過同類型或相類似的文章嗎?這類型文章的具體寫作步驟是什麼?它能夠有幾種不同的寫作方法?它們是如何運用典型材料來襯托鮮明個性的?對這些問題的逐個思考,將有助於制訂和選擇寫作的最佳方案。

第三,具體執行計劃。即要嘗試性地運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既是具體地檢查和驗證每一個步驟,保證它們正確無誤,又要回到原來的問題,檢查解題的結果,弄清結論是否真正同問題切合,是否還可能派生出其它結果。至此,一個思維過程才算結束。

2.順向求同法

順向思維,是指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循着課文內容的指向去思考。在語文學習中,循着課文內容的指向思考,並從正面考慮問題的答案,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求同性。例如,學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課文第二大段內容時,根據課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內容,從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表現了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歡樂,得到親人的愛撫;另一方面,説明在當時的社會裏,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歡樂和親人的愛撫,因此,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能是幻想而已,從而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讓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學習,為開展創造性思維奠定了基礎。

3.同中求異法

這是一種與求同式相對應的思維方法。即指對同一問題可不依常規,而從多方尋求答案的分析性思維方式。它鼓勵人們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答案,力求提出個人獨特的見解。它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既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又能使思維起點和過程都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從而擺脱傳統的窠臼,提出新的見解。如以“時間就是財富”為題作文,除審視時間與財富之外,還思考時間與紀律、勝利的關係,審查時間與知識、智慧的關係,考查時間與社會道德、精神文明的關係,審視時間與個人成長的關係等等。這樣就可能拓寬思路,寫出文章也自然不會流於模式化。

4.聯想展開法

這是根據事物之間某些方面的相似,由此而推測出它們在其它方面相似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在幫助人們記憶和理解知識、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知識網絡,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廣泛的用途。

人們在學習過程中常用的聯想方式有相似聯想、對比聯想、接近聯想、關係聯想等。由於學科性質與解決任務的不同,其聯想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如在作文訓練中,除上述的幾種方式之外,最常用的有以時間為序的縱式聯想、有以空間為序的橫式聯想、有不受時空限制的自由聯想等方式;而在數學學習中,關係聯想就採用較多一些。

要使自己擁有卓越的想象能力,首先要不斷豐富知識、擴大知識面,一旦遇到有通感的事物,聯想就會很快展開。其次要有聯想意識。對於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從它的正、反面,以及與它相近、相似的關聯事物和經驗中,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再次要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聯想訓練,使自己聯想技巧得以提高。如對課文采用摘句聯想、情節補白、添枝加葉、編續結尾、改編續寫,進行快速構思式的即興作文,即興發言等訓練,對提高聯想技巧都有幫助。

5.全方位思考法

運用這種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使主體思路不僅僅侷限於某一個點或某一個面,而是從點到面、從面到體、點面體並存;既思前因,又想後果;既可從空間方位、時間順序上來考慮,又可從邏輯上來分析;既要考慮整個系統內各要素間的各種關係,考慮本系統與它系統的關係,又要考慮大系統對子系統的影響及其相互關係。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多路互補的結構,克服思維片面性,真實地把握事物的實質。

6.逆向對轉法

這是對一般必須做如此思考的事物,完全從通常的、固定的對事物認識途徑的相反方向去思考的思維方法。運用它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使知識深化、活化,使知識結構更趨於合理化,能培養辯證思想,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如作文練習,本質上就是對常規思路的逆反,從程式化中開闢新思路。但目前中學生作文程式現象相當普遍,即構思模式化、材料通用化、語言成品化。若有意識地採用逆向對轉思維方法,經過長期練習,就可達到構思巧、材料新、語言精的境界。

7.發散思維

是指思維的多向性,從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發現和解決問題,體現思維的靈活性。達·芬奇曾説過:即使是一個雞蛋,只要換一個角度來看它,形狀就立即不同了。在解決一個問題時應儘量發散出多種設想,以便多中選好,好中選優。例如:學《小英雄雨來》,根據每一段內容,用一個詞語或句子做小標題。要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去列小標題。結果,列出了三種不同的小標題。這樣訓練發散思維,對於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8.輻射思維

孔夫子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可見,學習中的“舉一反三”是至關重要的,而拓展性思維——輻射思維,即有“舉一隅”“以三隅反”的功效。

譬如授冰心的《小桔燈》一文,在第十四自然段涉及到“朦朧”一詞,倘若只解釋為“光線微弱”或“模模糊糊”一帶而過,就只能瞭解這一個“朦朧”,而對別的同音“ménglóng”就極易產生混淆,用起來,就有可能張冠李戴,假如進行異向思維,幅射面大一些思維,便可引出若干同變形似的詞來:“朦朧”,原指月光不明,《小桔燈》中借指“燈光”不明;而“??”,則指日光不明瞭:“蒙?”與“??”,儘管二體結構有差異,但含義卻相同,即:“快要睡着或剛醒時,兩眼半開半閉,看東西模糊的樣子。”這樣,對四組讀音相同的“ménglóng”就有了清晰地瞭解。

9.質疑探究法

這是通過對學習材料的質疑而加深對知識理解的一種思維方法。能否提出問題與是否積極思考和思維方式有關,而所提出問題的水平又與思維的水平相關。因而,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有質疑的意識。不迴避疑難,主動尋找疑問,不為經典結論所框死,擺脱成見和規範化束縛,勇於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其次要有靈活多變的思維技巧。對產生傳統結論的背景條件進行多種設疑排疑篩選,善於抓住問題的關鍵;適時改變思維的方向和角度,尋覓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再次要在解放自己頭腦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自己的雙手、嘴巴,為創造性火花的.迸發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最後要掌握質疑的類型,為創造性質疑提供一個參考框架。這對加深原文的理解,中心思想的把握,作者寫作意圖、寫作技巧及寫作心態的瞭解都有幫助。

10.縱橫連動法

連動思維,是根據事物的縱向橫向聯繫,進行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從而提出新的設想,得出新的答案。語文學習中的擴寫、縮寫、補寫、改寫等訓練形式,就是訓練學生思維連動性的好方法。例如:學了《東郭先生和狼》以後,續寫一則故事:《東郭先生第二遇上狼的故事》,思考“東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後會怎麼辦?”的問題,這樣訓練,不再孤立地分析問題,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會考語文寫作複習方法指導

從“心”到“新”,獨特構思

●你是最瞭解自己的,遠比更瞭解。

●考場最怕就是平庸之作。

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鼓勵自由表達和創新表達。“心”指人的主體。&ldquo 國中物理;新”指的是新角度,新發現,新感悟等。其實作文最主要的是提高的質量。

1.想通——發散思維的方向

①從題目出發,我要寫什麼?

從題目出發,這是我們寫作的出發點和根本點。要明確題目內涵和外延,這是為了防止文不對題和“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情況。

②從自己出發,我能寫什麼?

自己是寫作的根基,外面的世界很美麗,但不一定適合你。你是最瞭解自己的,瞭解自己寫作的優勢和不足,因此當看到作文題目的時候,就要以題目為綱,快速判斷出自己根據這個題目,可以發揮哪方面的特長,然後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選擇自己最擅長的結構,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語言風格,書寫最完美的作文。記住:你是最瞭解自己的,遠比老師更瞭解。

③從社會出發,我想寫什麼?

關注社會熱點,對時尚和流行的元素要加以注意,因為這很可能成為你經典作文的開始。

2.想寬——擴大思維的廣闊性

①橫向思考,儘可能想全面。在同一個層面上,想到儘可能多的內容。

②分解思考,從多種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

3.想活——培養思維的獨特性

①尋找平常事物藴含的新意。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當你把情感注入平常的事物,你會發現花都是含笑的,草都是含情的。若你善於從普通中尋找自己獨特的感悟,你就能寫出新穎之作,從而獲取高分。

②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考場作文最怕就是平庸之作。每一個個體是不同的,因此寫出的作文也應該是不同的。但是考場上為什麼會出現大量矯情平淡的文章呢?主要是因為大量無用的現代社會信息矇蔽了我們的雙眼,堵塞了我們的耳朵,閉塞了我們的心靈。因此只要我們能夠看到古樹明月,傾聽鳥鳴松風,感受詩意地棲居,我們就會尋找到自己的風景,寫出具有個性標籤的優秀的考場作文。

國中語文閲讀題之秋天的懷念

【—閲讀題之秋天的懷念】,《秋天的懷念》,短篇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文章主要講了“我”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

①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靜,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聽説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説。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孃兒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②可我卻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③那天我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説。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 國中歷史,就明天。”我説。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來:“那就趕緊準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説着:“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苗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説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説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跟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第①自然段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季節?根據是什麼?

2.“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中的“無常”是什麼意思?本段中最能表現“我”“無常”的兩個詞分別是什麼?

總結:《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

標籤: 國中語文 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jedn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