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駝鈴聲聲話阜城散文

駝鈴聲聲話阜城散文

今兒個青山和您聊聊阜成門外的經年舊事。

駝鈴聲聲話阜城散文

阜成門,乃明清兩朝時的內九門之一。元代之時稱為“平則門”,元代有沒有平則門外大街青山真的不知道。到了大明正統四年才改稱為阜成門,這才有了阜外大街一説(即後來的阜外北街,這一段才是明清兩朝的大街),這從阜成門外的眾多廟宇中得到了印證,因為寺廟都是修建於明代且史書中都有記載為證。阜外大街從城門算起到甘家口為止直線距離也就有三四里地。此路共分為兩段以當時的一條不知名的小土路為界,迤東為關廂,迤西為西下關。東部沿街商户眾多鋪面房相連,西部則是商民混居可謂是涇渭分明。當您走出了阜成門過月牆,踏石橋(明清時是一座木吊橋)、觀風情、賞野景一路西行就到了京西的門頭溝。這一段路少説也逮有幾十裏地兒説遠不遠,可説近可也不近,真要和駱駝隊走下來怎麼着也逮一天的時間。

上面寫的是舊時情景,許多讀者並不知道詳情,青山給您詳敍一下,自打在西外大街的稻田中修建了蘇聯展覽館後(後改為北京展覽館),就手就將那條不知名子的小路上的墳頭剷平修理一條寬闊的馬路名字就叫“展覽館路”後改名為“展覽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和阜成門外大街相連接,此時阜外北街還存在着。這一小段以後再和您詳細聊。

門頭溝地區遺留有諸多的元明清的古蹟和寺廟,山裏則盛產水果,京白梨,柿子,核桃,大棗、高粱、玉米、小米等土特產。門頭溝,山有奇樹,壑有淵溪,物產富饒、民風淳樸。大山青黛連綿,溪水曲折潺潺,草深密獸隱其間,藍天闊鷹擊長空,古寺掩映於綠樹叢中,經勝佛號縈繞山巒間。

門頭溝最大的物產則是煤炭和石灰,一黑一白的兩種物產和京城的聯繫最大,門頭溝的煤炭從元、明、清時起就在北京城都城內使用,歷經三朝及民國已有幾百年矣。無論是皇宮內苑、商賈的豪宅、高官的雅舍,飯莊子、居民住户,日常做飯冬季取暖是家家必用,家家必備。直到前幾年因環保的需要政府才下令關閉所有的煤礦停止開採,規劃為旅遊生態保護區。原來阜成門的門洞上方鑲嵌有一方漢白玉的匾額沒刻有任何文字,就鐫刻有一枝梅花,煤,梅同音,其意不言自明。阜成門梅花、西直門水紋、朝陽門穀穗,為京城三大特色城門洞之一,隨着城牆城門的拆毀這幾方文物古石卻下落不明令人惋惜。其實舊京時的城門各有各的用途,今日不表以後再和您細聊。

阜成門外的關廂過去是繁華之地,茶樓酒肆樓挨店,布莊糧店生意旺。醬園醋坊為近鄰,羊肉牀子豬肉槓。饅頭暄軟燒餅香,布店百貨中藥房。果局子乾果鋪,回漢糕點隔街望。籠屜建材大酒缸,絨繩麻繩山貨莊。轎子鋪棺材鋪,冥器燒紙對槓房。煤鋪代買碎劈柴,大車店裏鍘草忙。一切主要得益於大明皇帝嘉靖九年敕建月壇的建成。皇帝每年都來月壇進行祭祀引來了商賈雲集也是其繁華的主因。您現在看到的阜成門外大街那是新建的,老街,準確的講應當是:阜成門外西關大街。乃是後來經常叫的“阜外北街”是也。如今北街無人記得,現在仍保留有一小段,西至甘肅敦煌大廈,阜外社區小醫院是中段,往東的那一段路不太長,呈東西走向大約有百步之遙。現在的天意小商品市場就是過去的倒影廟原址,門前也是阜外北街的延伸。大明時此地名是“漏澤園”是塊官辦的義地。

早年間阜成門外除了街面上的商户外,有三多之稱:一,廟宇多,萬明寺、廣圓寺、衍法寺、海潮觀音庵、感恩慈悲院、城隍廟、普濟藥王廟、天仙聖母祠、廣隆寺(俗稱扣鍾廟)二,營房多,有南、北營房,還有士兵操練的地方;校場口。當然現今不存在了只留其名。三,墳地多,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很多。本文不作詳解,以後再聊。

有了煤炭您就得有運輸工具,牛車馬車不知那個年代有沒有,即便有牛車馬車到了門頭溝也是日本船——滿完(丸)。門頭溝山路崎嶇陡峭峻險根本就不太好走,毛驢,馬,騾子,路途遙遠腳力不好馱的貨少成本又高,人嚼穀馬吃料的費用也大,用人力就更不行了。早年間北京城外荒涼的很,雜草叢生野獸出沒強盜剪徑幾乎是沒有人家。要説有也就是私人僱傭的看墳人,那地方陰森恐怖磷火點點就是借宿之人都不敢去。出了西下關外就是荒郊野地杳無人煙了,應了那幾句啟蒙順口溜“一去二三裏,孤墳幾百座”。

坊間傳聞:金代之時北京就有大批的駱駝隊馱運貨物來往於南北間的貿易,唐代之時的工藝精品唐三彩中就有駱駝的造型,證明大唐和西域諸國往來貿易都是通過駱駝來運輸的。中國人使用駱駝始於何年已無從考證。幾百年後大明也用駱駝運輸過軍用物資,所以北京酒仙橋地區還有個地名叫“駝房營子”,就是專門飼養駱駝的地方,也是北京地區唯一用駱駝命名的地名。我小的時候還在西直門看到運送貨物駱駝隊,那些温順的駱駝們由拉駱駝的人牽着走過街道,駱駝們神氣的很揚着高高的頭闊步搖鈴而去。

京城內流傳着一首竹枝詞,詞中寫道:“柳條箱壓峯高處,闊步搖鈴擺駱駝”。駱駝在當時馱運各種貨物,糧食、肉類、藥材、棉花、果品、也包括馱運煤炭、石灰、木材等。進入阜成門的駱駝多數是馱運上述物資當然是以煤炭為主,這點在阜成門上方的.匾額足以證明。駱駝性格温順,能負重耐飢渴,四條長腿適於遠途行走。自打門頭溝的煤炭用駱駝運往北京城後,在以後的歲月裏這條京西荒涼的古道上時常傳來叮叮噹噹低沉洪亮的銅鈴聲。從第一聲響起,它那洪亮聲響就伴隨着風霜雨雪,穿透了近千年的歲月時光。

駝鈴的材質有兩種銅質和鐵質,銅鈴一般都由黃銅製成,其狀似一隻大碗,底部鑄有一個穿繩子的銅鈕,銅鈕兩側開有小孔鉚有一小段鐵鏈直到碗內,鐵鏈頂端有一圓鐵球。鐵製的駝鈴狀似一個大號的罐頭盒底部有鈕,筒內有鐵鏈、鐵球,走起來聲音渾厚非常悦耳。

阜成門外有個地名叫“白堆子”,離京城有五里地之遙。坊間傳聞;此地是馱運石灰的中轉站也就是露天倉庫。其實此倉庫也存放煤炭,山貨、木料、藥材等。還要告訴您,京西還有一樣東西也是必需用駱駝馱到北京然後發往全國各地銷售。此物件無論大小都用草繩左一道右一道捆綁好的。什麼物件?這麼金貴,京西磨石口的特產粗細磨刀石。

早年間靠駱駝拉運貨物為生的人有一個特殊的名字“駝户”。古時拉駱駝人常把五匹駱駝連在一起馱運貨物,行話稱為“一把駱駝”,人們也習慣叫“栓一把駱駝”(行話),一把駱駝就是五隻,互相用繩牽拉,最後面的一隻駱駝掛有一個銅鈴鐺,一般都是幾把駱駝隊結隊而行相互間彼此都有個照應,早年間這條古道上並不太平。每隻駱駝身負兩大柳條筐煤炭或其他的貨物,高昂着頭目視四方,度着四方步不緊不慢的悠閒的行走着,穿河流、過險灘、踏山嶺、越溝壑、宿密林、卧草坡,行走於西風古道的荒野之中,一長串行走荒野的駝隊,一路駝鈴悠遠而悦耳。這條古道上雜草叢生異常荒涼時有猛獸出沒,夜間駝隊夜宿荒野休息,此時您別看駱駝卧在那裏悠閒的倒嚼着草料,警惕性挺高一旦有猛獸接近它就猛打響鼻提醒人們注意提早準備以防不測。

在銅鈴緩慢悠長的叮噹聲中,不覺間京西古道上的駝隊走過遼金,走過了大明,也走過了大清,走過了四季,走過了千年歲月,無論是狂風肆虐、大雨傾盆,秋雨綿綿,寒風澟洌,在這條京西荒涼古道上春夏秋冬都能聽到那悠揚悠長的銅鈴聲。

駝鈴聲聲的歲月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阜成門也早已蕩然無存了,也許我們根本就不記得了。現在您看不到駝隊,聽不到悦耳的銅鈴聲,但歷史卻記載下了成隊的駱駝在京西古道上闊步搖鈴的身影,和那響徹荒野的聲聲駝鈴。

收工,就寫到這裏!壬辰年十月,一蓑煙雨任平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wenxue/dvrv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