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節日慶典 >

【推薦】風俗習慣作文集錦九篇

【推薦】風俗習慣作文集錦九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風俗習慣作文集錦九篇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土家族的幾個節日。第一個是過春節,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

“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

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牀。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第二個是趕年,“趕年”,或曰“提前過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動最豐富,民族特色最濃厚的一個節日。漢族過年,是臘月三十。土家族過年比漢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臘月大,為29天;月小,為28天。

若家裏有亡人還要再提前一天過年,人們稱之為過“趕年”。關於提前過年的來歷,土家人有幾種傳説,但流傳最廣的一種説法是明嘉靖年間,土家將士奉命出征到江漸沿海,參加抗倭,為不耽誤戰事,土家人提前一天過年,後取得“東南戰線第一功”凱旋。過趕年便是從那時沿襲下來,讓土家後人不忘記先輩的赫赫戰功。

土家人過年時,要在堂屋神龕下襬祭品、敬家神、祭祖先。 我們土家族的節日還有許多我就不一一介紹。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講起過年的風俗習慣,倒是挺有意思的。有些現今仍沿襲着,有些早六百年的便給扔掉了。

對於三裏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中國人來説,不同地方的規矩恐怕不完全一樣。我所要講的只是早先我們阜陽以北與太和這一片地方的風俗習慣。

俗話説: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毫無疑問,這臘月初八歷來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況還有:臘八臘米飯,大人小孩都喜歡呢。(在那物資相當匱乏的年代,人們要吃上一頓象樣的飯是多麼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在我十來歲的時候,每逢臘八晌午的那頓鹹米飯是那麼的香甜。(通常這頓做米飯的米是娘老早託人用糧票開後門從糧站提前買好的。娘總是將米鍋裏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細粉加上葱姜佐料,飯沒做好,老遠的便能聞到撲鼻的香味了。這時飢腸轆轆的我便圍着廚房轉圈子,專等着娘説一聲:吃飯了。於是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盛上滿滿的一腕,美美的吃將起來。)百年不遇的吃上這麼一頓難得的美餐,不用説,能撐得嗓子眼裏直往上冒,還覺不過癮的。

臘八過後,接下來便是祭灶。祭過灶,年也就跟着很快來到了。講起這祭灶,還挺有講究。記得有一句順口溜是這麼説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賊祭六,老和尚祭到廟後頭。至於這順口溜的來歷,曾聽老人大致的講過,因為聽時並不怎麼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們張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記得,好象聽老人講,説是俺們張姓人家佔着老天爺、閻王爺、龍王爺的光,因為他們都姓張。所以歷朝歷代張姓的人家沒有做皇帝的,原因就在於:如果連皇帝再做了,那天下豈不是沒有別姓人家混的了嗎?)祭灶那天,也是廚房大掃除的一天,平常煙灰滿布的屋子,通通用掃帚徹底清掃一遍。然後將提前請來的老灶爺與老灶奶奶並肩而坐的畫像恭恭敬敬地貼到鍋台一側的牆上。到了晚上,臨近送他們上天的時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給他們抹抹嘴,意思是先給他們甜甜嘴,請他們在老天爺跟前多替老百姓説些好話。(有道是:老灶爺上天——有啥説啥。至於這樣做的結果,是不是能讓老灶爺管住他的嘴,不在老天爺跟前説些對老百姓生活不利的話,那就誰也不知道了。)隨後是供上香火,放起鞭炮,送他老起程上天了。

祭過灶,家家便忙着準備過年的食物,蒸呀炸的忙開了。

在蒸炸的過程中,倒還有着不少的講就。其中大人們最忌諱的是小孩子在跟前扭來扭去。一是嫌他們礙事絆腳,二便是唯恐他們説出什麼不吉利的話來。後邊這一條是最主要的。例如:炸東西時,最忌諱人説別炸熰了、小心油別起火、或者説快炸完了等。我有一次看到娘炸饊子時,盆的面不多了,便隨口説了句:快炸完了。惹得娘瞪眼厲聲地吵:去!別在這胡説八道的!我當時還有點不服氣,頂了一句:這明明是實話,説説又有啥呢?娘卻説道:你説説説有啥?炸東西時,不興多嘴你知道不?我由不得又辯駁一句:多少東西只是多少東西,總不能説説就説少了?大嫂在旁接了句:説起來你屁都不懂。你沒聽説過“船倉垛底牆旮旯”嗎?因為這些誰都估不透。別看是盆底了,説不定從今個管炸到明個也炸不完呢。這句話説得娘笑了。但從此我遇見此事時絕沒再多言多語過。

蒸饃的時候更有一種神聖的味道,更忌諱人在旁邊扭來扭去的。好象這樣會帶來大不幸似的。蒸饃時還有一件,就是特意在其中的一個饃裏放上個五分的毛革(也就是分革子),説是到時誰吃到了,誰就會發財。另外,蒸饃必須蒸得雪白的宣騰的方為最理想。饃若蒸裂了倒也説得過去,叫作笑。若要碰上蒸得縮成個蛋蛋的,那是最讓人感到氣惱的。人們往往會以為有邪講,是邪魔在作怪,於是便將饃蛋蛋扔進鍋底下燒。説是這樣便可燒去穢氣。

到了年三十,家家都要帖門對子(既春聯。)。有喪事的人家是不準帖紅對子的。人死後的第一年,帖火紙,第二年帖藍對子,第三年帖綠對子。過了三年,才能重新帖紅對子。有那欠賬的人家老早地就將門對子貼上了,這樣,要賬的人便不好意思再來上門要賬了。另外,三十的晚上,家家都會在門檻外邊都放上根木棍,叫作攔門棍。意思是擋着防止一些不乾淨的東西進了屋。

年三十的晚上,通常家家都會放一掛比接年小一點的鞭炮,然後才開始吃辭歲飯。(辭歲飯不外乎餾蒸饃,吃餃子。這餃餡子大都是素餡,有用細粉、饊子、豆腐摻在一齊剁碎,拌上材料面的;有用乾菜、細粉、饊子加上葱姜摻在一齊剁碎的。能吃上肉餡的人家不多。)之後,小的便要給宗家門裏的長輩家挨門挨户的去辭歲了。(有祖上牌位的人家首先得給供奉的祖上牌位磕頭。)還有,這辭歲之夜吃什麼東西都是隨便任着你吃的,這叫填倉,盡着你撐炸肚子也沒人説你。還有一條是小孩子最為喜歡的:老的要給小的發壓歲錢。接着是熬歲,不讓睡覺,比着看誰最能熬。説這叫作熬財神,誰能熬,誰以後就有福。這其間你打牌也好,聽收音機也行,講故事也罷,不管幹什麼,只有長着精神不睡覺就好。特別是大年七年級,看誰家接年早。彷彿接晚了,年被誰接完了似的。所以從十二點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便接連不斷地震響雲天,直到年七年級的上午十來點鐘才算結束。(到這時才接年的不是懶得出名、便是家庭境況不怎麼樣的。)奇怪的是,年七年級全家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臉,而且洗過不能豁(潑掉的意思),得等到下半天才能豁。地不掃,連尿罐子也得存放在屋裏不往外拎。得等過了年七年級才掃,才拎出去倒掉。並且吃過早飯、午飯,鍋碗不涮。早上用的碗,擺在那,到晌午各人繼續用各人的。這些規矩真正讓人莫名其妙,問爹孃,他們也説不上道道來。只説這都是上輩人傳下來的規矩。老規矩只有照着做,不能隨便亂改。我在心裏暗想:不知老祖宗們是怎麼想的`,定下這規矩。這分明是有意讓人邋遝一年。

以上的這些規矩,現今大都沒人再照着做了。

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着在變。一些老規矩的廢棄,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一位哲學家説過:存在即合理。那麼不存在的也就不合理。廢棄不合理的東西是人類社會進程中必然的選擇。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日夜盼望的新年終於伴着陣陣的鞭炮聲向我們走來。今天是農曆正月八年級,我與姐姐起了個大早,準備與爸爸媽媽到外婆家拜年。

一路上,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到了外婆家,“蹦,啪。蹦,啪。蹦,啪……”更是熱鬧非凡。一向怕打炮煙,又非常想打炮煙的我終於鼓起勇氣拿了一根,可我還是不敢打,我叫外婆試一遍,姐姐也打了一根,最後我終於也打了一根。“哇,好痛快啊!”我先將右手把打火機打起來,左手拿起炮煙,小心翼翼地往火上點,“點着了,點着了。”我高興地叫起來,同時,我馬上將炮煙扔了出去。可我沒用力,炮煙掉到了我的腳跟前,我嚇得拼命逃,連打火機都扔到了河裏去了。幸好我跑得快,跑得遠,扔出去時火花馬上就滅了,接着清煙飄了出來,然後一下子就“啪”的一聲炸開,聲音震耳欲聾。我雖然心裏不怕,可還是一哆嗦。

通過了這次嘗試,我的膽子大了許多,現在我總算敢打炮煙了。這個春節我的收穫真大呀!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豔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對彝族青年,女的長得像妮尾綠(一種美麗的山花)一樣美麗。男的長得像金竹一樣標緻。他們在一個月夜。()來到森林中約會,被森林中的魔王發現了,小夥子被殺死,姑娘不願遭受魔王的****而逃走。當姑娘跑到一個山寨時,寨中突然雄雞高叫,魔王聽到雞的叫聲,才停止追趕,美麗的姑娘才倖免落入魔掌。後來,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雞,就抱着一隻雄雞來到他們約會的地方。這時,雄雞高叫,她的情人立即甦醒復活。他們結為夫妻,過着美滿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着該少女已經長大****,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着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餘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錐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我們的家鄉風俗很好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七年級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風俗習慣作文 篇6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麪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製,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着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麴”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遊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鍊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藴含着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繫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幷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鬆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説對漢族產生着深刻的影響。

風俗習慣作文 篇7

今年的春節,有三天是我特別難忘的。除夕夜做湯糰,正月七年級爬山,正月九年級放煙花。

除夕夜,我們在家做湯糰。姨父先把麪粉做好,再把麪粉捏成一小塊一小塊,最後由我們捏成一個餅,放進餡,包成一個個小湯糰。湯糰有桃子形的,有圓形的,還有露餡的,雖然樣子很難看,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因為這是我們自己做的。

正月七年級的早晨,火紅的太陽從東邊慢慢升起,我們一家八個人去爬有名的保俶山。當我們爬到半山腰時感到很餓,就找到了一個休息的地方,把帶來的水果都吃完了。

接着我們一口氣爬到了山頂——初陽台,站在山頂上往下看,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風景,西湖邊的人是多麼地小呀,小得像螞蟻一樣看也看不清;西湖邊的人是多麼地多呀,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

最後我們繼續往前走,走了一會兒,就拍了一張合照。外婆筆直地站着,媽媽看着我,我在想我的作業,阿姨在想單位裏的公事,阿舅在看別的遊客,姨父在欣賞周圍的美景,姐姐在拍蘇堤和白堤。我覺得我們一家人的表情真豐富!

正月九年級,我回到了我向往的老家——新昌。一走進爺爺家,就看到了門口放着很多大箱子。爺爺説:“這是晚上準備放的煙花。”

我等呀等,等呀等,終於把天等黑了。只見爺爺先把煙花搬到了室外,接着叫我們躲到一旁,最後拿起打火機,果斷點燃了導火線。只聽“嘭”的一聲,煙花從地上飛快地飛到空中。有的煙花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有的煙花化身成“蝴蝶”在空中盤旋;還有的煙花劃出不同的顏色形成了美麗的彩虹。我們驚呆了,簡直不敢相信,煙花竟然這麼神奇,能夠變化出這麼多的花樣。

通過吃湯糰、爬山和放煙花這三個過年習俗,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還讓我渡過了一個快樂的寒假

風俗習慣作文 篇8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們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紹一隻美麗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眾多的風俗習慣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以竹筒飯為代表。傣族把一節竹子一端挖通後裝米。這些米要洗乾淨泡水後才能裝。再用竹葉把竹筒口塞緊,要使米掉不出 來,但同時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軟。裝好以後,放温火上燒烤,待竹筒表面燒焦後飯也就熟了。剖開後是香噴噴的竹筒飯。用酸菜、酸筍配上這帶有竹子香 味的米飯,百吃不厭,令人滿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飯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兒食品、水產和昆蟲菜也是別有風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愛,像什麼酸筍、酸菜、酸螞蟻……這些幾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產,如魚類、青苔、蛙類也是傣族人無法割捨的食品。

最特別的是昆蟲菜。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話:“只要是靜的都是菜,只要是動的都是肉。”無論是較小的田鼈、蜘蛛、螞蟻蛋,還是較大的竹蟲、蟬、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變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傣族的食品還有苦瓜、苦筍,甜米酒,檳榔、酸肉、狗肉……而且個個美味無比。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已經垂涎三尺了呢?那趕快去傣家的竹樓中好好過癮一番吧!

風俗習慣作文 篇9

天空微明,便聽得一聲聲鞭炮炸裂聲,似無理取鬧的小孩兒在哭嚎,這時起,春節便拉開了序幕,不比別處熱鬧,顯得分外嚴肅、鄭重。

在萬物昏睡之時,這個村甦醒了,大媽大伯趕緊去集市買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爺爺換上乾淨的衣物,拿着木鼓與鼓棒,二媽穿梭於廚房之中,準備迎接中午的客人,習慣賴牀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嘰嘰喳喳聊着天,三間平房,頓時充滿了人氣兒和柔光,忙碌而充實。

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雞鳴,越過草垛。我們才來到太爺爺的墳前。墳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跡,放着幾束花捧,在這片枯草地上顯得格外顯眼。親戚們圍坐一團,看墳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裏啪啦的響着。巨大的聲響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發痛。鞭炮聲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時候。爺爺敲着木鼓,親戚們依次跪地磕頭。包括我在內的孩子通常不喜歡這樣的習俗。我們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後,便逃也似的跑開,在田野上撒歡兒的跑。而最重視的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認真與崇敬。他們對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後就是見一見住在附近的親人,我最害怕這樣的時刻。親戚總是熱情款待,邊吃邊聊,而我卻也接不上話,又不好乾坐着,渾渾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麼,在這個時刻最想聽到的就是“不早了,我們要回去吃飯了。”

真到了飯點,那才是有熱鬧的感覺,爺爺家門口有個大院子,一到過年便擺滿幾十張大圓桌,桌桌坐滿了人,這樣隆重的吃飯方式通常是老人賀壽,閨女出嫁時才辦的,我們這個大家族在春節時刻也能整整齊齊地歡聚一堂。

這時候的菜都是用大鍋炒的,比我的臉還要大上好幾圈兒。這菜同福氣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在廚房打下手。二媽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爐邊一起烤火取暖,一邊聽老奶奶講過去的故事,現在想想那應該是寒冬中最暖的時刻。這個村,富了之後再回來時,這間小小的廚房便被設施齊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後,老奶奶就不進廚房,只坐在門前發呆了。

每一張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幾道菜,平日裏怎麼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會兒就被吃了個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們都喝上了酒,爺爺也會給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業,女人聊家常。孩子們則用啤酒杯裝滿飲料,學着大人的樣子喝酒聊天。

下午時,一天中最清閒的時刻,看電視或玩遊戲或是滿堂的瘋跑。沒人會在今天的玩鬧中捱罵。

隨着太陽的落下,村中安靜下來,沒睡的人們仍然嘰喳的聊着天,寒風在夜晚肆虐,人們再次醒來時又是一片寂靜,春節,帶來了團圓,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jieriqingdian/p04p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