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愛好 >

低年級端午節小報

低年級端午節小報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多年前史。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小報圖片有哪些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小報圖片,希望大家能喜歡!

低年級端午節小報

  端午節的小報圖片鑑賞

  端午節的小報圖片一

  端午節的小報圖片二

  端午節的小報圖片三

  端午節的小報圖片四

  端午節的小報圖片五

  端午節的小報圖片內容一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 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

菖蒲酒美清尊共。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 吳文英《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 褚朝陽《五絲》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

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 竇叔向《端午日恩賜百索》

重午佳辰獨掩門。 —— 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謾説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 趙蕃《端午三首》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 蘇軾《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

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 —— 儲光羲《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端午節的小報圖片內容二:故鄉的端午節

芭蕉綠了,櫻桃紅了,歲月如梭,眨眼之間又到了粽子飄香時。望着漫天星辰的夜空,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多年曆史。關於端午節有很多古老的習俗和傳説,而每個習俗又都是那麼的温馨,那麼的讓人回味。真正讓我刻骨銘心的是“紀念楚國的大夫屈原”這個故事。據説那時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都劃出自家的小船撈救,一直划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屍體。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場面甚是壯觀。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原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後來也就逐漸演變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餵魚。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賽、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故鄉的端午節那天,每家每户一大清早是要插艾葉的。艾葉是一種普通植物,生長在野外的田間地頭,不需要呵護,卻長得鬱鬱葱葱,蓬蓬勃勃,很容易讓人想起夏日裏瘋長的秋菊。趁着太陽還沒有升起,人們就把前一天傍晚採回來的的艾葉插在門頭,掛在窗口。且不説可以去瘟辟邪,僅那沁沁潤肺的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鄉風,讓老人孩子們都心生歡喜,正在戀愛的年輕人更是陶醉其中,倚在窗下捨不得離去。

我記得小時候在家鄉,包粽子一般在端午節前兩天就開始包了。每年端午前,河岸兩邊到處都是揹着小筐採摘粽子葉的人。那個季節的河岸邊,綠樹成蔭,青翠欲滴,風情萬千,採粽葉的人們邊是勞動了也是欣賞了大自然的美景。採回的粽子葉,要先在鍋裏煮,然後放在水裏泡,最後一片一片洗乾淨。在洗粽子葉的同時,外婆也已經將糯米和紅豆泡好。泡好的米放在一個大盆子裏,盆子旁邊擺好一個木材質的靠背椅,從椅背上垂下捆綁好的草來,以便能掛住包好的粽子。

外婆喜愛端午節,大概是因為總能在這時候大顯身手吧。每每看見外婆包粽子我都是迫不及待的,趴在一旁觀賞一下午,看外婆的皺紋裏都要溢出蜜,來偶爾還偷偷抓幾顆蜜棗塞進嘴裏,樂得鼓起腮幫子使勁兒地嚼,不知有多甜!

故鄉的端午節,就是這樣浸透着濃濃的鄉情、親情。如今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又想起家鄉的艾葉,想起了外婆包的粽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aihao/32j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