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医学医药 >执业医师 >

2017年《医学微生物学》热点:麻风分枝杆菌

2017年《医学微生物学》热点: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俗称麻风杆菌,引起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流行广泛。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详细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年《医学微生物学》热点:麻风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其大小、形态、染色均与结核杆菌类似,呈束状排列,多存在于细胞内——麻风细胞(有大量麻风杆菌存在的感染细胞,呈泡沫状)。目前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动物模型:犰狳 ,对该菌高度易感,接种后引起瘤型麻风。人对该菌抵抗力强,接触者仅少数发病。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类为唯一宿主和唯一传染源,致病因素不清

传染源:病人(瘤型麻风病人通过皮肤黏膜及外分泌液向外排菌)

传播途径:皮肤、黏膜、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内传播多见)

潜伏期:2-5年,长者数十年

特点:潜伏期长,发病慢,病程长的'慢性传染病

麻风病变可分为四型:

1、瘤型麻风:(恶性麻风)

→侵犯部位:皮肤黏膜、神经及内脏

病变中大量麻风细胞

→传染性强:分泌物中大量麻风杆菌——开放性麻风

细胞免疫缺陷(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免疫状态:体液免疫正常(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

→病变:肉芽肿,麻风结节

→临床表现:“狮面容”,病情严重,逐渐恶化。

2、结核样型麻风(良性麻风) 60-70%

→侵犯部位:皮肤、周围神经

→传染性小——病变处少见麻风细胞及麻风杆菌

→免疫状态:细胞免疫接近正常(麻风菌素试验阳性)

→病变: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皮肤——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疹,由于细胞浸润变粗、变硬——可触及,外周神经出现感觉功能障碍

界限类

未定类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涂片,结合病史可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联合用药治疗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yxyy/yishi/qrw6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