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企业管理 >品牌管理 >

企业家品牌的“四化”与“三象”

企业家品牌的“四化”与“三象”

如今的企业家概念,已经不简单是商业活动经营者的范畴了。企业家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企业家品牌开始更深层次的影响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价值提升。如何正确认识与理解企业家品牌化的误区与方向,也是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重的重要任务。

企业家品牌的“四化”与“三象”

从建国之初,由于政治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形态几乎不见了踪影。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国一盘,也造成此时企业的负责人更像一个今天企业中的车间主任,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组织生产与调配。这个时候也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顶多就是“厂长”。而且这个“厂长”地位在很多人看来,也只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除了级别的`差异,并没有太多的知名度与崇拜感。这个时候,大家更多的区分只是“我是搞工业的”、“你是搞商业的”等等。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改革作为时代主旋律在中国大地即将全面奏响时。天津作家蒋子龙创作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勇于向不正之风挑战、勇于承担改革重任,具有开拓魄力的改革者形象——乔光朴厂长。此篇小说创作摆脱了长期以来文学创作表现阶级斗争的模式,毅然地将艺术的聚焦点调整到经济建设、企业整顿改革上来。虽然小说一经刊载,就在全国引起很多争议,但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当年就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第一次一个鲜活的企业家形象比较突出的展示在人们面前,人们为他的刚正不阿、雷厉风行、不畏权势所感染。一时间,各地对于改革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企业家,都亲切地被称为“我们当地的乔厂长”。“乔厂长”的积极、正面形象成为很多人心目中企业家的良好印象,锐意改革,带领企业员工走出困境几乎成了那个时代企业家宣传的主旋律。小说“乔厂长”形象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讲,为当时更多企业将主要心思放在企业生产和内部管理提升方面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其实在这个阶段,计划经济的色彩依旧严重,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是走的干部任命流程,一些人甚至把进入企业工作作为仕途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候,一些先进的企业家代表都是上级部门推举出来做宣传典型的,甚至是为推动一种管理模式、一种政策法规而选出来的“样板”。与我们国内长期的“造神”习惯有关,所以这个阶段的优秀企业家形象有些被“神话”,他们不仅总是能够力揽狂澜,而且常常是废寝忘食;不仅是政治上忠诚,而且是业务上精湛。一旦确定为先进典型,全国及各地媒体都会比较整齐划一的进行宣传,所到之处的报告会也是人潮涌动。由于本身整个市场的商品还处在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企业家的宣传与推广事实上在那个阶段对生产、销售的影响并不很直接。也可以说此时的企业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但品牌所具有的推动力并没有具备。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的“企业家”概念是有了,但“企业家品牌”的概念还远远没有形成。任何事物只有出现了“过剩”,才有激发“品牌化”的可能。随着一些行业计划体制的逐步改变,垄断的情况慢慢再发生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时各种所有制结构的企业不断产生,不同经济成分差异所显示出来的灵活度与多样性开始发挥一些效应,“群雄逐鹿”的“乱世出英豪”时代终于来临了。中国各个行业大面积开始“洗牌”的同时,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企业家群体也开始不断涌现,优秀企业家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开始被更多人重视。企业家的品牌化过程也开始加快,出现了差异化色彩强烈的集中趋势。企业家品牌化的程度开始提高,企业家品牌化所具备的品牌推动力也开始逐步显现。

标签: 三象 四化 企业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qygl/pinpai/xw69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