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作文 >

从考场阅读中汲取作文的思想营养技巧

从考场阅读中汲取作文的思想营养技巧

大学联考作文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性的检测。所谓思想性,指的是作文中体现出来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认知水平。它反映了学生对纷繁多样的事物和事理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不仅是高中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学生将来进入高校学习和从事创造性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但事实上,学生作文中真正能够体现深邃思想的优秀作品非常少见,只有部分作文可称之为见解深刻,而大部分作文思想肤浅乃至苍白,往往是罗列一些空话、套话、假话,敷衍成文。

从考场阅读中汲取作文的思想营养技巧

应该承认,提炼论点,选择论据,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这些能力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也都很重要,但它们毕竟都是“技巧性”的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提高。唯有作文的思想性,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非一个运用“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分析、判断、归纳等综合能力,而且它与作者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阅历有非常明显的关联。在以上几个影响思想性形成的几个因素中,教师无法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但是可以而且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体验中去,对他们的阅读活动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不只是干预学生对书目的选择,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对阅读材料思想性的吸收。指导学生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并为我所用,这正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目的之一。

一般说来,阅读经验丰富的学生,作文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性也就越深刻。但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因素,学生的阅读面不可能无限扩展,同时由于考试作文题目的不可预知性,所以不管阅读经验如何丰富,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有把握说,走入考场,他所准备的内容足以满足考场作文的写作需求了。事实上,很多学生面对考场作文题时,都有思想材料积累不够,立意构思左支右绌的无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考场阅读中汲取思想营养。

  一、考场阅读的概念

本文所说的考场阅读,不是指以答题为目的的对试卷中各个语段的认读、理解和分析,而是指以积累写作素材为目的的对试卷中测试材料的阅读体验。前者是答题的必要过程,而后者是指以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为对象,以提高人文素养、丰富文化积淀为目的的阅读体验。前者的时间性(规定时间内完成)和目的性(答题的需要)都非常强,后者则是时间性和功利性都不如前者明显的阅读体验。前者偏重于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和分析,后者偏重于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说明的是,写作素材既可以是事实性的材料,也可以是事理性的材料。前者是议论文的论据,后者是议论文的思想主旨。由于论述角度的限制,本文有意识地把考场阅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界定为事理性的材料,即作文的思想主旨。

  二、培养考场阅读意识

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考场阅读意识。他们大都认为试卷中的阅读材料只是考题所依附的文本而已,阅读它只为了寻找到答案,一旦完成了答题,阅读材料就没有了丝毫价值。其实考场阅读就是平时阅读经验的自然延伸。考场阅读也是一种阅读,它符合我们对于阅读的一切定义,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视为一种阅读。而且,试卷中的测试材料(语段)是由具有丰富阅读经验的的命题者精心挑选的优秀文本,一般而言,它们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文学性。把它们作为阅读体验的对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学生学会了从这种特殊的阅读体验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思想营养,写出了思想深邃、见解深刻的好文章。

在一次以“位置”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中,我班一个学生写出了一篇题为《生命的理由》的佳作。他从西班牙斗牛场起笔,写中剑的公牛“沉重地倒下了”,接着写大兴安岭“光秃秃的树桩上一圈圈的年轮”,再接着写纽约街头“一双饥饿眼睛”。作者首先把一个抽象的概念“位置”化为三个具象的场景,然后发出质疑:“上帝,你本不存在!”他论述说:“所有生命的位置或许是不同的,但所有生命却具有相同的意义。宇宙间的事物是一个循环,一个个生命构成的循环。一切的位置虽然相异,但都同等重要,错误的认识自己的位置,忘却了生命的理由,整个循环也会崩溃。”

在作文讲评课上,同学们都非常佩服这篇文章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思想性。据这个同学介绍,他构思的时候,首先由话题联想到了浦东新区2005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卷中的一个现代文语段——刘华杰的《假如我们有N个地球》。这篇文章分析了人类伦理主体扩展的几个阶段,即从“亲近的人”到“同类人”,再到“人类共同体”、“人类动物共同体”和“人类和土地、植物、动物等共同体”。人类的伦理主体的不断扩展,反映了人类伦理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代表着人类心灵的超越能力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文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人类伦理的发展过程,高屋建瓴,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我们班级的这个同学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突破一般人惯常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从考过的语段中“借”来思想,并拓展升华为自己的观点,首先就使自己的作文在思想的深刻性上高人一筹了。小作者把“人类和土地、植物、动物等共同体”这个伦理范畴具象化为血腥的西班牙斗牛场、自然生态遭受破坏的大兴安岭和纽约街角一双饥饿的眼睛三个场景。通过这些具有丰富意蕴的场景来控诉人类的暴虐行为给地球、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极大的危害。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提出劝告:“错误的认识自己的位置,忘却了生命的理由,整个循环也会崩溃。” 作者没有肤浅地谈论环境保护或关注弱势群体这样的话题,而是把人类命运放入整个生命共同体中,揭示出人类的命运和其他生命体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并无权力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其他生命体之上的主旨。文章强烈地主张,人类不能“忘却了生命的理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思想明显比一般同学来得深刻而理性,而这种深刻而理性的思想正是通过考场阅读获取并经过拓展进一步升华为自己的观点的。

一般来说,试卷选用的文本在思想性、人文性方面往往是无可挑剔的,它们的作者在人生阅历和阅读体验的优势也是学生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善于从考场阅读中学习和借鉴原作者的思想营养不失为一条成功的途径。要想做到这一点,当然有赖于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考场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考场阅读的特性

考卷中的阅读测试材料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它最根本的功用是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命题者选定文本时并不会考虑到学生写作的需要。如果想要将考场阅读体验融入写作过程之中,我认为就需要了解考场阅读的特性。

1考场阅读是平时阅读体验的自然延伸;

2考场阅读体验可以作为构思立意的思维触发点。

考场阅读并不神秘,它是平时阅读体验的自然延伸,所以它遵循阅读的一般原则。它同样要求在准确认读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和综合

考场阅读体验可以作为构思立意的思维触发点,所以它往往只能起到“联类无穷”的作用。作文的思想性可以有多个源头,比如对社会的体察认知,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外阅读的积淀等等,但是在考场上,最直观的源头还是阅读测试材料。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习作都是从考场阅读体验中驰骋想象和联想,把眼前的阅读材料和自己的积淀结合起来,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2001年全国卷作文题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篇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曾引起了广泛的瞩目。据作者蒋昕捷介绍,当他看到题目时,他觉得入手容易,但要写好很难。正好在现代文阅读(《铜奔马正名》)中,恰好提到了梁朝简文帝诗句:“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而且文中明确指出“赤免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 蒋昕捷说,他一下子就想到赤兔马,随之吕布和关羽的形象也浮现在脑海中。这两个人物都与“诚信”有关,于是他就编纂出赤兔之死的故事。虽然说《赤兔之死》获得满分与作者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能否认,这篇文章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立意也使文章熠熠生辉。蒋昕捷独辟蹊径,从赤兔马对主人的“诚”着笔,道出了“诚”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巨大投射作用,体现了作者的立意的深刻性,而这种深刻思想性来自于作者对试卷阅读材料的巧妙借鉴。

试卷测试材料中有关“赤兔”的文字只是作者思维的触发点,它触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平时阅读体验的深厚积淀,最后形成了这样独具个性的优秀作品。表面上看蒋昕捷的成功或许存在着偶然性的一面,但实际上考场上借用阅读材料的思想性内容,不是冒险,也不仅仅是灵机一动的临场发挥,它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铺垫,才能使得考生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地汲取营养。只有把考场阅读体验和平时的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作文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考场阅读并不一定能解决作文写作过程中构思立意方面的所有问题,它很有可能与某一次具体的写作无关。即使有所关联,写作也不能只依靠考场阅读体验的积累。因为考场阅读材料毕竟存在篇幅短小,范围较窄的限制,这就导致了它的涉及面不宽,更何况它的数量有限,不可能涵盖作文构思立意所需要的各个侧面。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考场阅读确实能够帮助学生获取作文的思想营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考场阅读才具有这个功效,实际上绝大多数文化积累还是来自课外阅读体验。考场阅读不能也不必替代课外阅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zuowen/g4d2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