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工作总结 >

生命意义探讨小组小结

生命意义探讨小组小结

我非常荣幸,受心理咨询师协会和珠海中心的委任,作为生命意义探索小组的先行者,第一批和方海玉、谢小燕、谭敏虹、李小燕等,在北师大珠海校园里开展的“生命意义探索小组”活动,今天向大家报告我们小组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我个人感悟。

生命意义探讨小组小结

生命意义探索小组的起因是新华网的一篇报道《大学校园生命教育调查近9成大学生有极度心理体验》的一篇报道,报道说,大学生九成以上有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体验,从而丧失了幸福感,进而造成自杀现象屡屡发生。这也成了一个令学校和家长非常焦虑的社会问题,进而引申到我们祖国的未来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同龄人或朋辈正常交往交流有关,他们在内心深处积攒了很多负面的认识和情绪,一遇到人生风浪就会举手无措。为此,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们决定走进大学校园,与大学生们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营造一种和谐安全尊重接纳的平等交流的人文环境。

这种生命意义探索小组,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这在全国可能都是首批。感觉非常荣幸,也觉得特有使命感。在我接到任务的时候,我重新把心理咨询的书重新温习了一遍,特别是把团体咨询的细节、注意事项、结合丰教授平时传授给我们的内容,都重新整合了一遍。再仔细回想我们自己平时为什么愿意到心理咨询师协会来学习,来交流的这种感觉,尽可能融入进去。我们的小组成员:都是由大一的学生自发报名组织起来的,小组成员8人,来自不同的班级,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强调大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从陌生人的自我介绍开始,敞开各自的心扉。陆续探讨的是和自己身世相关的生命话题。心理咨询师参与其中只是耐心的陪伴员。生命,于我们,到底如何理解?我想,每个人诠释起来都会不一样。生命在于我们是平凡的,繁琐的、还是伟大的、珍贵的,全在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探索。

生命意义探索应该是每个人心理健康所必须要完成的心理建构。

生命没有重复,生命高于一切。

现在活动进行到现在,我们组已经进行了14次,

随着每周一次近两个小时的自然交流,一点点看到了小组每位成员都逐一放下了防御心理,通过话语交流,真实表达,真诚交流,真情流露,达到情感的融合与分享,这是一个放松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他人映照之路进一步理解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难得的生命心路体验过程。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大家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和他人的行为反应,我们讨论了生命意义、感恩、理想、目标、人生、婚恋、学习、大学联考、初中国小年代、性格、属相甚至我们自己的名字诠释和由来,不敢说大家受益非浅,我所看到的,就是大家都能很开心地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能够在小组里找到安全、温暖和信任,能够自然、自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长。我觉得这项小组的推广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小组的成员,能够带动更多的团体,甚至能在整个高校里推广开来,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找到生命的意义,能够认识到情绪、郁闷、烦恼、大学生的浮躁以及未来人生路如何走、面对社会带来诸多信息的困惑、成长带来的思索和痛苦以及磨砺,是每一位青年人都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哪一个人所特有的,既然每一个都有这种体验,那就证明是一种常态,只是有的人将其化为成动力,有的人却将其当成了负担,如何去面对这种真实的感受,进而将压力化为动力,就是我们所要行动起来的。

就我个人来说,虽然说我是放下工作去做这种义务陪伴,对工作多少会造成一点影响,甚至有时候公司开会我也只能溜号,表面看好象是失去了一些。本来学了心理咨询以后,我跟别人的关系就基本能平衡了,但通过小组的活动,给了我更深的领悟:我们小组有八个人,有八条不同的路,有八种不同的人生观,通过这八条途径,他们带给我不同的生命体验:比如我会觉得现在跟儿子的关系相处得更加和谐了,跟同事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对老板也能更加理解他的难处,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共情,去体验,他们一样带给我不同的心路体验,在这种体验当中,丰富了我的咨询经验,特别是这种去专家化的会心小组。站在当中,我近距离感受到新一代大学生的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礼貌,感受到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甚至向他们学习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感受他们对人生的不同见解。这是一种不同的体验,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此,非常感谢他们!

同学们也反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比如对心理学知识深入得不够,可以考虑用场景模拟的形式,让活动进行得更生动些,可以把凝聚力更增强一些~~我们也都一一记录下来,希望下来的活动能够跟进。

最后,说到生命的意义,还想插一段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在我17岁那年,我25岁的三哥去水库里游泳不幸溺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9年。可是,只要一想起,那发生的一幕就犹如在昨天,历历在目,苦痛难当。当听到这个消息,我妈妈一定要投水库自尽追随他而去,当坚强如钢铁从不流泪的父亲也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才体会到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苦楚是难以言状的,才明白我们身为儿女,我们的生命来源于父母,我们没有权力随便践蹋自己的生命,我们的身上不仅流着他们的血,我们的身上还牵着他们的情,凝聚着他们深厚的爱,我们真的没有理由随便支配我们的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惜好自己的健康。我更深深明白,对于父母来说,只要我们活着,其他的困难、逆境都们都能克服,唯有生命,没有第二次,无法重复,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重演!从那时候起,我就把生命、健康都排在第一位,因为我知道,我只要好好爱惜自己,就是对父母、对亲人最好的回报;我也明白,只有我先把自己照顾好,我才有能力去照顾更多的人!

在这里,我再次感悟:生命真的比什么都宝贵!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为了让更多的人找到生存的价值,我愿意在有限的精力里,去陪伴更多的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挖掘自己的潜能,活出生命的精彩,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心理治疗师的境界

但是很少有人论及心理治疗师的治疗境界的问题。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和技术的高超,未必代表他的精神境界也高超。那么,这种心理治疗境界是什么呢?

有些专业人士把它分为三个阶段,或者由低到高的三种境界,即凡人的境界,脱凡的境界和入圣的境界。

与处在第一种凡人境界的心理治疗师相处时,你会感觉他十分自信,性情比较张扬,而且很有锐气。他们对各种治疗方法和理论差不多都已经掌握了,但是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常常是追究型和控制型的方式,乐于使用各种“立竿见影”的简洁明快的方法,出现“野蛮分析”或“野蛮治疗”的时候比较多。而且很有可能它们自身的有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一些情结还没有打开,从而影响着他们治疗的心态。这样的境界很多人都可以达到。

能够到达第二种境界的人不多,因为毕竟要超越凡人。这时候心理治疗时必须拥有更多的心理能量,而且其自身的情结也解决了不少,他们成为比一般人更健康的人,或者叫自我实现型的人。当你靠近他时,你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在很自信,但这种自信已经不再给他人以压力。他们神情内敛,对人和气,接近他就像靠近春天的太阳般的温暖和舒适。他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本人真实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

他从来没有想要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它可以坦然地谈及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明白自身的弱点,已不能让她感觉到是一种威胁。这样的心理治疗师,常常会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崇拜,即使是同行,也禁不住要对他表示尊敬和欣赏。他无论采用的是哪种流派的方法,人本主义的精神都会贯穿于始终。他们的所说所做,都是出于对他人真诚的关怀和爱。

脱凡的境界,应该说已经达到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然而还有第三种境界——入圣的境界。这种心理治疗师,已经没有了角色的概念,整个人都和谐统一了,因而它并不会特意地装扮自己。当你靠近他时,不能感觉任何外显之气,只能感觉他的内心,就像大海般的深湛和平静。他的一个微笑,足以让你感到温暖,哪怕他只是静默少言地呆在那里,你也能感觉到从他身上发散的那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之情。

到了这样的高度,他的存在就是一种治疗!一切的流派和一切的技术都隐退了,只有这化育万物的精神还存在着。可以说这种人,世间几乎很少有,而这种境界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当他经过无数修炼和顿悟,当他无所谓自信与不自信,无所谓自卑与不自卑,散发着博大的、完全没有偏见的、淡淡的无形之爱,并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的时候,也许在那一瞬,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什么是心理干预

1.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灾后心理干预,不知道心理干预对我们有什么用?

一般而言,灾后干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那就会伴随个体一生。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

2.我们自己没有遭遇严重的灾难,心理干预对我们而言是否就没有必要性? 灾难当事人是心理干预的重点,但不是说其他人员就不需要了。有研究表明,一位当事人可能会影响周围2030人,对他们产生间接的心理创伤。因此,对受灾人们及其身边关系密切的人均需心理干预,当然干预的程度可有所区别。

3.心理干预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实施有效吗?

心理干预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他人进行心理干预。且在灾难初期,受灾当事人身边关系密切、他信任的人实施心理干预会更快也更容易一些,当事人也会倾向接受,实施的好效果会很明显。所以,当你身边有需要心理干预的人,你可以及时给予帮助,但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态度。

4.我有两个朋友,他们家受灾程度差不多,按理说两个人的反应应该差不多,但是其中一位却表现地很乐观,另外一位比较悲观,这是怎么回事?

一种情况可能是,每个人对危机反应的外在表现不一样,这个人虽然在外人面前表现地很乐观,但是他内心的创伤可能更严重,要给予同等的关照,千万不能忽略他。

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遇到灾难后,个体受到的心理创伤程度受到个体对灾难的认识和解释、个性特征、亲人和朋友给予的支持程度、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这位持乐观态度的人较快地走出了心理阴影。

5.我有个朋友,每当想起灾难的事情就会很恐慌,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她?

首先,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她的身边,给他/她安全感。除了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让他/她感到身边有人在陪伴他/她,您也可以给他/她一些柔软的物体怀抱,如抱枕、布娃娃等。

当恐慌结束后,必须告诉他/她是因为刚才想起的事情引起了恐慌,其实他/她现在非常安全。如果这个人经常有这种恐慌情形出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6.他/她的亲人在这次灾难中遇难了,每当独处时他/她就会哭泣,我该怎么办?

首先,不要劝阻他/她哭泣,陪在他/她的身边,让他/她尽情的哭泣,您可以适时地递上面巾纸让他/她擦泪以示关心。其次,如果他/她跟您诉说遇难亲人的事情,您应该静静的听他/她讲述,不要劝阻。

7.灾难发生后,受灾人们经常问我灾难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我要不要回避他/她的问题?

虽然谈论灾难过程中的事情会让人产生害怕、挫折、悲伤等消极情绪,但是不要试图回避这些事情,应该诚实地回答他/她提出来的每个问题。

有时候,他/她会不止一次的重复问同样的问题,您应该不厌其烦地给予认真的回答,不要敷衍他/她。

有些人认为不幸是由于他/她造成的,应该耐心引导他/她充分认识到灾难不是由于他/她造成的,帮助他/她从深深的自责中摆脱出来。

8.我有个受灾朋友,他/她会有意去寻找与创伤经验有关的事物,我要不要劝阻呢?

灾难发生后的前期,最好不要让他/她接触与创伤经验有关的事物。如果迫不得已,则要让他/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以问他/她这个事物让您想起了什么,允许他/她进行充分的言语表达和情绪宣泄。

虽然直面与创伤经验有关的事物有时也会有治疗效用,但是一定要审慎用之,要注意这些事物可能会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9.灾难发生后,他/她常失眠、做噩梦,我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您可以在他/她入睡前陪伴他/她一会儿,跟他/她讲讲话,或放点轻松音乐。如果他/她一直无法入睡,则可以考虑陪他/她睡觉。

如果他/她中途做噩梦惊醒,要陪伴在他/她身边,帮助他/她再度入睡。早晨醒来后,要告诉他/她做噩梦是正常的,不要过分担心。

如果他/她持续6-8周做噩梦,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10.如果碰到他/她的心理问题我实在没有办法解决,那该怎么办?

尽快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求助,最好请当事人能亲自到场。实在不行,您要详细了解他/她的问题是什么,给予心理咨询人员清晰的描述,以帮助心理咨询人员准确的界定问题,提出科学和合理的干预方案。

11. 我朋友的父母在地震中双亡了,我要怎么帮她?

此刻你的朋友正面临重大的转变,相当需要他人的关怀,你的帮忙将会协助他/她走向幸福的人生,请暂时多陪他一些时间。记住这个态度:哀伤者有他们自己悲伤的方式,他们没有必要为了你而改变或修饰哀伤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你只是想听听他们的失落、他们所爱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感受。放下自己固着的思想,放开胸襟去听,提供朋友宣泄情绪的机会。

另外,请记住自己能力有限,不要有超人的期待,徒增自己的心理负担。如果觉得他需要更多的帮助,请寻求专业帮助。

影响寿命的几种常见性格

很多人想要“长命百岁”,会迷信一些仙丹灵药有增寿之能,只要吃一些什么丹,什么丸之类的,便能能长命百岁。相反,历史上很多人却因为这些仙丹妙药店不但没增寿反而险些丧命。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长命不死,生活我常见的高寿的人也并没有什么吃什么仙丹灵药,也没有什么法术,其实他们都是深暗养生之道,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有许多著名的专家指出寿命的长短和多种因素有关系,其中性格是一方面,有些不良的性格是可以影响人的寿命的,因而你若是有下面的几种性格中的一种,适当的改一改吧。

第一,拖拉散漫型

比如生活中丢三落四,做事行为懒散,生活随意,对事业缺乏相应的目标等,都是拖拉散漫型的显著特点。20多项研究均证实,自律性、组织性强的人要比意志薄弱的人多活2—4年。研究人员认为,能控制自己的人不容易染上抽烟、酗酒的恶习,所以寿命会比那些有抽烟、酗酒恶习等的人更长。

第二,焦虑紧张型

焦虑是指一种预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紧张情绪。这类型的人往往内心紧张不安,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一项针对1800名男性长达30年的调查显示,烦躁不安的人最易通过吸烟安抚心态和情绪,但是这样短暂的缓解和香烟造成的长期危害相比,容易影响人身体健康。

第三,忍耐忧郁型

有些人遇到事情惯于忍气吞声,逆业顺受,喜欢把悲愤、生气、郁闷压在心底,既使别人欺负到自已的头上已不会去反抗,心里很害怕,但不得不忍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在对这类人不但在社交方面处于劣势,害怕与人交流,而且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大打折扣。研究表明,这种性格的人易患外周动脉疾病,早亡的几率更大。因为他们更易受负面情绪影响,而忽略快乐的感受。

第四,钻牛角尖型

爱钻牛角尖的人,遇事较真,一旦认打破沙锅问到底,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可是一旦走进了死胡同和困境,很难接受现实。这样的人有一种极大的好奇心,一旦对某一事感兴趣就容易发疯似的一走到底。这种人在科研开发上,容易做出一番成就,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如果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死死掐着不放,这样不利于身心和谐,容易加快衰老。不如凡事多从不同角度想想,给自己和周围的人一个“中间地带”。

第五,多疑嫉妒型

多疑嫉妒型的朋友,一般见不得比别人比自已好,妒忌心很强,别人有的希望自已有,当自已无力拥有时,可能会通过不正常的手段来满足自已,这类型性格的人是非常可怕一。人际关系多是不好,真正的朋友也很少,容易产生孤独、郁闷,惴惴不安,严重的还会产生被害妄想。研究表明,对别人怀有敌意、处处提防的人内心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压力,从而导致体内一种蛋白质含量骤升,该蛋白质和心脏病、糖尿病有很大关系。

第六,脾气暴躁型

有些人喜欢有事没事的发脾气,哪怕是很少的事也会乱发一通脾气,这样心里才感到舒畅。这种性格的脾气暴噪,有些时候甚至与人动手打架,动不动就暴跳如雷,这种人很难与人相处。每次发脾气都会让心脏的磨损更多一层,给自己的身体增加一份负担。身边诸多的案例也常提醒我们,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病症的发生,大多因生气、遇到重大压力事件等引起。

总体来讲,一个人的性格总会有好的一面,同时也会有坏的一面,就像一柄宝剑两刃。没有绝对好坏之分,一个人的性格是根据成长的环境和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不是风雨无常,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挥性格的长处,同时也要避免性格的弱点,做到扬长避短,使我们的身心愉悦,才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社交恐惧可能是来自于恋母情结

害怕社交是为了回避

近10年来,钟先生觉得自己头脑不清,像生活在梦中。他还觉得自己的牙齿既黄又难看(说他的牙齿像母亲,她的牙齿也不好看)。与人交往时紧张(与异性和领导交往时更明显),担心别人看到自己放不开并嘲笑自己,因此回避与人交往。如果身边坐着一个人,他更恐惧、紧张、脸红、大汗淋漓、局促不安,认为自己的紧张会导致别人的紧张而影响别人,深感痛苦。见客户时也紧张、恐惧,甚至不敢迎接对方的目光,严重影响了工作。

6年前他在一家综合医院被心理医生诊断为“社交恐惧症”,通常社交恐惧症并不难对付,然而经治疗后他的症状虽稍有好转,但仍存在。

心理分析:“从医学诊断层面分析,钟先生患的是社交恐惧症;但从心理层面看,不止于此。”症状是有功能的,就像发烧可以增加人的抵抗力,焦虑和恐惧可以使人避开危险场景。钟先生与人(尤其是喜欢的异性)交往时的紧张、不自然使其产生回避行为(以回避并压抑对对方的爱,使自己的爱永远不会遭到拒绝,避免因此可能产生的分离性痛苦);但正常的人际交往并不会导致危险,故而他真正回避的可能是内心压抑的愿望,这时,交往对象只是一个替代物,交往场景也并非他真正所恐惧的。

怕与妻子亲密

钟先生正常工作一年后,应家人的强烈要求相亲结婚,但婚后夫妻关系出了问题。他总是不敢太放松,时刻想控制自己的思维与情绪,一度以为社交恐惧复发了。他怕给妻子打电话,怕与她呆在一起,怕谈亲密话题,也不敢运动,“因为运动就会想到性,随之烦躁”。

心理分析:患者想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这是无意识地试图阻止唤醒被压抑的潜意识的愿望,因为当被压抑的愿望出现在意识中时,必定招致理性的批判、道德的焦虑。但由于被压抑的愿望在强烈地寻求表达,故而他事实上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患者怕谈亲密话题,不敢运动,‘因为运动就会想到性,随之烦躁’”,据此可推测,患者被压抑的、同时强烈寻求表达的是性和爱的愿望。

食欲减退不敢进食

半个月后,钟先生明显消瘦,食欲减退,声称一想到吃饭,就想到母亲的牙齿,于是恶心想吐,不敢进食。“晚上禁食时又会想到性,很想哭出来。不敢在床上发信息,否则会觉得满地都是牙齿,向自己压过来”,还说不敢碰触黑色的塑料袋,尤其是装垃圾时。

心理分析:对于钟先生,显然食欲表达着性与爱。他在诉说这些时,联想到的是童年时母亲特别疼爱自己,“想吃什么母亲就给吃什么”,自己“太依赖母亲”。可见,他的被压抑的愿望应该与母亲有关。患者9岁时看到母亲的牙齿觉得“恶心”、不敢进食,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反向形成的结果:用讨厌代替喜欢,用恶心来压抑强烈的愿望。

对爱的`恐惧

一天,妻子见天气变凉,买了件毛衣送到丈夫的单位,钟先生当时突然感到烦躁不安、恐惧紧张,马上把妻子赶回去。当时天色已晚,妻子非常委屈。其实钟先生内心非常感动,然而“当家人关心我时,我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和紧张。我不知为什么。我其实很爱自己的小孩,但我平时故意不去关心她,因为不管我心里多么想关心她,但我就是无法做到”,“我一直为此非常苦闷,因为我感到我不能对别人付出爱(包括亲人),也无法或只能勉强接受别人对我的爱,否则我会不舒服,担心失去控制。所以多数时间我刻意不和家人在一起。但这一切都会让我痛苦万分”。

第二天,钟先生应妻子的要求接受心理治疗。坐下后他焦躁不安,说很想说出一句话,然而烦躁了10多分钟后仍说不出来,而且痛苦异常。妻子实在无法忍受,责备他:“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而已!要说就说,不说我就走了!”但他死死抓住她的衣角不让她走。最后,医生让他将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经过很久的痛苦挣扎,他终于写了下来,但字迹几乎无法辨认。经过妻子的仔细核对与辨认,原来是“娘,我爱你”、“娘,我对不起你”。心理医生让钟先生自己读出声来,他一边用一只手指压住牙齿,一边用几乎听不清的痛苦的声音读了出来,然后“感觉好了很多”。

心理分析: 从患者的两句话中可看出,因为“娘,我爱你”,所以“娘,我对不起你”。可见钟先生内心挣扎着的深深的道德焦虑!爱是一种罪过,他“担心失去控制”!当这些被说出来以后,被压抑的愿望挣脱了道德的压制,被带到意识层面,通过读出声来,本身就是一种释放,痛苦随之减轻。

意识到恋母情结使他放松

钟先生慢慢意识到,其实自己有恋母情结,这可从童年回忆得到证实。但他的潜意识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可耻的,因此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当与人交往时,这个被压抑的愿望被唤醒,他于是无意识地通过社交恐惧来回避。但由于被压抑的愿望在强烈寻求着突破,所以当他“对别人(包括亲人)付出爱,或勉强接受别人对我的爱”时,也会唤醒他的潜意识的愿望,导致冲突与痛苦,形成了对爱的恐惧。钟先生用罪恶感来取代未实现的欲望,然而,这种被压抑的欲望转换成焦虑,导致婚后夫妻关系出现问题,这种焦虑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给他带来新的压力。

恋母情结在男性的不同年龄段都会存在,通常3—6岁最明显,长大后会慢慢转移到其他异性身上。钟先生将恋母情结固化,影响到成年后的生活;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产生过恋母情结,他长大后将很难爱人、并发展一段亲密的关系。

意识到恋母情结是童年时代很正常的情感,从而开始接受它而不是排斥它;这也是对钟先生进行心理与行为调节的前提,否则效果会有反复、而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确,经过数次精神分析治疗之后,钟先生不那么怕与人交往了,夫妻关系也在逐步好转。

沙盘游戏治疗师是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促进来访者转化,治愈,成长的重要因素。

沙盘游戏治疗的过程包括几个步骤:

一、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自由,让他明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

二、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帮助来访者唤起“童心”。

三、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此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来访者自己和沙盘交流。

四、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

五、对沙盘世界进行拍照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整个沙盘游戏治疗疗程留下记录,也是对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沙盘游戏”是心理分析的一种,但它本身也包含着心理分析之“安其不安:医生与心理治疗”、“安其所安:安心与心理教育”、“安之若命:明心与心性发展”的三种水平的意义和作用。因而,“沙盘游戏”的操作或运作,是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分析之“无意识原则”、“象征性原则”和“感应性原则”,都仍然是“沙盘游戏”治疗的关键。

然而,相比较催眠、自由联想、积极想象、以及移情和梦的分析等心理分析的基本方法而言,“沙盘游戏”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在将“沙盘游戏”中的动作要点说明如下:

1、 得之于心

如何开始“沙盘游戏”,往往会成为首先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心理分析者可以向被分析者来介绍沙盘以及沙盘室的模型,包括沙盘的我,干的沙盘和湿的沙盘,以及推开沙子之后呈现的蓝色底面。但是,是否做沙盘则完全是由被分析者自己决定的。避免任何迫使被分析都做沙盘的因素,则是“沙盘游戏“治疗的第一守则。若是被分析得表现出了对沙盘游戏的兴趣,那么已经是有所动心了。作为分析者的指导语往往应该简单而且灵活,所表达的意思大致是:“这里是沙盘,这里是玩具模型,你可以随意去玩,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或你可以沙盘上摆放任何你想摆放的玩具模型,构建任何你想构建的画面。“

若是被分析者想做,那么被分析一般就会去架子上去挑选玩具模型。若是用《易经》之“感而遂通“的原理来说明的话,那么这种挑选是双向的。也即不仅仅是你在挑选玩具模型,那看似沉默不语的工,也在冥冥之中挑选你。至少,是无意识透过那沉默的玩具模型,让你来表现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这已经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从双手触及沙盘中的沙子开始。那沙子的背后,积蕴着沙与水的象征性的意义,积蕴着与大地母亲的联系,积蕴着与集体地呼原型的沟通,着心的灵性与创造……而“沙盘游戏“的治愈意义,也包含其中了。

治疗的力量与决定性因素来自于游戏者的内心深处,而非外在的治疗或影响。作为游戏分析者,其作用不是指导或引导治愈,而是唤醒游戏者内在的指引者,起到翔与守护的作用,发挥陪同与共同的效果。

2、 应之于手

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有了心的感应,那么手的表现就有了深远的意义和背景,可以说是手在表现,在操作,而“心“在倾诉,在表达。俗语说的“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也就有了其“沙盘游戏”治疗的独特意义。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游戏者就用他的双手,在构画着无形的内在感受。他可能从沙盘室的架子上拿起了某一玩具模型,用手感触着,挑选着,拿起来又放下。他也可能会在沙盘上,把某一玩具模型细心地放在适合它的益,左右上下移动着。或者,用手去抚摸某一玩具模型中所包含的记忆。实际上,游戏者使用的所有的沙盘玩具模型,都可能包含着个人心理层面或无意识层面的痕迹与记忆。而这种感性的接触,也是在一种自由、保护与安全的心理分析气氛中记忆的恢复与重新体验。

实际上,有的时候,游戏者可能并没有选择与使用玩具模型,而只是用手在水处抚摸或堆起某种沙的形状。但是,对于分析者来说,这亦然是心在表达。从沙盘上留下的手的印记,到由手的触动所形成的沙的流动与沙的形状,都属于沙盘游戏之心理分析的内容。就象梦的分析那样,透过那些形式的背后,就是心理的意义,或者是无意识的存在与表现。

3、 形之于沙

游戏者最终会在沙盘上留给我们一幅图画,这正是许多有关“沙盘游戏”治疗的著述中所重点分析的内容。既然有‘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酝酿,那么”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有了对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心理分析内涵的理解,我们知道这“文”与“理”是互通的,而金文之“文”寓心其内。“纹理”之线索、心理之深蕴以及理心之妙用也会尽显其中。

面对一幅沙盘图画的时候,我们是透过那图画的形式,在感受游戏者发自心底的表述,在感受其无意识的自发显现。有的时候,游戏者在完成其沙盘图画之后,甚至是在其游戏的过程中,会给你讲述其中的故事。便也可能只是给你留下了他的沙盘图画以及他的非言语的表达。

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游戏者搭建沙盘的时候所处的位置以及分析者所在的位置。其次,是沙盘图画所呈现的方向,是面对自己呢,还是面各分析者。然后,是沙盘图画中能量的流动性,可以从游戏者留在沙上的手动痕迹以及沙盘中玩具动感等予以观察。

尽管我们把沙盘称为“非言语的心理治疗”,但是沙盘图画在“说话”,它使用的是条例无意识心理学的象征性语言。比如,游戏者在沙盘中放了一只青蛙,那么青蛙所包含的神话与文化的意义以及青蛙自身转化的象征性意义,都在沙盘图画中以及游戏者的心理分析过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这只青蛙在沙盘中的位置、它与其周围的玩具模型的关系以及在多次沙盘图画中的出现、转移与消失,等等,都展现着游戏者内心变化及其治愈与发展的过程。

“沙盘游戏”是心理分析的一种,但它本身也包含着心理分析之“安其不安:医生与心理治疗”、“安其所安:安心与心理教育”、“安之若命:明心与心性发展”的三种水平的意义和作用。因而,“沙盘游戏”的操作或运作,是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分析之“无意识原则”、“象征性原则”和“感应性原则”,都仍然是“沙盘游戏”治疗的关键。

标签: 小结 小组 生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zongjie/o9w4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