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校园 >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结合预习疏通词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学习其论辩艺术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情景设计、问题启发作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与小

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气势,关注现实社会,注重提升修养。

【教学重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百姓逃难视频)张养浩曾说,这天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刚才的这个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乱之时,百姓辗转流离、彷徨悲苦的凄惨情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引导)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把握

齐声读,整体感知

学生拿着笔,将自己的与集体读音不一致之处做标记,读完后迅速核对统一。

自由读,疏通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此前的预习速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教师出示五个句子请学生翻译,以考查对文意的掌握情况。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内容探究

1、教师设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三大块,分别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探究其心理,结合时代背景)

孟子是怎样向梁惠王说明道理的?(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修辞特点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讨论后要形成书面文字,推举出小组长做代表发言。回答要以文本为依据,适当联系所知的课外知识。

逐个解决问题(以学生的理解回答为主,教师引导辅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问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联系第二段“王好战”

介绍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质相同

谈具体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选取一段让学生齐读,感受其充沛的气势

“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殍”的强烈对比,及“刺人而杀之”的比喻,指出了统治者应有的态度

此题的关键点在于,不只是对原文的翻译解释,而要进行理解归纳。

(“王道之成”相较于“王道之始”,在物质生活层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层面。)

孟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减轻刑罚,轻徭薄赋;

制民之产,使民以时;

重视教化,与民同乐。

原来孟子是在告诉梁惠王,只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带着这种认知,让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读一遍。

探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是极具人文情怀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但它的人文光辉并未消减,反倒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社会里大放异彩。请联系现实,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提示:分田到户,使农民都有土地

取消农业税,给以种粮补贴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家电下乡、城镇医保等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xiaoyuan/wnr3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