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校园 >

《老师好》读后感

《老师好》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师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好》读后感

《老师好》读后感1

本人文笔有限,可以说这是第一篇比较规矩的读后感,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在我们从小打大的印象里,老师像一位园丁,辛勤地培育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他们无私,总想把全部知识教授给我们;他们耐心,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讲解习题,直到我们清楚明了;他们也想一位知己,我们烦闷时可以向他们倾诉。一位好的老师是我们一生的指明灯。当一位正值青春朝气蓬勃的男学生,遇到一位风韵犹存、耐心可亲的女老师,谁又能责怪他们生出一段不伦之情。

一段师生三角恋,一位是家境贫寒、充满诗意的学霸邵天一,一位是假装成熟单纯的富家弟子刘畅,还有一位耐心和蔼,美丽动人的离异女教师丁佳心。邵天一由于家境贫寒,内心情感过于早熟,以至他眼中对同龄人失去了那种爱情,眼里心里只有理解他的丁老师,他的心儿。刘畅从小没能得到父母的陪伴,父母给予他太多的物质,可他缺的是爱,他需要一个母亲一样的爱,他自然恋上了给他爱的丁老师,他的心儿。那丁老师呢?早点离异,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她的感情生活是缺失的。同样,她也渴望有一个爱她的人。如果光从感情方面看,他们仨都没有错。假如他们都是十八岁,他们可能会成为最好的伙伴,可现实是残酷的,她丁佳心不是十八岁,是三十七岁,她不是他们的伙伴,是他们的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那她就犯下了大错。她错在没能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没有给学生引导一个正确的恋爱观。她确实没有,,但她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去帮助失眠的学生,带他去治病;她对班上每一位学生都尽心尽力,她为每一位学生的问题都倾力而为,她是学生中最好的老师,她也是学校认可的优秀教师。

我们脑中师生恋的印象似乎修成正果的例子很少,大多都是半路夭折,而且社会上大多数发生的师生恋大多都在大学里,如果是在高中,那它将被无数人唾弃,社会会指责那位老师,在一些国家地区还有法律在监督。高中的师生恋确实为人不齿,一方面高中生大多未成年,心智不成熟,与老师的地位不一样,另一方面高中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大学联考,恋爱本就是不被允许的,同龄人之间都不被允许,更何况与老师。一个悲剧的诞生,它的源头就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有个男人爱她,她是幸福的,有两个男人一起爱她,她一定有特别的魅力,但有两个男学生爱上他们的班主任,那注定是悲剧。最爱丁佳心的两个男人,一个死了一个等死,最亲爱的女儿被前夫带去了东欧,她没了房子车子,幸好还有一个父母的家给她留着,让她完成最后的救赎。当重阳节那天她不再选择求救,我看的时候是真的揪心,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她到底干了什么,她是优秀教师呀,她为学生付出了一切,可她为什么最后毁在学生里。她最大的错是没能处理好这两段感情,她或许是贪婪的,可她应该更是太善良,她不愿伤害两个单纯年轻的男学生,可这善良正是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

感谢大家的阅读!!

《老师好》读后感2

看片之前,对《老师·好》并不抱什么期待,看完之后,意外觉得挺好。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在此之前看过不少,也大致能猜到它的套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试图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无论结果成败,他都成功改变了一拨学生的观念和人生轨迹。这些电影往往是为了制造话题吸引观众,却弱化了这类电影原本该有的内涵。相比之下,《老师·好》就很不一样。他不容许女生抹口红、涂指甲,不容许男生抽烟、迟到、顶撞,不容许一切有违应试目标的行为出现,他甚至直接喊出:“从今天开始,这个班只有一个规矩,它姓苗!”看到这一连串情节,原本瘫在座位上的我,立马坐直了。

我意识到,这个老师和我从前看过的都不一样,我很纳闷电影要怎么拍下去。出乎意料的是他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影片也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比如帮身患重病的学生募捐,骑车送学生去医院探病,对后进学生不离不弃,以及无偿为穷困学生补习……可是,他的温情并不泛滥,而是有着一道决绝的边界,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事威胁到“大学联考”这件事。

为什么会这样?看到最后,我知晓了答案。

原来在1965年,年轻的苗宛秋曾经考上过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不久,文革就爆发了,他也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取消了入学资格。这是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道伤疤,难以痊愈,并随着时间慢慢腐烂,流出烫人的脓水。这伤疤折磨着他,每当看到赶上好时候却不知珍惜的年轻人,就会无比愤恨,伤口也愈发疼痛。最终,在他温厚的另一面,恶魔已悄悄长成,而唤醒恶魔的咒语只有两个字:大学联考。一提到“大学联考”,苗宛秋就会不自觉地恶魔上身。那恶魔,正是文革的阴魂,是荒唐的历史在个人心里烙下的羞辱的刺青。于是,苗宛秋的结局,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影片中的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失败证明自己的胜利。他只可能在经历了自身的失败之后,又将这种失败生出的恶果毫不自知地传递给下一代。

因为,一段没有被妥善处理的历史,像瘟疫一样,会自动传播。

因为,一个人的恨意,会催生出报复性的补偿心理,使得恨无法消失的同时,还会滋生出更多的恨。尽管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试图用毕业时刻告别的伤感,来消解掉批判的尖锐性和弥漫全片的悲情气氛。可是,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苗宛秋这个人物的一生,已彻底灰败。

至于被不断叨念的金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温情的伪装。那真的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我深刻地怀疑这一点。不信你看最后,当一切煽情的气氛都已备好,毕业照的位置留下了,同学们站好了,可苗宛秋却选择独自离开。这种离开是带着悔意的,仿佛在说:哪怕那真的是最好的时光,哪怕学生们献上的是最诚挚的道别,我也不配留下。

《老师好》读后感3

这个不到一个月的寒假,我终于把严歌苓女士的新作《老师好美》看完了,“终于”因为故事描述的如此痛心,不忍心看下去,但同时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平和的心境、非常的耐心和细腻的笔触。

“我想写‘世界所缺的那本书’”作家严歌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好像这不是第一次用颠覆这个词来宣传我的`新小说了。上次是《陆犯焉识》,也在书的封面上印了“转型之作”之类的字样。所谓转型和颠覆,都不是作为作家的我考虑的因素,我只求有所突破。在我决定写每一部小说之前,我总是要想写它的意义何在。记得我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读书的时候,教我们欧洲小说经典的老师——一个俄国人问我们:什么让你们认为世界单就缺你们写的这本书?每天印刷机会印出成千上万的书籍,很多都默默登上书店书架,不几天又被默默撤下,什么使你们认为有必要把你们的书写出来呢?”他这个提问我记住了,在以后写每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世界单缺你这本书吗?假如我自己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的,缺我这本书。”那么我就会着手去写。颠覆也好,转型也好,无非是人们认为它不完全在我过去的题材或创作形式系统里。”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36岁的优秀而负责的语文老师丁佳心,担任了1班的班主任,班上转来一个富二代学生刘畅,他和本班一个贫困而优秀的学生邵天一都浓烈而真诚地爱上了自己的丁老师;爱不能分享,爱难以自抑,于是前者手刃了后者;一时舆论哗然,丁老师成了众矢之的,她受人报复后放弃了自救。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却铺衍成235千字的长篇,且富有层次而饶有情趣。

我格外喜欢其中的两个词:“膨胀”和“迷醉感”,这是属于青少年和成年之间那段模糊的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成熟,但是缺乏正确引导,他们不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感,打架,甚至像刘畅杀了邵天一那样,那个时刻他不能清醒的认识到他在做多么严重的事情,他只是在找一个宣泄情感的方式。在刘畅的世界里,那个时期,就是最重要的,丁佳心就是天大的事,他无法忍受邵天一纠缠她,霸占她,言语侮辱她,那也算一种语言暴力吧。还有“模拟”,并不是说他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分,我感觉更多是迷茫,不确定,寻找退路。但和生活都没有模拟或彩排的机会。

大概是三百页左右,有一处情节是丁佳心带女儿吃快餐,女儿提出下去买东西,她问女儿有钱么,女儿站在楼梯口说有。她看着只有小小的女儿长相清秀,气质不群,觉得当妈的是不配有这么个女儿的。简单的一处,看哭了我。

标签: 读后感 老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xiaoyuan/v266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