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校园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联考地理必修一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

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

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大学联考地理必修一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自然天体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包括

人造天体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

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大的地方太阳辐射强,我们一般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可以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辐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天气状况好的太阳辐射强。我国南方虽然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阴雨天气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因此南方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少,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1)黑子: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由于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2)耀斑: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3)周期:大约11年3、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⑤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1、昼夜交替

(1)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

3、时区与区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4、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

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4、四季和五带

我国:以“四立”划分

(1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

大学联考地理必修一篇三:20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试题(带答案)

高一地理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先将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的选项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选项。

3.试卷的第Ⅱ卷在答题卷上作答。考试结束,将答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A.水星或地球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地球

2.与地球相比,M天体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岩石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太高④没有卫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回答3~4题。

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

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

4.此图所反映的是()

A.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B.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读太阳直射点一年中移动的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2013年11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A.AB之间B.BC之间

C.CD之间D.DA之间

高一地理试题第1页(共14页)

6.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下列地理现象描述

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加快B.聊城昼长达到最长

C.聊城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D.南极附近的极夜范围达到最大

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

射,并于6月13日13时18分实现了与“天宫一号”的顺利对接。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回答7~8题。

7.神舟十号发射升空时,远在英国伦敦留学的小明收看

的时间是()

A.10日5时22分

B.10日9时52分

C.11日9时38分

D.12日1时38分

8.神舟十号发射升空时,地球大体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A.a-b之间B.b-c之间

C.c-d之间D.d-a之间

9.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0W0W

DAB

C

读右图,回答第10题。

10.右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B.目前的黄赤交角度数是23°26′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极圈的度数

11.假设某河流自西向东流,流水对北岸的冲刷比南岸严重,而且在该区域一年中有两

次被太阳直射,则该河流所处的纬度可能是()

A.20°SB.20°NC.30°SD.30°N

12.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全球无冷暖差异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13.下图是春分日正午,垂直立在北半球不同纬度四个地点的四根竹竿影子的长短情况,

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高一地理试题第2页(共14页)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

读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14~15题。

14.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为南半球

B.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C.此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D.此时正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15.该日A点的昼长是()

A.9小时B.8小时C.10小时D.8小时30分

黄岩岛、钓鱼岛都是我国固有的领土。读钓鱼岛、黄岩岛位置图,据此完成

16-17题。

A.两地的地方时一样B.两地的区时一样

C.黄岩岛的地方时比钓鱼岛早D.黄岩岛的区时比钓鱼岛早

17.关于钓鱼岛、黄岩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地都位于热带B.两地都位于北温带

C.春分日两地同一时刻看到日出D.7月钓鱼岛的白昼长一些

高一地理试题第3页(共14页)

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五艘航天载人飞船——神州十号。这次航天

飞行的亮点之一是女航天员王亚平为地面的青少年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辟了我国

太空教育的新篇章。太空授课北京时间6月20日10时04分至10时55分,王亚平展示

了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物理现象,加深青少年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对质量、重量以

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据此完成18-21题。

18.移居纽约(西五区)的中国小朋友苏阳要想全程收看本次“太空授课”,他最迟必

须在当地时间几点打开电视机()

A.6月19日21时04分B.6月20日7时04分

C.6月20日23时04分D.6月19日23时55分

19.在观看“太空授课”过程中,苏阳发现电视信号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中断,请你分析

其原因可能是受()

A.太阳辐射的影响B.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的影响

C.太阳活动的影响D.苏阳收看节目时正值黑夜

20.神州十号发射至太空授课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

A.越来越快B.越来越慢C.先加快再减慢D.先减慢再加快

21.太空授课直播时,地球的昼夜分布情况最接近下图中的()

ABCD

2013年9月25日,我国东海舰队在北斗系统导航下进行了威潜舰机合同突击演练,

新型潜艇、驱护舰、反潜直升机密切协同作战,实射数枚战雷,硝烟弥漫,并摧毁了多

个水面以及水下目标。除了有新型战雷实弹演练外,被誉为“中华神盾”的“长春舰”

也现身,协同作战显神威。据此完成22-23题。

22.位于北纬12°和东经112°的“长春舰”,向正北方发射炮弹,炮弹应落在()

A.112°E经线上B.112°E以东C.112°E以西D.无法判断

23.“长春舰“原地待命时,恰巧正上方有一颗北斗同步卫星,“长春舰”与该卫星比()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D.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

下图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

位于天山山脉南麓。这里地

高一地理试题第4页(共14页)

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据此回答24-25题。

24.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的是()

A.侵入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岩

25.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读“东、西半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26-28题。

26.甲板块为()

A.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D.非洲板块

27.北京时间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

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中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示

意该位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8.乙、丙板块相互碰撞,形成()

A.安第斯山系B.阿尔卑斯山

C.喜马拉雅山D.科迪勒拉山系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回答29-31题。

29.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

⑧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

高一地理试题第5页(共14页)

美洲板块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xiaoyuan/4l5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