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校园 >

2018届上海市嘉定区大学联考语文调研试卷及答案

2018届上海市嘉定区大学联考语文调研试卷及答案

大学联考语文复习不仅关系语文学习效果,那么我们要怎么复习呢?那就是通过多做模拟试卷来提高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2018届上海市嘉定区大学联考语文调研试卷,希望能帮到你。

2018届上海市嘉定区大学联考语文调研试卷及答案

  2018届上海市嘉定区大学联考语文调研试卷题目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

(2)“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出自白居易《涧底松》;而早在汉代,左思

《咏史》就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他对金、张豪门是这样评价的: “ , 。”

(3)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说:“他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鹤唳,喝几杯酒,写几行 草书,都会惹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 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钱锺书说的宋代诗人是 ,他在《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中有写梦的名句: 。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兰亭集序》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写春景,下列不属于写春景的诗句是

( )。(2 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呈张水部十八员外》)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C.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元]赵孟頫《绝句》) D.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2)下面的横线上应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从夏朝算起,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史有四千多年。但是对文化古籍的全面整理,

只能从孔子算起。在孔子所构建的儒家文化里,重思想义理的阐发,轻名物技艺的研究。对 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具体专业技术的研究,甚至采取一种鄙视的态度。我常作如是想,宋代 以后,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全面的社会迟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A.可能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空疏义理的阐发而偏废实学。 B.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C.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义理的阐发而偏废技术实学? D.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二 阅读(7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 3—8 题。(16 分)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 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 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再加上汉朝的诸 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因此,每逢朝廷群 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 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 廷礼仪。刘邦答应了。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 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 莫不振恐肃敬”。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如此,诸臣“竟朝置酒,无敢 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 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 ,借着此次机会,刘邦 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 化”的命运。“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

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 要。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 准”。“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 最需要的一种原理。甚至如其开头所宣扬,认为“礼”为“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美 德”,“礼”不但是每个人个体生存的最高规范,同时也是将秩序与安宁带给整体生物世界 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这应该是司马迁将“礼”列为八纲之首的原因。

⑦在司马迁的思考中,“礼”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呢?《史记》“八书”的“礼书”,首 段赞扬“礼”的重要,第二段叙述礼制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即汉武帝)的整个过程。接着, 以剩下三分之二的篇幅,说明“礼”的意义与内容,而这部分的论述竟几乎都可在《荀子》 中找到。事实上,在没有直接摘录《荀子》的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中,若我们考虑第二段所 叙的,从秦朝到汉朝历代皇帝间礼制的演变是荀子逝世之后发生的事,再扣除整篇前后有一 些司马迁本人对“礼”的重要性发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功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依《荀

子》的内容写成。如果《史记•礼书》中的内容能代表汉朝礼制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 进而推论: 。

⑧由于汉朝逐步引进礼制,后来的王朝也仿效汉制,故礼制奠定了中国社会和国家运作 方式的基础,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荀子礼治论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的 框架视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这让“礼”的重要性不因汉朝的消失而减 缩,反而让中国知识分子透过不同的礼制论重新表述“礼”的重要性。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 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

3.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 分)

4.第③段叙述叔孙通的建议及落实情形,对此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刘邦意识到秩序对统治的重要,因而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 B.前朝儒生叔孙通深通国家仪礼,帮助刘邦初步确立了礼制。 C.叔孙通用仪式规范群臣的进退举止,进而规范其社会行为。 D.庄严典礼震慑了饮酒争功的群臣,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确切地说 B.退一步说 C.也就是 说 D.总的来说

6.第⑦段末尾“推论”的内容是 。(2 分)

7.对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收束全文,强调荀子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B.感叹荀子礼治论方面贡献被人遗忘,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 C.呼应首段,突出荀子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意义。 D.统摄前文,得出荀子礼治论具有超越国家和时代作用的结论。

8.分析本文各部分间的关系。(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15 分)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

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 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来由的愁苦怅惘,不免时时坠入伤春

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 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 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的,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 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 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 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 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 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

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 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 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 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

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 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 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 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白话文学的根源不 在书本里,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 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 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 听懂。

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 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二 □□□□□□□□

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 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如霜”。——看见月色如霜!全课 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如霜? 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 用不着多说。

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 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 尚明,月未落,寒露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

⑩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 们比赛谁写得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 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前打滚儿、你 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挺胸昂首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的猫。你 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 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 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

⑪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 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 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 淡地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的说‘清明到了’。”

⑫又有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 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⑬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的浇冷 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地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节选自王鼎钧《昨天的云》第四章《荆石老师千古》)

9.结合第③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3 分)

10.第⑨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4 分)

11.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加一个小标题。(4 分)

12.第⑪⑫段写王老师对“我”的文字的两处改动,请对这个改动进行评析。(4 分)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3-15 题。(8 分)

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① [元]张野②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 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 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 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 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入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 空,徒然。

13.这首词的词牌是( )。(1 分)

A.水龙吟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苏幕遮

14.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含恨而死。 B.“星斗撑肠,云烟盈纸”赞扬辛弃疾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色彩。 C.上阕“游戏”“漫”显示了作者的观点:辛弃疾的词作是游戏,是徒然。 D.下阕首句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15.这首凭吊辛弃疾的.词作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加以分析。(4 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0 题。(18 分)

高赋传

①高赋字正臣,中山人。以父任为右班殿直。复举进士,改奉礼郎。四迁太常博士。历 知真定县,通判剑、邢、石州、成德军。知衢州,俗尚巫鬼,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蓄蛊 毒,值闰岁,害人尤多,与人忿争辄毒之。赋悉擒治伏辜,蛊患遂绝。

②徙唐州,州田经百年旷不耕,前守赵尚宽菑①垦不遗力,而榛莽者尚多。赋继其后, 益募两河流民,计口给田使耕,作陂堰四十四。再满再留,比其去,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 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玺书褒谕,宣布治状以劝天下,两 州为生立祠。擢提点河东刑狱,又加直龙图阁、知沧州。程昉欲于境内开西流河,绕州城而 北注三塘泊。赋曰:“沧城近河,岁增堤防,犹惧奔溢,矧②妄有开凿乎?”昉执不从,后 功竟不成。

③历蔡、潞二州,入同判太常寺,进集贤院学士。在朝多所建明③,尝言:“二府大臣 或僦④舍委巷,散处京城,公私非便。宜仿前代丞相府,于端门前列置大第,俾居之。”又 言:“仁宗朝为兖国公主治第。用钱数十万缗。今有五大长公主,若悉如前比,其费无艺

⑤。愿讲求中制,裁为定式。”请诸道提点刑狱司置检法官,庶专平谳,使民不冤。乞于禁

中建阁,绘功臣像,如汉云台、唐凌烟之制。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 致仕退居襄阳卒年 八十四。

(选自《宋史》卷四二六《循吏传》)

[注]①菑:开垦。②矧:何况。③建明:对国事有所建议。④僦:租赁。⑤艺:限度,准 则。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俗尚巫鬼( ) (2)宣布治状以劝天下( )

(3)俾居之( ) (4)若悉如前比( )

17.对第②段高赋被百姓“生立祠”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前守赵尚宽开垦荒田不力,高赋继任后大力垦荒,百姓的田地增加,生活改善。 B.高赋在前任不遗余力垦荒基础上,按口授田,兴修水利,“田”“户”“税”大

增。

C.高赋治理唐州的政绩得到皇上的褒奖,百姓因此为高赋建立了生祠,表示敬意。 D.高赋阻止程昉在境内开通西流河的错误行径,避免了水灾,赢得当地民众爱戴。

18.第③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B.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C.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D.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19.将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昉执不从,后功竟不成。

(2)乞于禁中建阁,绘功臣像,如汉云台、唐凌烟之制。 20.“循吏”指“尽职尽责”“奉法循理”的官吏,请分析高赋被列入《宋史•循吏传》的 原因。(4 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

①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 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 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 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 耘。

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于政,其为 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 ,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 德耶!

④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 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 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 张:夸大。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焉 B.也 C.其 D.之

22.概述第②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2 分)

23.对第③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 B.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 D.第②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2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

2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 分)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 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

(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397

页)

三 写作 70 分

26.作文。

有人说,中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 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问题如:偏 离论点、情绪激动、攻击对方人品、滥用比喻、使用嘲笑和反问句等等。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8届上海市嘉定区大学联考语文调研试卷答案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5 分)(1)小人穷斯滥矣(2)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 (3)陆游 铁马冰河入 梦来

2.(5 分)(1)D(2 分) (2)A(3 分) 二、阅读 7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3-8 题。(16 分)

3.(2 分)刘邦出身平民不熟悉仪礼,大臣战功出身也不懂礼仪,(1 分)因此,汉朝建立 之初缺乏国家礼仪的规范,朝廷呈现无秩序的状态。(1 分)

4.(2 分)D

5.(2 分)C

6.(2 分)汉朝礼制的原理(1 分)就是来自《荀子》的礼治论(1 分)。

7.(3 分)B

8.(5 分)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荀子的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重要作用。②-④段 为篇首提供事实论据:以刘邦采纳叔孙通的建议使得朝廷秩序得以整顿的事实,证明了礼仪 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⑤-⑦段为篇首提供理论论据:纵向追述叔孙通的礼仪、司马迁的礼 书,其思想均来源于《荀子》。最后第⑧段呼应篇首得出结论:荀子礼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 和国界的深远影响。(每点 1 分,表述 1 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15 分)

9.(3 分)“明月皎洁”之类的文句,“世事无常”之类的感慨,都是文艺腔的套话,(1 分)无法促进写作上的进步(1 分)。白话文学的根源在大众的生活里(1 分)。

10.(4 分) [第一处]“哭红了的眼睛”是借代的手法,突出了葬礼的特征;“四周”、 “都”渲染了悲痛的气氛,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第二处]择取清晨最有特点的意象进行描 写,“尚”与“未”呼应,表明天色欲亮未亮;“满地”与“无声”对比,展现出早起时内 心的孤独和倦怠,让人如临其境,颇有“人迹板桥霜”的意味。(每处 2 分,具体文字分析

1 分,效果 1 分。赏析要结合王老师倡导的“文笔简洁”这一要求展开)

11. (4 分)[一]医治文艺流行病 [二]文学小草的成长 评分要点:概括应指向(暗示)王老师对我的影响;超过字数 0 分,少于或等于 8 个字;意 对即可。

评分量表

分值 要点描述 答案示例

2 [一]医治文艺流行病 [二]文学小草的成长

1 语言不准确或以偏概全 [一]文艺腔对我的影响 [二]文笔一定要简洁

0 超过字数 [一]王老师纠正了我写作上的缺点 [二]王老师给我批改作文以简洁为标准

概括错误或与本题无关的其 他答案 [一]我也曾经热爱文学 [二]王老师的评改也未必正确

12.(4 分)王老师重视对实际内容的描写,反对以虚幻的描写无病呻吟(1 分)。时间的 列车是比喻,“越过”是拟人,虽然有趣,却因缺少生活画面而无法感染读者,倒不如“清 明到了”来得简洁自然(1 分);“金风玉露”和“天高气爽”虽然是表现高秋八月,却空 泛而无特色,繁冗而无感情,倒不如“今年八月”表明时间来得清晰直接(1 分)。老师看 似冷酷的改动对于“我”这个“文学小草”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十分恰当的。(1 分)(王 老师观点 1 分,具体分析 2 分,评价 1 分。)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3-15 题。(8 分)

13.(1 分)A

14.(3 分)C

15.(4 分) 示例一:词作首先通过设问、衬托追怀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于辛 弃疾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作者情感借助辛弃疾的遭遇与自己的对比得到彰显:辛弃疾常感 叹人生短暂而中原难以收复,如今作者身处元代,汉族河山早已易主,作者的悲愤之情比辛 弃疾更为深沉痛苦。 示例二: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 等自然意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 气,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浩叹。 示例三: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辛弃疾的事迹来凸显辛弃疾的英雄风骨和文学才华,表达了他 对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其次,词作有大量景物描写,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 后的萧条,表达出作者的痛心与无奈。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凭吊前贤、临 风高歌的深层感慨。(手法 2 分,情感 2 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0 题。(18 分)

16.(4 分)(1)尊崇,重视 (2)劝勉,鼓励 (3)让,使

(4)相当, 等同

17.(3 分)B

18.(2 分)A

19.(5 分)(1)程昉执意不听,后来事情最终未成。(“执”“竟”各 1 分)

(2)(高赋)又奏请在宫中建阁,画功臣像,如同汉云台、唐凌烟阁的规格。(“乞” “制”补足省略的主语“高赋”,各 1 分)

20.(4 分)“尽职尽责”体现在地方官任上:如在衢州惩治巫鬼蛊毒,移风易俗;在唐州 增垦农田,修筑陂堰,改善民生;在沧州阻止程昉妄开西流河,避免水患。(答对其中 2 点

即可得 2 分) “奉法循理”体现在提出的建议上:如“仿前代”建立丞相府第,方便大臣居住办公;降低 公主府第的建造标准,减少靡费,讲求“中制”“定式”;设置检法官,不使百姓蒙冤;仿 照汉唐制度,建阁为大臣画像,旌表功臣。(2 分)(答对其中 2 点即可得 2 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21.(1 分)B

22.(2 分)耕作者的步履像大象一样沉稳(1 分),除草的速度像鸟儿一样迅疾(1 分);这是对精耕细作的一种形象说法。

23.(2 分)D

24.(4 分)作者开篇从道理上明确指出,关于舜的评价,孔子的“浚哲文明”足矣,“感 召说”是“异术”;接着援引农人种田的事实,分析“感召说”的来源;再以反面论证,从 道理上推论“感召说”的虚枉;最后引用孟子关于“尧舜与人同”的道理,揭穿圣德“感召 说”的荒诞。(每点 1 分)

25.(4 分)作者从耕田的实际情形出发否定感召说,其求实精神是可贵的。(1 分)将舜 的考察大禹、惩治四凶与“象”“鸟”联系起来,附会舜的德政,这是其不足之处。(1 分)所附材料是现代人对“象耕鸟耘”的解释,我们不能苛求唐代的作者准确解释“象耕鸟 耘”的真正含义(1 分),而且文学作品也未必需要科学的准确的解释。(1 分)

三、写作 70 分

26.参考 2016 年大学联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言文一】高赋字正臣,中山人。以父亲的荫庇任右班殿直。又考中进士,改任奉礼郎, 四次升迁任太常博士。历知真定县知县,剑州、邢州、石州、成德军通判。任衢州知州,当 地民俗崇尚巫鬼,百姓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代蓄集蛊毒,时值闰年,害人特别多,与人忿 怒相争就加以毒害。高赋将其全部捕获判其死罪,蛊害于是绝迹。 改任唐州知州,州田经百年荒废不耕,前守赵尚宽开垦荒田不遗余力,然而杂草丛生之地还 有很多。高赋继承其后,增募两河流民,按人口授田让他们耕种,修筑陂堰四十四座。两次 任职期满两次留任,等到他离任时,农田增垦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籍增加一万一千三百八十,年增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皇上下诏书加以褒谕,宣布其政绩以劝勉鼓励天下,两州 的百姓为其立生祠。擢升提点河东刑狱,又加直龙图阁、知沧州。程昉打算在境内开通西流 河,绕州城向北注入三塘泊。高赋说:“沧州临近黄河,每年增设堤防,犹恐洪水泛滥,何 况是妄加开凿呢?”程昉执意不听,后来事情最终未成。 历任蔡,潞二州知州,入朝同判太常寺,升为集贤院学士。在朝期间对国事多有建议陈述, 曾经说:“二府的大臣有的租房陋巷,散居京城,于公于私都不方便。应该效仿前代丞相 府,在端门前列置府第,让他们居住。”又说:“仁宗朝为充国公主修治府第,花钱数十万 缗。今有五大长公主,若全部与从前相当,其费用无限。希望讲求合理法规,压缩剪裁支 出,成为定规。”奏请各路提点刑狱司设置检法官,能主持公平审定罪案,不使百姓蒙冤。 又奏请在宫中建阁,画功臣像,如同汉云台、唐凌烟阁的制度。所言多得以施行。以通议大 夫退休,退居襄阳,终年八十四岁。

【文言文二】世人都说舜还处于民间的时候,在历山耕种田地,大象为他耕地,小鸟为他除 草,圣人德行的感召就是如此。 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特别的表述方式而已,哪里是什么圣德呢?孔子叙述《尚书》,对舜的 评价是:“浚哲文明。”圣人的德行达到这种程度就足够了,哪里还有什么感召之类的事情 啊?然而象耕鸟耘的说法,我却从老农那里得到解答。请让我试着把它辨别清楚。 我观察那些耕作的人,行走端正而步履徐缓,掘翻土地力求深厚。兽类之中形体高大魁伟 的,没有超过大象的,它行走起来总是很端正,步履也总是很沉稳。效法它的端正、沉稳, 所以说是“象耕”。除草的人去除杂草,用手拔草总是力求迅速而唯恐慢了。鸟儿啄食必须 很快而唯恐被抢走。效法它的迅速而怕慢,所以说是“鸟耘”。 虞舜考查了夏禹的功绩,在他大功告成之后,才把他推荐给上天。虞舜的行为端正而又沉 稳,难道不是得之于象耕的启发吗?铲除四个恶人,担心他们祸害国政,虞舜的行为迅速而 唯恐迟缓,难道不是得之于鸟耘的暗示吗?不然的话,那他在雷泽捕鱼,在黄河之滨烧制陶 器时,却全然没有感召,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圣人的德行显示有一定的时候,因而也有 不施德行的时候吗?孟子说:“尧、舜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可好事者却夸张其事,以合 乎他们自己的怪异想像。而怪异并非圣人的思想。我认为这类书中的异端邪说是病害,所以 驱除它们,使之合于孔孟之道。人们会听从我吗?即使不听从,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主张。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xiaoyuan/136r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