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文学 >

有关孩子学习动力的读书笔记

有关孩子学习动力的读书笔记

有一位犹太老人,退休前是一位心理学者。

有关孩子学习动力的读书笔记

纳粹主义盛行时,反犹情绪高涨。有一群年轻人,经常来到老人的屋外,对着老人大声叫“犹太佬”。

老人不胜其烦,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年轻人说:“我年纪大了,但是喜欢热闹。请你们每天过来叫喊,我给你们每人10马克。”年轻人很高兴,喊得更卖力了。

过了几天,老人和年轻人商量:“我的退休金减少了,只能每人给5马克了。”年轻人不太高兴,叫喊的劲头低了很多。

又过了几天,老人说,我最近手头紧张,只能给一马克了。

年轻人怒了:“一马克,你知不知道我们喊得多辛苦!”于是他们一哄而散,再也没有回来。

下面是对这个故事的三种解读:

1∥动机理论

人的行为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当我们受内部动机——如好奇心,挑战自我,学习、成长的成就感等——激发时,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就会带来快乐。这样的动力持久而稳定。

当我们受外部动机——如赞扬、物质奖励——激发时,活动受外部评价的影响,容易产生波动。

分析:年轻人的叫喊,原本来自自己的信念。犹太老人用付费的方式,把他们的内部动机转化成外部动机,将自主性的行为演化为受控制的行为。

正向的案例:

萨姆尔·沃克莱的第一份工作,是日复一日地拧螺丝钉。工作单调、机械,他满腹牢骚。

后来他想,既然不能改变工作,那就让单调乏味的工作有趣一点吧。他记下自己一天拧多少个螺丝,第二天看能不能超过前一天。很快,乏味的工作变成了对自我的挑战,拧螺丝变得充满了乐趣。

很多父母都喜欢使用表扬、金钱、旅游等条件,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把对世界的好奇心、学习的乐趣这些内部动机丢掉,转而依赖外部激励。一旦外部激励不足,学习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2∥阿伦森效应

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爱、奖励和赞扬不断增加的人,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爱、奖励和赞扬不断减少的人。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的逆转。同时,这一效应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要避免受其影响而形成不客观的印象。

分析:犹太老人通过不断减少外部奖励,使年轻人产生挫折感。随着挫败感的累积,内心的不悦和反感不断增加,最终选择了放弃。

正向的案例:

一位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因为学历太高,没有公司愿意聘用他。于是,他决定换一种求职方法。

他先是找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做得非常认真。

不久,老板发现他不是一般的程序员,因为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他亮出了本科毕业证。老板于是给他安排了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

又过了不久,老板发现,他不但胜任新工作,还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这时,他又拿出硕士毕业证,老板再次提升了他。

又经过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的专业知识不是一般硕士生可比。这时,他亮出了博士学位证明。老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初入职场的人,都希望给老板和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于是努力表现。但是,这一受外部动机激发的行动,一般不能持久。一旦从最初的积极主动,变得和大家一样,就会得到比一般员工差的评价。这位博士正向利用了“阿伦森效应”,结果不但找到了工作,还受到了重用。

3∥损失规避

心理学研究认为,相对于得到,人们对损失要敏感得多。得到的快乐远远不能冲抵失去的痛苦。甚至有科学家研究,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得到所带来正效用的2.5倍。

分析:表面看来,年轻人最后还是能得到一马克,好歹也比什么都拿不到好呀?其实不然。犹太老人的做法可以简单归结为:先给你10马克,然后拿走9马克。拿走9马克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10马克的快乐。年轻人愤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向的案例:

一家公司效益不好,每年的年终奖1万元,今年只能发2000元了。怎样才能避免员工“公司少给我8000元”的心理,避免影响员工士气呢?

老板先是放出风来,今年公司亏损严重,很可能要裁员。一时间人心惶惶。

过了几天,又放出风来,公司将克服困难,坚决不裁员,要和员工风雨与共。

再过几天,正式宣布:虽然公司效益不好,但还是筹措资金,每人发2000元年终奖!

于是,员工欢声雷动,觉得自己来到了一家负责任的公司,老板有良心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wenxue/n1rr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