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书信函 >

银行对公业务提出合理化建议范文

银行对公业务提出合理化建议范文

对公业务是包括也许多的业务,银行在这方面的工作上,可以提取他人提出的建议来完善工作。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怎么写银行对公业务合理化建议书,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银行对公业务提出合理化建议范文

  银行对公业务提出合理化建议篇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都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或专业投行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是利用规模优势在投资银行业务探索上先试先行并取得显著进展,股份制中型商业银行也紧随其后大力拓展投行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挑战和机遇时,已经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全能型银行集团转变,在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条件下,商业银行要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现状

(一) 法律框架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资本市场之间原本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参与者数量增长使得竞争不断加剧,金融产品结构日趋复杂,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且多样化。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条件上,商业银行顺理成章地发挥其资金成本、客户资源、运营网络、对外信誉等优势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相应地,监管部门也逐渐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有限度地放松了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束缚。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开办代理证券业务、衍生产品、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在2001 年商业银行开始提供“银证通”后,基金托管、财务顾问、项目融资、个人理财等业务陆续开展。2004 年,批准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2005 年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这使商业银行通过基金公司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成为可能。同年,商业银行获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2006 年,9 家商业银行获准从事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国家对金融业综合经营改革的鼓励与扶持政策取向,为未来国内商业银行探索综合经营、实施业务整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至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在分业经营框架下的一定程度上的业务交叉融合。

(二) 业务经营模式选择

1. 准全能银行式的直接综合经营。德国商业银行为典型的综合经营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内设部门直接开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各种金融业务融合在一个组织实体内。商业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在中间业务的范畴内开展诸如财务顾问、委托理财、代理基金发售等投资银行业务。工商银行于2002 年5 月设立投资银行部,下设重组并购处、股本融资处、债务融资处、资产管理处、投资管理处等业务部门。招商银行于2001 年成立了其投资银行部门———商人银行部,全力推进投资银行业务。2002 年招商银行又成立了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正式申领投资银行牌照。交通银行上市后旋即成立投资银行部,浦东发展银行2006 年设立投资银行部,选择事业部附属模式,公司及投资银行部下设投行业务部,主要职责包括银团与结构性融资(包括短期融资券承销) 、项目融资

(房地产融资) 、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此外,中信、光大、民生、华夏、兴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2005 和2006 年建立起独立的投资银行部门。

2. 银行控股式的间接经营模式。英国商业银行为银行母公司形式的代表。此模式下,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子公司之间有严格的法律界限,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或其他非传统银行业务是由商业银行的子公司进行的。与综合性银行相比,虽然这种模式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受到限制,但仍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散化,并且通过业务的交叉销售获得较高收益,提高银行的品牌价值。建设银行1995 年与摩根斯坦利等合资组建中金公司;中国银行1996 年在境外设立中银国际。2002 年,中银国际在国内设立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全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三) 业务范围选择

1. 财务顾问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企业并购以及项目融资的咨询顾问业务、政府财务顾问、集合理财顾问。财务顾问业务主要是发挥商业银行拥有的网络、资金、信息、人才和客户群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资金管理、风险管理、公司战略等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资本经营的实际操作经验,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信息网络、资金和人才优势,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客户制定经营策略、实施资本经营,达到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转换经营方向等目的。商业银行从事财务顾问业务的价值取向不仅局限于获得咨询费收入,而是与客户群的开发相结合。一是通过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密切与客户的联系,有利于客户群的培养,向客户推销其他金融服务产品;二是全面了解客户的财力、经营状况,有利于控制银行向客户提供常规产品的风险,带动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

2. 杠杆融资业务。杠杆融资业务的本质就是商业银行通过提供信贷资金,,满足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配股、收购、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具有贷款金额大、贷款期限短等特点。随着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的加快,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活动日趋活跃,短期周转资金的融资市场空间巨大。此外,借助杠杆融资业务,可以派生出“过桥贷款”、股权资金的收款、结算、并购方案设计、配股项目推荐等创新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更好地密切银企关系,发展和巩固核心客户。

3. 基金托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包括福利基金托管、企业年金托管、社保基金托管、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出口硬通货应收款证券化等。随着各种福利基金、专项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作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给予高度重视,迅速进入市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探索和开展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舞台和发展空间。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也为其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商业银行可以为项目、企业、证券公司提供证券化的资产,并进行证券化资产的评估和方案设计。

二、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投行业务使得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加,但繁荣之下隐忧仍存。

(一) 业务范围受限制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现状下,我国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项目要么绝对不能从事,要么是必须以变通手段进行合规处理。目前所有商业银行都无法获得IPO 经营资格,堵住了商业银行为客户直接融资的大门。《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4 ] 虽然禁止银行从事某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行业务,在风险防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刀切”地把所有银行全部阻挡在一个门槛里,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险防控优秀的银行投行业务的正常发展。2004 年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47 % ,花旗银行高达70 % ,日本为39. 9 % ,英国为41. 1 % ,而我国仅为12. 33 %。[5 ] 这反映出投行业务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二) 专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强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服务,它要求有一支精通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高级人才队伍作为业务支撑。商业银行现有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完全胜任投行业务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形成人力资源的瓶颈制约。人才的缺乏会导致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设计和风险计量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和隐患。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这将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 政策法规存在盲区

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实行必须报批的市场准入制度,顺应商业银行经营的发展趋势,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限制措施已大大松动,并出台了部分政策和监管法规进行规范管理,我们相信这种趋势仍将延续。但由于投行业务具体监管细则尚未出台,政策上存在较大弹性,可能原本之前“默许的”会成为今后“禁止的”。加之商业银行的大量投资银行业务要接受一行三会等机构的多边监管,监管部门之间协调不力、法规冲突等也会产生政策法律风险。

(四) 与传统业务的关联风险

商业银行往往将过桥融资、担保资源作为撬动并购顾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营销手段,反过来投行业务也能成为拉动贷款和其他融资需求的重要因素。为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和收费水平,实现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化服务,商业银行采取传统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打包捆绑销售的方式进行营销,这在带来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关联风险,操作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外部监管有利的情况下开展混业经营,可以在总体上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实行投行业务分级准入制

当前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专门监管几乎是空白,也没有精通投行的专家对业务进行研究分析,导致监管机构只能以最安全但也是最保守的监管方式设置禁区,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但却严重阻碍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建议监管机构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部门,加强对国际、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加强各分业监管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VAR 等计量模型对投行业务、产品风险、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设置合理的分级业务准入条件,拒绝不合格的银行机构和产品进入高端投行市场,让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银行和产品获得风险溢价,确保投行市场的稳定繁荣。

(二)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投资银行是“知本”密集型业务,优秀的人才和有效的机制对于业务发展至关重要。要促进投资银行更好更快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组织结构,加快投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组建高水平投行专家团队,建设重组并购、银团贷款与结构化融资、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直接融资等业务中心。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6 ] 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严格履行业务操作规程。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充分的风险管理培训,加强服务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以客户利益为重,避免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捆绑销售,并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

(三) 完善风险内控体系

严格内部资金管理,控制内部关联交易。商业银行应严明纪律,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对信贷资金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资金交易实行严格的限制,加强投资银行部门的资金用途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明确不能以信贷风险约束弱化作为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代价,信贷决策不能受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等因素的干扰,防止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向资产业务领域转移。适当控制业务选择。在当前我国的监管水平下,商业银行应慎重选择适当的投资银行业务,短期内不应当介入股票市场。建立现代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报告、风险验证、风险检查等制度。积极采用风险价值法(VAR) 、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RAROC) 以及事后检验等风险内控方法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四) 完善风险外部监控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业务彼此融合,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应对传统的分业监管加以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在目前既定的单一监管前提下,融入功能监管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按业务性质来确定监管边界,尽快完善功能监管的相关制度,加强各个监管机构相互协作。其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管应注重动态性,吸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随时关注银行的风险状态,及时提示,重在预防。监管机构根据投资银行部门定期上报的相关资料,采用合理的风险测量方法,确定其实际承受的风险大小,并考虑银行集团资本总额与分布以及其风险管理水平,对风险水平做出评价,并根据结果督促其优化风险管理操作。

  银行对公业务提出合理化建议篇二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加快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企业对银行对公业务产品的需求,包括对公司存、贷款产品以及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产品组合的需求越来越强,这些都为银行拓展公司业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从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外部原因和内部现状的基础上对业务营销转型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对公业务营销转型的途径和措施。关键词:建设银行 对公业务 营销转型

一、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营销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1.直接融资工具的多样化对对公业务营销提出更多挑战

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的单位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直接融资的形式有: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和赊销商品,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弥补了间接融资的不足,具有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和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大等优点。直接融资工具影响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导致贷款增长速度减慢,总量减少。商业银行的负债具有短期化倾向,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一部分原本存在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了收益较高的资本市场。

2.优质客户资源的流失使对公业务营销难度加大许多优质的大客户逐渐摆脱以往对银行的依赖性,绕过银行,通过股票或债券等为企业融资,对银行对公业务的影响逐步显现。大型客户融资需求的分离、规模的缩小、同业竞争的加剧等现象必然导致银行收益率的降低,因此对公业务的营销难度也随之加大。

3.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提出挑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使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企业间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浪潮将再次掀起。与此同时,行业兴衰更替的特征也将进一步凸现,包括生态环保、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等一大批朝阳行业将迅速崛起。企业纷纷调整转型,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调整转型的速度更是加快,通过完善产品设计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等手段加速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到市场型、创新型企业的转变,客户群体的变化将对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营销产生较大影响。

4.同业竞争加剧

从同业竞争看,各家银行竞争日益加剧,以业务转型、优化结构作为竞争策略,以现金管理和全面金融服务作为竞争手段,以业务制高点、优质客户群作为竞争焦点,以业务创新、电子渠道和网络建设作为竞争能力,农行股改接近尾

声,外资和中小商业银行加速进入各地金融市场,竞争剧烈程度将明显超过以往。

5.客户需求多元化对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营销提出挑战过去的市场是卖方市场,卖方市场的特点是面对所有的买主,大量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的大众化营销观念,曾经有过它的辉煌,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今天的市场形势是买方市场,企业已经变主动为被动,纷纷采用市场细分营销策略,不断提高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和产品覆盖率。多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

领”作为其经营重点。设计出的产品具有标准化特点,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标准化的产品也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效仿。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对公业务营销理念提出挑战,客户参与程度的提高对对公业务营销方式提出挑战。

二、对公业务营销转型对策分析

1、转变传统营销理念,实现营销战略转型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必须始终全面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但是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机遇大于威胁,内部劣势大于内部优势,因此商业银行目前在商业运营过程中应采取WO争取型战略,以抓市场机遇为主,通过不断弥补自己的先天缺陷,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1)客户营销方面

注重关系营销,关系营销是指建立维系和发展客户关系的营销过程,目标是致力建立客户的忠诚度。它紧紧把握住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实质——不仅是达成“交易”而是要建立“关系”。实现交易营销向关系营销的转变,使客户经理实现向“关系经理”的转变,重视维护现有客户,重视内部营销,强调整合营销,充分满足客户需求,保持良好客户关系,使潜在的客户变为现实的客户,成功实现账户渗透和业务的发展。同时注重加强公共关系,得到公众好评也是银行服务的基础。

(2)产品营销方面

在产品策略上 ,不仅要巩固传统业务的优势,更要大力加强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产品的营销,变简单孤立的产品设计和运用为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可选择、多方案、有比较的产品设计。在价值评价上,要用产业价值链的观点来审视、判断市场,更新经营理念和思路,引导市场,发现商机,变单一客户价值为考虑关联度和拉动效应的产业链条价值评价。

2、营销组织架构的重整

(1)营销组织重新架构的原则

一是通过客户细分和贡献细分,加快推进客户结构调整,优化客户结构。改变以往简单按照行业归属、企业规模和时点表现评价客户价值的做法,采用综合贡献度和动态分析法, 客观全面准确地衡量客户的即期贡献和预期贡献、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静态贡献和动态贡献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存量客户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积极跟进市场变化,注意研究由于政策出台和调整而产生的商业机会和经营风险,加强对客户需求的先期引导,前瞻性地研究、发现、介入新兴市场及相关客户群体,形成产业链条清晰、服务对象清晰、考核标准清晰以及政策导向清晰的全新的经营标准。

三是积极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通过产业供应链寻找优质大型客户的上、下游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丰富和完善适应小企业相关需求的金融产品,构建标准化业务流程 ,推行差别化风险管理政策。

四是整合业务资源,对不同类型客户分别实现经营重心的转移,提高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水平。

五是组建跨部门、跨支行的任务型团队, 包括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以及后台支持保障人员等,努力实现营销和服务的一体化。

3、对公业务条线部门设置建议

为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对大中型客户的营销服务能力,建立小型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建议A行采取公司事业部的对公业务营销模式。公司事业部组

织架构遵循以下原则:

实现全行公司业务的集中经营,上收对公经营人员,做到二级分行对公服务集中管理。进一步推进大中型信贷客户经营重心上移,与风险条线专业化项目评估中心建设相匹配,将对公业务及产品管理与经营全部上移至二级分行及以上层面,以任务型团队为运作载体,由二级分行及以上层面对公业务条线承担对公业务的经营与管理的双重责任。支行客户经理作为任务型团队的成员负责对公客户维护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在此前提下对支行对公业务的职责定位进行重新明确和细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小企业经营中心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总行小企业经营中心模式做到岗位明确、职能完善、分工清晰。

在公司事业部的统一管理下,重视客户需求、突出产品优势、强化渠道建设,提高风险控制力,通过统一集中的服务支撑和考核,使全行客户经理能够发挥集中优势和更大作用,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公司事业部机构组织架构情况:公司事业部下设N个公司客户经营部、小企业经营中心、公司产品服务部、对公交易结算部。支行网点作为两大事业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接受管理。

4、重点发展对公中间业务

(1)大力拓展A市当地对公条线中间业务市场,夯实客户基础

一是重点分析所在区域特征,区域特征的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客户的消费意识。当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代发工资收费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代发工资还处于“免费午餐”状态;而贫困地区代发工资收费开始推行时,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活跃于发达地区的中间业务市场。在分析自身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产品定价权,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广大客户的需求。

二是结合区域经济金融条件,把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的银行卡、银行保险、电子银行、投资银行作为战略性中间业务来抓,夯实发展基础,确定长远规划,使之成为增长最快的支柱性中间业务。

三是在全面扩张营销战线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市场需求大、市场前景好、收入增长快的中间业务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分路突破,纵身推进,激活中间业务营销市场。

四是突出需求重点。整合营销基金、保险、证券、黄金、理财产品、银行卡、电子银行、第三方存管等产品,为客户提供适合的产品组合和理财顾问。针对理财产品监管政策调整,及时调整思路,尽快寻找新的替代品。五是开发客户潜在需求。按照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变量等,来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体,不断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细分市场、细分客户,提高产品组合创新能力。根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不同,将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于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性服务。发展中间业务,需要一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加强职业培训和素质培育,使员工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多方面满足A行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层面的需要。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储备一批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相兼容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以客户为中心的团队营销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人才在业务营销中的核心作用,提高联动营销、捆绑营销能力。

(3)建立和完善对公中间业务激励、考核机制

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管理、责权严格划分的责任机制。对中间业务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明确各业务部门在新业务经营范围内的有关责任与权限,避免在推广新

业务和新品种时,因出现多头管理和责任不清,而影响中间业务新产品发展。二是建立中间业务激励机制。探索和完善中间业务创新的激励政策,建立一套中间业务创新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调动员工发挥聪明才智,为中间业务创新发展做贡献。

三是建立中间业务创新后勤保障机制。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予以相应倾斜,使中间业务部门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始终拥有强大的创新开拓动力,为中间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5、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

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对公业务转型的重点。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增强,大客户对银行贡献率下降速度比预计加快,赢利空间收窄;而小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且小企业由于户数众多,资金需求相对较小,利率上升空间大,对改善银行利润构成和分散风险都有较大好处。

(1) 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客户评价体系

制定适用于各区域一般小企业客户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企业产品市场前景、企业法人综合素质、企业实际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发展潜力和企业所处经济、信用环境等。要重点突出对行业前景和法人代表道德的评价。只要小企业符合以下条件,就可以纳入银行的信贷支持范围: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业竞争态势良好,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性好;二是符合一般借款人的基本条件;三是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资产负债率低,有一定自有资金,销售资金回笼好;四是发展前景良好,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高;五是法人代表素质高,恪守信用,资信状况良好,管理队伍能力强;六是能围绕产业链与大中型企业形成有机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还款来源有保障,“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

(2) 建立对小企业贷款审批、管理的合理授权机制

小企业贷款质量与贷款审批层次并不呈正比。由于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严重,高层管理机构掌握的信息往往弱于基层经营机构,但基层经营机构又有可能存在与企业合谋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将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控制

在二级分行层面比较合适,一级分行要完善相关的责任约束与追究力度。

(3)细分客户,突出重点,根据成长周期的不同对小企业提供差别化服务

对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应提供有差别的金融服务,在营销中坚持“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甄选原则,建立优质小企业客户的准入退出标准,以高起点构建优质小企业客户群体,逐步建立优质小企业客户业务单元。一是为初创型小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二是为成长型小企业提供谨慎性信贷支持。

采取公司事业部的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可以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对大中型客户的营销服务能力,实现全行公司业务的集中经营,上收对公经营人员,做到二级分行对公服务集中管理。以任务型团队为运作载体,由二级分行及以上层面对公业务条线承担对公业务的经营与管理的双重责任。支行客户经理作为任务型团队的成员负责对公客户维护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支行网点作为两大事业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接受管理。

  银行对公业务提出合理化建议篇三

银行对企业的业务:

1.对公存款业务

分类: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单位协定存款等。

附:单位活期存款帐户又称为单位结算帐户,包括基本存款帐户、一般存款帐户、临时存款帐户和专用存款帐户。

限制:一个企业只能在商业银行开立一个基本存款帐户。

2.公司贷款业务

分类:

(1)短期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法人帐户透支

(2)中长期贷款

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银团贷款

(3)贸易融资贷款

信用证、押汇、保理

3.资金业务

与企业有关的:公司债、企业债、金融债

4.票据业务

承兑、贴现

5.支付结算业务

三票一汇(汇票、本票、支票、汇款)

6.银行卡

信用卡中的单位卡

7.担保业务

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

8.承诺业务

项目贷款承诺、开立信贷证明、客户授信额度、票据发行便利。

9.咨询顾问业务

企业信息咨询、资产管理顾问、财务顾问

10.理财业务

公司理财业务(现金管理服务、投资理财服务)

11.电子银行业务

纵观全球银行业发展,以信贷服务为基础,公司业务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商品流动相关服务、资金流动相关服务和资本流动相关服务。相应地,产品组合也经历了纵向和横向的不断深化发展,从最初的信贷、结算等传统业务逐步形成了目前全面、综合、立体的公司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第一,“信贷业务”一如既往都将是公司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虽然,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提出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目标,但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至少在未来5-10年内,信贷业务仍将是公司业务线的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仍将是建立公司客户关系和开展其它公司业务的基础,仍将继续充当实现公司线产品销售“1+N”中的“1”这个敲门砖的重任。

第二,“贸易融资”是商品流动相关服务的典型代表。银行正是从商品流动服务——贸易融资和结算——开始公司业务的。贸易融资,在国际先进银行早已是一个成熟产品,但相对于国内大多数银行而言,却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热点产品。它的主要客户是中、小型企业。

操作贸易融资产品时,你们应该突破国内同行存在的一些普遍性误区。过去,贸易融资仅是国际业务部负责的为国际贸易相配套的、依托于信用证工具的银行融资业务,通常以考察企业主体信用以及担保条件是否充分为主。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了由专门的贸易融资部门负责的,依托企业供应链,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不仅适用于商贸型企业,也适用于生产型企业,并且很多银行正在淡化企业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更为强调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此外,传统的贸易融资委托第三方监管,企业将货物存放到指定的第三方仓库(增加企业的装卸和运输成本),而且抵押物必须存入企业所在地;而现在,先进银行通棠委托全国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派驻专员进入企业监管抵押物,同时允许异地质押货物等。

第三,“现金管理”是资金流动相关服务的典型代表。资金流动相关服务在整个银行公司业务发展中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例如荷兰银行(ABN AMRO)等就是在结算的基础上,从事现金管理,将之与信贷服务一样,作为与企业建立关系的入口,然后借此成功打开了向客户提供更高附加值产品的大门。它是银行完成从信贷服务向非信贷服务,从传统业务向资本市场业务转移的过渡环节。这一服务的主要客户是大、中型企业。

目前,现金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汇丰、花旗、德意志、渣打等外资银行已将全球现金管理作为争夺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而国内同业中,无论是国有银行(工行的“财智账户”),还是股份制银行(华夏银行的“现金新干线”)也都加强了该领域的比拼和争夺。相对而言,招商银行在现金管理方面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它向800多家集团客户提供资金集中化管理服务,不仅包括“本外币现金池”、“名义现金池”、“基于网上银行的集团账户和资金集中管理”等相对传统的现金管理产品,而且提供诸如“集团财资管理平台系统”、“与企业ERP系统对接的现金管理工具”等相对高级的现金管理产品。也正因为此,招商银行2005年和2006年两次被杂志评为“中国本土最佳现金管理银行”。

第四,“资产托管”是资本流动相关服务的典型代表。在提供现金管理等资金流动相关服务的基础上,银行通过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动特征和资金管理目标,进一步为其设计和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相关产品,向更高层次的公司业务:资产托管、资产管理及投资咨询等过渡,成为全面的公司业务银行/批发业务银行。这是少数顶尖的大银行已经走过的阶段。这一服务的主要客户是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

托管业务具有不占用银行资本、与自有资产区别管理、收益安全稳定、能有效推动其他金融业务发展等特点,因此备受国际金融机构的青睐。截至2006年,全球前50家托管银行共托管了88.35万亿美元的资产。与此同时,托管业务收入也成为了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一般而言,国外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收入能占到总收入的40%左右。例如,截至2006年3月31日,北美信托银行(Northern Trust)的托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8%。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国内已有12家银行开展涉及基金、证券、保险、信托、QFII、年金、社保基金、QDII等多个门类的托管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托管业务品种将日益丰富,竞争也将相应更加激烈。因此,如果贵行也想分杯羹的话,那么必须加强如下环节:

n 以客户利益为中心,推进创新效率,努力提供全方位、综合化、差异化的服务。

n 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更新机具、设备、业务处理软件,不断改进业务流程,持续开发和完善资产托管业务的IT支撑系统。

n 加强产品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全球品牌网-。针对不同风格的客户、不同期限的投资提供不同的产品,加大对诸如产业基金、信托资产、私募基金等资产托管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努力争当全球托管人的次托管人,不断探索发展成为全球托管人。

n 建立适应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的激励机制,调动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的积极性,实施业务联动发展策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shuxinhan/ej24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