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生活经验 >

浅谈健康教育意义

浅谈健康教育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家庭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受到了重视,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浅谈健康教育意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健康教育意义

  浅谈健康教育意义1

得在一次北京市残联组织的康复教师学习培训班上,有位北师大的老师讲过这么一句话,她说:“不生病的身体不算健康,思想与心灵的纯净才算是完全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由于听力障碍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导致学生对相关信息的闭塞,以及理解能力的偏差,传统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各种心理现象变得愈来愈突出。如:早恋、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在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诸多心理的副作用我们众所周知:小则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幸福,大则关系到社会的安宁、祖国的未来。所以,在这里就我个人工作经验,谈一下对特殊学生健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和看法。

1、健康教育对特殊学生的重要性。

我是一名从事康复教育的老师,每天接触的学生都是有听力障碍的,也有个别小部分是心理障碍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三岁至十八岁之间,大的有二十岁左右,都处于青春期,生理逐步发育成熟。也正是因为各方面的发育成熟,打破了少年期的心理平衡,他们产生了青春期特有的困惑、恐惧、疑虑和痛苦,也会对异性和某些事情存有的神秘感感到好奇、新鲜。虽然这种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作为特殊教育老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提早预防,及早采取措施。

2、如何对特殊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结合“早恋”这一现象进行举例说明。我康复中的一位听障学生,属于语后聋,是个女孩儿,今年18岁,独生子女,12岁之前是正常听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语言理解能力很好,简单的对话和交流基本都可以独立完成,来到我们学校一个月内表现也很突出,所有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但唯有一点让所有同学和老师对她很担忧,就是有“早恋”现象。谈恋爱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现象。我认为预防工作即使做得再好也不能杜绝早恋现象。关键不是阻止,而是如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让孩子认识到早恋的危害。

这就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观察、掌握准确的信息,详细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3、针对情况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对于相互有好感的同学,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不能捕风捉影,破坏学生之间原有的和谐气氛;对于往来亲密,行为不良的学生,要及时引导并要求他们立即改正;对于其余的情况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要疏导他们理智对待自己及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道德和规范。切忌形成对立情绪,否则一切教育都将是徒劳。健康教育固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的困素。因此,解决这些类似问题还应讲究方法,正确引导,更要从心理和思想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对症下药,进行逐步的疏导。切忌粗暴压制,强逼屈从。

4、信任是前提,做学生最忠实的朋友。

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因为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在我与这位学生第一次谈话的时候,她曾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班的XX男生的发型我觉得很帅很好看,我很喜欢,你觉得好看吗?”我犹豫了一下想到其实她目前正是处于“早恋”倾向的边缘,于是我故作轻松地说:“我不觉得呀”,异性同学存在着好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只要不过分,没有必要刻意扼制。接着我又说:“他人挺好的,你是不是特别喜欢他?”如此轻描淡写的一番话让这位女生觉得老师并不是对此深恶痛绝,也没有要将自已的问题不弄清楚誓不罢休,于是很自然地和我说了自己的心里话,将自己的想法都告诉了我。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品质,自信是关键。

运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我毕业后,很荣幸地成为一名普教老师,更幸运的是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战线的康复教师。转眼间四年时间过去了,在我执教的这几年中,我曾多次碰到这样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不记笔记,不和同学交流讨论,作业本空白,甚至讲完的习题都不改。他们对学习失去了热情,意志消沉,对学习变得漠不关心。出于责任心,我经常会满腔怒火地质问:“为什么不完成作业?”而学生总会面无表情地回答:“不会!”每当听到这样的回答时,我心中的怒火更胜,却感到无处发泄。那些做不完作业的学生往往也是那些学业上得不到好成绩的学生,为此我也感到无奈。每一次和这些学生较量过后,失败的似乎总是我,这让我感到很沮丧。可是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些学习上比较落后的学生往往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热情、大方、讲义气,肯帮助人、尊敬教师并经常帮助教师做一些“体力活”。比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时,我没有相机给学生拍照,有个学生就主动把他家的相机拿来让我用。还有些学生主动去抬水,他们这种精神品质上的闪光点往往感动着我,让我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这些种种严峻的现实无不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其实,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情况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尤其是家长更不愿意去接受或相信,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与孩子发展的关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鱼,还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听力障碍学生因为受自身听力和语言条件的限制,交往圈子比较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与正常群体接触,让他们找到交际的快乐,敢于交往,主动交往。同时要对学生在交往上给予指导,防止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家长也得参与监督,让孩子拥有一群健康、积极的朋友。让学生学会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也是健康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和机构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咨询的专业化,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同时学生也要正确理解“健康”的真正意义,正确对待健康教育这门课程。

我坚信我已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种下了一颗命名为“健康”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浅谈健康教育意义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人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方式予以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健康,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学生接触各方面信息的来源大大提高,学生课业日渐沉重的情况下,有许多学生无法很好地处理不断产生的各类问题,进而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无法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产生心理问题,对学习、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情况严重的,还会危害他人、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对学生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国当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认清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现代医学发现,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来看,许多人都是在学生时期,由于在身体、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遇到问题无法很好的进行处理,而学校、家长又仅仅将对学生的关注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较少对学生的生活、人际关系状况进行了解,且处于学生时期的人群,在心理上有较强的依赖性,在遇到挫折时,相较于成年人,更加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压力导致

无论是国小、国中、高中还是大学,以我国目前学生所面临的学业而言,任务量是非常繁重的。许多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国小阶段就已经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辅导班,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放松和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因此,也就无法很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当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无法达到家长、老师的满意时,一些家长、老师往往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批评能够提高他们的认识,改变学习的态度,更加的在学习知识上下功夫,然而,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或是家庭环境的原因,产生自卑心理,在面对批评时,无法很好地应对,进而对老师和家长产生好、恐惧,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差、精神不集中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二)外部环境影响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相较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会比较脆弱。如父母离异、因某些缺陷被同学嘲笑等等,都会对学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一部分学生, 由于自身条件的弱势,往往会以一种敏感的情绪对待问题,无法正视他人提出的意见建议,往往以对抗的态度来应对各种情况。许多学校所谓的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从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找到问题的来源与症结。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为解决当前存在于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校方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提高教师们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存在问题时,主动地加以引导。教师应注意培养自身与学生的关系,以平等的、倾听的方式,介入到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应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在班级中,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兼顾,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区分,因为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应得到平等的对待,否则,会造成学生之间形成隔阂,造成不良的影响。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问题,应尽可能地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应注意学校环境的布置,如在教室中悬挂名人名言,校园中保持良好整洁的环境卫生,通过自然环境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让他们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在良好的心态下受到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指引方向,进而使他们能够掌握获得快乐生活、学习的能力。在当前的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教委所确立的教学大纲中,对德育的要求里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针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形式,更是响应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过程中,对碰到的问题能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他们因为暂时的挫折产生消极后退的心理,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心理知识,应对今后出现的种种挑战时,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应对,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助力。由此可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身为教师,应主动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从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心态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浅谈健康教育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造就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群交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6)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快乐学习,快乐是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的兴奋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过程。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够感到快乐。培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某课程没太强的兴趣时,老师引导对其最终目标的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多半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止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加强其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并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其产生自我成就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直接兴趣。

(7)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和自信的建立是其完整性格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处事能力,越多能力被认定,人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建立自尊自信,首先要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找好正确的参照标准,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其次,要创造成功的记录。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采取赏识的方式表扬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重建、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与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在未来有所作为,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标签: 浅谈 健康 教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shenghuo/zzllv6.html